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剧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715&run=13

清代,境内有京剧、木偶戏(俗称头儿戏或“一担挑”)及杂剧等,以京剧为盛。
民国时期始演话剧,俗称文明戏和秧歌剧。建国后,又增加歌剧、吕剧和黄梅戏等。
京剧 清道光年间,境内始兴京剧。咸丰年间,职业性、半职业性戏班约30个。
至清末民初,较著名的半职业性戏班尚有文城河北的刘凤山班、北宫的丛培珠班、
葛家的周宝善班及西南乡的南马班等。所演剧目有《忠孝全》、《长坂坡》、《八
大锤》、《探阴山》、《大保国》、《二进宫》、《五鼠闹东京》、《贫女泪》、
《朱买臣休妻》、《杀狗劝夫》、《铡美案》、《辕门斩子》等。1940年,日军侵
占文城, 半职业性剧团和戏班相继解散。根据地内兴起业余剧团。1944年8月,文
城解放后, 农村业余剧团京剧演出逐渐减少。到1962年,全县300个业余剧团中,
仅有20多个演京剧。所演剧目有《金鞭记》、《盘丝洞》、《状元媒》、《杨家将》、
《红娘》 、 《勘玉钏》、《双蝴蝶》、《生死恨》、《天雨花》、《凤还巢》、
《十五贯》、《四进士》、《群英会》、《打龙袍》、《打渔杀家》、《铡国舅》、
《秦香莲》、《失空斩》、《狸猫换太子》、《铁弓缘》、《甘露寺》、《三堂会
审》等。1963年后,演出现代剧目不断增多,主要剧目有《天福山的火焰》、《四
川白毛女》、《南海长城》、《夺印》、《奇袭奶头山》、《沙家浜》、《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 《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八一风暴》、
《铁流战士》、《苗岭风雷》、《水乡游击队》等。1978年后,传统剧目恢复,但
京剧演出甚少。
话剧 民国初年,话剧传入文登。1928年,文登中学师生为庆祝“双十节”演出
话剧《无皮县》,遭到当局逮捕,在全县引起学潮。1938年文登抗战话剧社建立后,
相继演出《血洒芦沟桥》、《为国牺牲》、《布袋队》、《张家店》、《放下你的
鞭子》等剧目,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1946年,套河区创作演出三幕话剧《结果》,
深受群众欢迎, 获胶东解放区戏剧创作二等奖。1953~1989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
《解放》 、 《群策群力》、《中秋之夜》、《黄花岭》、《海边》、《归来》、
《忘情的爱侣》、《箭杆河边》、《于无声处》、《约会》、《炮兵司令的儿子》
等。进入80年代,话剧演出较少。
歌剧 建国后, 境内始演歌剧。1962年,全县300多个业余剧团中,有百余个
演歌剧。 1956~1989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秋山风波》、《父子之间》、《母与
子》、《插红旗》、《夜行记》、《小白旗的风波》、《三世仇》、《血海深仇》、
《铜锣记》、《两块六》、《三月三》、《相女婿》、《两家亲》、《兄妹开荒》、
《改邪归正》 、 《瞎老妈》、《刘四姐》、《红管家》、《待客》、《换房》、
《犟媳妇》、《收租院》、《军民鱼水情》、《革命梆声》、《铁证》、《林海红
哨兵》、《向阳路》、《红军帽》、《追报表》、《借军衣》、《鞋印》、《买盆》
等。进入80年代,演出较少。
吕剧 1954年,吕剧传入文登。同年,大水泊、文城等业余剧团在文化馆辅导
下,排演《王定保借当》和《小姑贤》等剧目,开境内吕剧演出之先河。此后,在
业余剧团中迅速兴起吕剧热。 1956年,全县300多个业余剧团有一半以上演吕剧。
1958~1966年, 为吕剧之鼎盛时期。全县专业和业余剧团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增
演现代剧目, 有《李二嫂改嫁》 、《朝阳沟》、《洪湖赤卫队》、《李双双》、
《夺印》、《社长的女儿》、《江姐》等。1958年,县吕剧团创作演出的《母猪河
畔》,在烟台地区戏剧会演中获奖,是山东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剧目。自
此, 烟台专员公署批准,文登县吕剧团可以到外地巡回演出。1959年8月和1961年
冬,县吕剧团两度去东北演出《巧缘配》、《三看御妹》等十几个剧目,深得旅顺、
大连观众好评,场场暴满;并应邀为鞍山钢铁厂苏联专家、旅大市四级干部会议、
海军基地司令部作慰问演出,获得锦旗、纪念章和银质“八·一五”纪念塔等殊荣。“
文化大革命”中,禁演传统吕剧。1980年后开禁,但吕剧演出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