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好肥城 共筑幸福家园 全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9&rec=2&run=13

建设美好肥城 共筑幸福家园
全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肥城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2月27日)
单 传 海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肥城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肥城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
泰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
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创新,拼搏实干,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
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华环境
奖、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最佳生态宜居城市和全省
基层党建工作、 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以及省级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160多
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
综合实力在开拓奋进中迈上新台阶。年内完成生产总值560.95亿元、固定资
产投资32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1153.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4倍、
2.6倍和3.1倍; 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6.2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7.5亿元、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49元,分别是2006年的2.32倍、
2.64倍、2倍和1.9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科学发展百强中列45位
和50位, 分别提升7个和25个位次,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列24位。在全面小康23项
指标中,19项已经达标、1项基本达标,实现程度达到87%。自2007年泰安市科学
发展考核以来,综合成绩和人民群众满意率连年居县市区第一位。
经济质效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新提升。 产业素质不断增强。 三次产业比例由
10.8: 65.8: 23.4调整到7.2: 57:35.8。农业“五个10多万亩”总面积达到
77.6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1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50家,流转土地
13.5万亩, 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16%。巩固提升了“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品
牌优势,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成为国家级会展。畜禽养殖凸显规模特色,建成
全省屈指可数的澳亚万头奶牛项目和全国最大的枫叶鸭繁育基地。桃木旅游商品
城成为全国最大的桃木工艺品研发基地。 工业“十大产业链” 不断扩展延伸,
“四大产业集群”和“三大百亿级产业”规模总量加速膨胀,“六大支柱产业”
全部达到70亿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8家,比2006年增加123家,其中1家主
营收入过百亿元、 23家过10亿、196家过亿元,1家进入中国500强;高新技术和
新兴产业企业分别发展到103家和70家, 产值达到273亿元和135亿元,占总额的
19.85%和9.8%。企业改革改制全部完成,民营经济更具生机活力。加大环保执法
力度,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完成良好,饮用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良好天
数达70%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204亿元,年均增长22.6%,高于GDP增速7.3个百分
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亿元,年均增长18.7%。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层
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聚集, 全市人才总数8.6万人,引进各类高端人才1080人;
以市高新区科技孵化器为重点的“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建成泰安市级
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750种新产品、新工艺获得自主知识产权,107个项目被
列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项目; 企业名牌战略实现历史性突破,4件商标获评中
国驰名商标。园区经济加快发展。规划建设了新兴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
以及石横、汶边、老城工业园和湖屯现代物流园,构建起了“两带三区四园”空
间布局,打破了行政区划束缚,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了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推动了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目前,全市园区亿元以上项目109个,占总数的86.5%。
人民生活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新改善。 每年承诺并办成一批为民实事,5年累计安
排各项民生支出58.8亿元,年均增长32.98%,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个百分点。
建成龙山小学和城市西区小学, 新建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147处,农村教师工资
实现市级统筹发放。建成农村标准化卫生室369处,基本药物价格下降44.2%,新
农合实现全覆盖,财政补贴由年人均40元提高到200元,受益农民884万人次,累
计报销医药费3.88亿元。 城镇基本医疗参保率97%,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60元
提高到200元。 五年累计就业再就业2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
下, 城乡低保标准年人均分别提高140元和600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480
元提高到950元, 10.3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41.4万名适龄农民
纳入新农保,90岁以上老人享受市财政生活补贴。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成
各类保障性住房3592套。创新实施“计划生育幸福感召行动”和“双向约定”活
动,连年保持了人口低生育水平。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志
愿者递进培养工程被列入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开展农民文化节、
农村文化“三个一”活动,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崇文尚德、务实
诚信、开放包容、创新争优”成为新时期肥城精神,鲜花送文明、农村道德评议
和社会志愿服务深入人心。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探索建
立社会管理创新“三大平台”,深入实施“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人
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始终在泰安市领先。
城乡统筹在一体联动中呈现新格局。高标准打造古店新区,城市建成区扩大
到44.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1.3%。积极开展城市绿荫行动,绿化覆盖率达44.8%。
累计投资32.13亿元, 实施了城区道路建设改造、绿化亮化升级等基础性工程,
建设了体育公园、文化中心、文广中心、农业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等功能性项目,
打造了康王河公园、龙山河带状公园、市民广场、白云山公园、范蠡公园等公益
性设施,城市形象和内涵品位显著提升。统筹抓好城镇开发和农村社区建设,完
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 152个村铺开社区建设和旧村改造, 建设居民楼
1258栋、515万平方米,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9个,社区服务覆盖率达到85%。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建设,重点抓好镇村“四化两处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 投资5.6亿元,治理土地1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15万亩。实施各类土地开
发整理项目510个, 改造土地17.8万亩,新增耕地5.6万亩。新建改造公路771公
里,成为世界农村公路大会唯一视察现场。加快农村联网供水进程,惠及15.7万
农民群众。开展新一轮农网改造,被确定为全国农网改造升级示范县。建设“气
化肥城”,天然气通达镇街新建社区使用率达到80%以上。
党的建设在探索创新中得到新加强。扎实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利用“桃都讲坛”、网上学习论坛等平
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加大公开招考和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干部队伍整体素
质进一步提高。深化“泰山先锋”工程和“梯级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党建
“递进培养”工程,落实基层党内民主“五制一诺”制度,推行“基层党建镇街
党委书记创新项目”,实施“党务工作志愿者行动计划”,被确定为全省“两新”
组织“扩覆盖集中行动”联系点。顺利完成镇村换届,班子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更
加合理, “三高三强”型比例达到90%。连年开展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专题活动,
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革对镇街、市直部门和企业科学发展考核办法,健全
完善工作考核推进机制,各级干部执行力、落实力明显提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
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实行岗位廉政风险等级管理,构建起教育、
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依照
法律行使职权,支持政协按照章程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
体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人武双拥、史志档案、统战对台、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
全面协调发展。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市干部群众的协力奋斗,倾
注着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肥城市第十二届
委员会,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肥城发展的老领导、
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驻肥单位干部职工、
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更积累
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主要是: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过去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前所未有的困难矛盾、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始终坚持以思想解放破除发展
障碍、以人本理念解决发展难题、以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较好地实现了速度
与效益、经济与生态、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并进、和谐统一。实践证明,只有把握
宏观形势,做好结合文章,坚持科学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局面,不断战胜各
种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始终保持率先争先的进取精神。过去五年,全市各级按照务实、高效、
创新、争优的要求,近学省内先进县,远学苏南四小龙,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比学
赶超的热潮,形成了攀高比强、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创造了顺势跨越、逆势赶
超的不凡业绩。经验表明,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激情、率先争先的斗志,脚
踏实地,拼搏进取,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构筑发展新优势,提高发展加速度。

——始终恪守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过去五年,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更加注
重发展指标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让更多的
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事实说明,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凝聚民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惠民,才能汇聚各方力量,夯实经济社
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根基。
——始终突出党的建设的基石地位。过去五年,我们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
最根本的就是围绕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
制度和廉政建设,全市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增强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号召力
和战斗力,才能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
回首五年,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
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重化”特征仍很明显,节能减排和
环境保护的压力还很大;转型升级的步伐还不够快,尤其是新兴产业规模不大、
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区域发展不够平衡,部分群众
生产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还
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部分党
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干部作
风上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肥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桃都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今后五年我们工作的主线。放眼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低碳经济成为发展主流,新兴产业成为重要引擎,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转型机遇;纵观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经济将保持稳中求进、转型升级的基本态势,尤其是环渤海经济圈、山东“蓝黄”经济区、济南省会都市圈和泰肥一体化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为我们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审视市情,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肥城的对外影响力、环境承载力、产业支撑力、资源聚集力、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中国桃都、美好肥城”作为城市形象确立一年来,从市委倡导到百姓认同,从集思广益到创新实践,已经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为肥城新阶段的科学发展探索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创造了载体。实践中,全市上下要准确把握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迈向基本现代化的过程变成美好肥城建设不断深化提升的过程,沉稳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抢抓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肥城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共筑幸福家园为统领,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保障改善民生,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发展的预期指标是:立足“全国争先、全省率先、泰安领先”,以全国“百强县”和全省“30强”为参照,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平均水平,社会事业指标好于平均水准,位次排名稳步进位攀升,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好”上,地方财政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GDP增幅,税收收入增幅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高于上级规定标准,财政民生支出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在“快”上,市内生产总值过千亿,年均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预期指标和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丰富延展美好肥城“经济兴盛、文化繁荣、生态秀美、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发展内涵,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234”工作目标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规律,努力把肥城打造成为:基本现代化先行区。在建成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基本现代化的内涵标准,结合市情实际,及早科学谋划,展开工作布局,确保在时间上早于泰安、先于全省,在标准上高于泰安、优于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推进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明创建“五个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配置均衡共享、人文精神融合渗透、形态功能耦合发展,真正形成城乡高度一体、深度协调格局,在全省创造经验、提供示范。党建创新样板区。深化党建工作的组织、制度和载体创新,打造特色、丰富内涵,形成更多具有影响力、生命力的党建品牌,各级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显著提升,全市党建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和泰安市前列。
基于对全市产业趋向、历史文脉、城市内涵的分析把握,明确用力方向,打造桃都特色,努力把肥城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强城。全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使肥城产业布局更好、结构更优、素质更强、动力更足,在产业竞争中谋求更高地位。倍加珍惜“中国有机蔬菜第一县”品牌,进一步巩固全国“四个第一”的地位,靠品质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靠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建成集生产、加工、交易、科研、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全国有机农产品中心。以集聚度高、辐射力强的物流基地为载体,以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商贸物流企业为支撑,以畅通度高、承载力强的交通网络为依托,构建立足鲁中、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商贸物流中心。齐鲁文化名城。以史圣、商圣、兵圣“三圣”文化和肥子国、肥族文化为核心,推出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建设一批文化展示基地、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主题精品景区。加强桃文化研究,让肥城桃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桃木工艺品设计、加工、展销基地和桃文化研究、展示中心。生态宜居美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山水相依、园林荟萃的绿荫城市,营造宜居宜业、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展示吉祥如意、和谐平安的桃都风貌,彰显开放包容、大气厚重的人文内涵,全力打造本地人自豪、外地人羡慕、投资者向往,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美好肥城、幸福家园。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
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共筑幸福家园,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努力实现“六个同步”。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质量与速度同步提高。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提升速度与提高质量两手并重,着力构建结构高端化、布局合理化、发展集约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1. 以园区经济为龙头,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落实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引导优势力量、优质资源向“两带三区四园”加速聚集,努力打造产业升级的主阵地、创新创业的先导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到2016年,园区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要达到86%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要以“区街分离”为契机,突出项目建设,全力招商引资,加快“二次创业”,切实抓好以科技孵化器为重点的研发产业园建设,努力当好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争创全省20强。新兴产业开发区,要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坚持打基础与引项目“齐头并进”,在建设标准上“精益求精”,在项目品质上“宁缺毋滥”,着力打造产业新区、科技新城。现代农业开发区,要按照既定规划和功能定位,提高标准,打响品牌,突出有机特色,聚集优势资源,依靠现代科技,努力创建全国一流的农业示范区。石横、汶边、老城工业园、湖屯现代物流园和其他镇街项目区,要发挥各自优势,培育特色亮点,实现错位发展。
2. 以新兴产业为重点,引领产业升级。重点围绕“四新一高”产业,突出太阳能、LED节能光源、高性能纤维材料、环保节能设备等10个优先发展方向,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努力形成新兴产业的集群优势,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主营收入突破320亿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实施装备更新、技术革新、管理创新“三新工程”,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推动冶金机械、纺织服装、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普转特”、“低转高”,加速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到2016年,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入780亿元。
3.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产业素质。突出人才战略地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选拔“金字塔”工程和招才引智行动“515”工程,努力在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和省“万人计划”中占据一席之地,确保每年引进和培养各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100名以上,培植一批泰安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团队。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突出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建立“三站两中心”,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步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到2016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以上。
4. 以现代高端为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发展、优化提升三次产业,到2016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5∶49∶46。工业要坚持调优与培强并重。重点培植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200亿级产业”。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争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推动企业资本经营,加快上市融资步伐。进一步打响“肥城建安”品牌,建安业总产值突破240亿元。重点培育壮大本土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地标型”企业集团。到2016年,1家企业主营收入过300亿元、2家过百亿、5家过50亿、55家过10亿、350家过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30家以上。服务业要坚持生产与生活并重。深入实施“2112”工程,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做大做强城市核心商圈,积极引进名牌名店,繁荣发展夜间经济,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街区;深入推进“一城、两节、三线”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春秋古城、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世上桃源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围绕研发、销售、采购、物流、商务等领域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快构建与产业基础相配套、与产业转型相促进、与消费升级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农业要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改良品种、开拓市场、精深加工、提高效益”的原则,调整优化“五个十多万亩”特色种植格局。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80家。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行业协会和加工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到2016年,“三品一标”基地面积达到70%以上,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
(二)深化改革开放战略,实现内力与外力同步驱动。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靠改革激活内力、深挖潜能,靠开放广借外力、集聚要素。
1.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综合治税,实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政府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提升投融资规模、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深化以土地、林权、水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深入实施“两融入一对接”战略,瞄准世界和国内500强、央企以及省会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产业链横向整合、纵向拉伸,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能源、机械、建材生产基地;主动承接美国、日韩、港台产业转移,加大面向长珠地区的招商力度,加强与美中工商联合会、浙江山东商会、福州国际商会等国内外知名商会的交流合作,重点围绕岩盐、石膏、温泉、有机蔬菜等优质资源和冶金机械、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策划项目,推介招商;积极培育获权企业,打造出口名牌产品,到2016年进出口企业达到160家;紧紧围绕中央、省市政策信息包装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性支持。
3.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创新“三大平台”作用,把顺应民意与解决民怨、民忧、民盼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立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预警、矛盾调处、应急管理和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五大机制,做到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实现矛盾排查常态化、应急处置规范化。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把城乡社区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三)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繁荣。坚定不移地走城市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道路,建立起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1. 增强城市集聚效应。围绕建设“人文、生态、宜居、精致”城市,每年实施一批公益性、功能性重点城建项目,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市容环境、城市品质和人居质量;对城市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地段、重点片区、重点部位,要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致建设,打造更多经得起检验的城市精品。按照组团式发展理念,在改造优化中心城区的同时,“东拓、西进、南展、北上”,合理界定功能分区,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把城区作为最大的发展载体去经营,作为最大的公共产品去打造,强化空间、形态和色彩设计,打造“新地标”、美化“天际线”,使城市整体风格更加协调、集聚带动功能显著提升。
2. 扩大城镇辐射半径。策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全市所有镇街统筹规划建设,引导各镇街结合自身地域、产业、文化特色,在园区发展、项目建设、城镇开发上打好优势仗。按照“今天中心镇,明天卫星城”的定位,重点建设石横、汶阳、安庄、湖屯4个中心镇,打造湖屯—石横、安庄—边院—汶阳两个城市次中心。到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61.8%。
3. 提升农村发展活力。认真落实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目标任务,切实加快社区建设与旧村改造,五年内新建居民楼800栋、410万平方米。不断优化村庄布局,稳步推进合村并点,让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转化为城镇居民,让更少的农民经营更多的土地、获得更高的收入。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快引黄、引汶调水进程,着力构筑现代化水网体系;分步实施农村道路改造提标工程,完善市、镇、村三级客运体系,加快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推动供气、供暖等各类管网全覆盖,拓展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建设一批方便群众、经营规范的农村连锁超市和农产品交易市场。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优化。坚持“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
1.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重点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集中打造煤电建材、精细化工、冶金机械、种植养殖、生物质能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鼓励企业生产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可再生产品,形成绿色产业链和生态工业网络。加快建设“气化肥城”,全面推广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2. 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加快实施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工程,到2016年,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积极推行“四化两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镇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镇村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2%以上。高标准推进市乡道路绿化升级改造,建设永久性景观绿化带。
3. 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实施“青山绿水行动计划”,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监控力度,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搞好山区、平原、沿河、村镇绿色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村镇,农村综合环境、水系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85%以上。
(五)丰富城市人文内涵,实现文化与物质同步发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心培育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文化内涵,全面展示文化魅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1. 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孝道文化、诚信文化、勤廉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精心打造、切实用好德园、百信广场、清风阁、陆房战斗烈士陵园等主题文化教育基地,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组织评选、宣传推介各类先进典型,使传统文化成为桃都百姓的强大精神力量。
2. 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弘扬践行新时期肥城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工作,深化鲜花送文明、道德评议会、文明创建“三个三”、桃都志愿者等活动,创塑更多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肥城特色的文明品牌。
3.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以城市文化中心为重点,以体育公园、3D数字影城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辐射,以镇街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为基础的文化活动网络,全面打造公共文化“城区十分钟活动圈”和“农村两公里服务圈”。加快建成左丘明文化园、笑园、桃文化露天博物馆等一批体现文化特色、展示肥城形象的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开展农民文化节、“四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4.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开展文化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文化领军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会展、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培植一批在全市有分量、全省有影响的骨干文化企业。到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4%,成为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六)增进桃都百姓福祉,实现共建与共享同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五大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林果生产、畜禽养殖等富民产业,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继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非农收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2.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医疗、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力度。落实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关心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满足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家庭住房需求。坚持不懈地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增强信心。
3.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率先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发展各类教育,五年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大卫生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严格落实人口目标责任,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事业,不断增强全民体质。抓好青兰高速肥城段、泰肥一级路西延、济微路绕城东移、汽车南站建设等重点工程。
四、努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共筑幸福家园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1. 培育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在全市副科以上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以“争当学习型领导干部,引领美好肥城、幸福家园建设”为主题的“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发挥“桃都讲坛”、网上学习论坛等阵地作用,引导大家既要用力气“砍柴”,又要下功夫“磨刀”;既要走出去学习,又要请进来传经;既要沉下去调研,又要静下来思考,围绕事关全市大局的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等重大课题,形成一些高质量、深层次的调研报告,提出一批全局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注重使用有思路、有激情、有能力、有贡献的干部,坚决保护敢闯、敢试、敢得罪人,关键时刻靠得住的干部,让肯干事的受尊敬,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健全领导干部日常管理、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多方联合审计等制度,形成集教育、考核、监督于一体的干部管理体系。
2. 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设置党组织,突出抓好“两新”组织扩覆盖行动,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进企业活动,努力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强“能人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在村书记中开展“同行同台竞赛”活动和“交友拜师行动”,营造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富民强村的良好氛围。继续实施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连心行动和农村社区党组织“双先双覆盖”工程,通过手牵手、联帮带,实现共同提高、整体进步。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三级党内关爱帮扶体系,逐步健全党内关爱机制。
3. 锤炼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带着深厚感情、带着政治责任,了解社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干群关系。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阳光三问”:阳光问政推动决策管理民主化,阳光问责推动行政和执法行为规范化,阳光问效推动工作成效最大化。自觉做到“四要四不要”:要争创一流,不要随波逐流;要深入群众,不要脱离群众;要化解矛盾,不要引发矛盾;要解决问题,不要解释问题。继续推进行政审批“瘦身”、“缩时”,深化“四看四比”、“4211”等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完善目标到人、问题管理、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培育“落实文化”,提升落实效能。
4. 塑树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纠风和惩防腐败等机制建设,赋予廉政文化、党务公开新内涵,打造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新亮点,做到体系更完善、监督更有力、惩处更坚决。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感恩之心对待人民,以进取之心对待工作,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志、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5. 营造团结共事的良好环境。各级干部都要把团结作为事业的生命,用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用最大的诚意去支持同事,围绕目标讲团结,坚持原则保团结,相互谅解求团结,敢于批评促团结,真正做到时时以事业为先、处处以大局为重。各级党组织要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支持人大、政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最广泛地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推进肥城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本次大会目标任务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要紧紧围绕本次大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强基础、增后劲,惠民生、促和谐,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以组织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为抓手,着力在人才引进、科技进步、项目建设、文化产业、社会管理、作风效能等方面创新提升,以此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美好的蓝图需要我们共同绘就,崇高的使命激励我们携手奋进。让我们在泰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拼搏进取,为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共筑幸福家园,全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