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538&run=13

文登县民兵组织的前身是人民抗日自卫团(参见本编第三章第二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 基层人民武装一律改称民兵。 1946年底, 文登县有民兵
17325人;1947年2月底,发展到24444人。
1950年, 文、昆两县分别有民兵25450人和26543人。1953年1月,根据政务院
颁布的《民兵组织暂行条例》 ,文、昆两县将18~40岁的合格公民全部编入民兵组
织。到1955年底,文、昆两县民兵发展到42043人和45394人。
1958年9月, 毛泽东主席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12月,文登
县组建17个民兵师(14处公社各1个师,另有工人师,学生师,渔民师各1个)、62
个团,253个营,1034连,4108个排,民兵260085人。县成立指挥部,下设司令部、
政治部、后勤部三大机关。为进行生产大协作,全县14处公社又相继建立野战兵团
和水利兵团等组织,将17~64岁的男性公民,17~59岁的女性公民全部编入。由于一
哄而起, 建制不健全。 次年,整顿组织,将原民兵建制改为14个师,民兵总数为
190751人。1962年6月,毛泽东主席发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
事落实”的指示后,民兵组织每年进行一次整顿。
1964年9月, 全县组建1个民兵师,24个民兵团(19处公社各1个,县直机关、
一中、三中、天中、文师各1个),211个营,26个直属连。民兵师师长由县长兼任,
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 团长分别由社长、 校长兼任,政委分别由公社、学校党委
(总支)书记兼任,民兵师办公机构设于县人民武装部。“文化大革命”初期,民兵
师机构瘫痪。1972年,对民兵师领导机构进行调整,师长由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兼任,
政委由县委副书记兼任。1979年,民兵师政委又改为县委书记兼任。
1970年3月, 根据烟台军分区的指示和战备形势的需要,文登县临时组建民兵
独立团。县建团,公社建连,大队建班,3~4个公社组建1个营,县直机关组建直属
连队。 独立团下设6个营和运输连、通信连、特务连、工兵连、卫生队、军械修理
所、兽医所6个直属单位。1974年1月,根据省军区指示,民兵独立团调整为民兵基
干团,不久自行解体。
1981年,根据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指示,改革民兵组织,取消县民兵师、公
社民兵团建制,缩小组建范围,只在人民公社、厂矿企业单位建立民兵组织:压缩
民兵年龄, 即普通民兵由原来男16~45岁改为18~35岁,基干民兵为18~28岁;简化
民兵组织层次, 由原规定的普通民兵、基干民兵、武装基干民兵3种组织改为普通
民兵和基干民兵两种组织。农村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编民兵连(营),生产小队编班
或排。基干民兵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编连,公社编营,县编团,县人民武装部兼团部。
1984年12月,取消县基干民兵团建制。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编民兵连(营),
以村民小组或联产组编班或排,基干民兵以行政村为单位编班、排或连,乡(镇)
编营。城镇以厂矿、企业为单位,按民兵人数多少,分别编排、连、营。基干民兵
营由县人民武装部直接领导。 1985年底,全县有基干民兵29个营、47个连、540个
排、 2017个班,基干民兵20950人,其中专业技术基干民兵721人;普通民兵51865
人。
1990年,为应付突发事件,维护社会治安,在不增加民兵组织层次的情况下,
各乡镇均在驻地或附近基干民兵连中建立50~100人的应急分队,市武装部在文城镇、
市直机关和部分企业单位建立400人的民兵应急机动营和50人的防暴快速机动中队。
年末,全市基干民兵32个营、72个连、473个排、1500个班、14513人,应急分队33
个,编制民兵1800人;普通民兵52600人,专业技术民兵21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