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9&rec=94&run=13

【概况】 肥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是国内重要的有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传统的农业特产—肥城桃(又名佛桃)的发源地和生产基地。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9.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49元,分别比2007年增加19.01亿元、4132元,增长37.91 %、66.19%。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播种面积8.4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25%,产量64.91万吨,人均663公斤;蔬菜播种面积3.3万公顷,总产量204.05万吨;花生播种面积0.24万公顷,总产量0.9万吨;棉花播种面积0.128万公顷,总产量0.15万吨。林业用地面积5.1万公顷,林地面积4.4万公顷,林木覆盖面积5.02万公顷,完成荒山绿化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3%。肥城桃栽培面积0.51万公顷,主要品种有红里佛桃、白里佛桃。畜牧业以饲养猪、羊、蛋鸡、肉鸡、奶牛为主。2011年生猪出栏量75.69万头,年末存栏量42.90万头;羊出栏量42.12万只,年末存栏量25.42万只;蛋鸡出栏量221.17万只,年末存栏量268.86万只;肉鸡出栏量539.19万只,年末存栏量148.10万只;牛存栏6.4万头,其中奶牛存栏3.62万头,牛出栏2.6万头。农机总动力90.5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83.3%。拖拉机拥有量14842台,农用运输车15153台,电动机255578千瓦,柴油机641259千瓦,汽油机8163千瓦。4年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总投资5.6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4万公顷;新打机井796眼,维修机井847眼;新建泵站10座,改造泵站21座;河道防洪治理112公里;水库除险加固57座、新修塘坝64座;治理小流域68.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0.9万公顷。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等荣誉称号。

【农业结构调整】 2011年,农业总产值69.16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2.02亿元、林业产值1.64亿元、牧业产值20.99亿元、渔业产值0.2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3亿元。各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由2007年的62.92%、1.97%、34.74%、0.37%、3.05%,调整为60.76%、2.37%、30.35%、0.3%、6.22%。
1、种植业结构调整。201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4万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0.2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0.1万公顷,瓜菜类播种面积3.4万公顷,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7公顷。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分别由2007年的68%、1.93%、1.13%、28.05%、0.89%调整为69.24%、1.96%、1.05%、27.73%、0.0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粮食生产大县的地位更加巩固;“两菜一粮”(马铃薯/春玉米—秋菜)种植面积比2007年增加2500余公顷,增长35.7%;有机蔬菜种植面积比2007年增加1467公顷,增长14.11%。
2、林业结构调整。2008~2011年,实施荒山造林、农田林网化建设、公路水系两侧绿化、村镇驻地四旁植树等绿化工程,构建以村镇四旁为点、以绿色通道为带、以农田林网为线、以荒山绿化为片的“点、带、线、片”一体化绿化体系,累计栽植各类树木5000多万株。2011年,森林覆盖率39.3%,木材蓄积量220万立方米,经济林总产量1.85亿公斤,林业总产值18亿元。生态公益林面积1.85万公顷,用材林总面积0.79万公顷,经济林1.83万公顷,其中肥城桃面积0.51万公顷,苗木花卉面积0.26万公顷,农田林网化面积5.5万公顷,绿色通道长度500公里。
3、畜牧业结构调整。抓好“奶业富民”朝阳产业,猪、鸡(鸭)传统优势产业和肉鸭新兴产业。在奶牛生产上,坚持统一规划、科学饲养、规模化发展,实现品种质量和规模数量的共同提高。2011年底,奶牛存栏3.62万头,形成新城、老城、王瓜店、湖屯、石横北部城矿区镇街和安驾庄、边院、汶阳南部平原奶牛生产产业带;在猪、鸡(鸭)生产上,发展标准化规模饲养,培强传统优势产业。至2011年,标准化规模饲养小区382个,各类规模饲养场户2298户,畜禽规模饲养比重75%以上。形成边院、潮泉蛋鸡生产基地,安临站、仪阳、石横、湖屯、桃园、老城、王庄生猪生产基地,桃园、王瓜店、安驾庄、汶阳、孙伯肉鸡、肉鸭生产基地。

【农业产业化经营】 至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31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3家,分别比2007年增81家、12家,国家、省、泰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有1家、7家、2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列泰安各县市区之首,实现销售收入80.68亿元,利税4.77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238.99%、120.8%。农产品商标注册110多件,比2007年增60余件,拥有山东省著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1个、山东省名牌3个。①争取资金扶持。2009年,市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专业群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组织发展。同时,争取省级财政贷款贴息资金、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资金及泰安产业化扶持资金,4年共为农业龙头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1600多万元。②推进银企合作。至2011年,农发行泰安分行为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亿元。③搞好企业升级、动态管理和监测。22家企业升级为泰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升级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对泰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和监测,通过各级材料集中初审、专家综合评审、意见反馈确认等程序,全市3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各级监测。

【农业标准化生产】 按照“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要求,建设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标准化基地认证体系。①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根据国际和国家的有关标准,制定有机绿菜花、菠菜、绿色肥城桃等8个地方标准,完善有机绿芦笋、毛豆、西瓜、生姜、土豆、白菜、肥城桃、核桃、樱桃、苹果、优质专用粮食等40多个生产操作规程;②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成立执法大队,镇街建立监测点、加工企业设立质检室,形成市镇联动配套的质检体系。实施蔬菜质量检测周报制度,每个镇街蔬菜质量检测点每周抽样检测不低于8个蔬菜样品。配合省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例行监测,累计迎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16次,迎接泰安例行检测5次,监测全部合格;③标准化基地认证体系。完成有机认证203个、绿色认证16个、无公害认证21个,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57.66万亩,拥有山东省著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1个、山东省名牌3个。

【生态农业建设】 ①沼气。2011年底,全市农村沼气1.2万户,一般单池容积10立方米左右,与厕所、猪(禽)圈建设在一起,粪便直接入池,沼气做饭、照明。2008年,建设农村沼气服务网点。至2011年,共建服务网点60处,配备沼渣沼液出料车,开展进料、出料、维修等服务。2010年6月,在山东永惠食品有限公司的良种猪繁育养殖场,投资196万元,建设大型沼气项目,以生物质能转化技术为核心,将粪污资源充分转化为再生资源——沼气、沼渣、沼液,产生的沼气用于种禽场周边农户日常生活,沼渣、沼液转化为有机肥(固、液态)供当地农田和有机蔬菜施肥。建设600立方米反应器1座,200立方米贮气罐1座,采用“预处理+USR”为核心处理工艺,年产沼气14万立方米,供附近村82户农户及养殖场生活使用。同年,建成邓李付肉鸭养殖合作社大型沼气工程项目。2011年,建成“肥城银宝食品有限公司大型沼气工程项目”。②秸秆综合利用。2011年9月,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户用秸秆生物质炉”项目。秸秆生物反应堆项目推广面积60公顷。户用秸秆生物质炉项目安装570余套(户)。

【农业科技推广】 ①农业科技入户工程。2008年8月,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成立蔬菜、粮食、林业、果品、节水农业、水产、农机、畜牧、桑蚕9个科技入户专家顾问组,从市乡农技人员中精选出205名技术指导员,选定32项主推技术,4年共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1.4万户次,带动农户28万户次。②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发挥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的作用,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示范户,4年间,阳光工程培训4700人,省创业工程培训4526人,农业实用技术班培训68370人次,文明素质班培训198252人次,发放技术意见30余万份。

【农村基本政策落实】 ①良种补贴。对种植小麦、玉米的农户,按照种植面积每公顷良种补贴150元,4年累计补贴面积30.7万公顷,补贴金额4610万元。其中,小麦良种补贴面积14万公顷,补贴金额2104万元,玉米良种补贴面积16.7万公顷,补贴金额2506万元。2009年,良种补贴棉花。至2011年,累计补贴面积0.3万亩,每公顷补贴225元,补贴金额61.5万元。②农业政策性保险。2009年,实行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玉米每亩投保6元,农民交1.2元,市财政承担4.8元。2010年,小麦每亩投保5元,农民交1元,市财政承担4元,玉米同上年政策。2011年,小麦、玉米每亩投保10元,农民交2元,市财政承担8元。3年累计玉米投保4.5万公顷,受灾面积4095公顷,理赔金额36.9万元;小麦投保2.4万公顷,受灾面积492.8公顷,理赔金额35.2万元。③农机具补贴。2008~2011年,累计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全国农机农田作业燃油补贴资金3595万元。其中,2008年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5万元,争取全国农机农田作业燃油补贴资金50万元;2009年,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80万元;2010年,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50万元;2011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40万元。

【植桑养蚕】 肥城正源丝绸有限公司为肥城市唯一取得山东省经贸委颁发的《桑蚕鲜茧经营资格许可证》的单位。至2011年,下设蚕茧技术指导站9处,技术服务人员61人,高级职称人员5人,初中级人员22人。下设7处蚕茧收烘站,年可收购加工鲜茧200万公斤。担负着14个镇街的桑蚕生产技术指导、蚕茧收购、加工、销售和养蚕物资的供应,蚕茧质量列全省同行业前茅,茧丝制品80%以上出口外销。2009年被泰安市政府批准为桑蚕生产、加工龙头企业。4年中,桑蚕生产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为目标,以加快基地乡镇、专业村建设、科技兴蚕为重点,扩大桑园种植面积,推广“3+1”大棚养蚕模式,推动桑蚕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产业化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桑蚕生产新格局。全市桑园面积520公顷,蚕茧产量 93.6万公斤,蚕茧收入4306万元,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在全省列第七名、在泰安市列第二名。
多措并举发展桑蚕业。①培植桑蚕产业化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连片发展、规模养殖”的原则,重点培植和扶持汶阳、边院、安驾庄、仪阳、王庄、湖屯、孙伯、潮泉、安临站9个基地镇街和小柱子等100个养蚕专业村、600个专业养蚕大户。市委市政府把桑蚕生产列为农村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和奖励。通过肥城电视台、广播电台、肥城通讯等媒体,宣传桑蚕生产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通过召开现场会议,外出参观学习,引导群众植桑养蚕。
通过广泛宣传当前良好的蚕茧生产形势,引导蚕农算投入账、比较效益账,坚定群众管桑养蚕的信心,“3+1”养蚕大棚模式达到80%以上。②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鼓励发展桑蚕生产的通知》,制定桑园发展每亩扶持苗款100元、对桑园发展的镇村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专业村的共育室无偿提供蚕匾、困难村共育室的维修改造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旧方格蔟进行扶持更换、茧站技术员对专业村进行驻村包户重点技术指导,解决在植桑养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多项优惠扶持政策,推动了桑蚕生产健康稳定发展。③科技兴蚕,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高标准建园,达到当年栽桑,当年高效,让群众栽致富桑。全面推广“3+1”大棚养蚕模式,实现养蚕大棚建设与桑园发展同步进行。二是科学管桑,突出肥水投入,增施有机肥,加强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亩产量。三是坚持科学化养蚕,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全面实行统一供种和配药,强化消毒防病措施和小蚕共育技术,让群众养放心蚕。通过调整养蚕布局、推广四改三、条桑育,良种良法饲养,降低劳动强度,为群众增收提供保证。四是改进大棚养蚕技术,挖掘大棚养蚕增产潜力,搞好养蚕大棚的综合利用,利用冬闲季节养鸡、养鸭、养蘑菇等,提高桑蚕产业综合效益。五是结合“科技入户”和“农民大培训”工程,举办农民培训班,每年培训人员1万多人次。刻录植桑养蚕技术光碟、印刷蚕饲养技术要点,宣传桑蚕科学、省力实用技术,宣传桑蚕示范大户和科技致富能手,让蚕农学有技术,做有示范。六是充分发挥肥城蚕茧质量好的优势,打造肥城名牌蚕茧,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增效益,拓展肥城桑蚕产业发展的空间。④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桑蚕生产健康发展。完善以市丝绸公司为龙头的市、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强化服务职能,严格责任考核,落实服务效果。通过优质的服务与专业村建立起牢固的经济利益共同关系,建立两高一优桑蚕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政府推动、龙头牵动、农户联动、科技带动的发展格局。实现统一养蚕技术服务、统一小蚕共育、统一养蚕消毒、统一桑园打药治虫生产操作规程,为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保证和组织保证。在蚕茧收购中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与蚕农签订《蚕茧定购合同》,加强蚕茧收购市场管理,建立蚕茧交售制约机制,让群众养放心蚕,卖放心茧,确保桑蚕生产健康稳定发展。

【桑蚕产业结构调整】 4年间,把桑蚕生产结构调整作为基地化、产业化工作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桑蚕业的整体效益。①发展桑蚕生产基地镇村,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巩固现有基础,以发展促稳定”的方针,对土地、劳动力充裕符合种养条件的镇街加大扶持发展力度。采取平原发展与山区发展相结合,成方连片与零星发展相结合,租赁承包与自主发展相结合,实现桑蚕产业种植的多元化、效益化。全市初步建立仪阳、安驾庄、边院、汶阳、湖屯、王庄、潮泉等9个重点镇街为重点的产业化格局,占全市年产量的85%以上。②改良养蚕品种,调整优化良种结构。筛选省内外优良品种进行饲养试验,选育出符合本地饲养的优良品种。全市推广9405×9406、春蕾×镇珠两个抗性强、产茧量高、丝质优、符合市场需求的蚕品种,张种产茧量由原来的33公斤提高到38公斤以上。③发展规模饲养,调整生产结构。实施“大镇、大村、大户”规模种养计划,全市共培育发展基地镇街9个,规模种养大户600个,规模种养量占社会种养量的80%以上,初步形成以大户为主体,以专业村、基地街镇为基本框架的适度发展格局。④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品种更新,实行良种良法,打造肥城蚕茧名牌,蚕茧原料供不应求。利用养蚕大棚空闲时段饲养鸡鸭、种养蘑菇等,增加收入5000多元。

【桑树新品种引进推广】 2008~2011年,先后引进桑树新品种育711、农桑14号进行栽植对比。至2011年,在全市普及推广取代老品种。新品种具备树冠较大、紧凑、树形直立,枝条多、粗壮、节间短、叶片厚、叶形大、适合桑园机械化管理,有利于桑叶采摘和蚕的饲养等特点,全市亩增订蚕种15%以上,年增订蚕种2000多张,增加产量20多万斤,增加效益4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