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8&rec=4&run=13

——2007年12月6日在肥城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肥城市市长 单传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的回顾
本届政府自2003年1月履行职责,任期已近五年。近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预计今年完成市内生产总值286亿元,是2002年的2.75倍,年均增长22.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8亿元,是2002年的2.83倍,同口径年均增长28.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有机菜、肥城桃、“两菜一粮”、干鲜果品、速生用材林“五个10万亩”规模种植格局,建立起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木材“五大加工运销体系”。特别是创下了全国有机蔬菜种植加工“四个之最”,连续成功举办了全国和国际有机农产品发展论坛。工业强市主体作用更加突出,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40家,五年增加161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14亿元,实现利税5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6.5%和53.6%。煤电能源、冶金机械、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0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98家,省级名牌产品达到15个。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增势旺盛,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五年累计6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今年达到78.6亿元。旅游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桃花旅游节和桃木旅游商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桃木旅游商品城被评为“全省十佳”。建筑业在富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值年均增长2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五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工业废水和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发展活力后劲显著增强。农村税费和市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财政管理体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行政审批制度、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等项改革成效显著,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五年共引进市外资金215.9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4.1亿美元,对上争取19.9亿元;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18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5.7亿元。高新区、石横、汶边“三大经济板块”聚集效应日益显现,累计建成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3个。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增加值和实缴税金年均分别增长35.5%和42.6%。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累计进出口总额近10亿美元,年均增长44.1%。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审批。五年投入城建资金38.6亿元,城区面积拓展到43平方公里,综合功能和品位内涵显著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镇村建设详细规划实现了全覆盖,小城镇开发和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步伐加快。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的“三改五化六网”效果明显,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积极展开。五年完成道路建设投资12.6亿元,新修改造公路1661.9公里,实现了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等级路;植树造林52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2.7%,建起了绿色生态景观、富民兴村产业。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肥战略加快实施,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达到58.1%。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泰安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到127处。人口和计划生育连续保持泰安市综合考核一等奖,公共卫生保障和群众医疗保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文明、平安、和谐肥城建设深入开展,“农村道德评议会”、“鲜花送文明”的做法被列为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典型,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健全。文化、体育、统计、气象、广播电视等事业实现新的发展,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矿区农村搬迁、对台等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6963元和2861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8930元,增加3531元。城镇化水平达到50.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1%,70多万农民群众全部吃上卫生水。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2件、政协提案562件。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强化。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风热线”成效显著,法制建设、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得到强化。
各位代表,今年初召开的市十二次党代会,规划了建设“世上桃源、和谐肥城”的宏伟蓝图。今年以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抓发展的着力点上凝神聚焦。咬住发展不放松,坚持“六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抓大项目与财源建设,加强税源培植、税负调查和综合治税,建成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个,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和利税过千万元企业分别比去年增加29家和26家,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发展到95家、其中过亿元的3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甲酸系列产品扩能、石横电厂四期扩建等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都在纵深落实。泰聊铁路、青兰高速肥城段、济微公路绕城东移“三大交通设施项目”顺利推进;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经济主体作用,组织百名企业家进清华大学参加CEO培训,建立外商协会,设立明星企业奖、桃乡功勋奖和年度特别奖,企业家队伍和企业发展的活力更加活跃。特别是企业上市实现重大突破,瑞泰公司即将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市;更加注重打造“三大经济板块”,引进新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3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土地集约利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9%,中低产田改造、高产示范田建设、塌陷地治理“三大土地项目”加快实施;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市财政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以10件实事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环境,完善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并联审批等机制,实施了针对重点项目的“绿色通道”服务。在与市民群众沟通上畅通渠道。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通“12348”服务热线和网上“市长信箱”,实施“百件实事网上办”,更好地增进了政府与市民群众沟通。在政府自身建设上重制度规范。实行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专题会议、重大事项调研等议事决策制度,每月一次专家讲座、公务员挂职锻炼等素质能力提升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招标采购集中管理等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制度,着力构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权”的长效机制。在抓工作落实上提高水平。制定了重大事项承办规则,落实过程推行“问题管理”,做到高标准、创造性地抓落实,快节奏、高效率地抓落实,重细节、精益求精地抓落实,严要求、掷地有声地抓落实。“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年”、有机农产品发展国际论坛、第六届桃花旅游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等重大活动扎实有效,肥城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外来建筑施工队伍安全生产备案等创新举措
效果良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回顾近五年的实践,我们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奋力开拓、成绩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近五年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深入解放思想,以观念领先引领发展率先;遵循发展规律,以科学规划指导科学发展;培植特色产业,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竞争力;积极改革创新,以市场经济手段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重视解决民生,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境内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迈上20亿元、10亿元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保持年均13%以上持续增长;跨入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全省“30强”行列,荣获全国新农村建设明星市、绿色小康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示范县等26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市、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市、平安建设先进市等51个省级荣誉称号。这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是全市人民在共建中共享、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令人鼓舞的发展成果,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新的起点,也必将激励我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近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驻肥单位干部职工和驻肥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肥城发展和前来投资兴业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应该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偏重,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部分乡镇村财力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够稳固;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一些干部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的形势任务还不够适应,高层次人才较为匮乏;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建设和管理存有薄弱环节;政府自身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展望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新一轮发展波澜壮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全省“一体两翼”主体区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速融合。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按照市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三条主线、四个增收、四大战略”的总体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世上桃源、和谐肥城”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改革创新,打造区域品牌,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构建和谐,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民生保障力,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
今后五年完成两个阶段任务:到2010年“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再经过两年努力,巩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上迈出新的步伐。到2012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比2007年翻一番,超过8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在全国百强和全省“30强”中位次不断前移。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城市的山水园林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更加彰显,新农村建设实现重大进展,统筹城乡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家庭财产性收入普遍增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社会和谐开创新局面。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完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民主法制观念和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落实好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优化布局,打造特色,汇聚要素,创优环境。优化布局,就是强化园区建设,推进集约发展。突出抓好“三大经济板块”,按照“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促进先进制造业聚集带、生态休闲旅游业聚集带、有机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带和石膏岩盐开发产业聚集带的形成。打造特色,就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搞好优势产品的研发创新和延伸扩能,打造世界最大的甲酸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纤维素、锚杆钢材、精密铸造、酒机设备、工程机械车桥、PET瓶坯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强磁材料、节能电气生产基地和能源电力基地;打响“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和优势农产品品牌,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精心打造“一城一泉、两节两园”旅游产品,努力使肥城成为“山、水、圣人”旅游线上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传承深厚的历史文脉,培植好“君子之邑、佛桃之乡,桃源名城、商家福地”的区域品牌。靠产业优势和品牌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汇聚要素,就是加大高效投入,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以全球化的视野整合资源,特别是持之以恒地加大金融资本和科技资本的投入,实施好支撑区域经济的“台柱子”项目、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项目、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走好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在高效投入中赢得高效发展。创优环境,就是提升承载功能,搭建宜居创业平台。高度重视发展环境生产力,营建配套完善的载体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真正把肥城建设成为桃乡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宜居创业之地,让发展的激情充分释展、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三、实现五年发展的良好开局
明年是今后五年发展的开局年。做好明年的工作,对于实现五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市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8%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25%,民营经济增加值和实缴税金分别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1‰以内。
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
(一)突出项目建设,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抓手,靠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强壮区域发展“脊梁”。引导项目集聚。加强产业聚集带的规划控制,编制完善盐化工和石膏工业园规划。从领导力量和政策措施上实行倾斜,鼓励“三大经济板块”迅速崛起。特别是举全市之力加快高新区发展,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中实施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能耗排放低的项目,使高新区真正成为全市产业聚集的主要平台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深化项目招商。实行领导招商、企业招商、小分队招商与以商引商紧密结合,带着项目按图索骥,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招商资源,建立招商引资协调推进机制,打破条块壁垒,减除内部消耗,努力形成“政策透明、信息联通、资源共享、人员互动”的大招商格局;建立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全面合作机制,对接产业资本,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形成“总部在济南、基地在肥城”的经济合作格局。完善“飞地政策”,鼓励各乡镇在抓好项目集中区的同时,面向经济板块和产业聚集带招商落户项目。加快项目进展。对市直投资过亿元和乡镇过3000万元的项目,继续实行包保责任制,加大力度推进。着重抓好汇源集团PET、云宇公司精密铸造、依诺威公司精梳二期工程等4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的续建新建,抓好石横电厂四期扩建等重大项目的协调筹建,抓好甲酸系列产品扩能等新上项目的落实。续建新建项目确保有60%以上年内竣工。搞好项目策划。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项目论证联席会议制度,围绕优势资源开发、产业链条延伸、重大项目配套和增进民生福祉,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策划项目。既注重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推出项目,又善于策划对本地资源和产业配套没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特别是抢抓政策机遇提报项目,积极开展对上争取。
(二)狠抓强市主体,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按照“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的梯次提升路径,培植一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强联合协作。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协作共赢。以优势产品上下游延伸为纽带,引导市内能够配套的企业搞好链接,形成骨干企业带动、专业化生产企业配套的产业链条,增强“六大支柱产业”的聚集度。支持企业引进战略投资,通过股权转让等灵活方式,积极融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央”字号企业的产业链条,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工合作。扩大企业群体。完善投资担保等政策措施,发展壮大规模企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30家以上;鼓励骨干企业增强规模实力,力争有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6家过10亿、10家过5亿。特别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带动骨干企业扩张壮大,年内争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个,努力实现中国名牌零的突破。抓好自主创新。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组建技术联盟,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分别争创省技术中心和创新型企业2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节能环保、冶金机械、精细化工、强磁材料、再生能源等领域取得突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4.5%。推进企业上市。认真研究运用资本市场,引导资产优良、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畅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明年培植上市资源达到20家,2家企业达到拟上市公司的水平。
(三)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服务业繁荣发展。坚持以聚集商气人气和提高产业层次为重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搞好规划引导。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服务业重点城区的机遇,科学编制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尤其要抓紧编制商贸物流业规划,深化完善旅游业规划。在规划的引导下整合资源,大上项目,迅速发展。突出优势行业。大力培植骨干流通企业和专业特色街区,引进名牌名店,活跃商贸流通。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年内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00家、综合服务中心5处。规划建设物流中心,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和宣传促销,抓好温泉开发、环保生态园、观光农业等项目建设,推进牛山、陶山、云蒙山和翦云山景区开发;扩大桃木旅游商品城聚集效应,办好桃花旅游节和金秋品桃节。积极引导农村银行发育,争取更多的金融单位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争取更大的信贷支持。推进制造业内部的服务业分离,壮大服务业规模,优化税收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贸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接服务业外包。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政策保障。用活用好国家和省市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在市场准入、规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服务业引导发展基金。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搞好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改革。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推动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创新发展机制。做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经营村庄“三篇文章”,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土地集约化水平,着力解决“人散、地散”和村级财力薄弱问题。总结推广实践经验,探索村集体有效增收途径,争取年内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3万元。加快富民增收。坚持富民优先,做到农业增收与非农产业致富一起抓。以工业化的思路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巩固发展“五个10万亩”规模种植格局和“五大加工运销体系”,培植发展一批特色突出的专业村、专业镇。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等配套措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有组织地发展劳务经济,特别是不断提高建筑业市场开拓能力,更好地发挥对劳务输出的带动作用。办好有机农产品发展论坛,在扩大有机蔬菜加工出口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技推广、农机装备和畜牧产业化水平,夯实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物质技术基础。搞好环境整治。在全面完成村庄第二轮加深加细规划调整的基础上,严格按规划拆旧建新,稳步实施村庄整合,积极开展“空心村”改造。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深入推进“三改五化”。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各项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范围。组织市直部门和企业与村结对帮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积极化解农村债务,确保“三农”政策落实到基层。
(五)完善基础设施,全面优化载体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搭建吸纳要素聚集的优良载体。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突出特色,增加内涵,提高品位。重点抓好龙山河带状公园规划建设,逐步建成集观光、休闲、文化、购物于一体的河道景观长廊。规划建设新城路西段和龙山路西段,带动城区向西拓展。进一步完善园林绿化,抓好供热、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公用设施建设,推进城中村组团式改造。加强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严格执行开发建设规划,发挥交通区位、自然资源、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兴镇和引商建镇。加快城镇驻地村和项目集中区村建设改造,鼓励农民进入城镇置产兴业。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努力配套要素条件。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路、水、电“三大关键要素”。完成孙伯至中皋公路建设,抓好王边公路、潮汶公路部分路段和湖王公路维修改造,推进村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加强市乡公路养护管理。积极协调争取,力争“三大交通设施项目”及早启动。实施水利发展规划,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抓好尚庄炉水库二期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发挥好水利在工农业生产、城乡供水和景观环境建设中的综合功能。搞好五凤和米山变电站的新建,优化区域电网布局。
(六)构筑人才高地,大力提升“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习培训促进观念更新和能力提高。加强企业家队伍的高层次培训,建设职业企业家团队。认真落实就业培训制度,培养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搞好新型农民培训,增强农民的从业能力特别是转移就业技能。加强人才引进。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积极引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利用地缘相近和技术中心等平台优势,密切与驻济驻泰科研院校的合作,把我市建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重视人才使用。完善人才市场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定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七)强化节能环保,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突出抓好关键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狠抓节能减排。组织开展“九大行动十创建”活动,动员全民节约资源能源。坚持技术创新节能、严格管理节能与结构调整节能并举,以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突破口,深入实施“458”工程。严格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坚决关停并转“五小”企业。保护生态环境。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和“三同时”制度,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搞好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环保规划编制,完成石横电厂脱硫等环保治理项目。积极保护地质环境和地貌景观。开展植树造林特别是荒山绿化,新植各类树木600万株以上。节约集约用地。规范国土资源市场,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认真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考核指标体系,最大限度地用好存量土地。抓好以“三大土地项目”为重点的土地开发整理,做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开发后备资源,保障发展用地。
(八)建设文化强市,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历史名人和资源禀赋的文化价值,提高“史圣故里”、“商圣隐地”的享誉度,扩大“桃文化”的影响力。开展文物普查,编辑出版系列文化作品,搞好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搞好光荣传统教育,构筑市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村镇、诚信纳税等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培育机关、社区、校园、企业文化。抓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文明网络环境。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着力抓好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九)高度关注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抓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以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管理机制,提高覆盖范围和受益水平。积极推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市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支持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健康发展,重视残疾人工作。继续抓好双拥共建,推进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做好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气象、统计等工作。重视加强社保就业。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鼓励支持自主创业,促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整顿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维护职工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认真开展“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和谐肥城建设。深化完善政务公开,做好行政复议和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责任落实体系,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完善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搞好食品、药品等市场秩序整顿,建设商品安全监测中心,确保市民群众消费安全。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今后五年发展目标,政府肩负着艰巨繁重的任务。要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供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公信力执行力。
加强新形势下的政府自身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勤政为民的服务政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建设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着力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市民群众参与度;建设务实高效的责任政府,各项工作的推进都要明确时限标准责任,落到实处,经得起实践检验;建设清正廉明的廉洁政府,从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上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建设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机关。
明年在政府机关开展“落实年”活动,培养“落实文化”、“落实作风”,健全完善目标责任制和督导考核机制;在行政审批部门开展“两集中、两减少”活动,实现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全市行政审批资源向审批服务中心集中,减少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和接受行政审批服务的成本。以开展两项活动为动力,强化工作落实,优化发展环境,把行政效能提高到新水平。
人民的监督支持是做好政府工作的有力保证。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联系,自觉接受各个方面的监督。搞好审计监督和行政执法部门层级监督,特别是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力度,防止公共权力寻租,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各位代表,为民办实事是政府的职责所系,也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明年办好10件实事:(1)完成安站至桃园公路大修改造,加强山区自然村道路建设;(2)搞好12处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完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3)规划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60处,完成农村改厕4万户;(4)全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5)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扩面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机制;(6)建设经济适用房1.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7)9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生活补助范围,基本完成城区老年公寓建设;(8)抓好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00家“农家书屋”建设,拓展基层文化阵地;(9)合理调整城市社区规模,建立“三级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户籍社区化管理等管理服务职能;(10)实施城区更换天然气工程,抓好背街小巷修缮改造,增设城区便民市场。
各位代表,在走向未来的征程上,肥城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前景美好。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建设世上桃源,构建和谐肥城,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谱写桃乡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