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9&rec=39&run=13

【概况】 市委宣传部是一级行政单位。2010年12月,成立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为二级事业单位,定编5人。2011年9月,成立市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办公室,为二级事业单位,定编3人。至2011年,设理论科、企业宣传科、人秘科、宣传科、文教科、新闻出版科6个科室,下辖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办公室1个行政单位,市新闻中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个一级事业单位,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市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办公室2个二级事业单位。
4年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创优、争创一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开展理论教育,深化文明创建,加强舆论引导,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推进思想解放。2008年,组织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2009年,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10年,开展纪念县城迁址3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采取文艺演出、摄影图片、书画展览、征文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讴歌辉煌成就,展示桃乡风采,增强人们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开展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活动,组成宣讲团,到镇街集中宣讲。2008年,市委宣传部被评为全省理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促进市乡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2009年,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5个单位和个人被确定为省市先进典型,肥城市在省委党校举办的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经验做法在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建设专网、《山东宣传工作》、山东省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简报》上刊发。开设“桃都讲坛”,每年请高层次专家、学者、领导到肥城授课10余场次。招募宣讲志愿者,成立宣讲志愿团,组织各镇街、单位开设讲堂,每年以多种形式开展理论宣传活动200余场次。2010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被评为全省先进县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委宣传部在泰安市庆祝建党89周年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营造科学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每年精心策划一批重大选题和战役性宣传,开设专题专栏,及时报道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全面反映各级推进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营造争先进位、科学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及时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的宣传,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稳定大局、鼓舞人心的作用。2010年,《今日肥城》改扩版为每周二刊大报,2011年,由周二变为周三,开通肥城手机报,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覆盖面。每年在泰安市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1000余篇,提升肥城市知名度、影响力,树立肥城市良好的对外形象。重视加强网络等新兴媒体建设,制定互联网虚拟社会建设和新兴媒体管理实施方案,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科学引导社会舆论,牢牢掌握主动权、赢得话语权,主流舆论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2010年,肥城被《求是》杂志评为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
文明创建活动广泛。2008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集中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秩序畅通、和谐社区共建、经营秩序规范、成长环境优化“六大整治活动”。2011年,面向社会征集“肥城精神”和“十大陋习”,归纳提炼“崇文尚德、务实诚信、开放包容、创新争优”的城市精神和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十大陋习”,组织开展“文明城市全民共建”暨“摒弃十大陋习”万人签名等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鲜花送文明”活动向纵深拓展,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服务名牌。发现和推出一大批事迹感人的先进典型,田秀英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张燕荣获第二届山东省道德模范,王华荣获第二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王华和曲明雪、曲来岭荣获首届泰安市道德模范。2011年,评选表彰“千名孝星、千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千户好邻居”。农村道德评议活动被评为泰安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2010年,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三”工程,开展以“争做文明市民、争当文明家庭、争创文明村(社区)”为主要内容的“三争”活动,加强文明一条街、文明市民学校、农家书屋“三大阵地”建设,健全道德评议、志愿服务、文化宣传“三支队伍”,经验做法在《精神文明导刊》、中国文明网、齐鲁文明网、《济南文明网》等媒体上予以宣传报道,中央文明办指导的央视农业频道《生活567》周末版《文明乡风》栏目专题采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做法。2011年,肥城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文明行动典型,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启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泰安市第一个成立“泰山文明使者”肥城志愿服务总队,肥城市荣获泰安市志愿者组织先进单位。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深入推进。2009年,泰安市在肥城召开文明共建行动现场会。文明单位管理进一步规范,推出一批全国、全省和泰安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村镇。繁荣发展城乡文化。制定实施《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成立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为推进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打下坚实基础。举办桃花旅游节,组织参加省文博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桃木商品城项目被确定为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丰泉桃源世界生态园项目被确定为泰安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市体育公园开工建设,镇街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消夏文化广场等活动丰富多彩,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维护了群众文化权益。

【理论学习】 2008~2011年,深化理论学习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务实创新,从严治学,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开展“两带一创”活动,实施“四学”,全方位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市上下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的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一、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学”。领导干部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市委十分注重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市委书记单传海要求领导干部把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终身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他自己特别注重学习,在赴美国学习期间形成大量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后汇集成册编印出版《点击美国》、《马里兰观察》等,供党员干部共同学习提高。市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干部学习,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市委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推动全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一是狠抓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市委对各级中心组学习的时间、内容、目标、要求、形式、制度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市委中心组率先垂范,每月组织一次集体学习,坚持把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与谋划工作相结合、与推进肥城转型跨越相结合,为全市各级中心组学习带好头,2008年和2010年连续两次荣获全省先进县级党委中心组。全市各级中心组按照市委要求,明确时间,制订计划,确定专题,创新形式,完善中心组学习考勤、通报、述学、督查、考核、档案等各项制度,推动中心组学习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确保中心组学习落到实处,市委还要求各级中心组集体学习要向上级党委宣传部门汇报,学习时宣传部门派人列席,学习结束后形成总结上报。二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在干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市委党校常年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连续几年,组织机关干部、村支部书记等赴南方发达县市参加培训,为增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扩大干部培训的覆盖面,推荐干部参加上级党校、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还组织党员干部、企业家到清华大学参加CEO培训班。三是推动理论骨干宣讲活动。结合党代会、中央全会等重大决策部署和理论热点、形势政策,每年组织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专题培训班,提倡领导干部担任“理论宣讲志愿者”,深入一线登台讲学,精心组织理论骨干开展基层宣讲,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活动扎实开展。连续8年,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校组成宣讲团,一年一个主题,深入镇街集中开展宣讲活动。
二、党员群众激发兴趣“自觉学”。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全市从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让广大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乐。一是丰富学习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活动。与此同时,适应时代要求,通过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组织学习心得交流、编印学习读本,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竞赛、技能大比武等活动,将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现代科技、实用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纳入学习范围,使学习融入工作、融入生活,推动学用结合、学用相长。市地税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在坚持政治学习外,重奖鼓励干部职工进修学历、报考职称,该局已有89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27人取得中级以上各类职称。二是完善学习制度。建立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全员培训、专题调研、党员轮训、学习成果转化、述学评学考学和激励保障等七项制度,为党员干部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提供物质保障,形成全方位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市委明确将学习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年度考核、评模晋级、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建设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三是丰富学习形式。开门搞学习,要求各级党组织根据自身特色条件树立学习赶超“标杆”,远学“苏南四小龙”,近学“省内先进市”,分批次组织镇街、部门、企业负责同志赴苏浙沪、广东、胶东等地“面对面”感受发展氛围、“点对点”汲取先进经验,掀起解放思想促转型、抢抓机遇谋跨越的热潮。搭建党员干部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学习平台,组织互动式、菜单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开展读书会、研讨会、观摩会、知识竞赛、主题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学习上做模范,工作中当先锋。仪阳镇党委结合机关青年干部多、机关氛围活跃的特点,组织机关35岁以下的团员青年和党员干部成立青年读书会,以“快乐学习,共促发展”为主题,开展好书推荐、精品速摘、图书漂流、视频学习和感悟传递等活动,形成成熟的运行机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创新方法和载体“灵活学”。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实践中,不断创新学习载体,精心策划学习项目,着力打造学习品牌,形成一系列的亮点工作。一是开设“桃都讲坛”打造理论学习高地。2008年,开办“桃都讲坛”,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到肥城“坐坛讲法”,把“讲坛”作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的重要载体,年初即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安排,一月一个专题,全年12期,由12位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具体承担,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的基础上,把参与人员扩大到全市副县级领导干部,各镇街、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骨干企业的主要负责人。4年中,中央党校教授刘玉瑛、清华大学教授王传利、北大教授张国庆、人社部研究所所长何平、解放军信息大学教授肖占中、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等50多位专家教授到肥城作专题辅导报告。“讲坛”坚持高层次策划,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适时应势,科学选题,所以每场报告会各级干部都踊跃参加,座无虚席,成为各级干部理论学习的“高地”,一月一次的学习“盛宴”。为扩大报告会的成果,将每次报告会实况全程录像、刻成光盘,链接在政务网上,并将报告录音整理成文稿、编印学习材料,免费发放到基层,成为广大干部群众争相传阅的精神食粮。2011年,《肥城“桃都讲坛”工作法》入选《山东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100法》。二是推动科学理论大众化。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组织开展“肥城城市精神”征集、“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印发《文明市民手册》、《新农村建设读本》等,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市民公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形象化,融入群众意识行为。精心组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理论征文研讨、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等活动,大力唱响主旋律。组织编撰《文化肥城》系列读本,融入本地经验,体现地方特色,内容包括肥桃与桃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商圣范蠡、史圣左丘明、文学艺术、民间文学等六个方面,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理论学习最生动、最直观的乡土教材。三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市委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按照有完善制度、有固定场所、有学习资料、有具体活动、有完整档案、有学习成果的“六有”要求。每年对达到标准要求的单位,层层推荐、层层评选,树立24个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典型,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全市各单位争先恐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四、强基层扩覆盖“全员学”。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注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做到覆盖全面,不留空白。一是大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辟专题,设置专栏,推出专版,宣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重要举措、先进典型、工作动态,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进行深度解读,形成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舆论强势。整合板报、壁报、阅报栏、专题片、手机短信等各类宣传资源,使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配合、各展所长、形成合力,扩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社会影响。二是开展“理论宣讲志愿者”活动。2010年,组织开展“理论宣讲志愿者”活动,加强农村和基层党员的理论学习,在全市选拔招募不同类别、各个层次的具有专业特长、理论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能人巧匠”组成238人的“理论宣讲志愿团”,深入到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等,按照“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发展要求什么就讲什么”的原则进行理论宣讲。层层开展各种宣讲活动,形成全覆盖、多层面、立体式的全民教育培训网络。两年共举办850余场次,受益群众46万人。三是充分运用学习阵地和工作队伍。重视基层的创造性实践,广泛运用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室)、农民夜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学习宣传阵地,发挥学校教师队伍、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镇街报告员队伍在基层学习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不断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向基层延伸,向纵深拓展。
(武联伟)

【新闻宣传工作】 4年间,新闻中心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连年被《大众日报》社评为全省新闻报道先进集体,被《泰安日报》社评为新闻报道先进集体。
2008年,在《半月谈》第四期“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栏目以两页的篇幅刊登头条稿件《肥城民生为先促和谐》,第六期“专题报道”栏目以六页的篇幅刊登头条稿件《肥城:一亩地算出转变发展方式新账单》。在《半月谈》上刊发重头专题报道,为山东省县市区第一家、全市新闻宣传史上的第一次;在专供山东省委书记、省长的新华社内参刊物《高管专供》上刊登长篇通讯《山东肥城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的有益探索——“三篇文章”破瓶颈》;在《大众日报》一年内刊发四个县域版头条,在山东省县市区中肥城是第一家;《生态建设在肥城》(省委宣传部表彰)获得全省“迎接宣传十七大好新闻”奖,泰安市只有两件作品获奖。《今日肥城》开设20多个专栏,全年共发行50期,影响力越来越大。
2009年,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完成新中国60周年、第八届桃花节、金秋品桃节、第四届有机农产品发展论坛暨博览会、有机蔬菜进济南超市、有机蔬菜进南郊宾馆、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等重大活动的新闻宣传任务。《今日肥城》开设“奋战09 争先进位”、“科学发展 富民强市”学习实践活动、“奋战四年、收入翻番”、“党委书记谈亮点”、“工作日志选登”、百味人生等十多个栏目,尤其是“百味人生”逐渐成为一个品牌栏目,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10年,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和重大举措,及时报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展、新成就,展示新形象、新风貌。主题性宣传凸显深度,重点工作宣传主攻大报,进一步加强与中央、省市主要媒体的联系,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1月5日,《今日肥城》改版扩版,由四开小报,变为对开大报,出版由周二一期,变为周二、周五两期,内容更权威、信息量更大、时效性更强、版面更活泼。7月16日,组织召开大型专题片《走遍中国·肥城专辑》开机仪式,11月1~4日专题片连续4天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是近年来规模最大、反映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外宣活动,是对全市历史文化的一次高水平挖掘和整理。
2011年,宣传市委、市政府推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完成“两节一赛”、第六届有机农产品发展论坛暨博览会、庆祝建党90周年、北京新兴产业及项目推荐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等重大活动的新闻宣传任务,报道规模大,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组织安排新华社山东分社、光明日报、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泰安日报记者,到肥城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调研采访活动。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组织召开市委首次新闻发布会,市委及市委有关部门单位党委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制作完成城市形象宣传画册、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国桃都 美好肥城》和《中国地名故事》肥城专辑,完成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华的宣传片脚本。《今日肥城》全年共发行120期,影响力越来越大。7月1日,《今日肥城手机报》开通上线,共编发手机报174期,刊发市内外国内外新闻12000余条,进一步拓宽舆论阵地,增强宣传实效。
(王 魁)

【网络文化建设】 2007年,贯彻中央、省和泰安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初步探索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管理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制定实施《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确定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加强具有社会组织功能的网络平台的管理、推行网络实名制管理、开展网络扫黄打非和删除有害信息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提出着力建设的日常联席协调机制、网络舆情汇集和研判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四大工作机制”。2010年,网络虚拟社会建设和新兴媒体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实施方案》,提出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和管理硬软件基础建设的目标任务。2011年,成立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办公室,为二级事业单位,配备主任1名,工作人员2名。2011年,制定实施《关于做好政府网站信息发布及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管理权限,网络信息发布的程序和定期自查清理过时信息等工作重点,形成对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和镇街所有的61家网站的有效管理。同时加强网站备案管理,一方面通过通讯运营商做好肥城境内网站的基础管理;一方面通过公安局网监科加强社会民间网站经营单位和负责人的管理。至2011年,全市有网民30万,各类网站200多个,各部门单位所属网站61个,其中镇街网站10个;部门网站37个;市内大企业网站14个,其他企业、工商户及个人所属140多个。在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和网络舆论引导方面,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初步形成“一支队伍、两个平台、三项制度、四个重点”的工作格局。“一支队伍”即组建一支30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两个平台”即利用好省委宣传部的互联网舆情分析系统和社会网站的各类搜索引擎;“三项制度”即建立网络评论员管理考核制度、网络监看值班制度、网络信息专报制度;“四个重点”即重点关注人民网、大众网等国内主流新闻网站中留言板、论坛等,重点关注百度、天涯、猫扑、铁血等国内有影响力的言论性网站,重点关注市内网站刊发信息情况,重点关注网民形成的网群言论。
(王秀民)

【文化产业】 4年间,全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围绕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和文化事业提升工程,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7月29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作出重要批示:“肥城的实践表明,农村文化产业大有作为,关键是思路对头,真抓实干。要注意总结宣传这些典型经验。”
利用“桃都讲坛”、外出考察等多种途径,推进全民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不断提升对文化产业重要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聘请上海社科院编制《肥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培植发展,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在发展思路上,以建设桃文化特色城市为目标,以打造中国桃文化之都、史圣商圣之家园、温泉度假之圣地、印刷出版之重镇为基本定位,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商贸物流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城市的互动发展;在发展重点上,主要打造桃文化工艺品创意、生产、营销和服务产业链,节庆、演艺、娱乐、会展产业链,集休闲、娱乐、健身、养生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印刷、包装物流、媒体等产业链;推动形成“一核、三线、多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即建立以城区为载体的文化产业服务核心区,建设北部历史文化名人线、中部吉祥桃都文化旅游线、南部生态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线,建成依托自然、产业、人文景观的多个文化产业项目组团。实施产业提升、市场拓展、人才开发、全民服务“四大主导发展战略”;到2015年,文化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2%。以这个目标在全市上下凝聚共识,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编制全市休闲旅游总体规划,开发以世上桃源和中央桃行为龙头的桃花旅游风景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连续举办11届桃花旅游节、6届金秋品桃节、5届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肥城桃花节成为全国四大桃花节和十大节庆品牌之一。建成全国最大的桃木旅游商品博物馆和桃木旅游商品城,成为全省十佳旅游购物场所、全国最大的桃木工艺品研发生产集散中心。
制定实施《加快推进文化强市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文件,设立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成立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置常设机构文化产业办公室;成立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指挥部,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总指挥,旅游、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将文化产业列为科学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
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通过组织参加文博会、开展招商推介会等形式,吸引战略投资商。云南楚雄恒业集团投资60亿元的春秋古城项目,浙江省宁波市鑫亿实业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的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中国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投资5.6亿元的泰山中资颐年山庄项目、齐鲁世博园林公司和泰山林科院共同投资5.3亿元的泰山植物园项目、美中工商联合会投资5亿元的“美人海”温泉开发等14个文化产业项目已全面铺开建设。
(王秀民)

【“三下乡”活动】 2008~2011年,按照中央、省、市指示精神,把“三下乡”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在“三下乡”的基础上,增加法律下乡内容,使“三下乡”变成“四下乡”。市委成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文化、科技、卫生、农业、科协、广电、计生、新华书店、团委、妇联等单位为成员的“三下乡”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抽调骨干力量,组织协调下乡活动,为活动提供组织保障。每年专题研究制定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部署“三下乡”活动。加强对“三下乡”活动情况的考核,将“三下乡”活动内容细化、量化到部门、单位和街镇,防止走过场、搞形式。每次”三下乡”活动,市级媒体及时派记者现场跟踪采访报道,”三下乡”活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注重创新。一是创新下乡方式。把日常下乡和集中下乡相结合,除有计划安排日常下乡活动内容外,在农历腊月年集,利用民工回乡、农闲时机集中下乡,坚持常下乡,常在乡,保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资源源源不断的送到农村,送给农民。二是创新下乡内容。除市委宣传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下乡活动以外,还与省文艺院团、科研机构联姻,邀请他们到基层开展下乡活动,2年中,仅省话剧院就到肥下乡30场次,观众2万余人。三是创新运作方式。与企业联姻联合开展下乡活动,尝试市场化运作下乡模式,让与农村打交道多、需要开拓农村市场的企业出资,在为企业进行形象宣传的同时,也为农民送去急需的学习资料和用品。
(张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