侯家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4&rec=200&run=13

【概况】 侯家镇位于文登市南部,濒临黄海,镇政府驻侯家村。辖38个行政村,1.06万户,2.47万人,面积86.3平方公里,耕地4480公顷,海岸线长16.25公里。2003年镇村工业完成产值2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7.3亿元,财政收入18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9元,比上年增长317元。镇办企业主要有机械制造、制鞋、农药、建筑、电子、水产品养殖加工、原盐生产、特种养殖等行业,形成液压油缸、水貂养殖等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特种动物水貂养殖基地成为国家级生产基地,年产貂皮80万张。粮食总产量1.4万吨,果品总产量6955吨,蔬菜总产量1.7万吨,水产品产量4.27万吨。全年合同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外贸出口额100万美元。中学1所,小学3所,在校学生3783人。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7.4‰。2003年,获山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威海市农村教育工作先进镇等称号。

【植树造林工作卓有成效】 镇党委、政府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本着“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的原则,把调整重心放在林业建设上,以成片造林、河滩造林、绿色通道、四旁植树、村在绿中和田间林网建设为重点。镇政府出台植树造林实施方案,责成镇林业站技术员把好科学规划、苗木调配、技术指导和养护管理关,确立吴家滩、西泥沟等4个村总面积为100公顷的造林绿化主战场,建设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规定在20度以上坡耕地及河流两岸等重要生态地区,营造生态公益林,20度以下坡耕地以经济林、用材林为主,大搞林果间作和药林间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并制定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和苗木供应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大搞退耕还林、荒山开发、四旁植树。全镇形成五大基地:吴家滩村东山占地33.3公顷的速生杨种植基地,吴家滩村西占地40公顷的速生杨种植基地,西泥沟村南占地20公顷的速生杨及苗圃基地,崔家村占地22公顷的速生杨种植基地,下河村占地23.3公顷的塔松育苗基地。全镇38个村,园林化村庄29个,成片造林百亩以上的6个,退耕还林总面积达190.87公顷,共植树43万株;建起育苗基地16.7公顷,河滩造林13.3公顷,建设绿色通道7.2公里。荣获威海市“村在绿中”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 面对地处偏远,镇区基础设施条件滞后于经济发展等不利因素,镇党委、政府转变招商引资观念,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临海资源招商。印制《侯家镇投资指南》、外宣画册等,大力宣传投资环境。同时号召全民招商,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引进内外资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全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9个,其中内资项目24个、外资项目5个;合同利用内资2亿元、外资4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3亿元、外资2000万美元。其中,机电设备厂与山推总厂合作生产系列液压油缸,引进资金1500万元,改造热处理车间。崔家盐场66.7公顷参池,吸引投资1600万元。威海客户投资1200多万元养殖海参46.7公顷和投资1000万元新上水貂养殖项目。吴家滩村引进资金1000万元成片造林。引进资金1100万元硬化朱家至潘家连村路及村内街道。惠丰珍贵毛皮动物繁育基地和康宝饲料厂分别吸引投资1100多万元扩大生产规模。方正制砖、瑞丰食品、东玉服装也吸引投资1000万元。高家、汤家、南渔池、江山泊、山前等村以西洋参种植为主,引进资金1200万元,全镇新增西洋参种植面积53.3公顷。

【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镇党委、政府狠抓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万元实施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四大工程。一是村村通油路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安排专人负责,抓工程进度和质量,严把工程质量关;同时多方联络,引进资金,争取镇外资金支持家乡建设。朱家、潘家等村,积极筹措资金1100万元,将连村路全部硬化,并配套安装路灯。全镇硬化连村路24.93公里,总面积20万平方米,有13个村完成连村路硬化任务。二是镇区道路建设工程。全镇共改造路面8.2公里,活动土石4.6万方,边沟砌体5000立方米;并将张西线镇区路段拓宽向西延伸1公里,连接寺五线和环海公路。三是市场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文登市特种动物皮毛交易市场,该市场占地6.7公顷,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摊位500个。前期勘测、设计工作已结束,征用土地工作正在办理中。四是自来水工程。规划在镇区新建日供水600吨的自来水水厂一处,从集后水库到镇区扬水及供水管道总长6公里。已投资150多万元,铺设管道3公里;日净水能力1000吨的净水设施、清水池、沉淀池及化验办公用房等辅属设施即将完工。通水后可解决镇区及周边7个村的生产生活用水。(谭桂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