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9&rec=11&run=13

【名称由来及城区变迁】 商周时期,今肥城境内先后有遂、铸、讙、肥子等方域古国。西汉初年始置肥城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辖,距今已二千二百多年。肥城因肥子国而得名。老县城始建于西汉,位于市境东北部,有“卧虎城”之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知县赵珪监修肥城城池。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县林廷庸增筑月城和门楼。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马经纶组织民众改筑石砌城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李九如率民修补城池32段。1946年5月,为清除国民党军政机关在城内的依托,县民主政府组织群众将部分城墙拆除。至1958年全部拆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城建设列入国家计划,进行改建和扩建。至1976年底,建筑用地扩展到1.234平方公里。老县城因地下埋煤待采,1975年经山东省政府转呈国家计委批准,县城迁至老县城南7公里处刘家庄。1977年1月规划设计,同年7月破土动工。1980年1月,中共肥城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和部分企业事业迁驻新城。1982年县城搬迁基本结束。至2011年,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已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位置】 肥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西,泰山西麓,汶河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5°53′~36°19′,东经116°28′~116°59′。北与济南市长清区以黄巢寨、泰山窟、小泰山为界;东与泰安市岱岳区朱家庄、西张家庄、边县、二起楼、玄家楼、下官庄、杜家岗、韩家大坡、小河涯、武家庄、西张等村庄接壤;南与宁阳县大孙家滩、北落星、堽城坝、刘家庄、开元寺、解家村等隔汶河相望;西与济南市平阴县双井庄、段天井、后岭、陈屯、柳滩、白庄、展家洼,东平县杨庄、东王、蒜园子、后郑庄、前郑庄、肖庄、麻子峪、山神庙、牛山庄、苍邱、障城等村庄为邻。西南与汶上县的杨庄、云尾、东曹以汶河为界。全境南北最长48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占泰安市总面积的16.45%。
市区位于市境北部偏东,肥城盆地东南部,东、西、南三面为石灰岩组成的残丘,北为康王河。处省级干线公路济(南)微(山)、薛(家岛)馆(陶)交叉点,北有泰(安)肥(城)铁路,18条市(县)乡公路在此汇合。北距山东省省会济南75公里,距长清区44公里;东距泰安市区31公里;南距宁阳县城51公里;西南距东平县城54公里,西距平阴县城45公里。

【建置沿革】 肥城置县前,商(殷)时期,属青州、徐州之域。西周时属兖州之域。春秋时期属齐、鲁两国所辖。战国时期归齐国所辖。秦代属齐郡所辖。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肥城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辖。
东汉章帝末年(公元87~88年)撤销肥城县。境地分属济北郡卢县、蛇邱县和东平国富城县分辖。
三国魏(220~265年)至东晋(317年)前,归属同东汉。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后,境地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的济北郡、东平郡分辖。
南北朝宋(420~479年),在肥城县故城设济北郡,境地分属卢县、蛇邱县和富城县,隶属兖州。
南北朝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复置肥城县,并设东济北郡于肥城县城。
南北朝北齐(550~577年)撤东济北郡,并于茌平县的济北郡。县境属之。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于肥城县城置肥城郡。
隋开皇初年(589年),废肥城郡,保留肥城县,属济州所辖,隶属兖州。隋末,废肥城县,境地属济北郡所辖。
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肥城县,属东泰州所辖,隶属河南道兖州。贞观元年(627年)撤肥城县,境地并入博城县。乾封元年(666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总章元年(668年),复改称博城县。神龙元年(705年),再次改称乾封县。
五代(907~960年),境地仍属乾封县,隶属兖州。
宋代(960~1279年),初为乾封县,后属奉符县、平阴县分辖,隶属京东西路郓州。1115~1234年,在旧肥城设辛寨镇,境地属平阴县、奉符县分辖,隶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肥城县,隶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济南府,隶属山东布政使司。
清初,沿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泰安州,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泰武道。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州升为泰安府,肥城县仍属之。
民国二年(1913年)属岱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济南道。1938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45年2月,属鲁西(第二办事处)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1939年10月,肥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初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后属泰西专员公署。1942年10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第六专员公署。1949年9月,隶属泰西专员公署。
1950年5月,肥城县归属泰安专区。1958年10月划归聊城地区。1959年7月改属济南市。1961年5月,复归泰安地区。1985年3月隶属泰安市。1992年8月,撤销肥城县,改设肥城市(县级),由省直辖、泰安市代管。2011年肥城市仍由省直辖、泰安市代管。

【行政区划】 2010年7月,泰安市人民政府调整部分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其中肥城市撤销老城镇,以其原行政区划设立老城街道办事处;撤销王瓜店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王瓜店街道办事处;撤销仪阳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仪阳镇。2011年3月,市委、市政府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王瓜店街道分设。2011年,全市区划为3个街道、11个镇、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89个村民委员会、18个村改居民委员会、1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86个自然村。其中新城街道26个村民委员会、1个村改居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8个自然村;老城街道26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9个自然村;潮泉镇11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1个自然村;王瓜店街道32个村民委员会、58个自然村;桃园镇42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6个自然村;王庄镇53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8个自然村;湖屯镇44个村民委员会、4个村改居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4个自然村;石横镇37个村民委员会、6个村改居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安临站镇48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8个自然村;孙伯镇17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8个自然村;安驾庄镇71个村民委员会、77个自然村;边院镇80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4个自然村;汶阳镇53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1个自然村;仪阳镇49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7个自然村。

【人口状况】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94.66万人,家庭30.36万户,家庭户人口93.0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3.06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46.65万人,占总人口的49.28%;女性48.01万人,占总人口的50.7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97.15。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新城街道17.29万人,老城街道6.61万人,王瓜店街道8.21万人,潮泉镇2.19万人,桃园镇5.06万人,王庄镇5.23万人,湖屯镇7.28万人,石横镇8.05万人,安临站镇5.1万人,孙伯镇2.79万人,安驾庄镇7.62万人,汶阳镇7.34万人,边院镇7.35万人,仪阳镇4.54万人。
2011年,全市总人口98.35万人,男性49.54万人,女性48.81万人,男女比例为101.49%。全市出生人口10819人,人口出生率11.65‰;死亡6710人,死亡率6.34‰;人口自然增加4109人,自然增长5.31‰。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70人,地处山区、交通相对偏僻的潮泉、桃园、王庄、仪阳、安临站、孙伯等6镇人口密度在600人以下,其中潮泉、孙伯两镇只有419人和422人;地处厂矿驻地的老城、王瓜店、湖屯、石横等4镇(街道)人口密度在800人以上,其中老城1036人;地处汶阳平原的汶阳、边院、安驾庄等3镇人口密度在600人以上,其中汶阳987人;城市的发展,使大量人口迁入城区,新城街道人口密度2430人。

【民族概况】 肥城是全省21个民族工作重点县(市、 区)之一,共有21个少数民族成分、1.2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万人,分布在边院、安驾庄、汶阳、王庄4个镇、21个行政村及城区和矿区。少数民族1000人以上的乡镇有边院镇、安驾庄镇。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的民族村有9个,纯少数民族村3个(前黄、后黄、升庄)。回族群众具有全民信教的历史传统,境内主要以逊尼派为主。

【气候特征】 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3.6℃。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1.6℃,极端最低气温-20.0℃(1970年1月5日);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6.7℃,极端最高气温42.1℃(2002年7月15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8.3℃,最大日较差23.8(1982年5月4日)。生长期年平均249天,无霜期年平均172.9天,最长198天,最短14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79.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46.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69天,最多91天(2003年),最少51天(1988年);极端年最大雨量928.7毫米(200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323.2毫米(2002年),年季变化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的64.8%,7月最多,占全年降水的29.7%,日最大降水量208.1(1973年7月15日)。年平均蒸发量1592.2毫米。年平均风速2.3米/秒,最多风向SSE。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涝灾、大风、龙卷风、沙尘暴、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干热风、雷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