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华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637&run=13

分布
早在11~16世纪,县人为谋生计,到俄罗斯、日本、高丽、东南亚、大洋洲等
地,或开饭店,或做石工,或种菜园,有些人在当地定居。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
英、法、俄等列强,从文、荣、威沿海诱招“华工”到美洲、欧洲、东南亚开矿、建
铁路,所去“华工”大部分死亡,少数定居。1917年,英法等国在威海诱招数万人去
欧洲当“炮灰”,内有文登千余人。20世纪30年代,英国殖民者撤离威海卫时,文登
少数人随之去香港、澳门,其中一部分移居国外。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从文、
昆两县掳走2776人去日本作苦工,大部分虐待致死。20世纪40年代,民主政府成立
后,开展土地改革等运动,又有部分人随国民党军队移居台湾。后,少数人又从台
湾移居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建国后,部分侨属为继承产业投亲靠友到国外定居。1980年统计,文登籍第一
代华侨1249人,1982年统计到2808人,1990年统计为2251人。这些人主要分布在亚
洲、欧洲和大洋洲20个国家和地区,以朝鲜、韩国、香港、苏联、美国、日本、巴
西、 新加坡、 加拿大、英国、荷兰、印度尼西亚为多。这些华侨原籍属文城镇的
113人,初村镇28人,张家产乡310人,葛家镇125人,黄岚乡65人,宋村镇420人,
侯家镇110人, 文登营乡53人,铺集镇87人,界石镇29人,汪疃镇56人,晒字镇49
人,泽头镇102人,泽库乡127人,小观镇27人,米山镇96人,天福山乡23人,大水
泊镇32人,高村镇190人, (正文第687页)山镇10人,埠口镇101人,草庙子镇7
人,口子乡75人,镇村不明者16人。
职业
文登籍华侨初到海外,多以当杂工、开菜园、采石维护生活,少数人开餐馆饭
店,经商办企业、行医、教学。新中国建立后,海外华侨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提
高,职业发生变化。现有15%的人经商,50%的人开饭店,10%的人做工,10%的行医、
当海员或教师,15%的人从事其他职业。
张家产乡大官庄村苏竹山,1927年到韩国开饭店,1948年又到日本,先做苦工,
后在街上卖包子。他凭着自己的吃苦精神和出色的手艺起家。70年代已拥有雇员40
多人和6层楼房的“平和楼”餐馆。
文城镇河北村郭永恂,1940年去日本大阪市德顺和饭店学做生意。1950年到下
关自设“中央饭店”。 1972年2月,在山口县成立华侨总会时当选为会长。中日建交
前后,多次参加接待访日的上海歌舞团、廖承志代表团、巴桑代表团、远洋公司代
表团等中国友好团体。1973年,代表山口县华侨出席全日本华侨东京选举大会。
文城镇生产村崔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医学科学硕士,致力于中国针
灸的研究推广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国际医学科学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美洲国际医学
科学研究所基金会董事长、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生育计划顾问,多次回国
讲学。其弟崔中为美国密苏里大学企管硕士,致力于实业,任烟台市台商企业协会
名誉会长、威海市涉外联谊会名誉会长(详见《人物篇》)。
华侨对侨居国的贡献
早期旅居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专区的文登华侨,向当地人传授了园艺、
手工艺、石料开采加工等技术。旅俄文登籍华侨王洪元、王胜福等参加苏联红军华
侨88旅,在苏联十月革命和苏联卫国战争中荣立战功。建国后,数十名文登籍留学
美日等国学生学成后,继续为居住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