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3&rec=10&run=13

【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良好】 200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新的成就,各项计划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3%,完成计划的100.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21.5亿元、112.1亿元和54.4亿元,分别增长3.23%、15.76%和18.0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68亿元,增长23%,完成计划的103.6%。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35.8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0元,增长6.3%,比上年净增260元。工业生产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限额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06.6亿元,增长20%,完成计划的102.9%;实现利税32.5亿元,增长16%,完成计划的100.3%,其中利润23亿元,增长15%;完成工业增加值95.3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9亿元,增长11%,完成计划的100%。全市已建起了各类市场60多处,商业街40多条。交通、邮政、电信、金融、保险、旅游以及新兴服务业等都有较大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上经济作物5800公顷,其中药材600公顷,优质水果1933公顷,蔬菜1600公顷,经济用材林800公顷,林业育苗及花卉533公顷,牧草333公顷,粮经比例调整到1:1.2。新增奶牛5000头,特种动物7.3万只。新上工厂化养鱼车间7万平方米,虾池养参、养河豚、养海蜇224公顷。传统工业改造力度加大,全年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入21亿元,其中重点工程完成投入7.9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845家,注册资金11.2亿元,从业人员为3.11万人,分别增长12.4%、24.7%和25.9%;个体工商、种养户发展到3.11万户,注册资金3.97亿元,从业人员4.92万人,分别增长22.9%、25.2%和24.6%。

【对外经贸快速增长】 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外向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新成立三资企业96家,实际利用外资共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0%,完成计划的192.4%。合同利用外资2.04亿美元,增长118.2%。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4.33亿美元,增长21.9%,完成计划的101.6%;其中出口2.98亿美元,增长29.2%,完成计划的107.6%。

【各项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税费改革稳妥进行,全市计税土地面积核实及常产核定工作已经结束,土地经营权证、税证、农民负担卡的发放工作基本完成。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年内对全市68家镇以上企业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人买断、出售等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盘活闲置和半闲置资产5亿元。行政审批改革成效显著,全市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83项,转化46项,合并65项,行政审批中心开始运行。

【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加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5亿元,增长34.7%,完成计划的117.7%。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9亿元,完成世纪大道、文山东路和迎宾大道的改造工程;完成三河的延伸整治;完成5条城市主干线、3条河流及9个可视山头的绿化;文登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新一中教学办公楼、市镇商贸住宅楼以及各类经济园区等一大批工程相继投入使用。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全年共取得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27项,获省和威海市科技进步奖7项,开发新产品106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史志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93元,增长17.3%。全市上下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

【困难与问题】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科技水平和产业化程度还不适应市场农业的要求。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部分企业效益低,技术装备水平差,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招商引资总体质量不高,高科技含量和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少。第三产业仍相对滞后,服务带动功能不强,民营经济有待扩大规模、提高档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调控能力较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较多,不稳定因素增加。机关作风不适应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亟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孙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