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50年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0&rec=2&run=13

新中国成立前,文登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县。1949年,全县粮食耕亩单产仅96公斤,总产10.16万吨,人均占有193公斤;现代工业尚未起步,以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产值36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4200万元,人均80元。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文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变成沿海开放新兴工业市,成为胶东半岛上一颗璀璨明珠。199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5.09亿元,比1949年增长13.9倍(按可比口径,下同),年均递增5.6%;工业总产值达到296.81亿元,比1949年增长5864倍,年均递增19%;工业实现利润19.7亿元,比1949年增长98499倍;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2亿元,比1949年增长267.4倍;地方财政收入4.47亿元,比1956年增长198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352元,比1949年增长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比1956年增长77倍。
建国50年,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文登走过了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富有老区革命传统的文登人民,以空前高涨的积极性,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1950~1957年的8年间,全县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均分别以6.2%和14.5%的速度递增,分别达到5399万元和1089万元。“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潮泛滥,在“一大二公”“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左”的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干扰。但在这一时期,文登县委县政府领导勤劳朴实的文登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艰辛努力。相继修建米山、坤龙邢家、郭格庄、南圈、武林等5座大中型水库和170余座小型水库、1230多座塘坝、945眼机电井;整修土地,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先后整地改土约5万公顷;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购置拖拉机3500余台,农业座机7450余台、农用汽车40余台,农机总动力达13.5万千瓦;购置农田排灌机械4300余台、总动力达5.43万千瓦。文登人民的巨大付出,相对减轻了“左”的思想干扰破坏所造成的损失。1958~1978年的21年间,全县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3.8%、20.6%和7.1%,总量分别达到1.8亿元、1.99亿元和23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3%和0.6%,分别达到127元和418元。文登是全国率先实行计划生育的县(市)之一,1963年,首次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县。其它各项事业均发展缓慢。文登人民的生活仍处于较贫困状态,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文登大地,县(市)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经过20余年奋力拼搏,改革开放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改革首先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社会各项事业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传统经营模式被逐步打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和管理模式正在建立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登先后被定为全国奶山羊生产基地县、粮食生产基地县、花生出口基地县和优质苹果基地县,农业经济稳步增长。1985年,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1986年,实现了村村通电,成为全国首批16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1987年2月,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县称号。1979~1988年的1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达到8.63亿元;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9%,达到3.91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 21.3%,达到13.99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0.6%,达到6464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7.2%,达到6.5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年均递增30.7%,达到 5.22亿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8倍,达到1494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5倍,达到822元。
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文登撤县改市。中共文登市委、市政府带领富有光荣传统的文登人民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弘扬“团结、开拓、务实、争先”的文登精神,在16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努力做好改革开放和科技兴市的大文章,谱写了文登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历史篇章。全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振兴,市民科技文化素质极大提高;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启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1998年11月,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文登召开,文登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作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典型推向全国,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建市以来,文登先后跨入“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明星县”“全国首批小康市”等行列。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指标综合考核,连续两届在全省夺冠。相继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等称号。被誉为北方的张家港。
1989~1999年的11年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3.5%,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2.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年均递增23.9%。199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54亿元,比1980年翻了2.1番,比国家确定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9年实现。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农业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经济模式,加速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建市11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2%,达到 25.0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36.8%,达到365.5亿元;农村经济净收入年均递增16.8%,达到35.8亿元。
现代化工业初具规模。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骨干带动、名牌效益、内引外联、嫁接改造、技术进步。围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推进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制。工业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建市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8.8%、利税总额年均递增30.8%。1999年,有89个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或利税超千万元。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96.81亿元、利税总额达到27.82亿元。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92.2%。
外经外贸与国内经济技术协作成效显著。全市已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至1999年,共批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89家,合同利用外资总额2.79亿美元;已开业278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77亿美元。1999年自营出口创汇1.25亿美元。与国内近160多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共引进内资项目1201个,到位资金15.15亿元。
城市化建设大步迈进。1999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3万人,绿化覆盖率37.8%;全社会人均使用住宅面积19.4平方米,人均拥有两项城市建设维护基金604.1元,液化石油气普及率达95.1%,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8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2.6(标准)台,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7.4平方米,城区和农村自来水供给率分别达到98%和75%。城市集中供热面积135万平方米、供热能力120吨/小时(蒸汽),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城市清扫面积147万平方米。在全省开展城市齐鲁杯“三上”活动和镇村建设“十百千”活动中,连续5次荣获齐鲁杯奖,并分别荣获山东省和国家建设部授予的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城市建设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蔄山、宋村、泽库3个镇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交通邮电事业发展迅猛。1991年11月,桃威铁路境内段长45.6公里铁路建设全线开工,1995年4月正式投入运行;1993年1月,张家埠港被省政府批准为二类开放港口,建设千吨级泊位3个;同年3月,境内大水泊军用机场改为军地两用机场,成为威海市唯一航空港,已开通国内航线5条;公路建设实施“三纵三横”为骨架的高等级公路建设规划,实现了镇镇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的格局。1999年,全市公路养护里程598.1公里,拥有客货运输车辆9265辆,客运线路110条。全市年货运量503万吨、货运周转量6.77亿吨公里,客运量110.5万人次,港口吞吐量12万吨。文登成为威海市“陆、海、空”齐备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市拥有市话交换机4.63万门,农话交换机7.34万门,移动通讯数字基站38个、载波163个,无线寻呼基站1个、台号3个,年邮件总量1557.3万元。在因特网上建成大型综合信息站文登信息港,开通了国际信息网。
商贸旅游业兴旺繁荣。全市市场体系建设日臻完善。1999年,已建立各类市场70处,其中城区20处、镇村50处。拥有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大中型商场7家,各类综合专业批发市场15处。城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3332个,其中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5个。1999年,集市贸易成交额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1999年,已开发建设旅游区5个,著名景点18处。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7.04万人次,旅游收入2.18亿元。
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方针,推动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9年,全市拥有科技人员2.51万人,民营科技人员0.4万人,全年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4项。全市有高等教育学校3处、中等专业学校7处、职业高中8处、普通高中6处、初中31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小学126处、幼儿园293处,在校生共计11.05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学生8.8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39%。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长足发展。1999年,城区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剧场、文化广场各1处,艺术团2个,学校、厂矿、镇村、家庭图书馆(室)611个,镇文化中心8处、镇办电影队25个、村办电影队2个、农村文化大院221处。全市拥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处,有线电视入户率城市达到63.1%,
农村达到45.9%。全市有200~400米田径场173个,篮球场908个,足球场29个,排球场114个,网球场34个,旱冰场13个,乒乓球室532个,台球室274个,健身房29个。39%的城乡居民经常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获山东省田径之乡称号。境内有上级驻文医疗单位4处、市直卫生医疗单位9处、乡镇卫生院19处,从业人员285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53人,床位1982张。农村中心卫生室135个。共有磁共振、螺旋CT机等百万元以上设备7台。市整骨医院整骨技术闻名国内外。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已建立起规范的养老保险制度。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达1301户、76859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有680个村、5.8万人。已初步建立起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单位545户、33730人,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达35万人。城镇存量公有住房改革已经完成,职工个人购买公有住房19181套、面积138.98万平方米。建立起住房公积金制度。已建立起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1999年,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655户、63331人,全年为186名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69万元;为2402名城乡特困人员发放保障金62.12万元。有镇办敬老院21处、村办3处,入院赡养老人872人。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1999年,城镇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53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2.6倍和3.6倍;全市居民消费品总指数为100.5(以上年为100)。城镇职工人均消费性支出4577.91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食品支出1236.32元、占27%,穿着支出804.42元、占17.6%,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49.34元、占9.8%,医疗保健支出179.04元、占3.9%,交通和通讯支出395.99元、占8.7%,娱乐文教支出710.95元、占15.5%,居住支出591.9元、占12.9%,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209.95元,占4.6%;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4.3平方米,农民人均18.6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5.35亿元,人均8300元。据市城调队调查,50户城市住户、总人口151人,拥有主要耐用消费品:摩托车24辆、洗衣机42台、电冰箱(柜)53台、彩色电视机66台、家用电脑5台、钢琴3架、空调器6台。少数居民拥有轿车。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连 疆 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