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674&run=13

领导体制改革
1989年以前,幼儿工作一直由市(县)妇联组织领导,教育、卫生部门积极协
助。1981年后,县教研室负责幼师培训和业务指导,各乡镇教委办公室设幼儿教育
辅导员1人,定期辅导与检查幼教工作。1986年,成立文登县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
23处乡镇建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这项工作。从1990年起,幼教工作的组织领
导由市妇联移交给教育局托幼工作办公室。
1968年以前的公办小学,一直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私立和民办小学,业务
上亦受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全县小学划分若干学区,以学区中心完小具体领导本
学区小学教学事宜。 1968~1977年,各级贫下中农协会派代表管理学校。1968年11
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发表嘉祥县马集公社小学教师侯振民、
王庆余《把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和教师回原籍的建议》 。12月7日,全县公办
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办,废止各学区和中心完小的业务领导。1983年,全面恢复独
立的小学管理体制。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学,大都由东海专署领导。原文登中学和建国后的普通中学,
一直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1968年12月,县革命委员会决定,除一中直属县领导,
其余23处全日制中学一律下放公社革委会管理。1979年5月,公办中学收归县领导,
生产队联办中学仍归公社管理。 1983年9月,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县各乡镇设置中心
联中,以加强全公社联办中学的管理和业务指导。1985年后,按《中共中央教育体
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县教育局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教育体制,全县初中
下放到乡镇办,高中与职业高中仍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各级各类学校恢复校长负
责制。
教育结构调整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办学堂,但私塾仍普遍存在,直到民国20年才被
取缔。从第一处小学堂建立到1952年的半个世纪中,全县以小学教育为主体。1952
年, 中学在校生仅885名,为小学在校生的1.5%。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巩
固,1965年,全县中学16处,在校生7627人;小学1035处,在校129200人。中学在
校生为小学在校生的5.9%。
1968年12月,受“左”的思想指导,小学附设初中班,实行“七年一贯制”;完全
小学全部“升级”为联办中学,原来公办初中,全部“升级”为高中或完全中学。1977
年统计, 村队联办中学212处, 其中99处设高中班, 高中123处; 高初中在校生
66792人, 是小学在校生数的122.9%,结构严重失调,多数联中教师严重不足,兼
课多, 合格率仅占3%,开不足学科,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初中入学率为90%,大批
升学无望的学生退学,坚持读满3年的仅占60%,毕业生合格率仅达30%。1978年春,
调整学校布局,将设备差、学生少的小学合并,取消“戴帽”初中。1983年,恢复独
立的小学管理体制,建立起完全小学148所,其中中心完小23所,学区完小125所,
平均每个完小学区下辖4.5所小学,每年小学服务1.4个自然村。由于计划生育,人
口出生率下降, 百户以下的村庄自办小学难以组班, 全县先后撤销287所小学。
1979~1985年, 遵照中央“整顿教育,提高质量”的指示,县教育局对中等教育结构
进行了较大改革。 1979年,队办中学压缩掉79处。县教育局将全县分5个片,每片
保留高中2处。 一中、大水泊中学、侯家中学、泽头中学、界石中学为完全中学;
文城、高村、汪疃、葛家、宋村等5处中学只设高中部;天福山中学改为农技中学,
其余13处高中改成公办初级中学,县办职业技术高中4所。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
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90.1%。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
布不久,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便确定以文登县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县,并与省、烟
台市教科所联合派来指导小组, 使文登的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1986年8月,县
第一实验小学成立, 地址在文城峰山路19号。1989年9月,市第二实验小学建立,
地址在文城环山路北。第一与第二实验小学均直属教育局,是初等教育改革与教学
实验的基地。至1990年,全市小学463处,中学51处,中等职业学校8处。中等职业
学校与普通高招生人数的比例由1985年的1:5,提高到1990年的0.9:1,只少629人。
小学毕业生10749人, 其中96.8%升入初中。初中巩固率为97.4%,毕业生合格率为
96%。初中毕业7810人,其中21.2%升入中等职业学校,23.8%升入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