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2&rec=78&run=13

【概况】 2001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把农业增收、农机增收作为服务宗旨,努力提高全市农机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农机总动力达到91.0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发展到56720台,农用运输车达到27534辆,其中农用三轮运输车达到25208辆。机引田间作业机械达到78741台(套),排灌机械达到16432台(套),场间作业机械达到7996台(套)。联合收获机发展到468台,其中小麦联合收获机达到457台,比上年增长16.5%。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98亿元。机耕、机耙8.6万公顷,其中深耕4.2万公顷,机播3.3万公顷,其中小麦机播3.2万公顷;机收5.8万公顷,小麦机收4.4万公顷,其中联合收获4.1万公顷;机械植保5.8万公顷,机械铺膜3万公顷。农田运输和主要农作物脱粒机械化达到100%,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占农业劳动总量的90%以上。
2001年,全系统完成销货额6122万元,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186.9万元,农机局和下辖单位在农机跨区作业、农机化科技推广、农机监理、农机修配管理等工作方面分别得到山东省、威海市农机管理部门的表彰。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部门坚持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立足大农业,强化农机宏观管理,结合本市的实际,大力培育和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成份、不同组织形式的新型农机经营服务组织,满足农民对农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全市形成从农机推广、供应、培训、维修、作业、服务一体化的功能齐全、服务到位的产业体系。2001年,全市村级农机管理服务组织达601个,其中有农机经营服务项目的达440个,镇村专兼职农机管理人员达2168人,农村有机户达52110人,有机户比去年增长1.8%。镇、村两级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本着“管理促服务、服务促效益、效益促发展”的原则,拓展服务领域,全方位开展有偿服务。特别是在“三夏”“三秋”时节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主力军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机械进行统一调度安排、统一保障服务、统一收费标准。“三夏”期间,全市组织410台小麦联合收获机参加“西进东征”跨区作业,其中跨省作业机械达到350多台,作业区域拓展到河南、江苏、安徽等省,作业面积达到6.1万公顷,收入达800多万元;年内组织农业机械参与农田水利、滩涂开发、道路工程等建设,共完成土石方量850多万方,收到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为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全面发展转变,由单纯出卖农产品原材料向深加工、精加工、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多次增值转变,在机械装备和生产手段上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农机安全监督与管理】 农机局依据《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全市农机安全技术检验、驾驶员培训,考核和农机牌证的核发工作。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部署,以市农机监理站为主体,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依托,集中人力、时间,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对农用拖拉机的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是“黑车非驾”。对无牌无证的拖拉机和操作手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依法严查无牌、无证、违章载人等严重违章行为。全年共检查纠正各类违章现象1.85多万人(次),消除重大事故隐患40多起,有效抑制农机事故的发生。全年新挂、换发拖拉机牌照2394副,新培训考核驾驶员2255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48.5%和74%;审验拖拉机驾驶员12705人,检验拖拉机7551台,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3倍和2.1倍,农机事故率控制在0.1‰以内。

【农机维修与管理】 年内,农机局会同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对全市农机市场进行秩序整顿,重点是查处农机销售、维修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及零配件。加强对农机修理人员的管理,严格执行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突出抓好农机修理工的培训考核及换证工作。年内,全市共培训、考核、换发职业资格证书179人,占应考核的90%以上,新核发农机维修标志牌40个;全市农机维修网点发展到272个,其中新办维修点30个,全年完成农机维修经营总收入7751.28万元。

【农机化科技推广】 农机化科技推广是实施科技兴农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2001年,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提高广大农民购置大中型及复式作业机械的积极性,年内全市共推广大中型拖拉机20台,小麦联合收获机76台。二是农机科技创新,重点推广玉米、花生生产收获全过程机械化,通过现场示范,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作业已在部分镇推广,花生机械摘果也在全市得到推广。全市共推广玉米、花生播种机械145台,花生挖掘机20台,花生摘果机20台,花生脱壳机30台,玉米联合收获作业达到670公顷。三是抓好设施农业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年内引进大棚卷帘机15套,多功能微耕机15台,气肥增施器40个。农机化科技推广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科技含量,科技贡献率达到30%以上。(孙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