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0&rec=76&run=13

【概况】 1999年,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机总动力达到83.2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1.1万千瓦,增长13.3%。农用拖拉机发展到5.04万台,比上年增加1.93万台,增长38.3%;农用运输车1326台,比上年增加500台,增长37.7%;各类机引田间作业机械 7.64万台(件),比上年增加2.91万台(件),增长61.9%;排灌、场间作业机械2.37万台(套),比上年增加1402台,增长5.9%;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4亿元,比上年增加0.68亿元,增长19.9%。全年机耕耙面积8.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6%。小麦机播、机收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8%,比上年提高3%,其中小麦联合收获机作业2.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7%;机电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万公顷,占可浇地面积的96%,比上年增加2.8%;机械植保5.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6%,农业机械参与农田水利、滩涂开发和道路建设,共完成土石546万立方,比上年增加10.9%;农业机械作业总量占整个农业劳动生产总量的95%,比上年提高 5%。农机化科技推广、组织小麦联合收获机“西进东征”跨区作业、“三秋”机械跨区深耕作业、全省“兴机富农比贡献”活动等项工作被山东省和威海市农机局评为先进单位。

【农机化发展新突破】 1999年,继续探索在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农机化的指导思想上,不再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和为“化”而“化”,而是从以速度为中心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以促进农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在农机所有制和经营形式上,形成国家、集体、个体、农民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经济类型和经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个体和联户经营发展较快。1999年,全市个体和联户经营的拖拉机48152台,占全市拖拉机总数的95.7%,农民个体和联户经营所有的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24亿元,占全市农机总值的 65.9%。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结构调整上,着重发展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1999年全市大中型拖拉机1921台,比上年增加171台,大中型机引田间作业机械4273台(件),比上年增加3.8%,大中型复式作业机械130台,比上年增加42.6%,较好地解决多年来全市大中型农机具发展滞后的局面,农机装备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在农机管理上,采取法规制约和技术指导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市级龙头,镇农机站为骨干,村集体机队为基础的三级服务体系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机供应、安全监督、教育培训、农机维修、科技推广、工程开发服务线建设,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市依法对主要的农业机械和维修网点进行统一牌证管理;对拖拉机驾驶员、操作手和修理工进行统一技术培训考核。在农业“三夏”“三秋”及重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以镇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统一调配安排机械作业,统一实施作业保障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机械分散经营情况下的农机作业问题。农机化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由过去单纯为种植业服务转向农、林、牧、副、渔业和农村商品经济各个领域,种植业机械作业项目由一般的耕、耙、播、收、脱向科技高效发展。农业机械化在抢农时、抗灾害、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发展高效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各级政府重视农机化工作,发展农机化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1999年,全市农机销售额达到1.4亿元,比上年增加2000多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拖拉机专项治理整顿见成效】 近几年来,全市小型拖拉机发展较快,数量大幅度上升,且无牌无证违章作业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农机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农机总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要求,以市农机安全监理站为主,深入镇村,依法治理整顿拖拉机无牌无证现象。首先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通告、发放材料等形式,广泛进行群众性宣传教育;二是农机总公司组织农机安全监理人员,配备专车,分组包镇,同镇农机管理站一起进行安全督查,随车办理牌证手续,实行上门服务;三是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紧密配合,对在专项治理整顿中无理取闹、不服从管理的个别机手,依法强制办理牌证手续;四是以镇、村为单位,集中加强对机手的技术培训考核。通过开展专项治理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共检验挂发各类拖拉机牌照2180多副,培训各类拖拉机驾驶员1400多人,检查纠正各种违章现象9400多人(次),有效地抑制了农机事故的发生,农机事故率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42%。全市拖拉机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大型农业机械跨区作业】 连续4年来,农机总公司根据东西部地区麦收的时间差,积极组织大中型小麦联合收获机到西部县市进行麦收跨区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市农机产业化的发展,4次被山东省农机局评为先进单位。农机总公司坚持推广与服务相结合,把社会化服务放在第一位。一是积极主动为群众引进作业效率高、适应性强的作业机械,并派技术人员逐台帮助用户安装调试,对机手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二是麦收前,农机总公司组织人员前往西部县市考察落实作业地点,签订合同,“西进”时,农机总公司组织服务小分队,配备服务车,协调解决作业纠纷和机械检修。对外来机械实行统一安排作业、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做好供应保障等。1999年,组织250多台机械参加跨区作业,时间达20多天,单机平均经济收入达2万多元,共创收500多万元。为加快麦收进程,麦收期间又从西部县市调进1700多台小麦联合收获机来境内作业,机械收获作业面积占机收面积的 53%,全市麦收提前2~3天结束。并且,跨区作业正逐步向机械深耕、玉米机收等领域拓展,发展前景看好,跨区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农机化科技推广成绩显著】 围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全面推广实施机械深耕、机械化肥深施、小麦机械精播、小麦联合机械收获作业、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6项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效益高的农机化新技术,作业面积达16.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9.2%。其中小麦种植实施深耕、精播、化肥深施作业面积占麦田面积的80%,小麦联合机械收获作业面积占机收面积的53.3%,与上年相比,增加10%和10.7%,在此基础上,重点推广玉米、花生机械化收获作业的新技术,通过试验示范,玉米联合收获机在部分镇推广,花生机械收获摘果机在全市22个镇(办事处)推广。全市共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11台,花生收获机26台,花生摘果机38台,推广数量位居威海市三市一区之首,改变了收获玉米、花生依靠手工作业的局面。推广应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按最低效益数计算,共增产粮食2500多万公斤,节省种子120多万公斤,节省农业劳动力2000多万个,农民从节本增效中增加收入达1000多万元,农机化科技贡献率达到25%,比上年提高5%。
(刘爱华 李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