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9&rec=102&run=13

【概况】 2008年,市水利局内设14个科室站,2个正科级事业单位,2个副科级事业单位,13个股级事业单位,在编干部职工195人,离退休人员135人。2010年,成立农村公共供水管理中心。至2011年,内设人秘科、计划财务科、业务科、政策法规科、水土保持科5个职能科室,6个正科级事业单位,12个为股级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73人,其中行政人员15人(含离岗待退行政人员4人),事业人员158人;离退休人员152人,其中行政离退休人员10人,事业退休(职)人员142人;14个镇街设水利水产站。
4年中,围绕“防洪保障、供水安全、生态文明、人水和谐”的目标,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重、节水保水兼顾、治理管理同步,各项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①科学编制水利发展规划。围绕建设现代水利体系,确立“优先利用客水、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开采地下水、积极利用雨洪水、推广使用再生水、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的总体思路,投资2200万元,聘请水利部、复旦大学、省水科院专家,高点编制《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及农田水利、农村饮水、河道治理、引水调水等8项总体和专项规划。2011年11月,委托省水科院编制《肥城市现代水网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后逐年实施,构建“引黄济肥、东西互补,引汶调水、南北贯通,河库相连、引蓄结合,城乡一体、优化配置”的区域现代水网体系,实现水资源调配、防洪调度、水系生态“三网合一”。开展编制《“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四荒”治理综合规划》工作。②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坚持“扶持资金确保用好、市镇财政足额配套、涉水项目整合到位、受益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利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强力对上争取。抓住中央、省市重视水利建设的政策机遇,与发改、财政、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密切配合,打捆项目,策划争取。2008~2011年,争取上级扶持项目89个,到账无偿资金2.72亿元。整合财政投入。把水利建设资金列入市镇财政预算,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特别是对争取到位项目,落实配套政策,及时足额拨付,确保建设资金需求。加强资金统筹协调,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整合各渠道、各层次、各方面的资金用于水利建设,集中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吸引社会融资。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合作等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与经营,为水利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011年,搭建投融资平台,组建肥城龙润水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③统筹推进水利建设。把水利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工程,按照“全民动员、先易后难、科学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则,统筹推进以水系为中心、山水林田路气房综合治理的水利生态建设,为全国争先、全省率先、泰安领先提供坚强保障。4年间,肥城先后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作先进市,泰安市村村通自来水工作先进单位、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市水利局先后荣获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先进集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集体、水利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水利系统文明单位、防汛抗旱先进集体、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泰安市防汛抗旱先进集体、文明机关等荣誉称号。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008~2011年,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5.6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6万亩;新打机井796眼,维修机井847眼;新建泵站10座,改造泵站21座;河道防洪治理112公里;水库除险加固57座、新修塘坝64座;治理小流域68.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为中心,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农田灌溉保证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4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完成投资8805万元,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75万亩,完成打井242眼,埋设管道76.7万米,建土壤墒情监测站4个,土壤墒情监测点20个,机井射频卡灌溉控制系统89个,农民用水者协会66个,开挖排水沟8.5万米,建桥涵240座。项目完成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5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年新增供水能力1811万立方米,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5.1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61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1772万立方米,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25万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3105万公斤,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6149万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619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的比例达到95%。

【节水灌溉】 2008~2011年,发展节水灌溉20.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75万亩,其中低压管灌9.40万亩,微灌0.15万亩,喷灌0.1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67.8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7.7%;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4%;井灌区的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工程面积占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的97%,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年新增供水能力1811万立方米,年新增节水能力1772万立方米。工业项目开展节水改造,循环用水,对56家用水大户实施节水改造项目120多项,年节水4500多万立方米。城市供水按照“实施十百千工程,建设节水型肥城”的总体思路,推行节水新技术、新器具,建设节水型社会。2011年6月,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检查验收。

【抗旱防汛】 4年间,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防汛原则,开展防洪工程安全大检查,调整充实防汛指挥部成员,召开全市防汛工作会议,签订防汛责任书,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制定各类防汛预案,完善应急反应机制,狠抓防汛队伍建设和防汛物料储备,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2008年,为有效应对全市春季旱情,组织开展抗旱,投入抗旱资金1200多万元,兴建调水工程28处,维修泵站15处,加固水库塘坝6座,购置抗旱设备2500台套,解决30多万亩的严重旱情。2011年,旱情发生以后,迅速启动抗旱工作预案,开展抗旱救灾工作,投入抗旱人数12.85万人,投入抗旱资金472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00万元,省级资金60万元,泰安及县市配套660万元,群众自筹3800万元),动用机电井4600眼,泵站152处,出动机动抗旱设备168台次,整修病险水库、塘坝22座,疏通渠道120公里,抗旱用油240吨,抗旱用电837万度,抗旱浇灌面积61万亩。

【水土保持】 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蓄一河清泉水、建一条经济带、造一根产业链、成一道风景线”的模式,以坡改梯、水保林、经济林、谷坊塘坝、水池水窖为主要治理措施,建设生态型、清洁型小流域,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4年间,共投资2140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6.8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8.8%,治理小流域18条,先后实施完成潮泉镇夹子山、孙伯镇岈山、王瓜店街道康汇河水系生态3个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潮泉镇百福河、安驾庄镇前寨子2个省重点水土保持项目,潮泉镇黑山、安临站镇么山、孙伯镇刘庄等9个泰安市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并通过省市验收,均被评为优秀工程。同时,以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为契机,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从根本上扭转“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2011年5月,派驻2名人员进入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大厅水利窗口办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至2011年,共受理、审批水土保持方案37件,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90%、审批率100%。

【农民饮水安全】 2008~2011年,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工作思路,推进“单村变联网、小网扩大网”规模化供水,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工作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共投资5387万元,解决200个村,15.0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联网集中供水工程6处,扩建联网集中供水工程16处,打深井18眼,配套水泵18台、变频设备17台套、变压器6台、发电机组3台、二氧化氯发生器10台、信息化设备15套,铺设主支管道23.67万米,建机房、管理房3620平方米。建成市级农村公共供水信息管理系统,完成14个镇街信息化管理终端设施,实现对全市农村供水水量、水压及水泵运行情况的动态管理。在全省率先制订《肥城市实施〈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细则》,细化规范工程建设、供水管理、水价核定等方面,由水利、卫生等部门对联网供水工程及部分单村工程水源水质每半年一次检测化验,确保水源水质合格、群众长期受益。完成山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基础数据库填报系统,涉及全市14个镇街、607个行政村70.2万人。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任务,通过省水利厅、省发改委代表国家组织的竣工验收。编制上报《肥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明确今后五年饮水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具体任务。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2011年,全市共有小型水库81座。围绕增强水库防洪蓄水兴利功能,安全排查和安全鉴定大坝,有71座病险水库列入国家和省市三年投资计划,其中小(一)型22座,小(二)型49座。4年共投入治理资金1.13亿元,病险水库大部分问题得到解决,兴利库容由3227万立方米增至3797万立方米,蓄水能力由5718万立方米增至7157万立方米。投资5005万元,除险加固运行近50年的境内唯一一座中型水库——尚庄炉水库,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千年校核。

【引水调水工程】 ①引汶调水工程。工程总投资1.5亿元,年设计提水能力3400万立方米,共分三期建设,主要是通过安孙干渠将汶河水由泵站提水调入尚庄炉水库、向城区和边院镇工业园区供水。至2011年,引汶调水一期工程(安孙干渠至尚庄炉水库段)张侯泵站、张侯水库主体基本建设完成,管道安装完成80%。②引黄供水工程。2009年,投资1151万元,实施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第五期工程,完成干渠防渗2公里,改建加固建筑物26座。2011年,实施引黄供水工程,利用田山灌区、群将湖水库等现有水利工程,以黄河水作为水源,向市高新区重点企业提供可靠工业用水的供水工程,总投资4644万元。至2011年,成立群将湖水务有限公司,完成投资1057万元的供水管线敷设工程和水厂工程设计。

【依法行政】 4年间,推进水利综合执法,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利综合执法体制,重新组建水政监察大队,建立专职水政执法队伍,下设水资源执法中队、河道局执法中队。至2011年,市水政监察大队共有水政监察员50人,其中专职水政监察员17人。将水利局现执行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水利局窗口办理,并以法定主体“肥城市水利局”的名义实施;先后制定《肥城市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暂行办法》、《肥城市实施〈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细则(试行)》和《肥城市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法治水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科学保障。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和深度,严格水利执法,取得明显成效。4年间,共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50余起,罚款50余万元,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严格水利规费征收,共征收各项水利规费2.2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河道管理】 2008~2011年,共投资6309万元,完成河道险工治理8986米、堤防加固59.3公里、河道清淤19公里、清除树障9万余株。其中投资1139万元,完成大汶河(肥城段)险工护砌工程24处、7076米,加固防汛桥1座。投资2930万元,完成国家级汇河治理项目,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改善除涝面积3万亩,增加灌溉面积2万亩,成为全省由县市区主导的第一个启动、第一个批复、第一个实施、第一个竣工验收的国家级试点项目,验收结果为优良等级。投资1740万元,实施省级康王河治理项目,至2011年底已完成工程量的70%。在矿区及周边地区加快建设矿坑水拦蓄利用工程,推行分质供水。建成日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的查庄矿矿坑水拦蓄利用工程和石横分质供水站,年可向驻地企业和周围居民提供矿坑水1000万立方米。

【水资源管理】 2008年,在全省率先以立法的形式划定城区水源地保护区,被列入省重点水源地保护区目录。致力于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限制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统一调度和高效利用。实行用水定额计划管理,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区巡查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涵养水源,水质标准得到提高。累计投资200万元实施城东梯级拦蓄补源工程,新建拦蓄坝3座,拦蓄地表径流300万立方米,有效补充城市地下水源。投资30万元,实施取水计量远程监控工程,实时监测全市地下水位。坚持水资源信息公报制度和水质检验制度,新、扩、改等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审批。取水许可管理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城区329家公共单位纳入管理,每年审核下达计划指标。开展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建成矿坑水综合利用工程,实现矿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4年累计向驻地企业供应黄河水和矿坑水3700万立方米,实现水费收入5210万元。把经过处理后的矿坑水引入居民社区供洗刷使用,在全省属首创。

【渔业生产】 4年间,全市共完成水产品产量8590吨,实现产值9059万元,其中休闲渔业收入590万元。开展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举办渔业技术知识培训班16期。编制完成《肥城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1~2015)》、《肥城市水利局关于报送山东省现代渔业园区规划项目的报告》、《水产养殖手册》和《肥城市2011年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新版水域滩涂养殖证申报勘察审核要件和办理程序。湖屯镇国庄水产养殖合作社荣获“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山东省渔业标准示范化生产基地”称号,潮泉镇龙泉田园度假村被评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安临站镇东冉水苑度假村等4家被评为“泰安市休闲渔业示范点”。

【水利普查】 2010年10月,全市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立领导小组和普查办公室。按照国家水利部和省水利厅制定的节点要求,完成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聘、相关资料收集、清查名录编制、台账建设、清查和普查阶段的数据采集、审核和录入工作。至2011年,确定普查对象清查名录2.1万个,建立取用水台账273个,标绘空间数据对象5458个,举办水利普查培训班16期,参加培训人员661人,发放普查表934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