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853&run=13

邓基(1903.12~1970.5) 原名林吉坤。荣成市桥头镇河北村人。出身中农
家庭。 1939年入共产党。1940年9月,脱产入伍。历任威海卫各救会干部、威海卫
武委会主任,昆嵛县人民武装部长、副政委、兵役局长,中共文登县委副书记、监
察委员会书记、副县长等职。1966年退休。
1941年5月,邓基请假探家,因坏人告密,被威海日伪军捕去。敌人多次刑讯,
邓未泄党的机密。 家乡5村村长联保出狱,经中共威海党组织审查无问题,即分配
工作。1970年“一打三反”中,有人揭发追查所谓历史问题,邓基受到“四人帮”极左
路线的迫害致死。中共文登县委1980年58号文件,肯定邓基自抗日战争起,长期为
革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出积极贡献,彻底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附本
人照片)
鞠真(1898~1971) 学名维新,字琢亭。文城镇西寨村人,出身中农家庭。
1916年,考入美国传教士创办的烟台毓璜顶医院学习西医。两年后因不满医院的诸
多“洋规矩”退学回乡,与同学赵友三于文城合开“新城药房”行医。1922年,独自到
侯家集办起“中西药社”。鞠真医疗认真,给穷人看病,常不收诊费,深得百姓敬重。
“九·一八”事变后,鞠真对蒋介石当局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极为愤慨。凡国民党
地方军警找他看病,一律拒绝,以示抗议。鞠真与中共地下党员王祥卿(化名王光)
过从甚密。1936年,王光被捕入狱,鞠真不顾个人安危,将王保释。王出狱后,隐
蔽在“中西药社”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先后介绍鞠真的两位伙计姜明海、林基路加入
中国共产党,药社成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1940年,汉奸告密,药社遭日军搜查,
鞠真弃家纾难,携多年购置的医疗器械及药品,同姜明海、林基路一起参加八路军,
建立东海军分区独立五营卫生所。 同年5月,经孙超、王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八路军东海军分区独立团卫生处主任兼卫生队长、东海军分区卫生处处长、东
海军分区供卫处长、山东军区第五军医院院长、山东军区肺病疗养院院长、第六康
复医院院长等职。当时,部队缺医少药,鞠真多次冒生命危险,外出采购药品器械,
并经各种渠道, 动员梁钊、沈庆祯、张少奎等9名社会医人参加八路军。这些人多
数成为业务领导骨干。1944年受山东军区和东海军分区委托,负责在铺集院东村筹
建“健民药房”,以王子坤、乔廷秀为正副经理,利用“健民药房”和文城“鸿春盛”商
号的名义到各大城市采购药品器械,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3~1947年,主
办5期卫训班,每期50~100人,为人民军队培训了大批医务人才。1947年,文登流
行黑热病,患者挺着大肚子,面黄肌瘦。“健民药房”积极采购西药斯涕波霜,在文
城、泽头开设专科门诊,为扑灭黑热病作出贡献。同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胶东
解放区时, 鞠真领导东海卫生处,组织烟威两线的收容站,成立5个治疗所,先后
治疗伤员7000余名,受到表彰,其中3个所800余名医务人员被提升。
鞠真生活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从不享受保健待遇,吃的是包米面锅贴,抽的
是家里种的黄烟叶,常教导儿子:“要记住,公家的东西一草一木不能贪。”1956年
4月,突然病倒,久治不愈而逝。(附本人照片)
丛如斋(1882~1973) 天福山乡马家岭村人。出身于富裕家庭,读私塾11年,
古文造诣很深。下学后,在北京、济南等地教学,任文登县政府教育视导员多年。
1928年,国民党文登县党部公开后,丛因不是国民党员被解职回乡。1938年,日本
侵略军侵占威海,丛如斋整日为抗日奔忙。1940年初,他深入威海,不顾危险,动
员商号为抗日捐钱捐物。 是年6月,中共领导的文登临时参议会成立,他应聘为参
议员。 1942年当选参议长。同年6月,又兼任胶东区参议会参议员。在参议会工作
期间,积极拥护和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动员文登各商号为
抗日出力,被誉为开明绅士。1946年土改运动开始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
献田地和浮财,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称赞。
新中国建立后,他被选为文登县行政委员。1954年,文登县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后,丛如斋因年老体弱回乡疗养。病逝于乡。
崔唯吾(1898~1975) 名书馨, 以字行世。文城镇生产村人。幼读家塾,
1915年毕业于济南省立第一师范。1919年“五四”运动时,任该校学生会长,联合济
南各校共同响应,被推为山东省学生总代表,赴上海参与全国学生联合会,奔走南
北,持续至外交胜利。临离上海,蒙孙中山召见,聆听关于国民革命的训示。1920
年秋,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博物部,学习生物地质。翌年,加入国民党。与同学利用
师大附小教室,晚间组织平民学校,免费授课。1924年夏,大学毕业,奉国民党山
东省临时党部令,与前国会议员于洪起同为胶东党部特派员,赴烟台私立先志中学
任生物教员, 秘密推行国民党工作。1925年,国民党逐渐公开,同年5月,召开烟
台市国民党员大会,被推为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派人联络胶东各县市成立党部。
7月, 被选为国民党烟台市代表,出席国民党山东省代表大会。11月,李纪才攻济
南八里洼时,崔以同乡之谊,劝张宗昌部下胶东护军使毕庶澄,踞胶东独立,嗣以
李败未果。1927年初,国民党中央清党委员会委任崔唯吾等11人为山东清党委员会
委员。同年,张宗昌秘令地方道尹逮捕他。得密报,赴大连转上海脱险。奉蒋介石
之命,说降张宗昌直鲁联军司令毕庶澄。同年调南京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总干事,
指导各大学学生代表组织全国学生会,开展青年活动。翌年春,调任国民党中央宣
传部普通宣传科主任、 编纂科主任。 不久又调任出版科主任,创办中央印刷所。
1933年,调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任特务秘书,参与中央财政部长孔祥熙创立法币、
整顿税制的重大决策。1938年,迁重庆西郊,辟岩洞设防空报馆。1949年,随国民
党政府去台湾,任钱币司长兼国民党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专门委员,从事研究经济
金融工作达15年之久。 1951年春, 补为立法委员,参与财政金融预算重要决策。
1975年12月28日,病故于台湾。历年所发表之言论选录成书,名为《议坛刍言》。
其父崔保祺40年代病故于文城,蒋介石书赠“忠孝传家”匾额。(附本人照片)
张里元(1890~1975) 又名之一。定陶县张秀雨村人。1922年毕业于北平大
学政法系。翌年任西北垦殖考察委员。1925年任冯玉祥西北军军法处主任。1930年
蒋阎冯大战时回济南。经何思源推荐,1931年任文登县长。任期内,力图兴利除弊。
认真禁止缠足,取消县署“官木匠”、“官铁匠”之设,撤免旧式科房,重新招考录事
及征收员,成立办公厅,合署办公。政务警察按省令设一、二两科;兴办工厂;改
进田赋过拨制度, 取消里书收“抄户”的陋规,按每两地丁银1户收费1角。取缔“官
司店”和“代书”, 报考录取缮状生,设缮状处,专代诉讼人缮写状纸,按字收费。
重修监狱,改善犯人生活,置课桌课凳,由科长局长轮流给犯人上课,提高犯人文
化水平;办监狱工厂,组织犯人织带。他还重视兴办学校,加强各级学校视导检查。
每月出《教育月刊》 1期,报道文登教育动态。多次到文登中学讲话,争取文化界
拥护。废弃坐轿陈规,下乡改骑自行车。穿着朴素,善与农民接近。1932年秋,韩
复榘来文登视察,听取舆论,对他大加称赞。1933年调一等县沂水任县长。1936年
升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临沂县长。以模范县长、模范专员身份,两次
去南京受训。他与临沂县长范筑先友善,又曾率部在鲁南与八路军联合抗日,多次
冲锋陷阵。 但后来却投降日伪。1944年9月,所部被李延年收编。建国后在上海开
办民利实业公司,自任经理。病故于上海。
于梦尤(1915.6~1978.9) 大水泊镇西南台村人。文登中学毕业。1938年初参
加革命,同年加入共产党。历任文登中心县委宣传干事、文化供应社社长、文登县
抗战话剧社社长、东海游击队教导员、中共东海特委统战部部长、中共北海特委秘
书长、 东海专区文化协会副会长、 胶东《大众报》编辑、《胶东日报》总编辑、
《青岛日报》第二总编、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报刊处处长等职。1955年,调北京做
对外文委工作,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使馆文化专员、对外文委第一副司长、
驻苏联使馆文化参赞。1972年调入外交部,先后任驻埃及、利比里亚使馆政务参赞
等职。因患癌症回国,病逝于北京。
1938年6月至1939年间, “三军”西上,文登被国民党政府控制,中共的活动,
极为艰难。为宣传抗日,中共文登中心县委利用办文化供应社和剧团的形式,宣传
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于梦尤既是负责人,又要亲自刻写蜡纸、印刷装订,一丝不苟;
组织排演抗日剧目《放下你的鞭子》、《死亡线上》、《布袋队》、《父子兄妹》、
《张家店》、《为国牺牲》、《走》等革命剧目,参与演出、配唱、拉胡琴,宣传
新文学,样样在行。在艰苦条件下,发挥了鼓动群众抗日的作用。在做党委工作时,
他亲自编写加强党员修养的小册子,供党员学习。在外交工作中,他重视对外方针
政策的学习。在驻苏联使馆工作时,学习俄文;驻波兰使馆,学习波兰文。后来又
学习英文,坚持不懈。驻埃及使馆时,已患癌症。到利比里亚,逢建馆之初,房屋、
伙食、卫生、安全保卫等问题都亲自安排,一抓到底。他坚持勤俭办外交,自己动
手用废木料做沙发。1966年11月,从苏联归国,主动向对外文委党委交党费6000元。
(附本人照片)
潘复生(1908.1~1980.4) 原名刘开浚,又名刘巨川。侯家镇二马村人。出
身贫苦农民家庭。1920年,考入文登县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
入文登师范讲习所。半年后退学,回本村读私塾1年。1924年到蔡官屯小学当教员,
任教3年,又被二马村聘为小学教员。此间,在村里张贴“打倒帝国主义、土豪劣绅,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标语, 因此被取消小学教师的资格,被迫离家赴济南,考入山
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他学习勤奋,口才出众,被推为级长和学生自治会负责
人。1931年,加入共青团,同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并担任乡师共青团支部书记。
他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进步书刊,秘密建立“反帝大同盟”;以
学生自治会的名义恢复乡师民校,推荐进步学生担任教师,秘密编辑出版《前卫》、
《柔锋》、《火炬》等刊物,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投降派的卖国行
径。这些活动得到乡师校长、著名教育家鞠思敏和校图书馆长范铭枢的赞许,也受
到济南市中共组织的重视,乡师的经验很快推广到其他中等学校。不久成立济南市
学生自治联合会,潘复生当选为负责人,除坚持上课学习外,以主要精力抓学生自
治联合会的工作。 1931年12月5日,潘复生等学生自治联合会负责人,在济南市党
组织的领导下, 发动200余名爱国学生组成赴南京请愿团,冲破国民党山东当局的
种种阻挠,于12月10日,抵达南京。11日同北平、上海等地赴南京请愿的学生联合
举行游行示威。 12日下午,蒋介石接见济南学生请愿团时,潘复生当场质问其“为
什么放弃东三省,采取不抵抗政策”,蒋介石的无理辩解,激起学生的愤懑。14日,
济南学生同在南京的外地学生再次举行游行示威,遭到国民党政府的血腥镇压,发
生了“珍珠桥惨案”。翌日,国民党军警包围请愿学生驻地中央大学,武装押解学生
离开南京。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令教育厅通令全省中学以上学校提前放寒假,企图阻
止学生运动。潘复生等几名党员学生继续留校,坚持革命斗争。他们到济南市鲁丰
纱厂、新城兵工厂,深入职工、城市贫民中进行宣传,秘密散发传单、张贴标语,
发展党团组织。1932年春,学校开学后,潘复生因发动驱赶反动教师的罢课斗争,
而被学校当局勒令退学。1932年3月20日夜,潘复生等人在大明湖司家码头3号住处
被捕。国民党济南市公安局对其进行多次审讯,并施以坐老虎凳、压杠子、灌辣椒
水、皮鞭抽打等种种酷刑,潘复生坚贞不屈。当局又采取拉拢、收买、“美人计”等
软的手段,亦未能动摇潘复生的革命意志。当局无计可施,强行判处潘复生10年徒
刑,押至山东省高等法院看守所,后被押至济南第一监狱。在狱中积极参与绝食斗
争。1936年8月被转送到济南反省院,仍拒绝填写“悔过书”。1937年2月,被押至文
登县监狱。 同年12月, 被保释出狱。不久,任中共文登县第四区区委组织委员。
1938年2月, 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4月,兼文荣威边工委书记。同年6月,任中共
文登中心县委书记, 领导文登、威海、荣成、牟平和海阳5个县党的工作,组织发
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2月至1940年5月,先后担任中共山东分局巡视
团主任、 组织科长兼干部科长,山东分局秘书长等职。1940年8月,调任中共苏鲁
豫区党委书记。同年10月任湖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他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山
东分局的指示,妥善处理湖西“肃托事件”的善后工作,整顿、恢复党的各级组织与
政权机构。 1941年7月,组织微山大队、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等武装力量解放了
微山岛, 保证湖上交通线的畅通。同年8月,在他的领导下,迅速平息国民党山东
省十一专区专员朱世勤等策动万余名无极道徒暴动。1941~1943年,潘复生等领导
湖西地区抗日军民,粉碎日军多次蚕食、进攻和“扫荡”,巩固了湖西地区革命根据
地。 1945年11月,调任中共翼鲁豫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1948年3月,任区
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这期间,他领导边区人民进行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和土地改
革运动;动员翻身农民参军支前,全区先后动员15万多青壮年参加主力部队。1949
年8月,调到新建的平原省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50年3月,濮阳专区冬季群众
运送公粮时,由于某些干部失职,酿成冻死牲口和民工的“濮阳运粮事件”。潘复生
被降职为省委副书记。1952年11月,潘复生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
他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在患病休养期间,批阅上百封人民来信,召
集有关部门的领导调粮拨款, 救济灾区。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会
议上, 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58年,因反对浮夸风,受到批评,被定为“
右倾机会主义者”, 撤职下放到西华农场劳动。1962年,中共中央和中南局给予彻
底平反后, 调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党组书记。1966年1月,调任中共黑龙江
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黑龙江省建设兵团第一政委,并任东北局书记处
书记。 1967年5月,兼任沈阳军区政委。到任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黑龙江省
委被群众组织“夺权”。 1968年4月,在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上,潘复生被递
补为中央委员。 1969年4月,在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67
年1月,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两个月后,经中央做工作,潘复生被任命为革命
委员会主任。 此后,因执行“四人帮”的反动路线,受到监护审查达9年之久。1980
年4月病故。1982年4月,中共中央同意黑龙江省委对潘复生的审查结论:历史问题
已经查清,没有问题;“文化大革命”中犯的错误不作组织处理。
潘复生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历尽坎坷,但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信
党的领导,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1993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纂
出版了《风雨春秋潘复生诗文纪念集》。(附本人照片)
董馥(1921.6~1980.7) 草庙子镇北台村人。1941年2月参加革命。1947年2
月入共产党,同年入伍。历任小学教师、教务主任、校长,渤海教导旅政治部秘书、
六师政治部组织干事、补训团一大队政委,二十五师七十五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
代政委,农七师二十一团团长兼政委、第一管理处政委,农七师、农三师副政委、
副师长,喀什地委副书记、革委副主任兼喀什农学院党委书记,新疆石河子农学院
党委书记等职。病逝于石河子。解放战争中,董馥参加过安扈运城、瓦子街、壶梯
山、五庄镇、东西韩村、西马村、武功、棋盘山、荔镇等战斗,立三等功,每次都
出色完成前方战勤任务。在和平建设时期,呕心沥血,改造起义队伍,开拓下野地
垦区,为保卫建设边疆做出很大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林彪、“四人帮”极
左路线的迫害、折磨,始终刚直不阿,顽强不屈。他是新疆军垦老战士,在开创农
场的事业中,勤奋学习,踏实工作,成为农牧各业生产的内行。在石河子农学院工
作时,制定学院规划、筹办搬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添教学设施,落实知识分
子政策,耗尽心力。住院期间,半天治疗,半天办公,在病房里召集会议,研究部
署工作,直到最后一刻。(附本人照片)
刘沛夫(1908.4~1980.9) 原名刘崇汉,侯家镇南廒村人。出身破落富农家
庭,读书11年。1924年县立职业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南渠格、院东寺、黑龙江饶河
县立小学等处任教。 1933年在吉林省东北义勇军秘书处作文牍科员。1934年1月,
队伍被打散,回到家乡。1934年10月,由杨岫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一·四”
暴动失败后,隐身于文城,继续革命。后与他人在侯家集开设“恒信书局”,作为党
的秘密联络点。 1938年,组织抗日自卫团,任十四分团指导员。6月,与丛月章、
孙超等在药房开会, 被国民党第四区保卫团扣押。后经组织营救获释。同年6月加
入“三军”。1942年入抗大一分校学习。历任随军记者、校对员、东海保卫队政治指
导员、东海司令部侦察参谋、十六团侦察参谋、西海军分区司令部侦察科长、团长、
上海空军高炮一0四师副师长、 陕西空军十二厂党委常委兼副厂长等职。参加抗美
援朝。1964年离休。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期
间,受“四人帮”反革命路线的迫害,被诬为“叛徒”、“假党员”,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时东北专案组向他调查潘复生历史情况,他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伪证。专案人员威
逼他证明潘是叛徒特务,他坚决抵制:“我要对党和同志负责!”1979年,空军十二
厂党委给刘沛夫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翌年9月23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寄存于八宝
山烈士陵园2室476号。(附本人照片)
邢林(1915~1980.11) 又名邢烟、邢字林。天福山乡前百凤口村人。1938
年6月入伍,8月入共产党。历任三军政治部总务科长、五旅供给处合作社主任、胶
东后勤部被服科科长,第一、第三、第四兵工厂副厂长、厂长、教导员,胶东兵工
总厂副厂长、第六兵工厂党总支书记,军工部山东矿产管理局党委书记。1951年12
月,任中共烟台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书记、市委工业部副部长、部长,烟台市人
委副市长、 市长。1958年10月,任烟台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副市长、市长。1962年9
月, 任烟台市委副书记兼市长。1970年1月,任烟台市革命委员会常委、农办领导
小组负责人。1971年9月,任烟台海洋渔业公司党委副书记。1972年3月,任烟台市
委常委、 革委副主任。1975年6月,任烟台市委副书记兼中共烟台建港指挥部核心
组组长。 同年9月任中共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
组长。1980年11月8日病逝于烟台。
邢林于建国前,献身于胶东兵工业,在人、财、物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带领兵
工战士,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为抗日和解放战争作出巨大贡献;建国后,不计较
职位升降,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竭尽了全力。(附本人照片)
陈林瑚(1918~1980.12) 原名丛宏滋,又名陈放。出生于宋村镇下徐村一
地主家庭。1934年在掖县中学读书时,关心时局,向往苏区与红军,与父亲丛芳山
分道扬镳,决心寻找共产党。1935年去北京弘达二院读高中,参加“一二·九”学生
救亡运动, 与前来镇压的军警奋勇搏斗。假期中与张加洛等4人,为济南《民报》
编副刊“朝暾”, 宣传救亡。1936年6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0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到西安参加东北军学兵队,做兵运工作,与下级军官及
士兵密切联系, 影响一批进步官兵。1937年7月回烟台发动学生运动,组织抗日救
亡歌咏队,任指挥。同年11月,他和林江携部分同志奔赴延安,进抗日军政大学学
习, 任党支部书记。1938年8月,被分配到中央组织部任陈云部长的秘书,直接受
到中央首长身传言教。后因敌后需要青年干部,他主动报名。在陆平、项明要求下,
陈云同意,于1939年春回到山东省委,任中共山东群委副书记、青委副书记、省青
救会会长等职。 1942年2月,任中共清河区、渤海区区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直到
1949年2月随军南下。 在山东10年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团结干部,发动群众特别
是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作出了贡献。尤其在宣传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方针、
政策,主办《群众报》、《渤海日报》,团结教育人民,有力打击了敌人。1946年
4月,任禹城工作团团长,在后谷庄遭国民党特务袭击,身中3弹,未及伤愈又投入
战斗。 在土改工作中,受到邓子恢的表扬。1949年2月南下,历任华东革命大学教
务处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市政府文教办公室主任,
市委一、二、三届委员,市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三、四、五届人民委员
会委员。他与宣传教育工作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以强烈的事业心和
责任感为党和宣传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谢绝伙食照顾,说:
“人民遭难,我们吃着也不舒服,和人民同甘共苦,才能安心。”“文化大革命”中,
他无辜被关押6年又3个月。狱中愤笔怒斥张春桥,身心遭受严重摧残,脑部受伤。
粉碎“四人帮”后,平反恢复名誉,任上海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顾问。1980年12月
7日, 因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去世。在沪工作30年,廉洁奉公,鞠躬尽瘁,讲话报告
从不用秘书代劳,去世前一天还抱病批阅文件。(附本人照片)
林琳(1916~1980) 原名林钧芳,天福山乡庞家河人。1934~1936年在文登
乡师读书期间, 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向往革命。1937年3~11月,先后于县
立第四小学和威海卫白马小学任教。同年12月,在他的家乡爆发了中共领导的天福
山起义,给他以巨大鼓舞,毅然投身革命。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天福山区委做群众
工作。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任指导员。
当年9~11月参加胶东区党委训练班之后, 先后任中共文登县委组织部干事、县委
委员兼民运部长、平度县委书记。1942年9月至1944年5月在胶东区党委党校整风期
间, 学习延安整风文件,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当年6月至1948年10月,一直任文
登县委书记,后任文登地委委员兼民运队长。10年间,他深入敌后,开辟新区,发
展人民武装,发展中共组织,带领根据地干部群众,减租减息,土改复查,生产救
灾,支援前线,同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期英勇的斗争,为党和人民立下
了功劳。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济南、平度宣
传部副部长。他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抗美援朝和恢复国民经济,
作出了贡献。 1954年5月,响应党的号召,去东北工作,先后任东北煤矿第二共建
局副局长、 代理局长和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等职,不管在3
年经济困难时期,还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肆虐时期,他都坚持党的路线,刚正
不阿,犯颜直言。“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被揪斗,蹲“牛棚”,身心受到摧残,致
重病不愈而逝。
1979年1月24日,中共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党组再次做出“关于林琳同志的
平反决定”,为他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附本人照片)
杨升东(1916.9~1984.1) 曾用名杨家梓、杨恒敬。牟平县解甲庄镇冶头村
人。 1935年7月入烟台志孚中学读书。1937年毕业后,长期在家乡从事小学教育工
作。1946年10月,调至牟平县各救会,任文协干事、秘书等职务。1946年12月加入
共产党。 1948年11月任中共牟平县委秘书,1952年2月至1953年11月,任许家埠中
学校长。 1953年12月调中共文登地委办公室任秘书组长。1954年9月改任文登地委
合作部秘书科长。 1957年2月, 任文登一中副校长, 不久,主持文登一中工作。
1957~1966年上半年, 在长达9年中,带领文登一中教职员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
教育方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建设正规化中学,成绩显著。
1959年、 1960年和1962年,文登一中3年高考成绩列全省第一。1959年12月,杨出
席山东省教育工作扩大会议,作典型发言,得到主管教育工作的余修副省长的表扬。
文登一中于1962年被省教育厅定为省属重点中学。他多次出席省、地、县各级英模
会。“文化大革命”中,被当做“黑典型”,遭到批斗,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75年11
月, 重新工作,先后任 (正文第992页)山中学、天福山中学校长,仍然精神抖
擞,严格治校,迅速恢复教学秩序。1981年12月退休。病逝于文城。
杨升东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工作计划周密,有条不紊,事必躬亲,为文登教
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附本人照片)
于云海(1907~1985.2) 名为鲲,字云海,于霖逢之孙。祖籍文城镇河北村,
著名地下工作者。青年时就读于济南商业专科学校,因家道中落,弃学经商。抗日
战争爆发后,在文城参加“红十字会”,任救护队长,随丛镜月部攻打威海日军,兵
败退回文城。因不满于丛部,改投秦毓堂部,任军需官,不久因秦部腐败而辞归。
他与中共文登地下党员田庄有交往,深受其影响。1940年代任城厢伪镇长时,变相
抵制日伪的各种苛捐杂税,受百姓拥护。同年11月,田庄、辛冠吾、郝香斋介绍,
以伪镇长职务为掩护,参加东海军分区敌工组织。1941年孙子玉逃离文城后,他趁
伪县长整顿组织之机,调整各村村长和29保的保长,建成通讯网,并将城厢镇树为“
模范镇”,取得日伪信任。巧妙争取利用伪县长徐瑞卿,先后营救6名八路军干部、
战士。1942年6月,为掩护东海军分区政治部敌工股副股长郝香斋,遭日伪逮捕,7
天后经中共组织发动群众保释出狱。同年11月因汉奸张宝诚告密再遭逮捕,被押至
威海日本宪兵队,遭酷刑审问,遍体鳞伤,始终坚贞不屈。两个月后,经地下党组
织周旋,花伪钞4000元获释。1943年2月2日,回到小河村,在东海军分区政治部支
持下,开起“双长居”包子铺,使伪县长纪鸿修真假难分,又委任为伪四区区长。他
按八路军东海军分区政治部的指示,采用“拖缓”策略,千方百计保护抗日根据地,
减少经济损失。同年改任伪文登县政府建设科长,应付拖延日伪挖城濠、修炮楼工
程。1944年初夏,与地下党员刘宁一等策动伪六中队长卢绪昌起义,不幸被叛徒毕
文可告密,有关人员被捕。他幸得在伪警备队中的敌工人员赛有勇报信掩护,深夜
逃出重围, 回到东海军分区司令部。是年8月,东海独立三大队成立,任大队长,
重点做瓦解威海敌军工作。他的勇敢机智,对人民解放事业的忠诚,屡经考验,遂
于1945年春,由东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少虹、敌工股副股长赦香斋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参加解放威海、烟台、青岛等战斗。1952年,以军代表身份转业到青岛火
柴厂任教育科长。因战时伤重,1961年12月回文城疗养。“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阶
级敌人、 “揪斗”,坐牢105天,受尽凌辱折磨,自此下肢瘫痪,卧床不起。1978~
1980年,伏枕写下10万字的革命回忆录。病逝于家。(附本人照片)
张修业(1918.6~1985.3) 又名张秀亭、朱江,张修竹之胞兄。天福山乡沟
于家人。 初中文化。1936年4月入共产党。历任中共文登县第七区委宣传委员、胶
东区党委交通员、栖霞县牙山工作团支部书记,栖霞县委、福山县委社会部部长,
福山县公安局长。 1944年10月至1946年3月,任昆嵛县公安局长、县委委员。后任
吉林省珲春县公安局长、县委委员,小丰满公安局长、公安大队政委,东北军区公
安军干部处处长、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辽宁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省政府视察室局级视察员。病逝于沈阳。
张修业参加1935年的“一一·四”暴动,掩护住在自家中的胶东特委书记理琪,
参加著名的天福山起义和威海起义。因从事军械工作致残。在吉林省晖春县任公安
局长时,为保卫军区后方建设、第四野战军军工生产安全立功。1950年任丰满水电
站筑堤工程指挥部指挥时,提前完成陈云指示的两个半月的修堤任务,受东北电业
局和吉林省委一等模范生产者的奖励。(附本人照片)
于文强(1928.3~1985.6) 原名于乃文。大水泊镇西南台村人。1942年3月
入胶东公学学习, 1944年8月入共产党。历任胶东区兵工总厂研究生、大连钢厂炼
钢车间主任、大冶钢厂生产技术科长。1952年去北京外语学院俄语专科学校学习俄
文。1954年8月去苏联红十月钢厂实习电炉炼钢。1956年6月归国,历任北满钢厂车
间主任、副总工程师,本溪钢厂生产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西宁钢厂副厂长兼总工程
师,陕西钢厂副书记、厂长兼总工程师,陕西省冶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高级
工程师,陕西省重工业厅副厅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安公司党委书记,陕
西省冶金厅长、党组书记等职。在北京参加全国国防军工协作工作会议时,病逝。
(附本人照片)
王台(1910.5~1986.6) 又名王有台。天福山乡前百凤口村人。出身农民家
庭。1927年2月于威海卫清泉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1929年2月,任威海卫罗家小
学教员。1932年9~12月入荣成县立师范讲习所读书。1934年2月到文登县沟于家村
小学任教。 4月,由于荣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1月,中共沟于家村党支部
成立,王台任书记。不到半年,发展张修己等新党员十多人,使沟于家村成为胶东
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誉为“小苏区”。胶东“一一·四”暴动前的一些重要会议就在
沟于家小学天寿宫召开。1935年春,任中共文登县一区区委书记。是年11月,任中
共文登县临时县委书记。“一一·四”暴动中,任东路五大队政委。暴动失败,遵照
党的指示,回到沟于家村隐蔽,继续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他坚信“失败开出胜利路,
革命一定会成功”。1936年3月,任胶东临时特委巡视员,配合特委书记理琪整顿胶
东党组织, 将理琪写的《给各级党部同志的一封信》刻印散发。是年9月,他在文
登营小学成立党小组,任组长。1937年12月,积极参加天福山起义,发动青年入伍,
联系群众,刻写蜡纸,书写传单标语等。1938年11月,任东海地委秘书长,后任组
织部长。这时,工作特别紧张,他常说:“一天要做三天的事。”1940年2~3月,积
极参与东海二次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同年9月,任胶东区党委巡视团长。1943年9
月,任胶东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1945年,参加筹建中共青岛市委工作,任中共青
岛市委代理书记。1946年10月,任胶东区党委秘书长。1948年11月,入中央马列学
院学习。 1951年8月,任中央财经委员会编译室副主任。1953年10月,任建工部教
育司长、 副局长。1961年2月,任科学院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1966年11月
至1969年, 在工业出版社受“审查”。1969年3月,任工业出版社机关党支部委员。
同年7月,任工业出版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书记。1973年4月,任科学出版社
党的领导小组组长,1977年10月被免职后,撰写10万字的回忆录《战斗在白色恐怖
的年代》。1982年离休。病逝于北京。
王台自少年时代起,坚持学习黄庭坚书法,卓有造诣。(附本人照片)
张修己(1908.10~1986.11) 又名铁夫,代号老铁。天福山乡沟于家村人,
出身富裕农民家庭。为人忠厚老实,常在经济上接济穷苦农民,在村民中有威信。
30年代初任沟于家小学校董。 1934年8月由王台介绍加入共产党。同年11月,沟于
家村党支部成立,张修己任组织委员。翌年春,任中共一区区委组织委员。1935年
9月,任中共胶东特委巡视员。11月,参加“一一·四”武装暴动,任第二大队政委。
他先后卖掉部分家产作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经费,被同事誉为“老贴”。他的家成为党
组织的秘密联络点,胶东特委曾多次在此召开会议。“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中共
胶东特委领导人遇害,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张修己在白色恐怖下仍坚持秘密活动,
于1935年12月底,任中共文登临时县委会书记,千方百计寻找上级党组织。1936年
1月, 理琪由上海来到西字城,由共产党员刘其章秘密转送到张修己家。张修己向
理琪详细汇报了“一一·四”暴动的情况, 协助理琪整顿恢复党组织。同年4月,中
共文登县委重新建立,张修己任书记。他在理琪的教育和影响下克服了“左”的思想,
吸取了“一一·四”暴动失败的教训。1937年10月以后,在胶东临时工委的领导下,
从事抗日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与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负责人于得水取得联系,向其
传达胶东临时工委关于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12月15日,中共胶东特委重新组
建, 张修己任特委委员。12月24日,参加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起义。1938年1月
19日,胶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任军政委员会兼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军械部部
长。 翌年6月, 任胶东特委保卫局局长。1940年1月,任胶东区党委民运部部长。
1941年5月, 任胶东各救总会会长。 1942年6月,兼任胶东区临时参议会副会长。
1945年9月,任中共胶东区委民运部部长。1947年8月,任胶东农民总会会长。1948
年1月,在华东土改指挥部工作。1949年5月,任青岛市军管会房地产部部长兼市政
府房产局局长。
1950~1953年, 张修己在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54年9月,任中央建筑工
程部行政司司长。 1955年12月,任华北工程管理总局副局长。1958年6月,任北京
建筑学院党委第二书记。1960年9月,任淄博建筑材料学校党委书记。1962年12月,
任淄博市副市长。1963年和1977年,分别选为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
委。 1978年2月,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1年,任山东建材学院顾问。
1983年7月,当选为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85年5月离休,78岁病逝。
张修己是胶东“一一·四”暴动和天福山起义的重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对党对革
命忠心不二,为人耿直朴实。留下8万余字的革命回忆录。(附本人照片)
田祥亭(1910~1987.8) 原名田麟昌,曾用名田庄。高村镇万家村人。出身
中农家庭。文登中学毕业后,就读于省立曲阜师范学校。1934年毕业后,在县城和
农村任小学教员和县教育视导员。1937年任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在教育界卓有声望。
1938年2月,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同年春,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同年10月加入共产党,任三军政治部教育股长。他与文登社会各阶层联系广泛,故
于当年3月调任“三军”驻文登办事处主任;9月以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驻
国民党山东第七专区办事处(驻葛家)主任。约半年后,调任中共胶东区党委统战
部副部长。这期间,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善于团结友军,以办事
处名义,率宣传队到管山慰问“3.12”袭击威海日军归来的丛镜月部;掩护地方党组
织的抗日活动;参与建立文登抗日联军,争取国民党文登县政府拨给三军部分经费,
一度形成国共联合抗战的局面。 1940年8月,调任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抗
日大队队长,在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夹击中,斗争十分艰苦险恶的情况
下,领导全县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积极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粉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拔除日伪据点,同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有理、有力、有
节的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农业手工业小组与合作社,建立扩大抗日根据地。
一年半的任期内, 县大队发展到3个连400多人,下辖8个区中队,全县人民抗日自
卫团发展到8万余人,建立小学校58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74.5%;组织春耕委员会,
合作社联合社、抗日互救会,发展生产,战胜春荒和日军的经济封锁,新生政权和
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 壮大。1942年2月,调任胶东行政公署秘书主任。此后,历
任公署民政处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处长、办公室主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民政局
副局长,内务部城市救济司副司长、民政司司长、中央内务部监察委员会书记,内
务部机关党委代理书记、内务部党组成员、民政部民政司顾问等职。“文化大革命”
期间,受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残酷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平反昭雪。病
逝于北京。(附本人照片)
陈一鸣(1921.11~1987.9) 文登营乡侯家庵人。1940年3月加入共产党,历
任第五区民运会秘书、主任,分区委书记、县委秘书。1942年11月入伍,历任文登
县委和荣成县委敌工科长兼敌工站长,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科长、九纵政治部
解训处副处长、组织部直工科长、陆军第二十七军直工部部长、秘书处长兼党委秘
书、组织科长、组织处长,陆军第七十九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陆军第二十七
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72年9月任军副政治委员。1981年5月离休。病逝于无锡。
陈一鸣青年时代,就在家乡游击区积极投入民运工作,进行秘密活动,深入敌
人内部进行瓦解活动,组织发动群众,为胶东的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在解放战争
时期,陈一鸣作机关政治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勇敢作战。参加了莱芜、孟
良崮、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重大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6年在东海军分区选为机关模范工作者; 在渡江战役中被兵团授予三等功臣。
1950年,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第二战役中荣立四等功,受到军党委的嘉奖,获朝
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55年,晋中校衔。1962年,晋上校衔。陈
一鸣长期做政治工作,思想敏锐,学习刻苦,善于调查研究,联系群众,作风严谨。
逝世前留下遗嘱:“丧事彻底从简。”(附本人照片)
丛健(1914.1~1987.12) 原名王有巡。天福山乡前百凤口村人。1937年9月
参加革命,1938年10月入共产党。历任本村自卫团团长、仓上乡乡长、第三区区长、
东海专署民政科长、文西行署民政科长、昆嵛县县长、随军南下大队队长、河南省
西平县县长、河南省商丘专署专员、统战部长。1952年10月,转入地质部门工作,
历任地质部测绘司负责人,地质部六四一队党委书记、队长,西北地质局副局长、
甘肃省地质局局长、党组书记。甘肃省计委副主任、省人委委员,甘肃省冶金局局
长、党组书记,甘肃省重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地质部物探研究所所长、党委书
记, 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委员,地质矿产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物探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等职。病逝于西安。
丛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家乡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民主政权,进行
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积极领导根据地人民反“扫荡”斗争。因作战勇
敢,对敌斗争顽强,受到中共东海地委的表扬。1948年,带领文昆两县优秀干部,
随军南下,在豫南、豫东新解放区开展工作,剿匪反霸,减租土改,镇压反革命,
历尽艰辛。建国初,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矿产资源,他响应党中央号召,去人烟稀
少的甘肃白银厂地区, 带领六四一队职工,艰苦奋战3年,基本探明以铜为主的特
大型金属矿床,为建设中国第一个大型铜矿基地和以兰州为中心的工业区提供了地
质矿产资料和设计资料,培养了大批技术干部、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总结了一整
套地质勘探管理经验,该队被地质部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这期间,他深入祁连山、
戈壁大漠、甘南草原、陇东山地,走遍各个野外队,对白银厂铜矿、白家嘴子镍矿
和镜铁山铁矿的勘探和开发,起了决定性作用。当中国地质工作急待加强科学研究
时,丛健又于1962年受命创建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在短期内就建起了西北地区综
合地质科研机构,同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他努力学习地质科学技术,从未间断写
工作札记和学习笔记,掌握专业知识,成为懂专业的领导者。他尊重、信任、依靠
知识分子,发挥他们的才智。“文化大革命”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毁。1971年恢复工
作后,夜以继日,无视“四人帮”的淫威,平反大批冤假错案,保护了一大批科技人
员和管理干部,使物探研究所得到整顿和恢复。他在地质战线奋斗30多年,为中国
地质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附本人照片)
丛振东(1913.10~1989.1) 原名丛培进、号步云,曾用名丛进、丛振。铺
集镇院西村人。出身贫农家庭。幼读私塾,18岁入高小读书,因生活困难辍学,在
孔格庄小学任教。 1943年3月加入共产党,当年夏,任村党支部书记,调区委任组
织委员。1935年6月,调任县委巡视员。同年冬,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
四”暴动, 任特务队指导员。暴动失败后,在烟台岳父家中隐蔽。1937年“七·七”
事变后,回家乡见到于得水,与党组织接上联系。同年冬,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
的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在三军一大队任总务工作。同年12月31日,一大队西去岭
上村,突遭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包围袭击,丛振东等29名干部战士不幸被捕入狱,关
押20余天获释。出狱后参加地方抗日武装。其后任中共文登中心县委巡视员、文登
县组织委员、东海特委巡视团长、荣成县委书记、威海行政办事处主任,胶东区党
委统战部、城工部海外工作科科长,辽南行政办事处主任、鞍山市市长、安东省第
五专署副专员、地委委员兼万福县委书记、辽南省民政厅厅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
历任广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广西省政府委员、办公厅党组书记、工业厅厅长兼党组
书记、 西安国营786厂党委书记、山东省建委副主任、省计委副主任、省地质局党
委书记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 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70年将补发受迫害期间的3000多元工资, 全部交了党费。1971年3月离职休养。
1977年12月当选为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常委。1984年中组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
逝世于济南。
丛振东参加革命后,从胶东到辽宁,到广西,到陕西,到山东,南征北战,足
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艰苦奋斗了半个世纪。身处逆境
而志弥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子女均成为共产党员。他晚年为此而自慰,写下诗
句:“门庭清若水,春风暖我家。稚子龙凤舞,宽心度晚霞。”(附本人照片)
滕世思(1923.11~1989.5) 招远县城关镇滕家村人。初中毕业后任小学教
师。1942年4月,在招远县纪山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调纪山区委任宣传干
事。 此后,历任区委宣传委员、副书记等职。1947年8月至1948年11月,任支前第
十三总队副政治教导员。 1955年11月起, 任中共莱阳县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
1962年11月任莱阳人委副县长。1965年6月至1967年2月,任文登县人委县长。1967
年2月任文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任中共文登县委常委,1975年任副书记。
1980~1982年任县委顾问。 1982年12月至1984年7月,任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主任。1984年8月离休。1985年7月,被批准享受厅局级待遇。病逝于文城。
滕世思秉性耿直, 作风朴实。“大跃进”时,他坚决反对“浮夸风”,致1958年“
整风补课”中, 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搞“分散主义”,受到撤销党内一切职
务、 工资降三级处分;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又定为“结成反党集团,进行反党
活动”等罪名, 被开除党籍, 工资降三级。1960年6月,下放沐浴水库劳动改造。
1961年, 领导找他谈话,示意其承认错误,可撤销处分。他坚持说:“粮食亩产量
就是达不到那么高, 我没有错!”转身仍回工地推小车。其父到工地看他,见他吃
苦流汗的情景, 流下了眼泪。他却劝慰父亲说:“咱本来就是庄稼汉,和群众一样
推推车, 算什么苦!”1963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撤销了对他的错误结论和处分,
他激动地表示:忠诚党的事业,更好地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屡遭红卫兵
批斗、殴打和污辱,终不屈服,不承认是“走资派”。因议论毛主席不应让江青干政,
被人揭发为“现行反革命”,更遭批斗毒打。在文登工作近20年,被誉为“庄户县长”,
一身农民装束,骑自行车下乡,蹲点指导工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
接待群众来访,认真耐心,该解决的问题从不推、拖。根据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
他提出鼓励养猪的政策,推广科学养猪法。1979年,全县实现“一人一猪”,促进了
农业生产。(附本人照片)
孙超(1915.1~1990.2) 原名孙吉郎,字静轩。张家产乡汤村店子人。4岁
丧父,家境日衰。1930年在汤村店小学读书时,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发动进步学生
罢课游行,要求学校开放民主,罢免道德败坏的教师,被国民党县教育局开除学籍。
1933年秋,借用同学孙文英的高小毕业证书,考入文登中学九级。因家境贫困,仅
读书1年半, 辍学务农。1936年起,先后在南廒、本村和崔家小学任教。抗日战争
爆发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著名的天福山起义,使他受到极大鼓舞。1938年2月,
奉胶东民众动员委员会文荣威分会指示,在县第四区组织抗日救国自卫团第十四分
团,任指导员。后根据形势发展,将“自卫团”改为“抗日自卫队”,保存了农民武装
骨干。 同年7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宣传委员;10月,由潘复生介绍加
入共产党。此后任中共文登县第四区宣传委员、代理书记等职。1939年底,日军大“
扫荡”, 风声日紧,国民党地方武装纷纷弃枪而逃。孙超按县委指示,抓住有利时
机,带领党员和群众,收缴和起出国民党地方武装丢弃、插藏的一批枪支,于1940
年2月, 拉起了130多人的队伍,组成文登县大队一中队,任指导员。同年4月,任
东海独立团五营教导员。 8月11日,与营长杨岫庭指挥青石岭伏击战,全歼日伪军
29人,拔除大水泊据点,在东海区首次取得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东海人民抗日
信心。 同年12月,调任山东纵队胶东第五支队二团宣传股股长。1943年3月,调任
西海军分区政治部宣教股长。 1945年9月,调任胶东军区警备四旅九团副政委。解
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六师九团副政委、警备第三旅十八团副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九
纵队二十七师八十一团政委,转战胶济铁路沿线,参与指挥该团灵山、粉子山、孟
良崮、南麻、临朐、招远等战役、战斗。在楼子底战斗中,率九团一营穿插敌群,
仅用20分钟, 歼敌4个排,受到胶东军区通令嘉奖。在招远道头战役中,组织对敌
包围, 出奇制胜,歼敌400余人,全团荣立一等功。胶河战役红石山阻击战中,亲
自指挥全团浴血奋战,不幸遭敌机群轰炸,头部重伤,致两耳失聪,留下终身残疾,
评为二等甲级残废。1948年初,调九纵后方留守处任第一政委。建国后,任济南警
备区三团政委、济南警备区政治部秘书长,渤海军区淄博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
委等职。1953年3月,调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党委书记、副政委。1955年9月,授上
校军衔, 获三级独立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3月,调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
编辑。 6月,伤病复发,调回二军医大治疗和帮助工作,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获
独立功勋荣誉章。他以“春蚕到死丝方尽”为座右铭,带病坚持工作,多次晕倒在岗
位上。1971年离休。“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林彪、“四人帮”进行坚决斗争,身心受
到摧残迫害。 为教育后代,留下8万字的《回忆录》。在生命最后一息,还在认真
为有关单位撰写革命史资料。病逝于上海。
孙超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学习,以身作则。原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
夫称赞他“能写、能讲、能打仗”;第二军医大学老干部称赞他是二军医大良好思想
政治工作的奠基人。(附本人照片)
杨岫庭(1914.5~1990.10) 泽头镇杨家疃人,出身农民家庭。1931年1月加
入共产党,1933年受组织派遣,回家乡以教学为掩护,发展杨振卿、杨秉吉、杨振
国入党,成立泽头镇第一个党小组。1934年10月,任中共文登县委书记。在白色恐
怖下, 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35年7月,调离文登。1938
年2月,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编入二大队。1940年3月,任东海独立团
第五营营长。 同年7月3日,五营同装备精良的400多日伪军在县境东圈村南激战,
他冲锋在前, 胜利击退敌人。同年8月11日,指挥五营战士在口子乡青石岭伏击日
伪军,歼灭日军13名,俘伪军16名,缴获机枪、掷弹筒等武器一宗,极大地鼓舞了
东海区军民的抗日信心。 1941年8月25日,率东海指挥部三营,在崮头集顶住日伪
军的进攻,掩护指挥机关安全撤退。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文登境内与日伪顽军数十
次战斗,立下赫赫战功。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后勤运输团团长、
华东野战军后勤部第二运输处处长等职。 1957年2月转地方工作,历任南京化工公
司磷肥厂党委副书记兼副厂长、化工部第八建设公司副经理、南京化工公司化工机
械厂副厂长等职。1983年2月离休。病逝于南京。(附本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