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9&rec=66&run=13

【概况】 2010年7月,组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挂市外国专家局的牌子。将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内设人秘科、财务基金监督科、劳动关系科(挂规划综合科牌子)、公务员管理科(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军官转业安置科牌子)、工资福利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挂外国专家管理办公室牌子)、职业能力建设科、就业促进科(挂高校毕业生就业科牌子)、养老保险科(挂失业保险科牌子)、医疗工伤保险科等10个科室,辖就业办公室、社会保险事业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3个一级事业单位,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劳动监察室等2个二级事业单位,其中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劳动监察室参照管理。至2011年底,全局共有干部职工149人。
2008~2011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省厅授予“全省失业保险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社会保险财务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社会化发放先进单位”,被泰安市政府授予“泰安市就业再就业先进单位”。2009年,被省劳动就业办公室授予“全省就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被团省委授予“全省青春创业行动优秀组织单位”。2010年,被省厅授予“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劳动就业管理】 ①就业再就业。2008~2011年,以实施新一轮促就业政策为工作重点,实施以“提高就业率、提高满意率”为主要目标的“乐业工程”,坚持以年初大型招聘会为主,落实周五集中招聘日制度,定期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毕业生招聘月等职介活动。发挥促就业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更加科学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得到高度重视。配套制定实施《关于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全民创业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各类劳动者创业就业的政策文件措施,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责任机制、促进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服务机制。
2008年,按照全省统筹就业工作试点工作要求,在全省率先打破传统的“二元”就业模式,实施统筹城乡就业,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城乡劳动者均享有统一的社会保险待遇。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工作新体制、新机制,形成城乡平等就业的新格局,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就业环境更加优化。10月,泰安市政府在肥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肥城市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经验。是年下半年,受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速度减缓,订单下降,通过拓宽渠道增加岗位、创造条件促进就业等强力措施,全力稳定就业岗位。是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332人,其中单位就业14227人,灵活就业3678人,个体私营就业3427人,就业局势保持了基本稳定。2009年,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援企稳岗”行动,在泰安市率先启用1498.6万元失业金,为19家困难企业支付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是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158人,其中单位就业5780人,灵活就业3663人,个体私营就业3715人,保持了就业局势稳定。2010年,再次启用失业保险基金2845万元,帮扶41家困难企业支付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利用促就业优惠政策,启用失业保险基金468.66万元,开展扩大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其中,用于促进就业项目补贴资金299.74万元,用于稳定就业等方面支出168.92万元。是年,金融危机影响逐步消除,企业生产经营恢复,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招工难”现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560人,其中单位就业3939人,灵活就业2811人,个体私营就业7810人。2011年,实施品牌梯次带动就业战略,在巩固原“肥城建安”品牌基础上,创建“天工桃木雕刻”就业品牌和“万安建工”、“万能家政”、“万全安保”、“万福养老”等“万”字头一系列劳务品牌,有370多名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以及复退转军人等依托“天工桃木雕刻”品牌实现成功创业,吸纳从业人员2.6万人。《中国劳动保障报》、《经济导报》、《山东就业》杂志、《泰安日报》等媒体作专题报道,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就业品牌展示推介会议。4月,承办泰安市“走进肥矿就业援助春风送暖”大型活动。制定落实《关于规范企业用工管理的意见》,推进企业用工登记备案制度的深入实施,就业工作更加规范。是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993人,其中单位就业3987人,灵活就业5538人,个体私营就业4468人。
②劳动力转移就业。2008~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呈现五个特点。一是转移量比较大,呈现出长期稳定、小有递增的特点。二是分布面比较广,呈现出国内外兼有、国内雄居三方的特色。期末,在国外务工人员6700多人,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国内主要稳踞在京津、长江三角洲和山东半岛三个地区。其中在京津地区务工的3.6万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2.1万人,在山东半岛4.5万人,其他零散分布在浙江、福建、上海、山西、内蒙古等地区。三是从事行业比较全,呈现出以建安为主,机械加工、服装纺织、餐饮服务等业并存的特点。在转移就业人员中,从事建筑安装业的有9.8万人,占在外务工总人数的60%以上,其余6万人分别从事机械制作、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电子、餐饮、保安、社区服务等工作。四是技能型转移比例进一步提高,呈现出由体能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转变的特点。在建安业,外出人员由过去单一的体力型劳动,实现设计、建筑、安装、装修一体化的技能型劳动,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五是转移形式实现多元化,呈现出以成建制为主,自发转移为辅,社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组织有序、形式多样的特点。2008年5月,与中国远洋集团协作,建立鲁西南唯一的远洋船员协作中心,远洋船员为转移就业人员中收入最高的工作。此后,与中国重汽集团、海尔集团、澳柯玛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巩固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期内累计向以上单位输出3000多人。
2008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5万人,其中就地转移就业9070人,异地转移就业1.35万人,肥城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集体,一箭建设工程公司职工夏亮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优秀农民工”。2009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9万人,其中就地转移就业9255人,异地转移就业1.56万人。2010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7万人,其中就地转移就业1.26万人,异地转移就业1.31万人。2011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3万人,其中就地转移就业8283人,异地转移就业7013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到2011年底,异地转移就业人员年实际收入超过40亿元,成为农村劳动力发家致富的主渠道。
③就业培训。就业培训重点是对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动预备培训。再就业培训推行“失业登记—技能培训—合格结业—领取失业金”的再就业培训模式,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计算机、市场营销及创业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竞争能力。聘请专家、教授开办SYB、SIYB创业培训班,指导失业人员创办自己的企业,通过创业实现再就业。2009年印发《肥城市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2009~2013)实施方案》,开展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提升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劳动能力。招标确立定点培训机构,建立多元化培训模式,开办电气焊、计算机、财会等20多个专业,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2008~2011年,就业训练中心累计培训2.2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8万人,农民工技能提升等培训4000人,城乡劳动者技能素质、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008年,就业训练中心开办再就业培训班12期,开设焊工、计算机、市场营销、创业培训四个专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834人,通过社会招生培训焊工141人。2009年,开办再就业培训班12期,开设焊工、计算机、市场营销、创业培训、机械加工、热处理、铸造7个专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150人,通过社会招生培训焊工95人。是年,就业训练中心承担“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项目,开设计算机、创业、机械加工、热处理、印刷工、挡车工6个专业,培训1180人。2010年,就业训练中心承担农民大培训项目,开展企业务工农民技能提升培训1235人。是年,开办再就业培训班12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515人。2011年,加大再就业培训设施投入,配备计算机22台专门用于计算机培训。是年,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5560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1278人。
④创业带就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确立“创建创业型城市,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思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关于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全市劳动保障、工商、税务、公安等25个部门责任,建立创业促就业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工作考核体系“五大体系”。在激励创业上,进一步放宽土地、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财政补贴及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完善创业服务内容,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工作呈现创业人员明显增加,新创办企业吸纳从业人员7.5万人;创业层次明显提高,106家新创办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99家利税过千万元;创业领域明显扩大,形成冶金机械加工业、化工业、建材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等6大主导产业三个特色。
2009~2010年,按照泰安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标准要求,组织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制定实施《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资金帮扶等创业扶持和服务工作。先后建立创业项目资源数据库、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创业“一条街”,树立创业带头人,开展创业培训,组织创业明星、创业项目参加泰安市“创业博览会”。到2011年底,全市已培养创业带头人55名,树立和扶持创业项目200余个,帮助2000多名创业人员实现创业,带动2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百千万”工程成效显现,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2010年被团省委、省劳动保障厅表彰为“青春创业行动优秀组织单位”。
⑤就业援助。2007年12月,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明确就业援助对象为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0周岁的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一户两代下岗失业人员,夫妻双方下岗失业人员,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失业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实施就业技能援助和职业介绍援助。坚持每年定期开展调查登记,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动态管理,对出现的“城乡双零”就业困难家庭实行“出现一户、认定一户,帮扶一户、就业一户”,保持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彻底清零、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落实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累计为4398人提供就业援助帮扶,其中为612人次发放社保补贴230万元。期内,社保补贴的发放范围为就业困难人员中的城镇零就业家庭、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失业人员和涉军失业人员。
2008年帮扶就业困难人员1086人。2009年帮扶就业困难人员1023人,其中,为实现灵活就业的17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2.6万元,为90名涉军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9.3万元。2010年共帮扶就业困难人员1196人,其中,为46名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7.03万元,为171名涉军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02.47万元。2011年共帮扶就业困难人员1093人,其中,为65名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4.3万元,为223名涉军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93.68万元。
⑥小额担保贷款。把小额担保贷款作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重点,市财政投入2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放贷规模达到1000万元。期内,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主要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城镇复退转军人、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被征地农民、在外务工返乡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人员和全市创业妇女共计10类人员提供贷款担保。期内,累计为558人发放贷款2975万元,贴息82万元。
2008年,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民营经济发展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促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将担保范围由仅限于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残疾人,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城乡低收入家庭,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共8类人员,贷款标准个人由2万元提高到3~5万元,合伙经营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是年,为167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贷款361万元,贴息10.2万元。2009年,为132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贷款502万元,贴息19.3万元。2010年4月,市委组织部、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实行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通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大学生“村官”开放。9月,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妇女联合会联合下发《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自谋职业人员和全市创业妇女纳入小额贷款担保人范围,担保对象扩大到10类人员。是年,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将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3~8万元。全年为103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贷款963万元,贴息25.2万元。2011年5月,市人社局、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反担保人员范围的通知》,将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反担保人员范围,由仅限于公务员和全额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扩大到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广播电台、电视台等4个单位的在职在编人员,以及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自来水公司在职职工、与省供电总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市供电公司在职职工。是年,为156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贷款1149万元,贴息27.3万元。
⑦劳动事务代理。2010年7月改建劳动事务代理服务大厅。期内,劳动事务代理中心有效发挥职能作用,为下岗失业、自谋职业等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档案管理、社保接续、代办退休等服务,并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全市城乡各类劳动者,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到2011年底,在劳动事务代理中心参加劳动关系代理的人员1.5万多人。
2008年新增养老、医疗等社保参保人员3865人,代收社会保险费3047.7万元;2009年新增养老、医疗等社保参保人员4005人,代收各项社会保险3983万元;2010年新增社保参保人员4854人,代收各项社会保险4878.4万元;2011年新增社保参保人员5108人,代收各项社会保险7204.2万元。期内为1100余人代办退休手续。
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按照全省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六到位”标准要求,推进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到2011年底,全市14个镇街和高新区均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在18个社区建立服务站、607个行政村配备专(兼)职协理员,形成市、镇街和社区(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2010年在人力资源市场安装大型室外就业信息发布电子屏、电子触摸屏,为15个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服务设施。开通肥城就业网站,依托99三版系统软件,实现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就业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得以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高校毕业生就业】 2008年,制定《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施细则》,明确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引领政策,发放创业证15个,接收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3300多人,接收毕业生和委托人事代理人员人事档案3248卷,转出各类人事档案551卷。引进人才190人,为40多家用人单位注册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签订就业协议260多份,为44个事业单位考试招聘工作人员137人。带领10多家民营企业参加省和泰安市毕业生双选会及第五届济南“海洽会”,现场推介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和明瑞化工有限公司。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实施,设立就业见习基地3家,完成见习人数150人次。是年3月,组织12家大中型企业参加“山东省2009年大中专毕业生旅游服务业就业市场”招聘急需人才和毕业生,共登记人员200余人,现场签约50人。改版制作“肥城人事人才网”,网站注册企业用户200多家,个人用户2000多人。结合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程,选拔推荐李甜甜、梁栋等4名大学生创业典型,宣传推动大学生创业。实现大学生就业和灵活就业2543人,办理转正定级121人,办理人事代理1433人。
2010年,制定人才引进措施规划,完成“百人引进计划”形象进度。3月,调查摸底重点企业和个别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企事业单位36家,有需求单位27家,计划引进高素质人才359人,涉及专业45个,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341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8人。组织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三川集团等企业参加省第六届“海洽会”,引领督促引进单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9名。6月,严格运行考试录用制度,为市康汇污水处理厂招聘毕业生10名。8月,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11月,为59个单位考试选聘毕业生176人。
2011年,启动进一步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引进工作,调查全市200余个企事业单位紧缺人才情况,有需求的单位104个,需求紧缺人才783人,需求海外留学人才岗位21个,海外创业人才岗位8个,省厅统一通过省海外人才项目信息网面向海外发布。组织25个用人单位参加“山东省2011年秋冬季高校毕业生旅游服务类就业市场”、“泰安市2011年秋冬季高校毕业生大型招聘会”,招聘签约30人。8月,上岗培训首批14名“三支一扶”大学生,按照事业单位标准及时发放工资和各项补贴。9月,调查摸底相关家庭服务业行业,统计核实118家民政、工商注册单位。12月,带领27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泰安市在北京、上海举办的招才引智洽谈会,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为大学生办理报到登记落户手续2584人,依照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和人事代理制度,接收学生档案3489卷,毕业生指导推荐就业1187人,办理转正定级858人,为760名自主择业和灵活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服务,解决其就业前后的身份、工龄、职称、保险以及人事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制度基础上,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2007年下半年,按照每个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行业特点等因素,将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在核定的人员编制内,综合确定各类岗位的设置数量、等级和结构比例,管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2009年,泰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复肥城市230个事业单位的设岗请示,97%的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2011年7月,全市进行岗位设置以来首次岗位聘用,岗位设置、评聘工作步入正常化管理。至2011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员37119人,其中高级2609人,中级10269人,初级24241人。资格考试。实行专业技术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种考试制度。2008~2011年,每年组织经济、统计、会计、审计、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报名3000人次;组织价格鉴证师、监理工程师、注册税务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二级注册建筑师、质量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药师、造价工程师、企业法律顾问、房地产估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报名6000人次。民营工程评审。2002年,开展乡镇、民营建筑企业职称评审工作,共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532人,其中工程师以上2877人。2008年,评审民营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职务285人,其中工程师285人。2009年,评审民营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职务252人,其中工程师以上252人。2010年,评审民营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职务634人,其中工程师以上423人。2011年,评审企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872人,其中工程师以上350人。高层次人才的选拔推荐。在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开展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推荐工作。从1991年评选推荐以来,共有7人被选拔推荐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设立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公务员管理】 公务员录用。200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17人。2009年,考试录用公务员24人。2010年,考试录用公务员38人。2011年,考试录用公务员44人。公务员培训。2009年,实施为期三年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工程分三步实施,设通用能力、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公共经济三个专题,每年进行一个。公共科目培训借助“中国肥城”政府网站,开辟网上学习平台,统一组织进行;专业科目培训由各单位结合单位工作实际自行组织安排;每年定期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中层干部到上级机关帮助工作或到先进地区跟班学习;同时鼓励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纳入培训范围的68个单位注册学员1600多人,组织开展专业科目培训431个,组织3个月以上外派锻炼工作286人,189人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提升教育。干部任免。2008~2011年,根据市委提名,任免干部56次,任免919人。考核奖惩。2008年,参加考核18103人中,评为优秀等次的1865人。优秀人员中,记三等功541人,嘉奖1324人。2009年,参加考核17934人中,评为优秀等次的2326人。优秀人员中,记三等功697人,嘉奖1629人。2010年,参加考核17826人中,评为优秀等次的1867人。优秀人员中,记三等功268人,嘉奖1626人。2011年,参加考核17817人中,评为优秀等次的2565人。优秀人员中,记三等功626人,嘉奖1939人。2008~2011年,为20名缓刑期满人员重新安排工作。

【工资福利】 2008年7月,按照机关与事业、在职与离退休、市与镇街“三个同步”原则,规范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按工作性津贴与生活补贴45∶55的比例规范机关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标准,事业单位规范为工作人员补贴,标准执行泰安市直标准的50%,人均增资369元。离退休人员规范为生活补贴。离休人员执行在职人员标准,退休人员按在职人员标准的一定比例执行,大体相当于在职人员标准的92%。2009年12月,调整津贴补贴标准,事业单位增加工作人员津贴项目,标准执行泰安市直标准的70%,人均增资326元。义务教育学校结合实施绩效工资,将津补贴项目改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之比为7∶3,由审批个人工资转变为管理单位绩效工资总量。2010年,取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补贴和工作人员津贴,设立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执行泰安市标准的90%,人均增资320元。2011年,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根据定编定岗情况全面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之比确定为6:4。各单位根据绩效考核分配办法,自主发放绩效工资。2008~2011年,按照“三个同步”的原则,四次调整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成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
根据机关事业单位正常晋级增资机制,机关工作人员每两年考核合格晋升一个工资档次,每五年考核合格晋升一个级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年考核合格晋升一个薪级。2008~2011年,机关工作人员平均每年增资22元/人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每年增资25元/人月。
截至2011年底,机关工作人员1903人,平均工资3018元/人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6328人,平均工资3074元/人月。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7725人,其中离休人员252人,年人均离休费49984元;退休人员7473人,年人均退休费30495元。
【事业单位改革】 2008年,教育、卫生类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10395人签订聘用合同,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2009年,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聘用制度,实行全员竞聘上岗,988人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妥善安置未聘人员67人。实施事业单位参照管理工作。2008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19个事业单位的74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列入参照管理,进行参公登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2008年,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37人;2009年,公开招聘95人;2010年,公开招聘243人;2011年,公开招聘237人。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2008~2011年,全市共接收计划安置军队转业干部22人,其中营职10人,连排职8人,技术干部4人。全部被安排到公检法、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10人,其中2008年接收6人,2009年接收3人,2010年接收1人。国外智力引进。2008~2011年,先后引进国外智力项目5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5位专家到肥城技术指导,引进高新技术8项、新品种20个,解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难题40个,省、市示范基地2个,山东省外国专家“齐鲁友谊奖”1个。

【职业技术培训】 2008~2011年,累计岗位培训4.96万人次。社会力量办学7家,组织成立技师工作站3家。开展全国(省)新职业统一鉴定考试人数589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420人。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和监督,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92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6万人,其中初级6332人,中级2833人,高级工6842人。评聘技师852人,其中高级技师293人。2008~2010年,开展“金蓝领”培训工程,培养新技师160人,高级工350人。至2011年,共有567名贫困学生被录取,被安置到企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建立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机制,“肥城市首席技师”每年选拔一次,管理期为4年,管理期间每人每月发政府津贴100元;“肥城市有突出贡献技师”每3年选拔一次,管理期为3年,管理期间每人每月发政府津贴80元。至2011年,全市有80名技师被市政府授予“肥城市首席技师”称号,70名技师被授予“肥城市有突出贡献技师”称号。

【劳动关系】 建立企业最低工资、工资指导线、工资支付备案等三项基本管理制度。2008年,以2007年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878元为基数,按15%为基准线,上线为22%,下线为7%,全市最低工资保障标准调整为620元/月·人,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5.2元。2009年,以2008年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507元为基数,按9%为基准线,上线为15%,下线为4%。2010年,以2009年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757元为基数,按15%为基准线,上线为23%,下线为6.5%,全市最低工资保障标准调整为760元/月·人,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7.8元。2011年,以2010年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728元为基数,按15%为基准线,上线为23%,下线为6.5%,全市最低工资保障标准调整为800元/月·人,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8.7元。

【劳动仲裁】 2008年,落实劳动争议重在调解、重在基层原则。10月,建立由市政法委牵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民法院及总工会参加的“3+4”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在泰安市推广。2010年12月,成立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人事争议纳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2011年12月,市劳动争议仲裁院更名为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由副科级单位调整为正科级。2008~2011年,共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464件,涉及职工524人,涉案金额3330.06万元;非立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99件。督促各类用人单位(含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559家;督促各类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劳动合同435份,签订劳动合同106925份,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备案56928份。

【劳动保障监察】 2009年3月,市劳动监察室(大队)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2008~2011年,共检查用人单位3899户(次),涉及劳动者42.63万人(次),查处职工群众举报投诉案件834件;年检用人单位1875户(次),涉及劳动者30.87万人(次),督促补签劳动合同4.28万人(次),追发劳动者工资待遇2.97万人(次),追发工资金额2347万元,补缴社会保险费4850万元,督促社会保险登记147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