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丝绢纺织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rec=254&run=13

境内丝织业历史悠久。清代,手工缫丝、织绸更为普及。其织品当地称“山绸”、
“茧绸”、 “土绸”。1890年,北马村始办缫丝户。1897年,全县柞丝产量达8.1万公
斤, 约占山东产丝量的七分之一。据光绪本《文登县志》载:“每年季秋茧熟,西
商挟重资赁屋缫丝,席卷归去。所织细致而光润,名曰茧缎。南走姑苏,北达燕辽,
通都大邑,四出贩卖。计十茧之利,邑人得其二、三而已。”
民国时期,县农会和烟台华洋丝业联合会,先后创办香岩寺和口子后两处蚕丝
学校, 传授养蚕、缫丝技术,推动丝织业发展。1911~1918年,私人创办较大的缫
丝、织绸厂有西崔家口“德祥泰”缫丝厂、东崔家口缫丝厂、楚岘村“双和永”缫丝房、
蒋家疃村纩丝房等,多者拥有40支纩丝机、10台木织机,少者有纩丝机10支。1920
年,全县柞丝产量16.75万公斤。
日军入侵后,多数作坊倒闭。至1940年初,仅剩下3~5家,从业人员不足百人。
县抗日民主政府采取集资入股的方法,组织丝绸生产合作社,恢复生产。1942年,
牟平县殿后村私营缫丝织绸厂随区划变动,划归文西县。1949年,文登、昆嵛两县
织绸生产合作社10多处, 年产柞丝3185公斤,加工绸2万余米。规模较大的缫丝厂
(社) 有崔家口的新生、 高坎的新丰、草庙子的建生、湾头的建华及殿后、蒿 
(正文第283页)、北大疃纩丝房等。
建国初, 小型丝绸生产合作社逐步合并,扩大生产规模。1956年3月,县工业
部部长李登义捐资2000元,将崔家口村的新生缫丝社的部分职工和设备,迁到文城
七里汤村,利用温泉水煮茧缫丝。试验成功后,新生缫丝社全部迁此。文登利用温
泉缫丝始于此。 1958年,新生、新丰和建生3处缫丝社合并,在七里汤成立丝绸合
作工厂, 厂房42间,职工404人,木纩400余支,木织机28台,固定资产原值8.5万
元, 年产柞丝18870公斤, 织绸7.5万米, 产值51.9万元,利润3.26万元。1959~
1960年,县丝绸合作工厂接收濒临倒闭的殿后加工厂、湾头建华缫丝社,更名文登
县丝绸厂。 此间,自制木质立式缫丝机成功,工效提高50%。此后,该厂坚持不懈
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成为山东省丝绸业重点厂家和外贸出口定点厂家。
1985年,该厂始在乡镇村设分厂,至1987年,分厂增至8个,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1988年6月,以县丝绸厂为主体,成立文登县丝绸工业集团公司,直属县政府,
原厂分解为公司直属丝织一厂,丝织二厂、缫丝厂和染织厂,另有松散型联营厂家
8个, 形成缫丝、织造、染色、印花、服装加工等配套成龙的生产优势。1989年,
公司晋升国家二级企业。 1990年,直属厂除原有的4个厂家外,新建丝织三厂、丝
绒厂、 捻线出口专厂和丝绸服装厂。公司占地15.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8万平
方米,职工2309人。固定资产原值2560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1836万元,利税533万
元,成为文登工业骨干企业之一。产品有真丝电力纺、双绉、提花绉缎、涤丝缎、
锦花缎、柞水丝、丝绸服装等,花色达100多种,均为中高档产品。自1980年以来,
先后有春潮牌35/40D柞水丝、 三虎头牌68657柞丝灯芯绒、14467花绉缎、11212电
力纺、温泉牌锦花缎、20/22B×3拈线丝、12158双绉等7种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
崂泉牌柞茧水缫丝,1990年获国家银奖。产品出口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
国、 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货值310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6.2%。国
内销往20多个省市。
乡镇办以上独立核算企业还有泽头镇丝织厂。1990年,全市丝绢纺织业共有职
工2430人, 固定资产原值2652万元, 年产丝制品465万米,产值11959万元,利税
56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