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755&run=13

上级及驻军医院
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 前身是东海医院,1941年初建,住址不定,赵有三为第
一任院长兼医生, 人员不过四、五人,隶属东海专区卫生科。1943年1月,由乳山
县高家台村迁文登于家口, 有职工20人,设医务、药务、护士、总务4个股。1944
年春,迁长岚,后迁松油底。1946年1月,迁文城西楼村。同年12月,迁营南陈家。
1947年,迁住管山。1948年3月,迁宋村南马。1950年3月,迁文城九里水头;同年
5月, 迁七里水头,改为休养所,编为第六中心卫生院,隶属文登专署卫生科;同
年6月, 改称文登专区中心卫生院,院址迁凉水湾。1952年12月,改称文登专区人
民医院,院址自此定居于文城东山。1956年,改称莱阳专区第二人民医院。1960年
1月, 改称烟台专区文登中心医院。1964年,省卫生厅在文登召开现场会,推广文
登中心医院方便农村病人”三照常五优先”①的经验。1965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三版发表长篇通讯《庄户人办医院》,副标题为《记山东文登中心医院走上全心
全意为农民服务的道路》。以此文为例,当日头版发表《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
点放到农村去》的社论。1967年7月,医院下放文登县管辖。1973年5月,医院财务
权由专区卫生局收回。1978年元旦,改称烟台地区文登中心医院,是烟台东部的医
疗、 教学、科研综合性医院。1980年,省卫生厅又授予该院”继续发扬庄户医院精
神”锦旗一面。1990年底,全院有医务人员46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1人,中级技术
职务103人。设医务科、门诊部、内科、外科、烧伤科、妇产科、中医科、小儿科、
传染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保健科、待床部、急症科、病理科、麻醉科、
手术室、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神经科、特检科、护理部、财务科、保卫科等
33个科室。有病床500张。全年门诊量23.8万人次,出院病人1.3万人。
普济药房 1942年建,址设文西县刘家疃(现属泽头镇),直属东海区贸易公
司领导。此后,相继迁住胡格庄和院西村。1944年,药房增至11人,主要经营中西
药品, 并设中西医门诊室,为驻地党政军民治病,平均每日门诊20~30人次。1945
年4月,与文西县信增药社合并,成立昆嵛县中心医药社。
东海劳工医院 前身是胶东工人保险社,1945年在乳山县崖子区北郭子村由工
人集资创办。 1949年1月,迁至文登县城东门外,改称东海劳工医院;职工18人,
病床20张。1954年7月,该院并入文登专署机关门诊部。
健民药房 1945年2月, 在胶东军区后勤部和东海军分区后勤部投资23万元
(包括私人集资3万元) 的基础上创办,定名健民药房,并附设医院,地址在泽头
镇岛集村,工人人员20人,病床8张。同年8月迁至文城南壕街。1947年秋,为备战
迁至歇驾夼村。1948年,迁至埠口港,改称海丰行附设医院,购进并转运药品,以
供军需民用。1950年并入东海卫生处。
文登专区疗养院 1951年4月建于文登县陡埠村。内设神经、呼吸、循环3个系
统,职工130余人,病床100张。1952年秋,呼吸系统(职工30人,病床20张)分出,
迁至无染寺,成立文登专区肺病疗养所。剩下两个系统也于次年撤转,人员一部分
到威海,一部分去中心医院。肺病疗养所于1955年7月,迁至栖霞县桃村。
中国人民解放军143、 107医院 1967年11月,陆军143医院自牟平迁驻文登县
旧县署院内。该院在完成军内医疗任务外,还对地方开放。1967年11月至1985年底,
对地方门诊32.8万人次,住院2.8万人次;做各种计划生育手术1.3万人次;为农村
培训乡村医生和接生员871人次,向偏远山村派出医疗队68人次。1989年,陆军107
医院驻此,1990年,迁址龙山路中段西侧。
市(县)级医院
文登县平民医院 1932年3月, 国民党文登县长贾锡玉在县城拐子街创办。租
民房5间,约56平方米;院长1人,医务人员4人。医院资金由商会拨款800元,备有
简单医疗设备, 不设床位,每日门诊不过10人次。同年8月,贾锡玉调离,医院停
办。
文登县地方医院 1941年春, 由县伪商会筹集伪钞1万元创办。院址设县城柳
营街丛氏祠堂东院, 房28间。院长1人,医护人员14人。医院备有常用药品及简单
器械,不设病床,能处理一般常见病和轻型创伤。百姓就诊者较少,主要为日伪军
政人员服务。1944年秋,日伪军溃逃,该院解体。
文登市第一人民医院 前身是文西县信增药社, 1942年7月,建于葛家。经营
中西药品及医疗器械,职工13人,其中医务人员8人,设中西医门诊。1945年4月,
与普济药房合并, 成立昆嵛县中心医药社。同年5月,改称昆嵛县地方医院,住崮
头集。1949年10月,改称昆嵛县县立医院,迁吕家。年底始设病房,病床20张,职
工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人。1950年3月,改称昆嵛县卫生院。院址初设吕家,
后迁汪疃。1952年4月迁文城西楼村,同年8月复迁葛家。1954年10月,由葛家街里
迁居村东北角新址。 内设门诊部、 手术室、化验室、病房、药房、办公室,占地
800平方米。1956年5月,改称文登县第二卫生院。同年8月,改称文登县葛家医院。
1964年增设X光室、医疗水平显著提高。1979年3月,改称文登县第一人民医院,职
工121人, 病床110张,科室16个。1990年底,全院有医务人员145人,其中副主任
医师3人, 主治、主管医师23人。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中医
科、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室、手术室、急诊室、药房、病房等23个科室,病床
120张。全年门诊6.4万人次,住院病人5414人次。
文登市第二人民医院 1942年,私人集资在荣成崖子头成立公益医院。1943年
迁址黄庄子,与东海后勤处第三所合并。同年秋,三所人员、物资移转部队,留下
30多人,在高村墩后村组建文登(东)县中心卫生院。1944年迁往高村。翌年3月,
改称文登县地方医院。1946年初至1948年冬,因参军和生产救灾,人员精减至8人。
1949年5月,改称文登县县立医院,人员增至17人,设病床20张。1950年3月,改称
文登县卫生院。同年10月迁大水泊,借用民房,以火炕代替病床。1951年12月,中
央政务院老解放区慰问团到天福山慰问,为纪念天福山起义、关心老区人民健康,
拨款建文登县卫生院。1953年7月,由大水泊村内迁东 (正文第829页)新址,内
设门诊、 病房、办公室等。用房1800平方米,职工44人,病床30张。1956年3月,
改称文登县第一卫生院。 同年8月,改称文登县天福山医院。1958年,职工增至53
人, 病床增至70张。1977年1月,增设神经精神病科,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神病
患者。 初设简易病床30张,次年改为正规病床50张。1979年3月,改称文登县第二
人民医院。 同年5月, 建起27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职工147人,科室13个,病床
160张。1983年4月,改称文登县神经精神病防治院。1989年复称文登市第二人民医
院。1990年,全院医务人员13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主管医师21人。设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精神病科、防疫科、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
特检科、 手术室、 急诊室等18个科室、 病床200张。全年门诊7.28万人次,住院
4120人次。
文登市整骨医院 1958年7月, 在原县直机关门诊所的基础上建立,院址设置
前街,占房64间。聘请初村公社四甲村有整骨专长的老中医孙竹庭及其助手张玉盛、
吕锡山;聘请中医治疗牛皮癣的皮肤科医生孙吉忠等,加上原门诊所人员,共33人;
设门诊、骨科、内科、外科、针灸科、皮肤科、化验室、病房、药房、办公室等10
个科室,病床30张。省卫生厅将该院列为全省12所重点中医院之一。开业初期,设
备简陋,门诊、病房分散在北宫、文山等5个村。1961年9月,院址迁文山烈士子弟
小学; 同年12月,迁文登专署干校旧址。1975年迁至峰山路1号(原县委党校)。
此后, 该院不断新建、改建院舍,更新设备。至1990年末,累计建房面积2.3万平
方米, 千元以上医疗器械达128台(件),其中万元以上的26台(件);医务人员
251人, 其中副主任医师13人,主治、主管医师61人。设骨伤科、中医内科、西医
内科、 软伤科、针灸科、保健科6个临床科室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血库、
病理科、 B超室、体外反搏室、心电图、肌电图室,高压氧舱室等16个医技科室,
病床337张,使用率为108.4%。全年门诊总量20.53万人次,出院病人5459人次,治
愈率为84.9%。1988年2月,国家卫生部授予该院”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1989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七·五”县级中医院建设达标单位。
文登县荣军疗养院 1962年建于文山上。属县民政局管理,业务由卫生局负责。
病房30间,床位80张,工作人员26人,其中医护人员15人。共收治患慢性病的荣退
军人230人次。1965年,与海阳荣军疗养院合并,成立烟台地区荣军疗养院。
乡(镇)级卫生院
1942年7月, 境内第一个医药卫生合作社信增医药合作社在葛家创办。医务人
员13人,房30间。此后,根据地内以区为单位,由群众投股集资,联合经营的医药
卫生合作社(又称医联社)不断出现。1946年,文、昆两县有医药合作社16处。至
1949年2月,增加到21处(其中昆嵛县9处),医务人员150人,病床100张。1950年,
医联社改称医药部,受区供销合作社领导。1952年冬,国家拨款4000万元(旧人民
币, 其中昆嵛县2000万元),改组医药部,组建区卫生所。1958年8月,在区医药
部、卫生所和联合诊所的基础上,建起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公社卫生院。有高村、文
城、汪疃、侯家、泽头、宋村、文登营、铺集、葛家、小观、界石、晒字、水道、
草庙子等14处。1959年10月,建大水泊和初村公社卫生院。1962年10月,建米山和
口子公社卫生院。1970年4月,建天福山、 (正文第830页)山公社卫生院。1970
~1971年, 先后撤销大水泊和葛家两处公社卫生院,其社会卫生防疫工作分别由驻
地县医院承担。1971年3月,建泽库、 (正文第830页)山、黄岚公社卫生院。是
年,全县有公社卫生院21处,职工7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79.7%;病床320张。
1972年7月, 高村、汪疃、侯家、泽头、宋村、界石、晒字、水道、草庙子、泽库
10处公社卫生院改称县分院,属全民所有制性质,1975年改为集体所有制。1984年
3月,公社改乡、镇,全县设镇医院7处,乡医院14处,职工增到1327人,其中卫生
技术人员968人,病床增到420张。1980年,呼雷汤农民温泉疗养所建立,设床位50
个, 医疗人员5人。1990年,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1处,市分院10处(不包括呼雷汤
疗养院),医务人员402人,其中主治、主管医师62人,病床387张,担负所在乡镇
的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手术等工作,对农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
进行业务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成为市、乡(镇)、村三级医疗预防网的枢纽。全
年门诊68.4万人次,住院病人10.5万人次。
农村卫生室
1944年, 抗日民主政府开始培训农村卫生员。1945年8月,昆嵛县地方医院举
办采药训练班。 训练期间采药1.5万公斤,涌现出40多名采药模范。是年秋,在昆
嵛县召开的群英大会上,吕洪范当选为采药英雄。至1946年,仅文登县就有农村卫
生员284人。 1947年,文、昆两县农村皆设妇幼、民兵卫生员。1949年,文登县有
农村医药社19处,昆嵛县15处,1956年,开始设农业社保健站,站内设有保健箱和
常用药品。 发现病人,保健员随叫随到。1958年,农村大队保健站增至120个,有
105个大队建立卫生室。 60年代,农村保健站更名为农村卫生所。至1965年,全县
有大队卫生所210处。 1968年,农村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年底统计,有大队办
合作医疗室(站)100个,占全县大队总数的10.5%。1972年,大队合作医疗站增到
883个,占大队总数93%。1979年后,在批判“文化大革命”错误时,合作医疗也错误
地被批掉了。相继出现以承包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卫生所(室)。1983年,有卫生
所(室) 924个,其中大队办826个,群众集体办54个,乡村医生联合办1个,个体
办30个, 其他13个。年门诊61万余人次。1990年,全市共有农村卫生室794个,其
中村办709个,个体85个。
企事业单位卫生室(所)
1951年初,文登师范始设医务室。厂矿、企业职工医疗室始于1958年,有53个,
医务人员73人。 1966年增至78个,103人。1978年增至102个,126人。1990年,全
市机关门诊所1处,厂矿企事业医务室66处,医务人员127人,其中学校医务室15处,
工作人员16人,主要负责单位卫生防疫、简易包扎和常见病治疗。
个体开业行医
清末至民国初期, 境内私人医院、诊所和医药堂铺近200处,较著名的有育生
堂、杏林堂、半积堂、修德堂、济生药房等25处。1912年,全县有中药铺44处,其
中县城11家,资金2.1万元,年营业额4.8万元。1923年始有西医药房。至1928年,
西医药房共3处。1927年,县城始有西医诊所。1935年,西医诊所共6处,资金4800
元,年营业额1.2万元。较著名的有远海医院、华德医院、有三医院。
1948年,全县629名(昆嵛县395人)医务人员中,个体行医509人,占80.92%。
建国后, 私人诊所、堂铺逐步发展成为中西医联合诊所。1957年9月,全县中西医
联合诊所35处。 至1960年, 个体行医者减少到89人, 占全县医务人员的15.2%。
1962年前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医生个体开业,并重新登记。是年底,个体行医者增
到108人, 占全县医务人员的20.4%。1964~1965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再度
动员个体行医者走集体化道路。 至1966年,个体行医者减少到不足10人。“文化大
革命”期间, 禁绝个体开业行医。1980年开禁。1982年,全县第一个个体行医者地
坦埠村开业。翌年,增至24人。1990年底,全市有个体行医者59人,占全市卫生技
术人员的3.37%。
注解:①“三照常五优先”即:星期日照常看病,节日照常看病,夜间照常看病;
对危急病人和基层转诊的病人做到:优先挂号、优先看病、优先检查、优先收款、
优先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