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372&run=13

据光绪本《文登县志》 记载:“明洪武元年,筑城建市,一、七集期,货物出
入以威海卫为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县城以外的各乡也陆续出现由不定期到
定期的集市。清雍正年间,在县5集,在乡22集;清道光年间,在县5集,在乡17集;
清光绪末年, 在县仅城内、东关2集,在乡21集。上市商品有粮食、棉花、柴草、
海产品、牲畜及日用杂货等。高村集北庙院内还有独特的金银市场,这里的金银与
银元兑换比价,影响着半岛东部数县。登州、烟台开埠后,洋油、洋火、洋线、洋
钉等舶来品充斥集市。1939年,全县有大小集市30个。除定期集市外,尚有车卧岛、
南桥、 东浪暖、吴家庄、铺集等5处周年集,即一年中只在腊月开市1~2天。民国
时期, 以文城、宋村、高村、大水泊、泽头、葛家、汪疃、侯家、黄山等9个大集
和几十个小集为主要经济贸易点。1938年后,侵华日军飞机多次轰炸赶集群众,到
1944年文城解放止, 仅文城集前后7次迁址,四乡各集也多次迁址,加上当地国民
党军警劫掠, 集市规模缩小。 1944年9月, 文登全境解放,集市贸易开始恢复。
1947~1948年,国民党军进攻胶东,加上灾荒,上市物资减少。建国后,经济形势
迅速好转,文、昆两县大小集市均定期开放,买卖兴旺。1953年,国家关闭粮油棉
花市场,二类物资如生猪、黄麻、烤烟由供销社或国营商业经营,上市以三类物资
为主,如海产品、蔬菜、水果、柴草、小农具、牲畜、鸡蛋等。1954年,集市发展
到36个。1958~1959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全县集市多数停止。1959年,中央、
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1960年12月,集市贸易开始恢复。
1962年, 有大小集市22个,贸易活跃。1966年,集市增加到26个。此时虽然“文化
大革命”已开始,政治上混乱,但尚未影响农村集市贸易。1971年9月,文登县革命
委员会发出《关于改革集日的通知》 ,自10月1日起,将全县所有集市一律改为农
历二、七两天为集日。1973年,有集市28个。1974年又将28处集市改为23处,实行
一社一集,均设在公社驻地,公社以下小集一律撤销。新增加的公社驻地集市4处:
黄岚、晒字、东仓、 (正文第380页)山。1975年11月,县革委通告取消文登营、
东仓、口子、 (同上)山、泽库、铺集、晒字、米山、黄岚、 (同上)山、初
村、 张家产等12处集市, 保留11处,集期由10天2次改为10天1次,集期不统一。
1976年, 集市成交额1283万元,占社会零售额12.5%。1979年后,集市开始恢复,
当年由11处增为16处,集期由10天1次改为2次,使全县每月总集数由33个恢复到96
个,方便了群众,集市成交额达1598万元,粮油、食品、成衣、布匹等上市商品大
幅度增加。 1981年9月,县政府布告恢复大水泊与界石集传统集期,恢复初村公社
远庄集,天福山公社东仓集。1983年又恢复林村、晒字、米山、西黄岚、文登营、
埠口、西 (同上)山等7个集市,更改了3个集期,其中文城集由二、七改为一、
四、七。到1985年,全县有28个集市,每月集数165个,上市商品350余种,集市年
成交额3628.6万元,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1.08%。1990年,集市29个,年上市商品总
额6.6亿元, 成交额8757万元,占社会零售总额的9.6%。文城、大水泊、高村、侯
家、宋村、泽头、葛家、汪疃、初村、界石、草庙子、小观等12个大集,各上市万
人以上; 东仓、口子、张家产、铺集、泽库等5集,各上市5~9千人;文登营、埠
口、林村、米山、姜家庄、晒字、崮头、西黄岚、小阮、远庄、西 (同上)山等
11个小集,上市4千人以下;文城农贸市场1处,日上市2千人①。
注解:①境内历史上还有后百凤口集(1923~1938年)、泊子集(1941~1974
年) 、 崖下集(1927~1940年)、大乔家集(1929~1938年)、汤村集(1930~
1974年)、 (同上)山集(1964~1975年)、山后侯家集(1934~1938年)、礼
格庄集(1935~1946年)、坤龙邢家集(1935~1946年)、慈家集(1880~1974年)、
郭格庄集(1909~1941年)、西于疃集(…~1957年)、  集(明代~1946年)、
管山集(1935~1957年)、王埠庄集(…~1940年)、东石岭集(1919~1958年)、
马格集(1933~1955年)等17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