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9&rec=3&run=13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12日在肥城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肥城市市长 张成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一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完成生产总值560.95亿元,人均59122元,分别是2007年的1.93倍和1.91倍。实现境内财政总收入46.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倍和2.1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8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09倍和1.9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49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66.03%和59.85%。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列第45位,比2007年上升6个位次;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列第50位,上升22个位次;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24位、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山东第4位。连续四年获得泰安市科学发展考核综合成绩和群众满意率第一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最佳生态宜居城市、生态文明先进市、中华环境奖和省级文明城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这一时期,产业素质大幅提升。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9.5:62.6:27.9调整到7.2:57:35.8。粮食生产实现“四连增”。有机蔬菜、“两菜一粮”、有机肥桃、干鲜果品、速生丰产林等发展到77.6万亩,连续举办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品牌优势得到巩固提升。生猪、奶牛、肉鸡、肉鸭等畜禽存栏量达670万头(只),成为全国最大的枫叶鸭繁育基地。投资5.6亿元,实施农村饮水、河道治理等98项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开展农民大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120多项。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31家,其中省级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50个,流转土地13.5万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18家,比2007年增加88家,其中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196家过亿元;23家利税过亿元,193家过千万元;1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0亿元、利税134亿元、利润79.1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99.49%、105.2%和131.96%。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72个,完成服务业投资157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4亿元,是2007年的2.47倍,占GDP比重、服务业税收占比和从业人员占比分别提高7.6个、6个和4个百分点。被确定为全省服务业重点城区。
这一时期,城乡环境深刻变化。坚持“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理念,实施组团式片区开发,启动西区古店新区和东区新兴产业开发区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4.3平方公里。实施了体育公园、白云山公园、范蠡公园、龙山河带状公园等一大批内涵提升工程。城区绿化率达到44.8%。小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国家园林城镇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9个。城镇化率达到51.3%。全市规划建设137个农村社区,重点推进20个农村示范社区、2个低碳样板社区建设。建成农村居民楼1258栋、面积515万平方米,4万户农民搬进新居。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9个,社区化服务覆盖率达到85%。新建和改造公路600公里,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2371公里。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区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深入实施农业“三篇文章”、“两个工程”。顺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全面完成。教育、医疗卫生、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深化完善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两减少”改革,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节支率平均达到16.2%。整合组建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等融资平台。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济南都市圈,实施泰肥融合发展战略,开展“总部在济南、基地在肥城”主题招商活动,深化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合作交流,在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北京、福州等城市举办了新兴产业项目推介会等专题招商活动。累计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504个,总投资612亿元。实施过亿元项目229个,总投资594亿元。对上争取资金35.8亿元。建成外资项目19个,实际利用外资6800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15亿美元,其中出口7.6亿美元。
这一时期,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市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52.5亿元,年均增长32%。40件民生实事全部办结。城镇从业人员达到14.6万人,异地转移就业1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46%。建成龙山小学和白云山小学,组建了职教中心校,新建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147处,农村教师工资实现市级统筹发放。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搬迁,实施了市医院、中医院门诊病房楼等31个卫生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农村标准化卫生室达到408个。12.04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41.4万名适龄农民纳入新农保,90岁以上老人享受市财政生活补贴。投资3.9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2406套,建设公租房1082套、经济适用房1034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8‰,低生育率水平持续保持稳定。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列入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这一时期,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圆满完成市乡政府机构改革。首创网上“学习论坛”,坚持举办“桃都讲坛”,实行机关干部学分制培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新闻发布制度。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岗位廉政风险等级管理和领导干部“廉洁指数”评价体系。扎实开展“落实年”和“作风效能建设年”活动。大力培育以“两种精神”、“三项制度”、“四种风气”为核心的落实文化,政府公信力、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政情制度,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00件,办复率100%。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环境,科学谋划,沉着应对,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全市呈现出经济增长提速、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活力增强、民生日益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新增有机蔬菜11089亩,“两菜一粮”11260亩,核桃、樱桃等经济林25156亩。设立肥城桃发展基金,新发展肥城桃5530亩。扎实推进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实施引汶调水和引黄济肥工程。引进建设澳亚奶牛、立华畜禽、枫叶鸭等养殖项目,新增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区31个,全市畜禽规模饲养比重达到75%。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施一滕化工、云宇机械、金塔机械等城区企业“退城进园”。重点扶持三英纤维、一滕化工、泰鹏无纺等五家上市融资后备企业。铺开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49个,总投入105亿元,其中14个被列为泰安市重点工业项目。新增纳税过亿元企业1家,总数达到5家;过千万元的3家,总数达到34家。“百强企业”财政贡献率增长18.45%。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0亿元,增长9.2%。服务业加快发展,“2112”工程进展顺利,11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二三产业剥离,启动了翦云山风景区、泰山植物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全国首家桃木旅游商品博物馆,被授予“中国桃木雕刻之乡”。成功举办“两节一赛”,实现旅游总收入9亿元,增长12.5%。服务业增加值提高2个百分点。
项目和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实施“两带三区四园”产业空间布局发展规划,加快现代农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激发了高新区的发展活力。现代盐化工基地跻身全省28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全年节点考核认定500万元以上项目167个。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26个,总投资448亿元,已完成投资1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177%和124%;其中,109个项目集聚在“两带三区四园”。投资5亿元的云宇20万条驱动桥、5亿元的盈泰金属制品等56个项目竣工投产。新批利用外资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3833万美元,增长336%。
城乡建设展现新风貌。德园、百信广场等工程全部竣工,市民广场、文化中心、龙山河带状公园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武装部大楼、文广大厦、农业服务中心完成工程主体,西区高层建筑群初步形成。实施城区绿化改造、道路维修、停车场、公厕等配套工程建设。桃木旅游商品城、范蠡公园、白云山公园被评为泰安市国际旅游名城建设示范工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加快实施“气化肥城”和镇村“四化两处理”,完善康汇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深入开展“四城联创”,创模规划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先后通过环保部和省级评审,获得全国灭鼠灭蝇灭蟑控蚊先进城市称号。
科技创新有了新进步。大力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百人引进计划”,引进海归博士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加强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钢研集团等10个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合作项目83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25家,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达到31个。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3家。210种新产品、新工艺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专利380件,177个新研发产品投入批量规模生产。新增“银宝”食品、“富世康”面粉、“金字”酒精设备三个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4件,位居泰安县市区首位。银宝公司的生猪培育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校舍和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成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13处,成功创建省教育工作示范市。新增就业再就业139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296人。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各项社会保险扩面51000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分别由月人均1275元、760元、430元提高到1360元、950元、600元。新农合财政补助由年人均11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年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1300元提高到1500元,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310元。城乡义务兵优待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元。镇街卫生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药品价格平均下降44.2%。举办了首届农民文化节,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立市应急指挥中心和社情民意受理服务平台。创新开展“幸福感召行动”等活动,成为全国第一批免费孕前优生检查试点市。
行政效能得到新提升。实行指挥部运作机制,设立十大重点项目指挥部,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晨会、专职人员盯靠、工作日志“三项制度”。探索建立重点项目联合预审推进机制,重点解决项目“引进、选址和加快推进”的制约问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26项市级行政审批,平均办理时限缩短为2.8个工作日。推行涉企收费“一单制”改革,实行首次不罚警示教育和企业宁静日制度。完善科学发展考核办法,加大对重点经济工作和项目的督查力度、密度,提高了各级抓落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奠定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更凝结着全市人民的心血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历届老领导、老干部,向驻肥单位干部职工和驻肥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肥城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重化”特征明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较大;科技创新步伐不够快,新兴产业刚刚起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人才、资金、土地等发展要素的制约进一步加剧;农民群众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民生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政府工作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等等。对以上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寻求对策,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共筑幸福家园为统领,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保障改善民生,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发展的预期指标是:立足“全国争先、全省率先、泰安领先”,以全国“百强县”和全省“30强”为参照,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平均水平,社会事业指标好于平均水准,位次排名稳步进位攀升,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好”上,地方财政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GDP增幅,税收收入增幅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好于上级规定标准,财政民生支出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在“快”上,市内生产总值过千亿,年均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努力把肥城打造成为基本现代化先行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建创新样板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强城、历史文化名城和人文宜居美城。
——现代产业强城。全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使肥城产业布局更好、结构更优、素质更强、动力更足,在产业竞争中谋求更高地位。
——历史文化名城。以史圣、商圣、兵圣“三圣”文化和肥子国、肥族文化为核心,推出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建设一批文化展示基地、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主题精品景区,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桃木工艺品设计、加工、展销基地和桃文化研究、展示中心。
——人文宜居美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山水相依、园林荟萃的绿荫城市,营造宜居宜业、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全力打造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美好肥城、幸福家园。
三、2012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实施美好肥城行动纲要,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拼搏实干,奋力争先,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全力加快建设美好肥城、共筑幸福家园进程。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市内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额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4%和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5‰以内;完成节能环保等约束性指标。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有机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再创肥城农业发展新优势。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以全面推广新技术为支撑,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网络化营销为目标,加快推进有机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巩固提升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声誉。重点推进40个有机蔬菜标准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两菜一粮”产销模式。制定有机果品生产标准,实施有机肥桃培优工程,加快全省核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把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枫叶鸭、雪山草鸡等特色养殖业以及生猪、奶牛等优势产业,年内建成标准化规模饲养区20个。办好第七届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龙头企业膨胀壮大,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0个,实施扩能改造项目10个,新增泰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突破580个,示范社达到13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抓好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60万亩。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5个,争创省级以上品牌2个。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继续实施“三大土地整理项目”,积极争取全国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项目。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建设,推进“引黄引汶”调水,做好汇河、康王河河道治理,着力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广玉米机收、免耕直播、配方施肥等20项农业实用技术。二是加快工业高端提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广泛运用和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数字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煤电能源、钢铁冶金、工程机械、精细化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七大传统支柱产业,突出抓好胜利化工二期、汇源果糖、索力得不锈钢焊丝、龙祥公司高档针织等30个重点技改扩能项目和阿斯德化工、金塔机械等企业的13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年内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5亿元,增长16%。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倾斜,促进更多要素向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聚集。集中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加快中科院中试基地、微波无电极紫外线光源等12个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推进钕铁硼强磁、碳酸锂等10大重点新兴产业项目提质扩能。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40亿元,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做强做大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云宇机械、泰鹏集团、三英纤维、胜利化工、鲁龙集团、聚源膏业等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带动能力,发挥好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领头羊”作用,加强与关联企业和上下游产品的组合协作,重点打造装载机及配件、玻纤制品、盐化工、汽车配件、桃木制品加工、有机食品加工、非织造材料、石膏建材、农业机械、矿用设备等“十大产业集群”。递进培植骨干企业。通过“一企一策”的方式,集约化配置发展要素,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60家,力争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的1家,过30亿元的2家,过20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30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财税扶持力度,尤其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进行重点培植,促其尽快提档升级、做大做强。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繁荣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以现代物流和金融保险为重点,着力推进义乌国际商贸城、桃都农贸城、冷链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设。鼓励设立新兴金融机构,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开设支行,扩大村镇银行网点。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夜间经济、家庭服务业、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合作购物中心、鼎盛财源广场、丰泉生态大酒店等一批提升项目。拓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或改造农家店50个。做实“农超对接”,实施“放心厨房”工程。鼓励引导盛世佳和、泰山新合作、富世康等骨干连锁企业整合资源,提升经营档次。集中打造桃木旅游商品城、义乌国际商贸城、春秋古城、电子科技城、商业金街、美食街、江南水乡风情街、文化产业街、家居商业街和花鸟奇石街等“四城六街”。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
把项目和园区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一是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集中开工和联合预审推进等机制办法,提高项目立项和手续办理时效。强化落实指挥部作战的运行机制,督促项目按节点进度加快推进。统筹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规划、土地、资金、清障等难题,确保全市新建续建过亿元项目120个,其中60个竣工投产。二是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作为重点,把纳税能力强、吸纳就业多作为衡量项目质量的标准,精心编制招商目录,发挥好企业招商主体作用,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沪高铁沿线以及美国、日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主动对接浙江省山东商会、福州国际商会等团体,开展定点招商、敲门招商,确保实际到位资金比去年增长20%以上。三是积极做好对上争取。汇总上级部门重点扶持政策,编制对上争取指导目录,充实完善对上争取重点项目库,把区域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支撑作用的大政策、大项目作为对上争取的重点,积极争取肥城现代盐化工基地的配套政策,跟踪对接全国第三批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和循环经济项目,全年策划上报50个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力争15个列入市以上重点扶持项目,确保对上争取资金比去年增长25%以上。四是强力推进园区建设。举全市之力加快重点园区建设,编制完善“三区四园”和镇街项目集聚区的规划,科学划定“三区四园”的产业功能定位,推进“三区四园”和镇街项目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加强园区发展的综合监测分析考核,提高园区的项目承载和发展能力。五是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制定实施财源培植规划,建立财源建设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各级扶持资金、补贴资金,用足用好自有资金,着力支持石横特钢、鲁中能源、阿斯德化工等34家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优化升级;重点培植胜利化工、依诺威等20个新的财源增长点做大做强。加强税收征管,健全完善社会化综合治税长效机制。严格预算管理,加快形成完整统一的政府预算体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走好盘活集体资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切实可行的村级增收路子,80%的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创新驱动,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组织实施创新园区建设、创新型企业壮大、创新平台建设、招才引智、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创新服务、民生科技提升等“八大”创新示范工程。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孵化器、新兴产业开发区产业孵化服务组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公共平台运作机制。加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新增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产业技术战略联盟1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泰安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家。二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施“50家创新型企业成长计划”,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全方位推进“科技联姻”,年内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鼓励大企业领衔联合攻关和引进消化再创新,重点攻克高强度特种焊丝、系列化高效化学镀镍等18项技术难题。全年取得泰安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0项,专利授权量2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以上。三是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培养人才。深入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百人引进计划”、人才选拔“金字塔工程”,开展招才引智行动“515”工程,加大“招才引智”奖励力度,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名。四是浓厚创新氛围。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企业科技投入达到销售总额的1.5%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5%以上。加大财政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开展“十大发明奖”、“十大自主创新示范企业”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
(四)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内涵为重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是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做好城市战略规划研究,完成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东部新兴产业开发区坚持“产城融合”理念,加快配套完善道路、绿化、通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丰泉生态园、中明·新都会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西部古店新区做好充填提高。实施文化路、文化南路西延,改造军民文明路。精心打造桃都广场、上城国际城等高层建筑群,建成一批城市地标建筑。加快实施“亮化工程”,对城市重点路段、重点建筑及龙山河带状公园等重点区域逐步实行夜间亮化。推进龙山河带状公园与康王河公园的贯通融合,完善提升康王河公园、范蠡公园、龙山公园等公共休闲服务功能。加快古店等32个城中村改造。二是高质量进行镇村开发。细化完善镇街城镇规划。深入推进石横、汶阳、安庄、湖屯4个中心镇建设,逐步形成湖屯—石横、安庄—边院—汶阳两个城市次中心。加快合村并点和社区建设步伐,全力抓好20个示范社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带动农村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年底建成居民楼30万平方米,安置群众3000户。三是高水平深化“四城联创”。以项目化的方式推进“四城联创”,着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品质。规划建设一批便民市场,整顿“马路市场”,改造背街小巷,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布局一批管理规范的城区公厕、停车场。全面做好便民服务创新、建设项目管控、市容环境整治、数字化城市管理、城管队伍建设、社会治安提升等工作。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省级节水型城市和省旅游强县。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深入挖掘“三圣”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吉祥文化品牌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建设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成文化中心主体,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将图书馆、博物馆打造成为标志性公共文化工程。加快文广大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实施镇街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有线电视村村通、电子阅览室等惠民工程,确保全市村村有文化活动室、50%的村有公共电子阅览室、30%的村有文化广场。二是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资源与旅游载体的深度融合,实施春秋古城、世上桃源旅游度假区、左丘明文化公园、中华儒商文化园、中资颐年山庄、泰山植物园、翦云山、云蒙山开发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桃文化旅游商品基地。积极申报“中国桃文化之乡”。三是培植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围绕发展桃木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等文化产业,引进落户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扶持本土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新培育500名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带动形成400支业余文化团队。积极扶持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基层文化人才。组织评选“文化工作突出贡献奖”和“十大文化杰出人才”。五是开展一批文化活动。精心打造“两节一赛”,举办农民文化节,积极发展竞技体育,继续开展文化下乡、“送百场文艺演出进农村进社区”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升广场文化演出等品牌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水平。
(六)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肥城建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青山绿水行动计划”,重点抓好污染物总量控制、水环境质量改善、大气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四大工程”。积极开展创建生态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活动。做好试点镇和81个试点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四化两处理”,全面建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系统。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大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能源合同管理,建立节能预警动态监控和能耗增量调控机制,力争30户重点企业能效水平达到省行业先进水平。三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植树造林,发展碳汇林业,完成丘陵经济林开发和荒山造林3.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快损毁山体治理,实施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程。积极推进化工、钢铁、造纸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民生事业
坚持财政支出更多投向民生保障,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一是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行动计划,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加快建设职教中心校、西区中学、西区幼儿园。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实施全民创业战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退军人、下岗失业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2万人。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征缴率保持在95%以上,各类社会保险待遇100%发放。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继续抓好双拥共建、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关心支持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史志、档案、气象、统计等工作。二是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深化“平安肥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六五”普法和“五五”依法治市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市应急指挥中心和社情民意受理服务中心两大平台的作用,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三是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在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等方面,实施农村中学食宿设施工程,建设经济适用房,新增公交线路,建设便民市场等10件民生实事。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完成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对政府施政能力是重大考验。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建设务实、高效、法治和清廉政府。
改进工作作风,全力打造务实政府。倡导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推行“一线工作法”,以雷厉风行的干劲、一抓到底的韧劲,有效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提高行政效能,强力打造高效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探索实施网上审批和网上服务,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集中统一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认真受理行政效能投诉,强化行政问责,坚决查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努力营造实干高效、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推进依法行政,合力打造法治政府。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政情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与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联系,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社会公众的监督。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切实加强政府信用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
坚持从严治政,着力打造清廉政府。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和重点部门的审计监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勤俭节约,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和监督,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自律意识,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励精图治,创先争优,为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共筑幸福家园而努力奋斗!“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富民强市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和推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对于积极顺应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