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石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742&run=13

汉永康石刻 位于无染禅院内。据1936年《牟平县志》载,石刻共75字,9行,
刻于石器面。 石形如香炉,高1.4尺,宽9寸余,长1.7尺,窝深尺许。正面刻人马
山水,极工致。20世纪50年代建军营时,砌于营前桥基下。
汉司马长元石门刻石 位于晒字镇崮头集村东南珠山前。两支巨石,面南而立,
相距5米, 石高2.95米,宽46厘米,厚22厘米,形同石剑,俗称“双石剑”。两石内
侧刻字,西石上端刻字不清,下为“司马长元石门”;东石刻“建初六年十月三日成”。
字系汉隶,书法质朴。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的《书法
大辞典》载:“西石上的字不清,下为武威狄道司马长元石门”,比今可辨者多五字。
1960年修建米山水库时,将二石迁于珠山之上。1989年,市文物组将二石迁于市图
书馆院内。(附图:汉司马长元石门及拓片)
汉石羊 位于宋村镇石羊村东南一农户后园中。石刻原立于汉墓群的神道两旁,
原有二,现存一。石羊身长120厘米,高52厘米,双眼、双角线条清晰,为汉代物。
村名由此而来。(附图:汉石羊)
圣经山摩崖石刻 位于葛家镇西于村北圣经山上。山巅一巨石,似刀斫斧削,
一半滚落30米外,一半似新月屹立,高5米,宽15米,俗称“月牙石”。阳面阴刻“老
子道德经”上下两卷,146行,6000余字,字径10厘米左右,楷体竖书,落款已完全
模糊(参见卷首彩照)。旧志载:“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石刻第五十三章以上字
迹70%可辨,第五十四章以下,可辨者不足30%。版本接近赵松雪元延佑三年三月廿
四、五日手书本。但标题不同,取本章前几字为章题。如“不尚贤章第三”等。岩顶
横凿沟槽,以防雨水侵蚀刻字,是境内最早的文物保护措施。月牙石西,有一石高
3米,宽4.5米,上刻“圣经山”,旁有小字,已辨认不清。
罗汉庵摩崖石刻 位于晒字镇崮头集村西北罗汉山。 山阳半坡有一摩崖, 高
4.9米, 宽5.8米,其上阴刻百余字:“王天谁使凿悬崖,片片奇峰手自栽。我来还
寻旧路径,此日偏觉眼界开。登山问天天不语,只许云日常徘徊。狂呼酒吞巨垒缶,
不知那个是□埃。大笔如椽惊神鬼,纵言书向碧素堆。山灵笑我我不顾,日暮松间
睡惭回。 ”末有“醉语”、“屏悬古壁,□印苍苔”、“元素子书并镌”四行字。皆为行
草,苍劲流畅。元素子,清雍正间靖海狂生常元素,字太乙。刻石之南80米,有一
巨石,上刻“泉石”二字。
万石山石刻 位于文城镇八里张家村东南1500米处。万石山顶为方圆百米石崮,
崮之阳阴刻“万石山”。 3字竖排,字径丈余,颜体楷书,浑厚苍劲。据《中国人名
大辞典》载,为明代丛叔模所为。文登旧志谓丛盘所镌。
昆阳书院刻石 位于晒字镇新庄村西北500米。 该石刻是琢制而成的匾额,
长140厘米, 宽60厘米,厚15厘米,正面阴刻“昆阳书院”,落款字不清。刻石安放
在一天然石峡之上,形成阙门状。
东华宫石刻 位于葛家镇西于村北紫金山阳。金大定年间,马丹阳在此营建东
华宫, 后几经修葺,殿阁恢弘,碑碣林立。其中尤以赵孟 (正文第798页)、张
仲寿、邓文元撰书的“东华帝君碑”、“李真人道行碑”等闻名于世。早年前去拓字的
不乏其人。可惜诸碑皆毁于“文化大革命”,残碑立于果园小屋墙上。现存山门石阙
完好, 正额刻“东华紫府之门”,背额刻“至大元年十方道众打造”。并有石狮2对、
石洞1个。洞额刻楷书“东华洞”。洞西石崖上刻“天门”,字径1米多。洞崖之顶,存
白玉台,台上有玉皇阁,台角石雕龙头等较完整。
松鹤浮雕 界石镇  (同上)村原刘家祠堂院内一照壁,中心镶一整块青石,
高1.85米,宽2.05米,厚0.12米,上刻青松丹鹤,栩栩如生。成于清道光年间,为
境内罕见的浮雕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