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救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612&run=13

境内多数年份春旱夏涝,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1941年春,
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使广大贫苦农民渡过春荒,发展生产,发放救济粮68万公斤,救
济款1000余元(折新人民币, 下同)。据不完全统计,1942~1955年,文登县共发
放春荒救济粮80余万公斤,救济款82万元;昆嵛县(文西县)共发放春荒救济粮85
万公斤, 救济款95万元。1953年7月中旬至8月4日,文登县南部大雨成灾,死亡41
人,房屋倒塌2246间,冲走大牲畜24头,减产5成以上的农作物9万余亩,断粮2000
余户。为救济灾民,发展生产,政府发放救济款2.6万元,发放救济粮4.5万公斤,
发动县内非灾区人民捐送衣物3300余件。
(附图:1946年7月文山区生产村发放救济物品)
1956年9月5日,暴风(10~12级)雨袭击全县。水库、河坝7处决口,淹没农作
物10余万亩, 倒塌房屋2400余间,淹死7人,伤多人。县委县人委抽调86名干部组
成13个工作组,由县委副书记郑华民、邓基等带领分赴灾区,领导干部群众开展生
产救济活动。县拨款4.4万元,省拨款2万元,解决灾民的口粮、穿衣、住房困难。
银行发放贷款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当年受灾最重的虎山、葛家等区除花生稍减
产外,地瓜、玉米等其他秋季作物都获丰收。
1959年,“平调风”、“共产风”盛行,粮食丰产未丰收,农户不准存粮,集体存
粮浪费严重。1960年7、8、9月,草荒连片,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减产47.4%。
至1961年1月,每人每天按0.25公斤粮计算,全县缺粮1~3个月的19.5万人,缺粮4~
6个月的16.7万人。 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全县非正常死亡6000余人。1960年冬,县
委成立生产救灾指挥部, 领导全党全民“生产救灾”,号召全民“休养生息,重建家
园”。 1960年冬至1961年春,国家发放70多万元的救济款,帮助群众强度饥荒,恢
复生产。干部深入群众共度难关,生产营养代用品,给水肿病人分发营养品。机关
学校半天休息半天上班。鼓励群众和职工开荒种地,谁种谁收。1961年秋灾情解除。
1978年11月12日, 县内突降大雪,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17℃,冻烂苹果600万
公斤。政府按每公斤0.04元补偿果农,共补偿人民币96万元,以提高果农恢复生产
的能力。 1981年11月至1982年6月,全县大旱,1428座中小型水库塘坝干涸,河水
断流。 地区行署两次拨救济款17万元, 发放统销粮270355公斤, 救济受灾群众
14365人。
1985年8月19日, 9号台风袭击全县,风力10~12级,持续4小时,随风降雨平
均120毫米,局部地区180毫米。80万亩农作物、6.8万亩果园、5000多亩虾池受灾;
1万余间民房被毁坏,其中倒塌2800余间,死亡23人。台风、洪涝造成经济损失1.1
亿元。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抽调科局长60余人,组成23个小分队与乡镇干
部一起分片包村,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安排受灾群众的食宿,发动群众开展生产
自救和互救互助活动。对冲毁的渔、虾池及民房,组织人员帮助修复,对淹没的农
作物, 发动群众自愿结成小组,分片排水防涝。县政府筹集水泥1000多吨、瓦200
多万片、 玻璃6900平方米,分配到各灾区。县民政局拨款8万余元,帮助灾后困难
户安排生活,发展生产。9月5日,全县又降暴雨,15小时平均降雨138毫米。其中,
11处乡镇降雨量在180毫米以上,初村镇朱家寨一带降雨量高达508毫米。大小河流
暴涨, 母猪河下游最高的道口桥,河水高出桥面1.1米。米山水库进水速度高达每
秒1650立方米, 库内最高水位29.91米,为建库以来最高水位。农田成灾16万亩,
1000余户农舍过水,粮食被浸泡55万公斤,房屋倒塌700余间,受灾群众7万余人。
县乡镇两级干部及时深入灾区。组织抢险救灾;省、市人民政府两次拨款33万元,
帮助灾民发展生产。
1988年1~5月,县内总降水量28.8毫米,仅占正常年份同期降水量的13%左右。
77万亩小麦有46万亩严重干旱,果园受旱灾面积达到85%。3月,县委、县政府成立
抗旱指挥部, 县长带头抗旱。各乡镇党委、政府发动各村维修农田灌溉渠道400余
公里, 修筑拦河水坝800多条。县农机部门让利40余万元,帮助群众新购置抗旱机
械800余台; 石油供应部门先后调拨和议价购进柴油2700吨,支援农民抗旱。3~4
月, 全县平均每天出动抗旱机械3千余台(辆)。5月,平均每天投入抗旱劳力达4
万余人。 但终因水源奇缺,全县减产小麦近5000万公斤,果品减产250万公斤。县
政府发放救济款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