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9&rec=4&run=13

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肥城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富民强市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和推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对于积极顺应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章 “十一五” 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挑战,紧紧围绕“奋战四年,收入翻番”和跨入百强县的目标,强力抓好抓牢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两个关键”,贯穿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条主线”,实施科教兴肥、工业强市、繁荣三产、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解放思想,创新作为,同心同德,创业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成为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10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91.68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20.6 %,与“十五”平均增速基本持平,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7.32亿元、286.35亿元和168.01亿元,年均增长10.2 %、18.4%和29.0%。实现人均GDP50228元,比2005年增加30224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7530美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年均增长22.7%。我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列第47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列第61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列第26位,跻身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
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1.9:63.7:24.4调整为2010年的7.6:58.2:34.2。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有机菜、肥城桃、“两菜一粮”、干鲜果品、速生用材林“五个10多万亩”的种植格局,巩固发展了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木材“五大加工运销体系”。有机蔬菜面积达到17.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3%。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1个,土地流转面积9.8万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6%;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巩固扩大了甲酸、纤维素醚、精密铸造、酒机设备、特种钢材、强磁材料、节能电气等在国内外市场的领先优势,壮大了玻纤制品、石膏建材、生物质能、节能光源、太阳能等新兴产业规模,培植形成了煤电能源、冶金机械、建筑建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 “六大支柱产业”全部达到60亿级以上,其中4个突破100亿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22家,比“十一五”增加155家,其中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193家过亿元,195家利税过千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065亿元、利税1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3.4%和35.6%。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3家;三产服务业繁荣发展,商贸服务业进一步改造提升,文化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村消费网络进一步完善,各种便民农家店分布全市乡村。2010年,我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8.6%,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单位,被商务部命名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市和全国24个先进市之一。
发展后劲得到新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五年累计完成资产投资991.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526亿元,分别为“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3.3倍和2.8倍。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对上争取、对外招商,五年实现招商引资462亿元,其中对上争取资金33.7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4.1倍和4.5倍;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五年建设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302个,累计完成投资453亿元。
城市建设呈现新亮点。致力于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北方桃源名城”,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对接,铺开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开辟古店新区建设,实施老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龙山河带状公园、白云山公园、金街、水街等“四园”、“四街”、“四路”、“一高层组团”等城市重点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面积拓展到44.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6万人。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31.2亿元,新修和改造公路845.38公里,全面实现了乡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等级公路。全市等级公路密度达到181.04公里/百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51.3%,石横镇被评为国家园林城镇。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实现总量平衡,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十一五”上级下达我市任务目标。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取得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得到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完成了市(县)新一轮机构改革。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15.6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完成9.2亿美元,年均增长13.7%,连年保持泰安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8.2亿美元,年均增长61.1%。
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89元,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1.9倍。居民金融余额达到143亿元,是2005年的1.8倍。70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96.9 %。启动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10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46万名适龄农民纳入社保范围,90岁以上老人享受政府生活补贴。
协调发展形成新局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泰安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到 88处,农村教师工资实现市级统筹发放。农村标准化卫生室达到369处,积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100 %,“农家店”达到856个,农村便民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多次荣获泰安市综合考核一等奖,乡镇服务站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城市社区由8个调整为16个,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文明、平安、和谐肥城建设全面推进,“鲜花送文明”和“农村道德评议”活动深入人心,“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得到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倾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总值5900多万元。连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城”。统计、气象、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矿区农村搬迁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文化体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体上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市发展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活力增强,发展环境改善,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全市人民的高度评价。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新农村建设明星市、科普示范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平安农机示范县、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生育关怀行动先进县、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建设先进县,荣获全省最佳投资城市、平安建设先进市、建筑业十强县、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县等称号,自泰安市开展科学发展考核以来,综合成绩和群众满意率连续三年居县市区第一名。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我市在泰安市实现率先发展的目标任务,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总体实力不强,主要人均指标与南方经济发达县市差距巨大;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大型骨干企业少,外向型经济滞后;三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地方财政的比重偏低;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五是产业集聚度不高,园区布局仍需优化;六是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城乡统筹任务艰巨;七是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章 “十二五” 发展环境

(一)肥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社会化互动并进,经济社会进入加快转型和加速提升期,有条件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一是工业化转型期。我市总体上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中后期,产业结构将加速优化升级,走低消耗、低排放、高端化、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城镇化加速期。我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将进一步向城镇集聚,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支撑;三是居民生活跨越期。城乡居民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的居民消费全面升级,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增强,居民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建设更为宜居的环境要求更高;四是市场化完善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加快推进,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除,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五是社会建设提升期。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结构深度调整,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需求加速增长。
(二)肥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综合分析宏观形势和我市基础条件,“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考验。
我市面临的主要机遇。未来五年我市仍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方式深度调整,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增长,经济环境将趋于好转;从国内看,经济社会进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围绕扩大内需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围绕自主创新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均衡性和协调性,有利于我们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环渤海经济圈等新的经济热点地区的崛起,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区域化发展,为提高肥城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肥城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省内看,山东省加快实施重点区域战略,以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社会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调整振兴规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为我市融入济南省会都市圈发展,主动接受济南辐射和产业转移,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山东省提出以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强省、加速工业化进程为主攻方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六大产业,也为我市相关产业技术提升,促进我市由重化工业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转变注入了活力;泰安市提出发挥泰城与肥城的地缘毗邻优势,推进泰肥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从肥城自身看,肥城作为资源加工型城市,正处在工业发展中后期,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关键阶段,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六大支柱产业”、有机菜、“两菜一粮”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通过主动融入“两圈”,“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商贸、旅游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产生巨大效益。加之聊泰铁路、电厂四期、盐化工、枫叶鸭养殖、“大水系”建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示范县(市)等关系肥城长远发展的大项目,今后几年陆续付诸实施,必将对全市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因此,依托比较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良好的产业基础、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将会持续较长一个时期。
我市面临的主要挑战。未来五年也是我市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竞争期。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步入复苏进程,但短期难以高速增长,仍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随时会波及国内经济的发展,传导影响我市经济特别是出口企业和外向产业的发展;从国内看,新一轮高水平转型发展的竞赛更加激烈,沿海地区低端出口企业和外向型企业面临全面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内地梯度转移,国内发达地区为应对新形势,迅速调整方向,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地区经济条块划分将趋明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长株潭中部城市群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提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竞争的压力加大;从省内看,全省经济强县增势迅猛,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建设,也使我市面临“边缘化”的挑战,我市周边县市区加大开放力度,也对我市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从肥城自身看,我市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明显,产业“重化”程度偏高,资源依赖程度偏重,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土地供应、环境容量约束日渐显现。如不能主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建设,我市也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总之,“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将呈现出农业保持稳定增长、工业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服务业呈现加快增长的势头。全市上下各级要增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紧迫感、责任感,抓住战略机遇,促进社会和谐,把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主题,以“实施转型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跨越发展、务求争先进位”为主调,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改革开放的导向、创新驱动的策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推进生态环境优化提升,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推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要坚持“六个和谐统一”的原则: 一是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推进质量效益与总量速度和谐统一。要继续坚持以优质增量优化存量、扩大总量,在保增速中促转型,在抓调整中快发展,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发展之路,在加快发展中解决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努力缩小与发达县市区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是坚持“结构优化、质态升级”,推进产业协调与能级提升和谐统一。把握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瞄准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推动我市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由传统产业为主向培育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转变。
三是坚持“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推进资本集聚与智本汇聚和谐统一。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经济,抓科技就是抓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人才强市、创新驱动作为发展转型的核心战略,抓好人才资源和自主创新,打造人才高地、培育科技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四是坚持“环保优先、节约资源”,推进生产发展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推动全民观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发展方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健全节能环保防控治理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五是坚持“统筹协调、一体联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基本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文明创建一体化。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强市”,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和谐统一。坚持富民为先、强市为基,把造福桃乡百姓作为根本目标,把转方式调结构的成效体现在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增长、民生事业改善和百姓安居乐业上,办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成果普济共享,实现富民与强市相统一、经济与社会相协调、实力与活力相促进、金杯与口碑相一致,让桃乡人民生活得更自豪、更幸福。
(三)基本思路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坚持“一二三四五六”的思路目标,明确一个城市定位:即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确立两个率先目标: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打造三大产业体系:以生态高效为先导的现代农业体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以新兴业态为先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即富民优先战略、人才强市战略、产业升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开展五项行动计划:即居民收入倍增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青山绿水行动计划;坚持六个毫不放松:毫不放松地推进思想解放,毫不放松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实施全民创业,毫不放松地优化发展环境,毫不放松地培育文化软实力,毫不放松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四章 发展目标

(一)发展定位
按照“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今后一个时期肥城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位是:
承接省会城市群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区。主动融入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更好地接受济南辐射带动,在更高平台、更高层次上实现“依托济南、接轨济南、服务济南、发展肥城”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惠双赢”的发展目标。
泰安经济社会发展高地。发挥与泰安市区的交通、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经济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规划新建连接两地的快速通道,努力把肥城打造成泰安经济发展高地、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城乡统筹发展高地。
全国有机农产品第一市(县)。坚持不懈地把“有机农业”作为肥城的特色品牌来抓,打造以有机蔬菜、肥城桃、“两菜一粮”、干鲜果品、用材林、畜禽为内容的“六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推进产业整合,扩大肥城“有机”品牌优势。
工业制造业强市。依托“六大支柱产业”,做强做优甲酸、纤维素醚、特种钢材、精密铸造、工程机械、PET、强磁材料、节能电气、玻纤制品、盐化工“十大产业链”,培植打造机械加工、石膏建材、玻纤制品“三个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两带三区四园”为主体的产业布局。
北方桃源名城。注重建设“品牌城市”,大力培育“城市名牌”,打造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的国家级“园林城”、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城”,逐步发展成为泰安市旅游业的副中心。
(二)发展目标
考虑未来五年我市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与国家和省、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力争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30强,在建成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2015年突破85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8.33万元(折合12500美元)以上,力争在“十二五”前两年突破10000美元,与国内先进地区差距明显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56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58倍。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突破45亿元,实现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8%。
产业趋向优质高端。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产业能级显著提升,产业布局集约科学。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50:45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全社会科研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15%。
城市彰显特色魅力。实现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四城联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文化内涵显著提升,山、水、园、林、城相映交融的景观突出。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人口突破37万人,跨入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行列。小城镇基础设施更加配套,人口、产业、要素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0.8万人以上;基本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大保险参保总人数每年增加 1万人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法治化水平和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基本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生态环境日益优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以内,人口规模控制在102万人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9.5%。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更加合理利用,水资源供求矛盾有较大缓解,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排放量削减10%,全市主要河流实现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目标。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要达到75%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处置率均达到100%。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分别达到37000元、16200元以上,各类群体收入显著增长。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第三篇 发展重点与政策取向
第五章 调整结构 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围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工业、做大三产服务业、做特农业,突出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的水平上协同发展。
(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通过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依据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市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增长潜力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和新节能环保“四新”产业,突出太阳能、LED、高性能纤维材料、电子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环保节能设备、新型数字化装备、新型传感器及应用软件等10个优先发展方向,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深化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导市外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鼓励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建设新兴产业项目。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70亿元。
新能源产业,依托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加快地热能综合利用,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推进实施新能源发电、LED节能光源、新能源汽车、温泉开发四大重点工程。鼓励企业研究生物质成型燃料压块技术和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压块技术成套设备和太阳能沼气高效能装置等相关产品,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再利用。
新材料产业,发挥我市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高分子新型材料、精细化工中间体、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等,不断拓宽应用领域。重点开发纤维素醚类产品、甲酸及其下游产品、高性能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石膏生产新型材料、造纸涂料、高性能强磁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化纤复合材料及其制品、高档棉纤维纺织材料等;推进实施一批关联度强、产业链长的新材料项目,迅速膨胀产业规模,扩大竞争优势。
新医药产业及生物产业,积极扶持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以大凡神农等为依托,加快发展以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新型制剂和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和生产。生物育种产业,重点研究开发杂交种组培保护技术、组培脱毒快繁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改善动植物品种质量,开发高新生物有机肥、秸秆生物饲料、环保型蛋鸡(猪)预混料等生物制剂品种。
新节能环保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和现有技术,加快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和成套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技术和处理系统成套设备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开发高效低污染燃油(气)电加热、循环流化床、酒精综合节能成套技术与设备、非晶合金变压器、高压无功电压自动成套装置等技术与产品,鼓励企业研发脱硫除尘净化装置、焚烧炉净化设备、消声除尘装置等。
┌───────────────────────────────────────┐
│专栏1 重大新兴产业项目: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光电模板项目、风力发电项目、太阳能真 │
│空管项目、太阳能发电、路灯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土工材料工业园、LED节能光源 │
│项目、纳米磷酸铁锂产业基地、电动大巴车项目、多晶硅项目 │
└───────────────────────────────────────┘

(二)改造提升现代制造业
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壮大,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到“十二五”末,全市实现工业投入9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利税230亿元。
实施骨干企业培植工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落实扶优扶强政策措施,实施“四个一批”,即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培植一批新兴特色产业、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以“三高(高端、高质、高效)四新(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为目标,实施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围绕煤电能源、冶金机械、精细化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 “六大支柱产业”,重点培植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200亿级产业”,实施“12553”骨干企业培植工程,即到“十二五”末,有1家企业销售收入过200亿元,2家过100亿元,5家过50亿元,50家过10亿元,350家过1亿元。把加大投入、上大项目作为骨干企业培植的用力重点。用足用活加快折旧、新产品税收返还等政策,支持一批产业链条长、财政贡献大、就业带动明显的大项目。“十二五”期间,集中抓好胜利化工烧碱及PVC配套真空制盐二期工程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
大力培植中小企业。制定出台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大力提高民营企业素质,积极引导家族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做强做大企业的后备力量。
实施品牌城市战略。坚持“全面培育、重点帮扶”的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产业、产品优势,把传统名产的老牌子叫响,主导产品的新牌子打响。将品牌战略实施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围绕全市的重点产业,按照梯次排队、层级推进、重点培育、全程服务的原则,“储备一批、发展一批、申报一批”,做好品牌创建规划,优先扶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争创工作,重点培植“阿斯德”牌甲酸、“银宝”牌肉制品、“联谊”牌土木格栅、“一滕”“瑞泰”牌纤维素醚、“傲饰”牌西服、“富世康”牌面粉、“金字”牌蒸馏塔、“云宇”牌汽车配件、“泰山”牌轮胎、“索力得”牌焊材等具有较强知名度的产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3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5件,全市争创国家级品牌7个,山东省名牌5个。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提升发展园区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分工层次和整体竞争力,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集聚带动效应,衍生、吸引大量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协作配套,强化关联度,延长产业链,迅速膨胀产业规模,巩固扩大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市高新区、城区东部新兴产业工业园、石横化工工业园、边院盐化工及新材料工业园、汶阳精细化工及新型材料工业园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培植甲酸、纤维素醚、精密铸造、玻纤制品、石膏建材、生物质能、盐化工产品、太阳能、锚杆钢材、节能电气等特色产业集群。


┌──────────────────────────────────────┐
│专栏2 重大工业项目: 胜利化工烧碱及PVC配套真空制盐二期工程 │
│、制盐及“两碱”盐化工项目、石墨电极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扩能项目、特钢公司│
│型材高强度节能技术改造和新烧结余热发电项目、泰山轮胎公司40万套农用子午胎项 │
│目、阿斯德甲酸产能平衡20万吨/年项目和50万吨/年“大颗粒”尿素改扩建项目 │
│、云宇公司完善20万条工程机械车桥技改扩能项目、金塔公司石油化工压力容器项目 │
│、鲁龙公司汽车模具研发和生产项目、明瑞化工4万吨工业磷酸、纸面石膏板等项目、 │
│聚源集团80万吨石膏矿及石膏板扩能项目、汇源集团PET瓶坯、瓶盖扩能项目、龙 │
│祥公司5万纱锭精梳高支针织纱和高支高密白棉布技术改造项目、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建 │
│设项目、汽车电子产业园项目、铝板带箔扩能项目、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二 │
│氧化钛配套金属钠项目、精铜粉加工项目、电厂烟气脱硫石膏循环利用项目、工程机械│
│加工项目、常开电器生产加工项目、现代重工装载机配件项目、太阳能加工项目、盈泰│
│金属制品项目、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项目、年产10万吨环氧丙烷项目、聚氯乙烯项目、 │
│石横化工工业园项目、利百时家纺工业园项目、天然陶瓷制品项目、鼎阳工程材料项目│
│、新型节能高耐腐蚀复合板项目、有机硅配套金属钠项目、新型系列绿色环保塑料管材│
│项目、电解铜项目、双组份粗旦热轧无纺布项目、5万吨奶酪项目 │
└──────────────────────────────────────┘

(三)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
围绕扩大内需、扩大就业、扩大财源三个目标,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大力培植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积极拓展农村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构筑起龙头带动、特色突出、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统筹协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 %左右。
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落实好《肥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以“中国桃文化之都、史圣商圣之家园、温泉度假之胜地、印刷出版之重镇”为产业定位,强力推进十大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以项目为支撑,以文化为内涵,以投入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肥城历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将历史文化及民间民俗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附加值,形成独特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不断创作生产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肥城特色的文化精品,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突出“历史文化和乡村休闲”两大主题,主动融入泰安市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大格局和山东“山水圣人旅游圈”,实施“一城、两节、三线”的发展战略,“一城”:即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两节”:即办好桃花旅游节、金秋品桃节;“三线”:即建设北部历史文化名人旅游线、中部吉祥桃都文化旅游线、南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到2015年,实现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亿元,年均递增20%,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北部历史文化名人旅游线:以“商圣幽栖地、地质奇观园”为依托,建设以“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陶山景区,以“华夏陶山,儒商之源”为主题,以范蠡携西施归隐陶山经商为主线,以儒商文化为切入点,建设集朝拜、观光、会议、度假、娱乐于一体的世界性国家级的大型主题文化公园。左丘明文化园区,以“史圣故里、北方水镇”为形象定位,建设衡鱼怀古、水镇泛舟、古井映槐、地下探秘、万灵塔影、湿地飞鸟、丘湖月夜、古城春晓等主要景区景观,满足湿地休闲观光、古镇寻踪、商务旅游、寻根祭祖文化旅游等功能,将左丘明文化园区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史圣故里文化旅游区。翦云山景区,以“肥国仙山圣境,泰岳养心天堂”为形象定位,充分利用肥子故国及肥族之历史文脉,将文化与山水有机融合,建成全国4A级旅游景区。牛山穆柯寨景区,以“牛山穆柯寨、天下第一寨”为主题,以巾帼英雄穆桂英和牛山寺文化为主打品牌,把牛山打造成以古寨拜访、秘林寻幽、古寺探秘、休闲度假等为主要内容的古山寨文化旅游区。
中部吉祥桃都文化旅游线:按照“一首两翼”的规划布局开发建设。一首,即城区,形成以“桃源梦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挖掘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特色小吃、特色购物、休闲娱乐等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营造以“世上桃源”为内容的城市景观。提升肥城中国桃木旅游商品城的规模和档次,将桃木旅游商品城建设成全国知名的集商品开发、生产、展示、商贸旅游、餐饮、会展于一体的大型专业桃木综合购物场所。两翼,即刘台桃花源景区和中央桃行景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将单一的赏花旅游向桃园观光、桃乡品桃、农家休闲、乡村体验等功能的转变,塑造具有独特桃文化特色的中国最大的“桃花源”。
南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以“古代兵家圣地,北方植物王国”为主题定位,形成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加快云蒙山旅游区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实现4A级旅游区目标。加大温泉资源的招商力度。以“自然环境+桃文化底蕴+浪漫情调”为定位,形成“游中华泰山,浴安庄温泉”的格局,将温泉开发成集生态、保健、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泰山御泉旅游度假区。打响“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品牌,将有机菜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效应,形成以有机菜销售、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省内外知名的有机农业观光园旅游区。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房地产业四大重点行业为突破口,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依托,以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城市核心商圈、湖屯物流中心、桃花源风景区、温泉度假区、两圣名人文化园、桃木旅游商品城六大服务业集聚区为主要途径,全方位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我市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三大重点行业发展为龙头,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其它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物流业。大力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着力搭建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整合物流资源,规范市场管理、加强对物流设施的投入,培育物流龙头企业。继续引导工业企业剥离物流服务,大力发展以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农产品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方物流,积极探索金融物流、绿色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兴业务。加快建设湖屯物流园区、义乌国际商贸城等重大项目,将我市打造为济南物流中心的重要节点、鲁西南重要物流中心和物流转运基地。
金融保险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增进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上市企业后备资源,推动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加快现有商业银行的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构筑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创造条件,着力吸引济南、泰安的境外知名金融机构将区域性客户服务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结算中心等后台业务总部落户我市。设立支柱产业投资基金和再担保服务中心,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将我市打造为金融体系健全、融资渠道多元、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快捷的济南城市圈重要的金融集聚区。
商务服务业。坚持做强自身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形成功能完备、服务多样的商务服务业发展体系。重点支持规范提高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与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商务服务业。支持证券、保险、人才、劳动力、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壮大。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
房地产业。做好“城市、生态、景观、休闲、旅游”五篇房地产文章,大力发展生态房产、景观房产、休闲房产、旅游房产,大打休闲居住品牌,打造省会城市圈休闲居住品牌城市。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增加主要面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城市西区、古店新区、市高新区为主要节点,分布有序、层次清晰、梯度发展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把房地产业培育成我市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科技服务业。加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创新中心、孵化器、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服务支持体系,着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充分依托我市高新区、各工业园区企业集聚现状和现有孵化器资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重点支持在非金属材料、电器电缆、精细化工、生物工程、食品等领域建设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业。以我市制造业支柱企业的软件信息需求为导向,借助临近齐鲁软件园、泰山软件园的优良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吸收济南、泰安的软件信息溢出。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和物流、商贸流通、旅游、金融等服务行业的步伐,提升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施信息便民工程,围绕政务、商务和民生开发一批信息服务项目,促进城市信息服务业态的丰富完善。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为契机,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兼容,逐步整合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社区服务业。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理顺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逐步建立起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树立社区服务的品牌,形成管理效益优良、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新局面。大力发展公益性社区服务业,努力拓展纠纷调解、社会保障、健康服务、就业等社区服务业态。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在巩固传统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创新经营方式,全面推进传统服务业迅速发展。着力构建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现代商贸流通新框架,建设覆盖城乡、便民利民的商贸流通新网络。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现代化水平的商流服务设施。重点提升优化以新城路为轴线的中心商圈,以盛世佳和、人民商厦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各种超市为主体,以连锁店、专业店、便利店为特色的流通新业态;以宝盛、华运大酒店为龙头,积极发展大众化、特色化、连锁型餐饮及酒店服务业;着力提升和发挥“步行金街”、“美食街”的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商业特色街区;建设一批以肥城桃、有机蔬菜、桃木工艺品等优势产品的现代化区域性大市场;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构建结构合理、统一高效的现代化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大型连锁龙头企业,推进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引导和鼓励大型骨干连锁企业,整合内部资源,挖掘具有成长性的优质资源,通过股权转让或联合兼并等方式,形成核心资源,鼓励小型流通企业以入股等方式加盟,提高流通业的集团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
┌─────────────────────────────────────┐
│专栏3 重大服务业项目: 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义乌国际商贸城、 │
│湖屯物流园区、望鲁湖温泉度假区、翦云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格律诗广场、国际汽贸│
│城、桃乡商圣丽都经济区、春秋古镇、丰泉环保生态园、鑫旺金融大厦、汇源商贸城│
│、农产品物流中心、职业教育学院、市医院门诊综合楼、三馆建设、桃都电子城、湖│
│屯泰隆大酒店及生态园、新合作购物中心项目、桃木旅游商品城二期项目 │
└─────────────────────────────────────┘


┌─────────────────────────────────────┐
│专栏4 服务业集聚区: 城市核心商圈、古店次中心综合商业区、桃 │
│木旅游商品城、桃都广场高档商务区、温泉休闲度假园区、湖屯现代物流园区、桃花│
│源特色旅游园区、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义乌国际商贸城、现代农业示范区、体育健│
│身休闲产业园、东部商务区、牛山旅游休闲区、桃都农贸城、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园区│
│、生态苗木产业园、翦云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职业培训基地、汽贸城、文化广场 │
└─────────────────────────────────────┘

(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现代农业为方向,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有机化战略。坚持不懈地把“有机农业”作为肥城的特色品牌来抓,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原则,建好有机蔬菜、绿色肥桃“两个基地”,2015年有机蔬菜发展到22.5万亩、绿色肥桃稳定在10万亩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蔬菜、绿色肥桃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到2015年,全面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瓜果菜上的使用,农田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40%,有机肥亩用量增加1000公斤以上,农田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氮肥亩用量减少30%,化肥利用率由目前的35%左右提高到40—50%;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到3万个。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突出规模、特色、品牌,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业,稳定粮食生产水平,认真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任务,粮食总产稳定在64万吨。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林业,大力搞好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以促进林业增效、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加快山区绿化、平原绿化、绿色通道、林业育苗和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开发“六大林业工程”建设。到2015年,有林地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30万亩,公益林面积达到28万亩,种苗花卉4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2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9.5%。畜牧养殖业,抓好标准化规模饲养、畜禽良种推广、畜产品质量安全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四个关键”,到2015年全市规模化饲养达到80%以上,各类规模饲养场区达到3800个,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5个。充分利用水库、塘坝和矿区塌陷地开发复垦,发展水产规模养殖,形成集鱼类养殖、垂钓、餐饮、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拓展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6万亩。桑蚕产业,到2015年,桑园面积达到3万亩。
纵深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按照“依托一个主导产品、建立一个龙头项目、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的思路,发挥有机蔬菜、肥城桃、畜产品生产和林业的优势,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培植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银宝、汇源、八戒、富世康、绿龙、坤庆、鑫国、弘海、天和、绿源、嘉安、永惠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整体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品牌创建。办好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打响“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品牌;巩固扩大肥城桃种植面积,保护种质资源,扩大“中国桃都”品牌影响力。到2015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工商、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拦蓄工程,提高供水能力,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灌溉面积4.57万亩,新增补灌面积0.97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9.87万亩,新增排涝面积21.1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8;积极推进土地复垦与整理,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确保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到2015年,开发整理土地6496公顷,补充耕地1578公顷。
搞好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平台,力争用五年时间,初步建立起一个基础支撑有力、保障措施配套、全程监管规范、应对国内外竞争整体效能明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基本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依法监管体系;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着力抓好名特优稀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引进、示范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结合“农民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搞好对农民群众的专题培训、系统培训和重大生产环节的培训,建立一支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队伍;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快捷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搞好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健全完善蔬菜、果品、畜禽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突出抓好肥桃销售市场建设。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联合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为农户提供承贷承还、市场开拓、农田作业、技术信息等各类服务;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断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社会化水平,鼓励引导农业机械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促进主要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 90万千瓦,农机化水平达到82%。
┌──────────────────────────────────────┐
│专栏5 重大农业项目:现代农业开发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 │
│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韩农业生产资料项目、天篷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有机蔬菜│
│基地标准化建设项目、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苗木基地项目、高效经果林基地建设项目│
│、无公害肥桃产业化示范与开发项目、泰山植物园项目、枫叶鸭养殖孵化加工项目、奶│
│牛养殖项目、银宝工业园项目、60万头生猪产加一体化项目 │
└──────────────────────────────────────┘

第六章 优化布局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依托经济和自然优势,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格局,合理划分区域经济功能,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全市国土空间按主体功能分为提供工业和服务产品、提供农产品、提供生态产品三类区域,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
新城街道、市高新区、石横镇为优化开发区,建立转变发展方式优先的绩效评价体系,全面优化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素质和质量,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区域和规模最大的人口经济密集区。
老城街道、各镇中心镇区和各类经济园区为重点开发区域,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要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健全现代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加速聚集,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支撑未来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为限制开发区域,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实行点状开发,保护大片耕地和开敞生态空间,引导人口集中布局到中心城镇。
市内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湿地、水源地、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等,为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
│专栏6 禁止开发区域:风景名胜区: 翦云山风景区、望鲁湖风景区、桃源世界 │
│风景区、云蒙山风景区、布金山风景区森林公园: 牛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湿地: │
│ 肥城康王河湿地公园、石横湿地公园水 源 地: 擒马岭、尚庄炉水 │
│库、大汶河水源地文物保护: 重点文物古迹 │
└────────────────────────────────────────┘

(二)加快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的规划与建设,继续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强化空间一体化,努力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乡空间发展形态。
完善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打造城市西区,优化老城区功能布局,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发展与培育经济基础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重点镇,加快提升一般乡镇和中心村,推进基层村与城镇和中心村的产业联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形成等级规模有序、职能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空间布局合理的镇村体系。按照“城市提升,乡镇整合,社区化管理”的发展思路,构建合理的“城区—中心镇—农村社区”的三级城乡居民点体系。
城市建设。构建“一核四片区”的空间格局。根据位置、现状特点及在城市发展中所承担的功能,主城区共分为城市中心地区(一核)、基础工业区、产业综合发展区、环保型综合发展区、普通综合发展区(四片区)5个环境绩效区。城市中心地区通过开发,提升城市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的效率和水平,鼓励商住综合和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基础工业区发展与主城区产业有一定上下游分工的传统工业和配套的仓库等设施。产业综合发展区鼓励开办职业教育学校,允许厂区兼容宿舍等简单的居住功能,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的居住成本和交通成本。环保型综合发展区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和控制,利用优越的景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生活环境。普通综合发展区以综合职能为主,兼容居住、商业服务业、办公、工业等多项功能;重点打造城市西区,延续主城区“山水园林城市”的主题,充分利用康王河、白云山等自然资源,建立完善生态网络,形成“一带、一轴、双核、九个功能区”的空间结构。“一带”即以龙山路作为贯通新老城区交通、文化及城市空间延伸的“发展带”。“一轴”即沿新区核心南北走向设立的“城市空间轴”。“双核”即左丘明文化旅游核、产业研发基地核。“九个功能区”即中心商贸板块、左丘明文化板块、产业研发基地板块、主题湖板块、教育板块、居住板块、体育板块、湿地板块、白云山风景区板块,逐渐形成以生活居住、商业服务、休闲旅游、产业研发、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山水园林新城;搞好开发区建设,形成“一体两翼”的城市经济发展格局;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实施 “两河三馆四路一改造”工程;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打造最具特色的江北园林城市;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建设,融入肥城文化特色,创造宜居城市;统筹城市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城镇建设。对各镇驻地按照城市社区标准进行社区化建设和管理,继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明确定位”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功能。突出搞好石横、汶阳、安庄、湖屯四个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各镇街驻地建设。石横镇着重建设以能源重化工工业为主体的重点工矿业城镇,汶阳镇着重建设有机农业和新材料加工业综合发展的工贸城镇,安庄镇着重建设以商贸业和制造加工业为主的商贸城镇,湖屯镇着重建设以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贸城镇。到2015年,建设用地和城镇人口分别达到14平方公里、4.86平方公里、4.65平方公里、3.87平方公里和8万人、4.2万人、4万人、3.25万人。建设仪阳、潮泉两个城区的“次中心”,融入城区发展。用好支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深化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镇街驻地建设水平。鼓励农民进城兴镇、置产兴业,为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空间。
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以社区建设促进村庄整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现状城区村、镇区村以及近期纳入城区和镇区的村庄,以“区域相近、资源共享、人口适度、群众自愿”为指导,积极引导群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动撤村建居和小城镇集聚进程,建设集中居住区。鼓励支持邻近村兼并、弱小村撤并、空心村改造,进行合村并居,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进行腾空土地利用整理,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快实施城中村、镇中村、压煤搬迁村和危房改造工程,每年确保新建住房1 万户以上。
切实加强农村社区规划编制,指导和规范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建设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工程监管;健全完善奖惩激励、拆迁补偿政策,激发发展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实施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全市“七区”供水规划,推进供水管网延伸,扩大联网供水规模,进行农村饮水升级改造;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不断提升镇村道路建管水平;积极发展以国债项目带动的农村沼气,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和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搞好村容镇貌综合整治,治“五乱”,抓“三清”,搞“三改”,建“五化”,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村镇环境;按照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标准要求,进行供电线路规划布局。
(三)加快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
加大产业发展区域整合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按照“规划引领、空间优化、产业集聚、业态提升、集约高效”的原则,依据我市资源分布及现有产业格局,构建“两带三区四园”产业布局。两带:即北部沿新泰临路产业聚集带,从城区向西延伸至石横;沿潮汶和济兖公路产业聚集带,从城区向南延伸至汶阳。“三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和新兴产业开发区。“四园”:即边院工业园、石横工业园、汶阳工业园和湖屯现代物流园。科学编制完善“两带三区四园”规划,协调融合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原则,重点做好新兴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科学确定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开发功能。倾力支持“两带三区四园”优先发展、率先突破。认真落实“飞地政策”,举全市之力,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向“两带三区四园”集中;聚全市之智,促进大企业、大项目向“两带三区四园”发展。实施分类推进和重点突破,沿新泰临路产业带,重点发展煤炭、钢铁、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沿潮汶和济兖公路产业带,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有机蔬菜加工、石膏、岩盐等资源开发。支持市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争创全省30强。加快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向“全国一流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努力。推进新兴产业开发区融入泰安市“泰肥经济一体化”发展,争取3—5年进入省级开发区行列。引导边院、石横、汶阳等三个工业园和湖屯物流园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
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两带三区四园”为支撑,将全市划分为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西部先进制造业产业聚集区、汶边资源加工产业聚集区、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聚集区“四个产业聚集区”。
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包括新城街道、老城街道、王瓜店街道、潮泉镇南部、仪阳镇北部,发挥全市优势资源富集地带的优势,放大市高新区龙头带动效应,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增长方式上的粗放向集约转变,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新材料产业,高起点承接环渤海经济圈和济南市产业转移,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建成全球最大的甲酸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土工格栅生产基地,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配套、布局合理、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主动融入“泰肥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沿泰肥一级公路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开发区,规划布局新兴产业、商贸物流、生态文化三大园区,将仪阳工业园、泰山植物园、义乌国际商贸城等纳入开发区总体规划,配套联动,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创新推动发展机制,打造成为经济高速增长区、新兴产业聚集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技术服务品牌区,集中引进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型数字化装备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效应的产业集群,并引进相关配套产业,实现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
西部先进制造业产业聚集区。发挥现有基础优势,引导湖屯、石横协同发展,围绕驻地企业扩张和协作配套,建设“煤、电、钢”产业升级的主阵地,重点发展冶金、机械、能源产业的配套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挥区域铁路和规划建设的高速路通达便捷的优势,加强与城区分工协助和优势互补,实现各类资源高效优化配置,建成发展活力充足、产业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强大的重要经济区。搞好石横化工园区总投资200亿元的化工联合体项目招商和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总投资100亿元,成为北部产业聚集带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力打造湖屯现代物流园区,以“立足肥城,辐射鲁中、鲁西地区”为出发点,建设成为鲁中地区物流转运中心、济南经济圈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融货物集散、转运、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园区。
汶边资源加工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汶阳、边院石膏、岩盐的资源优势,积极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工业园区带动、技术创新带动战略,努力建成泰安汶河产业区经济隆起带、肥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形成与北部产业聚集区相呼应的局面。依托丰富的石膏资源,重点发展石膏粉、石膏砌块、石膏板类等石膏建材产业,拉长石膏加工产业链;依托丰富的岩盐资源,重点发展纯碱、烧碱、氯酸钠、真空制盐、医药用盐、甲烷氯化物、有机硅等产品的盐化工产业。将边院盐化工及新材料工业园、汶阳精细化工及新型材料工业园统筹规划,积极创建省级专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规模经济突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配套项目完备、全国知名的大型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两大工业园区完成总投资达到250亿元以上。
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聚集区。包括桃园、王庄、安临站、孙伯、安驾庄全部,仪阳、边院、汶阳、王瓜店、湖屯、石横一部分,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农业、生态友好型工业、生态旅游业。以有机农产品加工聚集带为主体,进一步扩大有机蔬菜种植面积,推广“两菜一粮”种植模式,形成我市有机蔬菜生产大区。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发展有机蔬菜加工、有机果品加工、有机畜禽加工和粮油食品加工产业;以生态休闲旅游产业聚集带为主体,以孙牛公路为轴心,实施精品战略,突出特色,重点打造牛山穆柯寨旅游区、陶山中华商圣文化园、十万亩桃花园风景区、温泉云蒙山旅游景区、左丘明文化园、尚庄炉水库等景点景区和工农业旅游项目等。

第七章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认真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以提高经济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为目标,搞好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应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强力支撑。
全面推动科技进步。在工业领域采用高新、先进和信息技术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档次、改造嫁接传统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十二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17家;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企业60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00个以上。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积极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采取共建研发机构、实习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种合作形式,形成功能完善、辐射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创新平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泰安市创新型企业达到30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2家。工业企业装备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75%,居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35%。 “十二五”期间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率达80%以上。
加强应用科学研究。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开发和引进,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环保节能装备等产业;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计生技术服务、气象、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的应用。
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技术、人才、信息、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形成完善的产学研联合协调机制和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机制。
(二)加强人才资源建设
积极实施“人才兴肥”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大力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充分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两个第一”的思想,紧紧抓住用好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党政领导人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执政能力、总揽全局能力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创业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精通经济、法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者;以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建设能够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国际经贸、农村适用、旅游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各类人才培养的重点,探索和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健全完善良性的人才引进机制。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选人用人机制。以鼓励劳动和创新为根本目的,健全完善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优秀人才、重点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以及我市急需紧缺的复合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吸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者、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和海外留学生来肥创业。以重点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建设为纽带,把引进人才与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结合起来,通过联合攻关、委托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引进和高薪聘用等形式,吸引各方人才为我所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各类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到2015年,全市“两基”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泰安市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创建步伐,建成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市,教育综合实力居于全省前列,强化学前教育,加快幼儿园规范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培养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进一步整合各类职业资源,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到90%;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初步建立起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基本构建起学习型社会。
优化教育资源。按照城乡教育一体化思路,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整合城区教育资源,按照城区教育一体化、高中教育城区化、职业教育集约化的原则,实施城区义务教育一体化工程,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在城区西部建成1处幼儿园、1处初中、1处规模适宜、高标准的普通高中、1处职教中心学校;在城市东区建设1处幼儿园、1处初中;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结合农村综合社区的整合,合理规划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按照每镇街建设1处初中、1~2处小学的原则,搞好学校布局和建设;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统筹,探索师资合理流动和均等配置机制,有计划、常态化地补充农村中小学缺科教师。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推行依法治教工作。
┌──────────────────────────────────────┐
│专栏7 十大教育工程:实施师德建设工程,推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干部 │
│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落实基础教育课改工程,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创建省级教育工│
│作示范市工程,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加大教育帮扶│
│工程,健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估和教育教学巡视工程,切实做好平安校园工程 │
└──────────────────────────────────────┘


第八章 民生优先 不断提升“幸福肥城”水平

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就业,建立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以提高劳动保障建设能力为支撑,完善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将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就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规范服务、做大做强”的思路,将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加大有组织输出和培训后输出力度,提高输出的质量;强化就业服务,对新建企业、新上项目实行跟踪调查,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储备培训和上门“对接”服务等措施,尽可能多地安置劳动力就业。加大失业源头调控,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失业人员再就业,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以市(县)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民办职介机构为补充,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为延伸的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管理,建立健全许可证、年检、标准化服务监督、综合信用评价等管人管事管机构的“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将城区各职业介绍机构纳入人力资源市场大厅,实行统一管理。
健全再就业帮扶机制。继续实施再就业帮扶工程,形成再就业帮扶长效机制。狠抓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采取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两个手段,深入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对“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通过“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进行重点帮扶,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工会和政府(联系)会议制度,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健全养老保险体系。企业养老保险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为核心,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大扩面征缴清欠力度,建立稳定可靠的基金筹措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保持100%;农村养老保险要以全国农保试点县为契机,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努力扩大参保覆盖面。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城镇职工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衔接办法,达到城乡一体、标准有别、相互衔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为基础,以慈善捐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额医疗救助、公务员医疗救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切实保障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加强社会保障金监管,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建设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廉租房制度为重点,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补贴等多种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的整顿和规范,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完善房屋征收和拆迁制度,规范房屋拆迁行为,保障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
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不断加大卫生投入,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条件,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完善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点的三级预防保健体系。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形成覆盖城乡、调控有力、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以大病统筹为主,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强化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确保参合率达到99%以上;加强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转变;健全机构、完善网络、理顺执法体制,加强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及医疗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全市公共卫生安全可靠。
(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加强文化、体育、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与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各种精神需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以建设文明城市、学习型城市、生态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为目标,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培育和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使干部群众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观念有显著提高与转变。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市民意识,塑造城市精神,引导教育广大群众真心热爱肥城、齐心建设肥城、共享幸福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宣传,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关心支持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抓好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
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广大厦、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精心策划和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体育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举办重大赛事和重大文化体育活动的能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对互联网的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初步形成门类较齐全,结构更合理,供需趋于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 
认真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积极促进妇女就业创业。落实优惠政策,完善服务体系,鼓励广大妇女自强自立,创造新岗位、创造新生活,促进妇女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发展;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大劳动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严打斗争,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惩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全面提高妇女儿童素质。大力推广普及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增强城乡妇女的自立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继续抓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的实施。
重视做好档案、史志工作。加强档案事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档案事业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拓展档案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坚持依法修志,推动地方史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加强重大灾害的治理力度,健全和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工程,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防震、防洪、防火等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营造良好的平安环境;积极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强和改善信访工作,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

第九章 强化支撑 加快电力交通水利和信息化建设

适应发展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保障能力。
(一)提高电力保障能力
坚持“电网规划引导电网建设,电网建设适应经济发展”的原则,科学布局电网,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能力。
合理布局电网。重点加强110kV电源布点建设,提高35kV电网的供电能力,强化10kV及以下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到2015年,依托泰安电网“三横五纵”220kV网络建设,构建起肥城电网相对独立、互为联络、相互依靠的“四源四区”网络。即:以220kV高余、桃园、肥东、五凤站为电源中心,合理分布于肥城北区、西区、西南区、南区四个供电区域。建设成为供电区域清晰合理,分层分区供电,高、中、低压网络协调发展,网架结构清晰、装备先进、调度灵活、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现代化电网。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88%,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8.75%,综合线损率降至3.93%。
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以小城镇发展为中心,围绕乡镇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设低压电网,逐渐形成以配变台区为单元的独立供电范围。更换改造140个超供电半径、超周期、超负荷运行的配变台区,改造农业排灌线路,新上和增容配变全部实现无功随器补偿,对集表箱和户表进行改造。到2015年,低压电网结构进一步增强,供电质量大幅提高,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达到国家一流标准。
(二)提高运输通达能力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提高公路运输体系的服务水平,加强公路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 “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率先实现公路基本现代化。至“十二五”末,标准等级公路总里程超过25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200公里/百平方公里。市乡公路实现安全、舒适、快捷,县级路中二级公路比例超过90%,路网等级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农村公路实现镇到行政村以及行政村之间标准化、等级化目标。
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适应农村交通发展需求,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通达率,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为新农村建设搭建载体平台;进一步完善“村村通”油路工程,加大对现有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重点加大对通往经济园区、旅游景点公路的改造力度,解决村与村、镇与镇、县与县之间的断头路或交通瓶颈;支持农村社区街道硬化,改善居住环境,以“五纵五横”路网为依托,建设和谐型、安全型、效益型、节约型、环境型公路,形成点面衔接、通达顺畅的交通公路环境。
构建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基本建立起“物畅其流、人便于行”的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实现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向优质化方向发展。大力实施公交一体化战略,发展快速货运、集装箱等专业运输,形成以新城为中心,以农村公路为依托,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客货运输网络,逐步改善农村运输服务质量;建设现代交通物流体系,构建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客货运站场为依托,发展区域物流网络。以县乡公路、农村公路、乡镇客货运站为依托,发展城乡配送网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抓好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强化“大交通”意识,大力发展立体交通,加大聊泰铁路、青兰高速肥城段、济微公路绕城东移等重大交通项目争取、推进和建设。
(三)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以“防洪保障、供水安全、生态文明、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系建设为目标,以加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节约用水三大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努力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紧紧抓住国家和省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肥城水网规划,构建起以引黄灌区、引汶灌区、尚庄炉水库灌区为单元的水网体系。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雨洪和矿坑水资源转化利用体系,大力兴建拦蓄工程,科学利用外来水,保护好地下水,改善水循环,实现丰蓄枯用,实现防洪、供水、水生态保护的有效统一。重点建设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引汶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小型水源工程建设。
加快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小型水库防渗改造和塘坝除险加固进程,对8座小(二)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对22座小(一)型水库、49座小(二)型水库进行防渗改造;以大汶河综合整治开发为龙头,辐射带动中小型河道的防洪治理,实施大汶河干流、汇河、漕浊河、康王河等河道及其主要支流治理,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推进重点河道生态修复;加强城市防洪保安全工程建设,完善城镇防洪体系,重点城镇争取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要求,继续实施好小流域治理,健全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积极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和水保生态修复试点工作,使全市重点流域和城区水系逐步成为水利生态示范区和水利风景区,到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千米。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
全面实施“数字肥城”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信息资源,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建立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行政管理结构和社会服务体系,为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基础。
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向政府公共管理领域的延伸,以数字社区建设为基础,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应急、社区卫生、社会保障和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到2015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光缆和有线电视网,镇镇能上网,其中使用光纤上网的镇用户比例达到40%,争取将光纤覆盖到更多有条件的自然村。因特网用户达到17.6万户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全力推进“数字肥城”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的结合,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格局。
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协同办公。基本完成基础数据库建设,构建起基础数据健全、信息资源共享与深度挖掘、部门协同办公的电子政务框架,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效能。发展宽频带高速网络技术、光纤会议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信息互联网和各种专用网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特色产业信息平台。构建我市特色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着力提升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国内外市场的能力,加速全市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进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传统和现代知名品牌的竞争能力和赢利水平,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平台、农业信息网络视频服务系统应用,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全面推行社会事业信息化,整合建立城市交通、市政建设、公共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服务事业信息发布平台。
┌─────────────────────────────────────┐
│专栏8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石横电厂四期4×1000MW发电 │
│工程项目、聊泰铁路肥城段项目、青兰高速公路肥城段项目、城市建设项目、边院热│
│电联产项目、汽车站迁建项目、汶边天然气项目、汶边污水处理项目、石横电厂城区│
│供热工程、气化肥城工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引汶灌区续建配套与│
│节水改造工程、康汇河综合治理工程、小型水库防渗改造及渠系配套工程、砖舍坝修│
│复及调水项目 │
└─────────────────────────────────────┘


第十章 绿色发展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
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全面开展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节约利用水资源。继续落实水资源管理取水许可制度,科学划定地下水超采区,对地下水实行限采、禁采,对取用水户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加强对自备水源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用水秩序;应用农业节水技术,推行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05万亩,高效农业灌溉用水降低10%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节水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88%,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积极推广工业节水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严格实行用水效率控制,落实用水定额管理,抓住重点区域和生产消费的关键环节,加强对重点用水行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全面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调节作用;加强中水、矿坑排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认真贯彻国家的土地政策,合理利用每一分土地资源,五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31万亩左右。严格按照土地供应指标和投资效益供应土地,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限制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用地;推进实施采煤塌陷地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示范区整理,盘活各类闲置用地;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行项目用地准入制,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实施更严格的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和空间管制;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管理,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节约利用原材料。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和再生材料,推广使用新型材料。引导和推行简易包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无实用性的过度包装;推广高性能、低耗材、可循环的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重超过80 %;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流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
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矿产资源的监管,改善采、选、加工结构,提高矿产品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能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遏制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和优质劣用等现象,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整合现有矿山企业,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对小矿山兼并、联合或关闭进程;提高工业废渣、电厂脱硫灰渣的综合利用能力。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走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路子,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认真落实生态市建设规划,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引导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实施碳汇造林,完善山区、平原、水系、村镇四大绿化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为平台,搞好创建工作。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
加大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加强农村水源地规划、建设和保护,做好农村饮水水质日常检测及定期化验;继续抓好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综合治理,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加大保护区绿化治理力度,严禁污染项目在区内开工,在一级保护区内,严禁与水源无关的项目发展;加快康汇污水处理厂建设,尽快实施汶边污水处理项目,完善区域污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推进中水综合利用;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的农产品种植,加强水产养殖和饲养场的污染防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发挥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扶持作用,重点抓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坚持节能降耗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技术进步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与开发利用新能源相结合、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重点抓好全市50户特别是年耗能万吨以上的14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严把高耗能项目准入关,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严格实行“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四不一奖”工作要求,坚决落实新上项目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论证制度;推进能源的清洁使用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支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推广节能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节能合作领域和范围;鼓励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鼓励商业和民用节能技术;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建筑节能新标准,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全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抓好公共机构办公设施和节能设备节能,建立公共机构节能监管考核机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重点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推进“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建设。鼓励企业循环性生产。运用生态学观念改造现行企业系统,加快发展生态企业。积极引进清洁生产、环境设计、废物资源化等技术和项目,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形成产品之间、企业之间上下关联、生产衔接、功能互补的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清洁生产。强化企业环境成本意识,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绿色产品研制开发,加快建设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大力推行环境体系认证,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构建区域循环经济。搞好现代农业开发区工程建设,开发、引进和推广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带动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建设循环型社会。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构建社会生活和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模式,实现消费过程与消费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最大限度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建设生态学校、生态社区和绿色政府,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消费。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提高循环社会建设的公众参与度。
┌──────────────────────────────────────┐
│专栏9 5大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电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 │
│灰、炉渣和脱硫石膏,生产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依托石横电厂、肥矿集团、米山水泥│
│、中聚膏业、富源建材等企业,形成 “煤炭—电力—粉煤灰—水泥(免烧砖)”、“ │
│矸石—水泥(免烧砖)”、“煤炭—电力—脱硫石膏—纸面石膏板”的循环经济发展模│
│式;精细化工、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坚持“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
│”的发展模式,形成精细化工和盐化工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再回收利用的格局。│
│以阿斯德、瑞泰为龙头,以甲酸、纤维素系列产品为发展方向,以做大现有优势产品为│
│基础,延伸下游产品形成规模,支持甲酸、纤维素醚向世界产能最大的目标迈进。加快│
│发展盐化工产业,支持胜利盐化工精制盐项目向下游产品延伸,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岩│
│盐深加工基地;冶金机械加工产业链。支持特钢公司、泰山铝业公司调结构、扩规模,│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使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向精深加工产品为主转变,打造“冶炼│
│—加工—回收—加工—再生产品”产业链。支持云宇公司和鲁龙公司等企业改造升级,│
│联合相关企业,形成“铸造—机械加工—装载机(汽车零部件)”的循环产业链条,着│
│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工程机械及配件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构建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木材加工运销体系,形成与农业│
│优势产业相适应的加工布局,推进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化; “生物质能—电力—深加工 │
│”产业链。围绕可再生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和鼓励│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打造建设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支持生物质成型燃料、福宽│
│PET瓶坯等项目扩能发展。依托福宽生物、大凡神农等公司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生物 │
│产业基地。 │
└──────────────────────────────────────┘

(三)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三块基石”,深入推进“阳光计生行动”,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户籍、土地、教育、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大力深化“生育关怀”行动。加强对人口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加快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口健康水平,通过深入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服务,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努力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我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生育文明理念。
着力改善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完善多种形式的社会养老制度,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提倡和鼓励家庭养老,引导企业、集体和个人兴办老年卫生保健、老年教育、老年公寓等老年服务事业,逐步建立起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和奖励扶助力度,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力争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加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引导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努力使外来流入落户人口素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强化属地管理,实现计划生育无缝隙覆盖、无漏洞管理。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第十一章 创新体制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水平,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紧紧围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把法制政府、效能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行政许可、深化行政审批服务制度改革、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健全电子监察系统,促进政府工作标准化建设。深入拓展政务公开渠道,全面抓好机构职能、规范性文件、行政执法、便民服务、行政决策、工作动态等内容,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健全行政问责制,落实岗位廉政风险责任制。
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上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优化税制结构改革政策,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动收入申报、财产登记等社会征信系统建设,积极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转变发展方式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财政预算编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编制基金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在积极稳妥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编制社会保障预算;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推进政府评审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积极发展土地、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着力发展资本市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土地监管,健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信息化、管理法制化,推进全方位、多渠道的人才交流体系;建立以市(县)级劳动力市场为中心,民办职介机构为补充,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为延伸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加强各类中介组织的监管,加强公共产品、社会服务和重要生产生活资料的价格监管,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逃避金融债务、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
深化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长效发展机制。创新农村经济体制。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规模经营。到2015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万亩,流转率达到20%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对农村集体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完善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加快制定实施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林权抵押贷款办法等配套政策;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镇街机构改革任务,增强镇街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社会自治功能。增强基层财力,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报销比例和保障补偿水平;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二)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把对外开放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坚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开拓并重、利用外资和内资并重、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并重,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以开放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
主动融入省会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合作。发挥我市工业基础好、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与省会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各城市的大企业、大集团对接,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纵向拉伸,把我市打造成省会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能源、机械、建材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深化现代农业合作。加强与省会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各城市对接,着力打造有机果蔬、畜产品全国、全省品牌,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省会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大中城市的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基地;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合作,依托特色产业和区位、交通条件,着力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把我市打造成省会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物流节点;加强旅游业合作,搞好桃花旅游、儒商文化产业园等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把我市打造成省内外知名的生态型观光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强环境建设,配套完善政策,吸引济南市民购房置业,把我市打造成为省会城市群居民外购住房的目的地之一。
努力提高外经外贸水平。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继续做好对港台、日韩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加强对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外资企业的招商力度,完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外资利用质量,重点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的外资项目;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科技兴贸战略,扩大产品出口领域和规模。积极研究市场,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培植出口名牌产品,发挥精细化工、冶金机械、有机蔬菜等产业优势,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培育获权企业,壮大出口企业队伍,“十二五”末,全市进出口企业达到150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以股权转让或资产并购的方式吸引外资,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投资。掌握世界金融组织的资金投向,大力争取国外政府和世行贷款;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援外项目;进一步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合作。
全方位扩大招商引资。转变招商引资方式,由全民招商向专业部门、重点单位和专题招商转变。按照“创新、优化、高效、诚信、共赢”的原则优化招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招商措施。今后五年全市招商引资完成500亿元。完善招商政策,健全招商考核体系,认真兑现招商引资奖惩政策;强化招商重点,围绕岩盐、石膏、温泉、有机蔬菜等优势资源,玻纤、工程机械、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环保设备、LED节能灯、生物质燃料等新兴产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更多项目;实施多元招商,加强对“两圈”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招商力度,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方式,推进商会招商、区域化招商、产业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国际化招商;实施以企招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合作者、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视项目策划,及时掌握中央、省市投资导向、产业政策和资本流动信息,围绕科技创新、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策划招商项目,争取外商投资或上级政策扶持。

第四篇 规划实施与规划保障

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规划实施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落实保障体系。

第十二章 构建内需主导增长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措施,逐步改变投资消费关系失衡的状况,促进投资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的转变,为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
(一)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充分挖掘村镇消费潜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做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翼驱动,增强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和落户问题,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做好重点特色镇建设,完善矿区交通、商贸、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挖掘矿区消费潜力。
(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走共同富裕道路,提高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力。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推动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公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五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到位。
(三)认真落实消费政策。大力发展电子通讯、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医疗、房地产、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态,加快培植消费热点,规范引领高端消费。抓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增加农机购置补贴,提高农村消费水平。落实房屋拆迁补偿政策,利用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政策机遇,加快小城镇开发和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邮政物流,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第十三章 扩大投资规模

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加大投资力度,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推进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增长。
(一)强化投资引导。引导投资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重点投向社会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节能环保、能源、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促进作用。
(二)抓好项目建设。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本信息,筛选、建设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项目。加强重点项目监管和调度,实行市级领导干部“领办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加大策划争取力度,对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落户。
(三)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以优势企业和优质资源链接产业资本,主动承接辐射带动。搞好对上争取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落户肥城。加大企业上市力度,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实施全民创业战略,扩大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范围,完善民间投资担保机制,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

第十四章 优化发展环境

打造“投资桃乡,富足安康”的环境品牌,牢固树立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品牌的理念,营造激励发展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一)营造廉洁务实的政务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以促进提速提质提效、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以规范行政执法、行政审批、行政服务和工作人员日常行为为重点,以教育引导、制度规范、强力督查、考核激励和行政问责为手段,切实培育勤政干事、务实高效、清廉为民、奋发有为的良好作风。把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纳入各部门总体任务目标,积极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建立健全行政效能监督员制度,切实解决机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优化招商创业的发展环境。强化发展意识,营造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创建“创业型城市”,培育全民创业意识,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创业指导、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落实扶持政策,营造全社会崇尚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大对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开展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权谋私、知法犯法以及不作为、慢作为等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
(三)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高规范意识,全面落实和完善工程建设制度、土地出让制度、产权交易制度、医药购销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源开发和经销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清理行政许可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从源头上把住乱收费的关口。严厉打击各类制假、贩假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大力推进“诚信肥城”建设,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形成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诚信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重点建设信用评估、信用公示、个人资信档案登记、信用监管和个人征信制度,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培育信用文化,营造诚信守信、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第十五章 搞好规划实施

创新实施机制,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面临的形势,凝聚全市上下的力量推进规划的落实。
(一)强化规划支撑。本规划是综合性、纲领性规划,规划明确的内容必须由专项规划细化和延伸,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必须由专项规划支撑。各部门要完善重点专项规划,对本规划中政策性内容,各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
(二)分解落实任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逐条分解为年度计划,落实到部门,并每年将规划执行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加强监督检查。在总结“十一五”计划中期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规范化的规划中期评估和动态监测机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市发展和改革局要适时监督规划实施情况和各部门承担任务的完成情况,重点监测重要发展目标和难点目标,对重大项目加大督导和推进力度,并定期向市政府汇报,必要时由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