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852&run=13

丛兰(1456~1523) 字廷秀,号丰山。文登县城关人,官至明朝南京工部尚
书,谥赠柱国太子少保。
自幼聪敏好学。无处买书,手自抄录,往往“夜诵达旦”。经、史、兵、医、数
等无不探讨。弘治三年(1490年)登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时中官汪直、梁芳等弄
权,先后以排斥、拉拢等手段,迫丛兰就范。丛兰坚贞不屈。弘治十一年上奏《清
宁宫灾六事疏》 ,提出“今日之务在惜人才、慎举措、惜畿民、抚边戍、警怠玩、
去贪残元恶”, 提发中官梁芳、陈喜、汪直、韦兴及侍郎林凤、太常卿崔志端等奸
党罪恶, 使其被废,丛兰晋为兵科右给事中。中官何文鼎因直言获罪,丛兰又“合
台谏救”,因此触怒皇帝而下狱,但志不稍挫。事明后,晋升通政史司右参及左参。
适逢北疆有警,受命经略紫荆、倒马各关塞军务,精心设防,挫败入侵者,致敌酋
小王子断右臂而逃。正德三年(1508年),晋右通政。正德五年,被派往延绥①等
地规划边务,兼粮储、屯田、抽选军丁之任。见边塞弊端很多,赋高役重,民不聊
生,多有弃逃他奔的。为去弊固边,丛兰不肯阿谀弄权的刘谨,上谏《边塞军务十
事疏》。刘谨怒,欲加祸于丛兰。幸而刘谨不久被诛,丛兰晋升通政史,又选为户
部右侍郎, 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总督宁夏、陕西等三边军饷、粮储。正德七年
(1512年),大同有警,进右都御史,总制宣化、大同和山西偏头、宁武、雁门等
关隘军务,上奏《修设塞堡以防边患疏》。正德十年,改命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
丛兰力除漕运旧弊,建立新章则,著有《漕运录》传世。为了救济灾民,上奏《再
乞天恩给银两亟为拯救疏》,并截取漕粮数万石赈济饥民。这期间,水曹主事王銮,
因亢直触犯上司入狱。丛兰上疏,王銮获释。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官刘允以
迎佛使乌恩藏(西藏中部僧人, 号活佛),征调船只500余艘,役民数万人,百姓
苦不堪言。丛兰急奏《取回出使内臣刘允疏》,斥僧佛无益,是误民之术,论劳民
伤财不利国家安定之害。 4年后,解漕务职专任巡抚。时宁王朱宸濠反,丛兰移镇
瓜洲。十五年(1520年),晋阶资德大夫,勋正治上卿。这年冬,升南京工部尚书,
时年64岁。嘉靖元年获准告老还乡。次年病卒,葬于文城东北隅。
丛兰生在明代中叶,时政治腐败,内忧外患迭起。从政30余年,刚正不阿,勇
斗邪恶,以直言善疏、敢斥权奸而闻名。共上疏谏300余篇。其中110篇辑为《丰山
奏议》6卷。
作为明王朝忠直之臣,丛兰曾率部在河南镇压白莲教赵景隆起义,在庐凤滁和
等地镇压刘六(刘宠)起义。
注解:①延绥:明代北方九处要镇之一。
徐士林(1684~1741) 字式儒,号雨峰,晚号爬山老人,清朝江苏巡抚。文
登市爬山后徐家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秉性质直”。入私塾后,奋志励学,于康
熙五十年(1711年)中举,五十二年(1713年)登二甲进士,由教习授内阁中书,
迁刑部主事,改礼部主事,晋员外郎。雍正五年(1728年)授江南安庆知府,十年
(1733年)擢江苏按察使。因在安庆失察私铸,降为福建汀漳道。乾隆元年(1736
年),升河南布政使。五年(1740年)秋升江苏巡抚。六年四月病,疏请归侍母病
未准。六月病益甚,再疏获允。九月十六日动身归,船行至淮安病逝,终年57岁。
遗疏入, 乾隆皇帝说:“士林学问素裕,忠孝性成,以母老远离,不受妻孥之养,
鞠躬尽瘁,遂致沉疴。闻解组①之音,力疾返里,以图侍母。临终之际,无一语及
私,劝朕以忧盛危明之心为久安长治之计。此等良臣,方资倚任,乃今溘逝,朕实
切切含悲不能自已者也! ”命祀于京师贤良祠,赐祭葬如例。清代任巡抚职死后进
贤良祠的,徐士林是第一人。
徐士林察民疾苦,“善政养民”。他看到“养民之道”有三大矛盾:一是人口剧增
与土地相对减少之矛盾, “生齿日繁矣,百亩之家阅三世而分授之,一夫将不及十
亩”,二是贫富差别之悬殊,“富者拥膏腴而贫者无寸产”,三是日趋浮靡之风,“婚
丧宴会”,“一日耗中人之产”。对此,他提出“养于临时,不若谋养于先事,以君养
民不若仍使民各自为养”。提出“勤以力农,俭以积谷,佐以酬剂虚盈之法”;提出“
以人力争地力”, “人谋胜天时”,“粪多力勤,耕耘以时者获倍之”等措施。他还提
出,各级官吏要严守职责,廉洁奉公。告诫属员,要“曲尽居官之道”、“德为善政”,
要“以实心行实政,谋民事如家事”,“禁扰累,公出纳,防侵渔”。他不但一再向皇
帝进谏这些主张与措施,还在自己管辖的地区率先实行。乾隆五年,徐海一带遭水
灾,他“奏赈之”。翌年春,又借给贫苦农民种子,“以资耕种”。次年丰收,向富户“
劝捐十余万石”,以弃社仓。病重时,得知淮北遭水灾,二麦无收,救济急于星火,
他竟违背成例,未经疏奏,即“饬发库帑赈济”,然后据实数上报。
徐士林性廉俭, 公事认真。赴江苏按察使任时,仅仆从3人和一担行李而已。
那时吴地风俗奢侈,游惰者多。徐士林在奏疏中抨击“浮靡”之弊,并一再发出文告,
力劝乡绅富贾,励行节俭,为民表率。他自己“坐卧处布衾木榻”,曾在“沧浪亭”设
五簋粗米饭, 宴请乡绅,让百姓随意观看,倡导节俭务本。从此,五簋脱粟称为“
徐公宴”,传遍了江南、山东。夜深了,徐士林还坐在油灯下,“手披目览,虽除夕
元辰弗辍”。 天冷了,那身脱了毛的旧皮袄,难以御寒,“霜与涕俱”。按察使包括
见状给他披上貂皮袍。他只觉身上暖和了,家僮耳语告以是包大人的衣服时,他只
是一愣,谢过,“论公事挥洒如初”。有一次,他听诉讼时间太长,饿极了,仆人端
来粽子。徐士林边吃边判,笔和筷子交互使用。少顷,胡须、面颊都红了。原来他
把朱红误作饴糖吃了还未觉察。 他深知“封疆重任,江苏要区,事无巨细,皆关国
计民生”,直至病重甚,“神思恍惚,如在云雾”时,犹“不敢一刻偷安”。
徐士林善于断案。他每定一案,必先摘大略牌示,然后才发文册,使官吏不能
从中作奸。常选典型案件,让僚属试判,以“试其才”。他再三告诫:执法过于严苛
了,易激化矛盾;轻了,则助长坏人坏事。法律如同医书《本草纲目》一样,种种
案件千头万绪,像病人经络虚实一样复杂,同样照《本草纲目》行医,不善于用药
的会治死人; 同样照法律办事,执法不当也会这样。任刑部职时,有2人在塞外伐
木, 其中乙被树木打死,主管衙门已审结此案。过了3个月,乙的弟弟以谋杀罪控
告甲, 甲闻讯逃跑了。徐士林认真分析了案情,说“当场死者的妻和子没有提出疑
问,为何3个月后局外人却挑起官司呀?甲逃跑是怕受连累,不是有罪!”甲得知主
审官如此说,就出来了。经审讯,原告果然是诬陷。他任知府、按察使、巡抚期间,
明察详审,判明了很多疑案、大案,纠正了一些冤案、错案,深得民心。现今文登
县图书馆还珍藏着他的谳牍稿本二帙,共收案例74则。这些案例反映了他办案的求
实精神和审慎态度。
徐士林立身端方, 敢于直言。乾隆四年进京述职时,皇帝召见,问他:“经山
东、直隶,看小麦长势如何?”徐答:“大旱麦枯!”又问:“若下雨如何?”答:“现
在下雨也无济于事了。”皇帝又转话题问:“你看按何标准选用人才?”徐士林答道:
“善于反映情况、 献纳建议的人,虽然聪敏,不一定是人才;掩盖是非真相的人,
好像清白高洁, 实为蛀虫。”乾隆五年秋,徐士林刚到巡抚任,就遇到一桩棘手的
事:湖广一带吃的是淮地的盐,自雍正六年定值,递年增加,民众受不了。湖北巡
抚崔纪,疏请核减。皇帝命各督抚详议,但各持己见,久而未定。又命大臣会核,
然而内外大臣皆噎媢不前。皇帝诏徐士林同新任盐政确核定议。徐士林提出具体成
本和利率数据,经户部核定:成本准,但不同意给商人利。这时有人劝徐士林,让
盐政主稿,推出是非。徐笑答:“处以公心,何嫌之避!”徐士林二次上疏,坚持给
商人余利。 他说:“今臣所议已将馀息减除,仅加息二、三钱,计售于民,每斤增
加不过毫计,利已至薄。只以商本饶裕,常年通算,积少成多。今不给馀息,商情
必生退阻。 倘汉口运盐不继,恐淮商困而楚民亦病也。”皇帝特旨允行。在京师任
职非公务不与公卿接近,作道府与督抚蕃臬交往,从无馈赠。江南织造海保因罪入
狱, 五月天还穿着狐皮袄。徐士林送去葛衣,遭到“大府”的呵斥。徐士林说:“他
罪虽重, 按法律五月不衣裘也。倘以我为嫌,请弹劾。”徐在巡抚任上遇元旦,外
任官吏都向皇帝进献地方特产。江苏乃富庶之地,而徐士林又深受皇恩,按惯例应
进献重礼。但他却只献《二典三谟要义》一卷,借古典给皇帝提出安邦治国策略。
为此,乾隆皇帝朱批:“语不云乎?赠人以物不如赠人以言也。”徐士林还著有《岜
山集》等。他写过这样两首诗,可见其为人:
乾坤岂是无情物?民社还依至性人。
不有一腔真热血,庙堂未许说经纶。
但使无颜皆可富,若非有骨岂能贫!
双睛不染金银气,才是英雄一辈人。
注解:①解组:解下印绶。组,印绶。谓辞去官职。
毕承昭(1813~1862.10) 字曼年,号香南。县城东关人。出身世代仕宦之家。
父亲毕以恒,任两淮新兴盐场大使,代理草堰场丰利场大使。承昭幼随父在扬州读
书,道光丁酉拔贡,授浙江桐庐知县。后升定海同知,代理宁波知府。时鄞县因税
捐过重,激起民众数千人据石山 (正文第977页)与官府对抗,浙江巡抚发兵“围
剿”, 民众败而进山。承昭单骑驰往,陈说利害,暴动群众才解散。承昭因功升任
宁绍道台,后晋升安徽按察使、浙江布政使。1854年(咸丰四年)改任安徽布政使,
代理巡抚职。时农民起义军攻势凌厉,清军军营十数里外都是起义军营垒。承昭内
筹军粮, 外驭悍卒, 支撑残局,镇压起义军。马新贻以山东同乡之谊,约本鸿章
(与马同榜进士,合肥人)持贴拜承昭为师。承昭鄙视李鸿章之为人,只收马新贻
为门生。1858年调任广东布政使,代理巡抚。
1861年,以母老辞官还乡。时捻军席卷大半个中国,承昭和叔兄瀚昭等乡绅串
通地方当局,据昆嵛山为险,强征文、荣及牟平东部民众,日夜提防捻军东进。病
故于家中。
宫澍藻(1878~1926.1) 字仁山。世居文城东关。烟台东牟公学警察科毕业。
1911年春,任烟台防营书记。时族叔锡德、锡恩同为防营军官,经丁惟汾介绍均入
同盟会。武昌义军起,澍藻等密谋游说防营主官董宝泰。泰遂入同盟会,与栾呈壑
等定谋,于11月13日夜,以防营发难,攻道署,道员徐世光逃跑,烟台光复,推舞
凤舰舰长王传炯权摄军政。因察王有异志,澍藻与徐镜心、左汝霖等组织北方共和
急进会,佯推王为都督,由革命党人接任司令职。王传炯强令急进会人员出境,否
则即逮捕。 宫澍藻随徐镜心等赴大连募兵。1912年1月15日攻取登州。后胡瑛奉南
京政府命,都督山东,在烟台开府,澍藻任民政司警察科长。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
澍藻奔走大江南北,艰苦备尝,以劳瘁致疾,卒于青岛。
毕庶澄(1894.7~1927.4) 字莘舫。文城东关(今峰西村)人。出身士绅官
僚家庭。自幼为“孩子王”。1909年考入烟台宪兵学校,肄业。1912年参加文登辛亥
革命学生军。同年底,就学于济南军官讲习所。1914年初转入江苏军官教育团学习,
深得军官教育团监理张宗昌的赏识。毕业后,毕庶澄到张宗昌部第六混成旅任副官。
1918年3月, 擢升张部暂编第一师少校参谋副官。1923年,毕庶澄带领先头部队为
抢占滦州车站,在截击直军列车时,被手榴弹炸伤。1924年伤愈后,升任镇威军第
十三梯队司令, 随即改为东三省陆军第三师补充第二旅旅长。9月,任张宗昌部第
二军工兵团团长。12月,又改任东三省陆军步兵第三十二旅旅长。在直奉战争中,
毕庶澄率工兵打败吴佩孚的前线指挥彭守莘部;在率部南下与孙传芳作战中表现勇
敢; 在平息渤海舰队风潮中,因调解有方升任司令,领海军中将衔。1925年1月,
率奉军两个团的兵力进抵江阴,25日抢占江阴炮台,包围并炮击江阴城。围城3日,
迫使守城的齐燮元军旅长陈孝思投降。 此役,毕庶澄为奉军占领江阴立下战功。5
月,在驻防邹县、临沂时,毕庶澄又因劝降地方武装马士贵有功,极得张宗昌的信
任,与张宗昌、褚玉璞拜为把兄弟,先后被提升为海疆防御总司令、胶东镇守使、
第八军军长等职,其公馆设在青岛原提督大楼。同年,张宗昌下令在文登县强征民
力, 硬拉牲口,摊派巨款,于文城东南杨家疃为毕庶澄建造官邸。1927年2月,毕
庶澄率直鲁联军驻守上海,与国民革命军对峙。时北伐军攻势凌厉,工人运动声势
浩大。蒋介石在毕庶澄进退维谷之际,派毕的同乡崔唯吾劝降。毕庶澄为继续保有
上海,对蒋介石委任的第四十一军军长之职,并不表示拒绝,国民革命军奉令暂不
攻上海。但上海的工人和民众则预有准备,要夺取军阀的武装,推翻其在上海的统
治。 3月21日,上海爆发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经过激战,毕庶澄的司令部被武装
工人占领。此时,白崇禧及薛岳部周凤岐第二十六军亦突破松江防线,进抵上海。
毕庶澄率残部退入英租界。毕本非实心投降北伐军,遂着其参议冯翥清代职,自己
则于3月24日, 乘日本轮船神丸号逃回青岛。抵青后即赴徐州晋见张宗昌,遭张怒
斥,令其回青岛候命。毕庶澄在上海的活动被褚玉璞、吴广新探知并报告张宗昌。
4月4日,持有张宗昌手谕的褚玉璞用电话召毕庶澄到省城商谈军事。毕只带卫队团
长马文龙赴济,刚下火车,就被褚玉璞的伏兵乱枪击毙。(附本人照片)
郭培武(生卒年不详) 河北省故城人。土匪出身。1927年窜入牟平县岿山庵
为寇。 不久投刘珍年。1928年9月,刘委其为牟平县长,劣名昭著。1929年夏迁任
文登县长。到任后,昼夜吸鸦片,苛罚重刑,聚敛无度。分派亲信、密探、政警勒
索数额,让他们定期上交。这些人再搜集地主劣绅、流氓无赖,探悉谁家稍有资财,
或栽赃, 或指为乱党,绑架罚款。找不出罪名,便指其死去的父母“抽大烟赌钱,
亦当补税罚款”云云。 他派亲信任葛家公安分局长、靖海卫巡检司长等职,驻守各
大集市,与官产处、税收人员相勾结,巧立名目,乱罚税款。设黄烟税、汽水税、
印花税、屠宰税、牲畜税、花生税、商业部、结婚税、殡葬税、请客税等,随心所
欲,临时指定税种。连请客的请帖、结婚的喜帖,凡纸上写出黑字,都要贴印花征
税。郭还派出小股武装,晨出暮归,到四乡抢劫绑票,到期不赎者杀死“肉票”。甚
至派稽察长到威海绑票,被英巡捕逮住。郭在任内害死无辜群众百余人,县人莫不
切齿痛恨,称之为“郭扒皮”。各界公推王雨亭为代表,赴烟台刘珍年处控告,无效。
郭培武1930年末离县。
李毓英(生卒年不详) 甘肃人。1936~1938年1月任国民党文登县长。1937年“
七·七”事变后, 高喊抗日口号,集中乡农学校武装,扩编抗日大队,培训小学教
师为“抗日骨干”, 增收“救国捐”。当得知中共文登县委派于 (正文第979页)等
与县政训处谈判抗日时,扬言“共产党为什么不来找我谈?我是坚决抗日的!”但真
的与他谈判,他却死硬坚持抗战武装必须统一于他的领导之下。1937年12月31日,
三军一大队在岭上进行抗日宣传时,李率500余地方武装将其包围,以谈判相欺骗,
逮捕宋澄等29人,将其中3人处死,余者投入监狱。1938年1月16日夜,慑于中共胶
东特委领导的威海起义成功,三军力量壮大,被迫释放三军干部战士。当夜,在丛
镜月护送下,携6万元巨款弃职潜逃。
于 (同上)(1903~1940.10) 字炳斋。大水泊镇河北村(今井南村)人。
出身富裕家庭,自幼桀骜不训,性豪爽、耿直、高傲、善言辩,活动能力强。在省
立第八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五四”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后去济南市私立正谊
中学读书。课余关心政治,研究社会,加入国民党。1922年毕业后,相继在威海金
线顶小学、高村仰寿小学任教员、校长。1929年,任国民党文登县四区区长,禁赌
博、销烟馆,反对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约束区丁、乡丁的不法行为,打击地痞流氓,
严惩土匪盗贼,主张修筑高村河大堤,使水患得到根治等,深得百姓拥戴。因与国
民党文登县政府意见相悖,被免去区长职务。后,任县民众教育馆讲演部主任。现
实使他逐步认识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由不满到绝望,终于转向共产党。
1932年秋至1935年春,在大水泊启民小学任校长。此间,深受中共党员王翼之
影响,开办夜校,宣传时事,教唱救亡歌曲,创作排演“文明戏”,宣传革命。1935
~1937年, 在文登营小学任校长期间,因急于找到共产党,冒险聘任“一一·四”暴
动中已暴露共产党员身份的王台、 张玉华等为教员,开展党的地下活动。1937年6
月由王翼之介绍,正式加入中共(见1938年中共山东分局第三区委干部一览表)。
1937年7月,于 (同上)参与组织天福山武装起义,为筹集经费献出大部分家产,
多次受命与牟平、文登、威海国民党当局谈判,促进当地国共两党联合抗日。1938
年1月, 胶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于 (同上)任军政委员会委员。在大水泊村,他
代表“三军”公审枪决了汉奸地主曹云汉, 扩大了“三军”影响。同年1~2月任“三军”
第二大队大队长。 “三军”西上,因故免职,他要求留在文登。同年5月,写信给特
委,检讨错误,要求随三军三路指挥部西上。到特委后,“三军”改编为五支队,任
五支队军法处长、支部书记。10月,任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保安大队长、县
政府党团书记。1938年12月至1940年9月,任中共胶东区委执行委员。1939年9月,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为排挤刚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要另委县长。时中共掖县县委、
县政府针锋相对,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拥干”运动。迫于民众呼声和舆论压力,国民
党省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
1940年秋, 掖县部分党员群众反映于 (正文第980页)有贪污腐化和阶级路
线不清等问题。 胶东北海专署于9月13日在掖县西周廷村将其缴械和扣留,令其交
待问题。于 (同上)顾虑重重,潜逃他处,脱离革命队伍,后被家乡党员发现。
10月21日,中共东海地委报请胶东区党委批准,在柘杨山南将其处以极刑。
1985年5月13日, 中共烟台市委发72号文件,为于 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恢
复党籍,肯定他对创建胶东革命根据地作出的贡献。(附本人照片)
邵恒浚(1870~1951) 字筠农。侯家乡二马村人。幼读私塾。因其舅外祖在
京经商,故考入京师同文馆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年)毕业后,留学俄国。回国
后历任清政府总理衙门刑部候补主事、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会办兼总办,直隶知州。
补授学部会计司郎中花翎四品衔,兼任京师译学馆监督。宣统己酉(1909年),派
充考试留学生襄校官。辛亥革命时返里,致力于宣传反清思想,主张剪辫子,并主
办二马村第一小学。1912年返京讲学,任外交部参事,调充俄文专修馆馆长,兼公
府外交咨议。1917年,任驻海参崴总领事,兼铁路监管会运输部会议代表。1921年,
调充俄文法政学校校长未就,后任胶济铁路局局长。时军阀混战,邵恒浚无意仕途,
退职隐居北京。日军侵入北京后,曾多次利诱威胁他出面做官,均不从。日军又以
没收住宅,强行搬迁相要挟,邵恒浚情愿搬家也不屈服。病逝于北京。(附本人照
片)
郑维屏(1887~1954.2) 字幼磐。河北省永年县人。1913年考入北京陆军模
范团。毕业后在北京混成旅、津浦铁路天津车务处、河北民政厅等处任职。1930年
任韩复榘部二十九师八十七旅一团少校团副。 1936年4月任威海警察局长。参加过
蒋介石举办的军官模范团庐山暑期训练班。
抗日战争初期,威海专员孙玺凤挂印离去,郑代理专员职。日本侵占威海时,
带领公署职员和警察, 退守豹虎山一线,用抬杆等武器多次阻击日军。1938年3月
11日夜,郑维屏的保安大队和丛镜月的文登县保安大队,袭击设在威海卫北大营的
日军司令部,毙伤日军70余名。同年10月20日,豹虎山一线被日军攻破,退驻文登
境,先后驻东武林、大夼、小黄、管山、昆嵛山等处。1938年10月,郑在昆嵛山建
龙门兵工厂, 制造地雷、手榴弹。1939年1月,郑被任命为山东省第七行政区督察
专员兼保安司令、东海区特派员等职,拼凑国民党杂牌军万余人,并在各县建立保
安团。 同年11月,以国民党胶东行辕主任赵保原为首组织胶东反共顽固派成立“抗
八联军”, 郑为“联军”骨干之一,与秦毓堂、丁 (同上)庭、丛镜月、王兴仁等
盘踞昆嵛山,与八路军为敌。其军法处驻晒字村,残杀中共党员、抗日军民多人。
1940年2月,日军扫荡东海区,郑部溃逃。在所到之处,横征暴敛,滥发“军用流通
券”, 民众深受其苦。同年11月,郑部与王兴仁、秦毓堂、丛镜月等在葛家集集结
誓师, 东犯革命根据地,在长 (同上)一战中,被八路军击败。1941年1月,八
路军解放昆嵛山区, 郑率残部西逃。同年8月,郑部由莱阳东返管山村。时八路军
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率部在反投降战役中进驻崮头集。郑得情报即派张国航、
王应心分别到文城及威海勾结日伪军1500余人包围崮头集, 八路军伤亡300余人。
此为郑维屏与日伪合流之铁证。此后,郑部得到文城日伪军默许驻营南村。在该村
半年时间内, 杀害中共党员、抗日军民30余人。翌年1月,郑部从营南出发夜渡刘
公岛,偷得日军一批武器。事发后数百名日军包围郑部驻地营南村。因郑提前率部
逃脱,无辜村民百余人惨遭杀戮,房屋烧光(参看第十编营南惨案)。郑部被日军
追杀,逃往汪疃翠峡口被八路军歼灭,郑只身逃往烟台,去重庆任国民党行政院参
事。后到北平任河北省政府委员、驻京联络处主任等职。1949年被北京管训队清理
查获,1952年转送文登专署 。1954年2月,文登专署中级人民法院在昆嵛县葛家集
召开公审大会,判处极刑。
刘崇武(1892~1955) 河北省深县人。韩复榘部第三路少将教育团长。1934
年任文登县长。时连年灾荒,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1934~1935年,刘崇
武广征民工,文登1年抽调61万工日修筑“烟(台)荣(城)”、“荣(成)海(阳)”
等公路; 其他徭役用工日达121万个。刘崇武在贯彻省府“契税减征”期间,大肆搜
刮民脂,致使民怨沸腾,火上浇油。文登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先后掀起反修路斗
争和“一一·四”暴动。 刘丧魂失魄,连夜征调民力,将文城3门用石块封砌旬月。
至农历十一月初,韩复榘派八十一师展书堂部到县,刘崇武狐假虎威,以“剿赤匪”
为名, 大肆“清乡”,逮捕300余人。他还亲自审讯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用尽
酷刑,将其杀害。文城西门、南门,皆挂人头示众。时西门外中山林杀人场,每天
枪杀、刀砍10数名或数十名,最多一次处死32人,血染地,尸塞路,惨不忍睹,一
片白色恐怖。 展书堂部离境时,刘亦畏罪离任,遗下已税而未办契约8万张。继任
者孙宝恒不肯代为清理。 李毓英接任时,由省派法官1人、委员1人,将3任县长调
齐,一起清理办交,成为历史上的“奇闻”。1955年春,刘崇武在辽宁省开原县被捕
伏法,布告贴到文登、昆嵛两县,人心大快。
赵泮馨(1884~1961.12) 字芹塘,别号不夜居士。南门里(今文城河北村)
人。著名民主人士。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6岁毕业于登州府立学堂。历任文
登县立高等小学校长、高等女校校长、局种商业学校校长等职达24年之久。在此期
间,兼任文登县议员、议长、教育会长、图书馆馆长、救济院院长、周报社长、保
卫团团长等职。1911年加入同盟会。不久在丛琯珠等领导下,参与文登辛亥革命,
赶走了清朝文登县知事岳宝树。保清势力复辟时,他化装避至威海幸免于难。1912
年3月2日,复辟暴乱被平息,各界公推他代理民政长。为政清廉公正,不辞劳苦,
为军民称道。 3月后,省府委任于式文为民政长,赵泮馨交印离职,仍在县高等小
学任教。 1918~1926年,他协助创办单级教员养成所和文登县师范讲习所,力主改
革旧制,兴办新学。前后8年,共培养新学教师400多人。1931年,任文登商会会长
时, 创办文登商业补习学校,址设商会楼,自任校长。前后共招收7个班,培养财
会人员280人, 1935年停办。“七·七”事变后,文登县国民党县长李毓英,畏罪潜
逃,赵又被各界公推为代理县长。上任后,即将李毓英捕捉关押的共产党员和抗日
群众,全部释放。积极拥护共产党的联合抗日政策,斡旋于各部武装力量之间,使
国民党丛镜月、王兴仁部与共产党领导的“三军”组成抗日联军,赵任联军司令,文
登境内一度出现令人鼓舞的国共联合抗日的局面。1938年夏,因对县政府国民党实
权派恶行不满挂印而去, 携眷迁居抗日根据地黄山东庄。他多次拒绝日伪以“师范
校长”、 “新民会长”等职的聘任,自觉宣传中共减租减息政策,卖字募捐,支援抗
日战争。1941年,应邀出任中共领导的东海参议会参议员。抗战胜利后,赵举家迁
回文城,积极拥护共产党领导的土改运动,带头向人民政府献田。1947年,国民党
军队进攻胶东,形势危急。他受文登军政办事处郝香斋政委之命,以个人名义,在
石岛设商店1座, 以备国民党占领石岛后为八路军传送情报。1950年,出任文登专
区抗美援朝分会委员、荣成县与石岛市抗美援朝分会常委、荣成县人大代表等职。
1955年移居青岛,历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省人大代表、政协青岛市委员、政协青岛
市北区副主席等职。病逝时,山东省政府在青岛为其举行葬礼。
赵泮馨精于书法,尤工草书,为胶东著名书法家。他平易近人,学问渊博,能
诗善文。著有《古风集》、《甲午战争志略》、《英租威海划界惨案纪略》、《文
登辛亥革命史略》、《辛亥革命文登死难烈士传略》等。(附本人照片)
丛镜月(1891~1966.7) 字镜月,名观滨。葛家东于疃人。其父丛辰,偕镜
月之堂兄丛大福去海参崴从事建筑包工而致富,大福任黑龙江省道台。丛镜月自幼
不愿读书,偏爱枪械,长于枪法。1930年后,任第三区联庄会长和县联庄总会会长。
1933年7月, 带队侦缉共产党员,搜捕于得水等。1935年,任民团军大队长时,率
部配合国民党八十一师展书堂部“剿共”, 镇压“一一·四”暴动。1937年1月15日,
奉李毓英之命,与三区区长丛安仁带区丁20余人和乡农学校“富户兵”30余名,包围
孔格庄,逮捕共产党员于同芝等13人,当场铡死郑文江、菊子2人。同年12月31日,
在李毓英指挥下, 率队在岭上村包围进行抗日宣传的三军第一大队, 逮捕29人。
1938年1月,李毓英携款弃职潜逃后,丛统合各区武装,编成6个大队,1个特务队,
下设8个处,员额从600人增至千余人,编为第七区保安第三旅第一纵队,成立纵队
司令部、政治部,批准该部主任张绳吾翻印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并在扉页题
字“抗战必胜”, 发至班以上干部研读,进行抗日宣传;设军事教导队,3期培训军
事骨干近百人。组织动员委员会,组训民众,辅导学校进行抗日教育。通过匡玉洲
从烟台秘密运回机械,建兵工厂。在群众抗日运动的推动下,丛部参与国共联合抗
日纵队, 编为联一军。3月11日午夜,丛联系郑维屏部,趁日伪在威海卫立足未稳
之机,率队袭击设在北大营的日军司令部,打死打伤日军70余人。撤退时,丛部第
二大队断后,队长赵善斋以下,全部阵亡。此役虽未能夺回威海,但给日军沉重打
击。 夏,兼任文登县长职,任张宝山为县府秘书,丛芳山掌财政。1940年2月,日
军大“扫荡”时,匡玉洲部转移牟平,余部溃散。丛领20余人,西去与匡玉洲大队会
合, 驻丁 (正文第982页)庭防区内。时丛芳山任文登县长兼保安大队长。同年
夏,丛部被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于学忠之高参王仲裕收编,丛被任为鲁苏战区游击
第五纵队副司令。在该部司令丁 (同上)庭支持下,重返文登,改编保安队,任
命杨玉洲为所属四十三大队大队长。 国民党胶东行辕主任赵保原为首组织“抗八联
军”, 丛部为联军之一。与郑维屏、秦毓堂、王兴仁、丁 (同上)庭等,以昆嵛
山区为依托,多次东进袭击八路军。1940年11月,丛部是洪彪率领的联军之一,在
汤村店以东至侯家北山长 (同上) 一线,被东海八路军击溃。1941年1月上旬,
丛部在黄龙岘被八路军东海独立团一营击溃,杨玉洲自杀。丛率残部经龙泉汤、神
童,由匡玉洲等接应至黄村,投奔丁部。不久再次溃败,于1942年7月只身去青岛。
经李先良推荐,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参议。1949年随匡部经舟山去台湾。1966年夏,
病故于台北市。(附本人照片)
孙子玉(1894~1967.11) 字子玉,名启珠。文城三里河村人。10岁跟出家
为道士的三叔在“关岳庙”做旁听生。1918年考入文登单级教员养成所。毕业后,在
文登、烟台、福山等地任小学教员多年。这时,他信仰旧民主主义,提倡男女平等。
1923年,在文城创办女子小学,任校长,支持学生参加“妇女放足委员会”,深入城
乡宣传妇女解放思想。1927年,由王苇艇介绍加入国民党,出任文登县教育局长。
在任两年多,先后创办教育馆、扩建图书馆、修建县体育场,为发展文登的教育事
业作出积极贡献。这期间与宋澄过从甚密,受其思想影响,同情革命。宋澄身份暴
露后,孙启珠秘密资助他离开文登。1932年,被免去教育局长职,任省立第七乡村
师范学校总务主任。1934年因参加营救校长于云亭被解职。后虽一度任“县督学”,
但已无心为国民党政府出力, 不久辞职。1937年2月开设“志华”商店,掩护中共地
下工作,理琪、于 (正文第983页)曾在此落脚。1938年7月底,宋澄让于得水派
交通员到文城转告孙子玉,日伪军将占领文城,要他留在文城,“人在曹营心在汉”。
1940年文城陷落,在中共文登地方组织秘密安排下,出任伪维持会长、伪商会长,
为中共地下工作做出了贡献。1940年夏,因身份暴露,由中共东海地委将其接出文
城,到胶东行署驻地。历任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敌协会主任、胶东行署参议会副
参议、胶东行署驻文城办事处副主任、胶东行署司法处处长等职。1943年8月12日,
与王一亭、 张静斋等胶东105名国民党左派举行反内战座谈会,拟定反内战宣言,
联名直发重庆国民党部,并登于报端,揭露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反共罪恶,促进各
界人士共同抗日。 1950年2月,调省司法厅任高等法院民事庭庭长。1955年10月,
任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后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山东省委委员。1959年任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1963年被选为政协山东省第三届常务委员。病逝
于济南。
孙子玉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坚定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
教育特别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 作出了贡献。他在遗嘱中教育子女“要听毛主席
的话,以雷锋、王杰、焦裕禄为榜样,永远为人民服务”;嘱托妻子“有储金一千元,
你可留一部分,余下如数供作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经费”。(附本人照片)
张孟 (同上)(1908.9~1968.3) 又名张述田、张述彭。高村镇墩后村人。
高小毕业后,在文登中学读书2年。1932年3月,在文城西门里小学任教时,由牛书
斋介绍加入共产党,担任烟台至石岛的地下联络工作,秘密发展党的组织。1937年
末, 积极参加天福山起义的筹备工作。1938年2月,任第六分区委书记,带领党员
和进步青年, 发展人民抗日自卫团, 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输送新战士。
1940年2月, 日军“大扫荡”,国民党地方武装纷纷插枪逃跑。张孟 (同上)发动
党员, 起枪近百支、弹药数箱,为东海二次起义作出了贡献。是年3月,文登县抗
日大队成立,张带领数十名党员和进步青年入伍。先后任东海独立一营文书、三连
副指导员、东海政治处组织股干事、牟海县大队教导员兼特派员、文登县大队副教
导员、五支一团直工股干事、胶东军区政治部敌工科干事、文荣威三县敌工队长、
威海县委军事委员兼威海县大队政治协理员、东海政治部敌工股干事、威海市政训
队主任、市委情报部副部长、胶东高审处第一科长、胶东军区政治部俘虏管理处人
事科长、联络干事训练班副主任、胶东俘管处调研科长。这期间,或在反“扫荡”战
斗中冲锋陷阵, 或深入敌人内部打击首恶,智取情报,其事迹广为流传。1950年5
月, 保留军籍转业文登专署教育科任主持工作副科长。1952年9月,调任文登师范
副校长。 1958年5月,被错划为“极右分子”入狱(1979年后改正),半月后强制回
乡劳动改造。含冤去世。
张孟 (正文第984页)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身处逆境,对党忠贞不渝。
弥留之际仍自语:“相信党是不会冤枉我的,共产党最讲真理……”。(附本人照片)
陈健伦(1916.9~1968.8) 文登营乡崖子头村人。1932~1936年,在文登乡
师读书。毕业后去济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学习。1937年到黄县第九乡农学校作事
务员。 不久,回文登营小学任教。1938年1月在林村任教时,由刘力生、潘复生介
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同年11月,调胶东特委青年部
社会工作部任部长。 翌年6~12月,任平度青年救国会长。1940年上半年,任胶东
军区东海军分区政治部锄奸股长。翌年6月任东海区青救会及文协会长。1941年6月
至1942年5月,任中共东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此后至1943年5月,任胶东区党委统
战部科长。1943年5月至1946年5月,任文登(东)县代县长、县长。此后,历任新
威日报社社长、威海市指挥部副政委、威海市警备团政治处主任、三十二军政治部
组织部科长、副部长,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南京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解
放军政治学院学员、红四方面军战史编委会编辑、江苏省南通军分区副政委、二机
部驻京办事处二厂书记、二机部第二设计院党委书记、革委副主任。
陈健伦童年挖过野菜,给地主放过牛,一生朴素节俭,不忘劳动人民。乡师读
书时,接触进步青年,阅读革命书刊,向往革命。参加革命后,又多次进党训班学
习马列主义。 1938年初至1948年,一直在胶东工作。任文登县县长3年间,认真贯
彻党的政策,领导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生产救灾、参军支前等群众运动,为巩固
革命根据地、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出了贡献。他忠诚老实、办事认
真、刚直不阿。1951年,各大军区选拔参加全国第一次英模大会的代表,有一位解
放过来的战士,作战勇敢,多次立功,但有人认为“出身”不好,反对他当代表;有
些人不表态,怕犯错误。此时陈健伦任组织科长,主张“重在表现”,不应过分强调
出身历史,博得大多数人同意。1958年“大炼钢铁”,军区政治部干部宿舍区也办起
了“小高炉”。 陈健伦对这种不讲科学的“大呼隆”表示不满。这成为以后直到“文化
大革命”历次运动中挨批斗的一条“罪状”。 1957年夏,反右派运动开始,南京军区
第四步兵预备学校政委李毅忱、训练处副处长徐志中等被诬为“反党集团”。以陈健
伦为组长的工作组,经反复核实,证实李、徐等仅存有一般工作作风问题,不属于
反党反社会主义性质。为此,被加上“庇护右派”的罪名,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受到批判。陈健伦仍坚持正确观点,不肯屈服。“文化大革命”中,有关人员对他通
宵达旦的围攻、 批判,陈仍据理反驳。不少好心人为他捏着一把汗,不理解这位“
当权派”为什么不“随和”一点。陈被折磨得骨瘦如柴,身神不支,于1968年8月21日,
竟含冤死去。1981年6月3日,中共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委员会为陈健伦彻底平反
昭雪。(附本人照片)
张良(1918.6~1970.4) 曾用名张延喜。天福山乡沟于家人。1935年6月入
共青团。1940年6月入共产党。当年3月加入县抗日大队。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教
导员、 团政委、三十一军组织处长、三十一军九十二师政治部主任。1960年5月,
晋上校衔和准师级。1964年转业,任福建省工交政治部副主任。
1941年3月,在威海豆山战斗中,失左指,评为三等甲残废。1948年9月,立三
等功。1943年10月任敌工干事时,在威海戚家庄以小学教员职业为掩护,开展瓦解
敌伪工作, 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3个月后,经组织营救出狱。东海军分区党委与
三十一军党委均有结论:在狱中立场坚定,保守党的机密,并能向敌人进行斗争。
1970年4月, 遭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残酷迫害致死。1979年,中共福建省委
给予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附本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