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9&rec=13&run=13

2008~2011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科学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挑战,紧紧围绕“奋战四年,收入翻番”和跨入百强县的目标,强力抓好抓牢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两个关键”,贯穿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条主线”,实施科教兴肥、工业强市、繁荣三产、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解放思想,创新作为,同心同德,创业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成为肥城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全市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561亿元,比2008年年均增长20.6%,与“十五”平均增速基本持平;完成境内财政收入46.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15亿元,分别增长16%、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4.2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6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10149元,增长19.6%;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2亿美元,增长31%。万元GDP能耗、COD排放等能耗环保指标明显下降。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0.24亿元、322.18亿元和198.54亿元,年均增长2.7%、10.5%和15.3%。实现人均GDP59122元,比2008年增加39894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7530美元。肥城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列第47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列第61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列第26位,跻身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

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8年的12:60:28调整为2011年的7.2:57:35.8。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有机菜、肥城桃、“两菜一粮”、干鲜果品、速生用材林“五个10多万亩”的种植格局,巩固发展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木材“五大加工运销体系”。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四连增”,总产量64.9万吨。有机蔬菜、“两菜一粮”、有机肥桃、干鲜果品、速生丰产林发展到77.6万亩,生猪、奶牛、鸡等畜禽存栏量670万头(只),成为全国最大的枫叶鸭繁育基地。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1家,其中省级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50个,土地流转面积13.5万亩。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工业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18家,其中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196家过亿元,23家利税过亿元,193家利税过千万元,1家进入全国500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0亿元、利税134亿元、利润79.1亿元,分别增长31%、33%和43%。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05亿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家,泰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重点企业研发机构31个。服务业繁荣活跃。“2112”工程推进顺利,20个服务业集聚区、10家骨干企业、20个重点项目的培植建设加快推进,特色街区、夜间经济、家庭服务业等特色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8.5亿元,增长18%,占GDP的比重达到35.8%,实现服务业税收8.7亿元,增长4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8亿元,同比增长17.4%。

发展后劲得到新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4年累计完成投资1072亿元,其中工业投入856亿元,分别为“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3.5倍和2.9倍。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对上争取、对外招商,4年实现招商引资400亿元,其中对上争取资金25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4.1倍和4.5倍;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4年建设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316个,累计完成投资453亿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用优质增量促进存量优化,靠高效投入拉动科学发展。2011年实施投资过亿元重点项目126个,计划总投资448亿元。加大招商争取力度。把招商引资、对上争取作为“一把手”、“365”工程来抓,深化“融入两圈行动”,主攻世界和中国500强、央字号企业,在北京、台湾、香港等多个地区成功举办了招商推介会。同时,科学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三农”扶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民生保障重点等领域,深入开展政策和项目“双对接”,对上争取无偿资金12亿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对投资过亿元的126个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干部“领办制”,定目标、定分工、定进度、定时限,全年完成投资172亿元,新天地生物质燃料、泰鹏粗旦无纺布、云宇20万套驱动桥等56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实施“两带三区四园”发展规划,市高新区完成了“区街分离”,现代农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现代盐化工基地跻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园区成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126个过亿元项目中,有109个集聚在“两带三区四园”。

城市建设呈现新亮点。致力于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北方桃源名城”,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对接,铺开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开辟古店新区建设,实施老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龙山河带状公园、白云山公园、金街、水街等“四园”、“四街”、“四路”、“一高层组团”等城市重点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面积拓展到44.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6万人。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31.2亿元,新修和改造公路845.38公里,全面实现镇街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等级公路。全市等级公路密度达到181.04公里/百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51.3%,石横被评为国家园林城镇。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实现总量平衡,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十一五”上级下达我市任务目标。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取得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得到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完成了市(县)新一轮机构改革。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四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16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完成9.6亿美元,年均增长14%,连年保持泰安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8.5亿美元,年均增长61%。

民生工程持续加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每年年初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计划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成中小学合点并校,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13处,成为新标准实施后全省第一个教育工作示范市。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9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296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各项社会保险扩面51000人次,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月人均分别达到1360元、950元、600元。实施十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镇街卫生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价格下降44.2%。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年人均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1500元,城市低保每人每月提高到310元。

协调发展形成新局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泰安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88处,农村教师工资实现市级统筹发放。农村标准化卫生室达到369处,积极建设镇街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100%,“农家店”达到856个,农村便民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多次荣获泰安市综合考核一等奖,镇街服务站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城市社区由8个调整为16个,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文明、平安、和谐肥城建设全面推进,“鲜花送文明”和“农村道德评议”活动深入人心,“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得到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倾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总值5900多万元。连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城”。统计、气象、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矿区农村搬迁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文化体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迈上新台阶。
(韩立新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