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8&rec=26&run=13

2003~2007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牢牢抓住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条主线”,紧紧围绕市乡财政、经营企业、村级经济、人民群众“四个增收”,深入实施科教兴肥、工业强市、繁荣三产、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跨入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全省“30强”行列,荣获全国新农村建设明星市、绿色小康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7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3.7亿元,是2002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8%。其中,第一产业28.9亿元,年均增长13.7%;第二产业192.1亿元,年均增长30%;第三产业82.7亿元,年均增长17.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484元,年均增长23.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8亿元,是2002年的2.83倍,同口径年均增长23.1%;地方财政支出25.58亿元,年均增长34.2%。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有机菜、肥城桃、“两菜一粮”(土豆、白菜、玉米间作的高效农业种植模式)、干鲜果品、速生用材林“五个10万亩”规模种植格局,建立起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木材“五大加工运销体系”,创下全国有机蔬菜种植加工最早、面积规模最大、编制规划最先、加工出口最多的“四个之最”,连续成功举办了全国和国际有机农产品发展论坛。2007年,农业总产值50.15亿元,比2002年增长87.8%,年均增长13.4%。粮食总产55万吨,增长47.5%;油料总产8000吨,增长112.4%;棉花总产3000吨,增长7.7倍;蔬菜瓜果总产196.5万吨,增长43.2%;肉类总产5.1万吨,增长-29.2%;水果总产13.7万吨,增长26.3%;禽蛋总产3.7万吨,增长30.2%;奶类总产4.4万吨,增长7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107元,比2002年增加2868元。
工业强市主体作用更加突出。2007年,完成工业产值670.3亿元,比2002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2%。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30家,5年增加167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57.6亿元,实现利税65.3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0%和57%。煤电能源、冶金机械、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0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98家,省级名牌产品达到15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钢200万吨、尿素30万吨、焦炭60万吨、甲酸10万吨、煤炭400万吨、发电量135万千瓦、轮胎150万条、精制盐20万吨、水泥160万吨、工程车桥40000条、装载机10000台、电解铝7万吨、石膏85万吨、涤纶短纤和喷胶棉15000吨、纱锭6万吨、服装130万套、肉制品10万吨。2007年,肥城再次被评为“山东省建筑业十强县”。2003~2007年,建筑业在富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值年均增长28.2%。全市有持证建筑安装企业92家,在册职工8.5万人,施工工程分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全市完成建筑企业总产值108亿元,比2003年增长2.1倍,施工产值105.3亿元,增长2.1倍,年创利润总额3.6亿元,增长2.1倍,净产值15亿元,增长1.4倍,全员劳动生产率12.7万元/人,增长1.4倍。
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增势旺盛。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亿元,比2003年增长95.3%。流通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50.2亿元,实现利税16456.5万元、利润8063.5万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147.7%、250.9%和508.3%。全市建成配送中心4处,“农家店”549个,覆盖率达到53%。2005年,商贸局被评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全市96.3万人,城市化水平50.3%,市区人口23万人,商业网点15406个,商业营业总面积107.6万平方米,人均商业营业面积1.1平方米。市区商业网点71750个,商业营业面积35.7万平方米,人均商业营业面积1.5平方米。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90处,年交易额9.68亿元。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39.09亿元,比2003年增加58.61亿元,增长72.8%。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99.87亿元,比2003年增加34.98亿元,增长53.9%。金融机构新增贷款5年累计64.9亿元。旅游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桃花旅游节和桃木旅游商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桃木旅游商品城被评为“全省十佳”。
房地产开发企业,2002年仅有3家,2007年发展到31家,5年累计完成投资25.4亿元,年均增长58.67%,累计开发商品房屋261.2万平方米(不含单位自建住房和城中村改造住房),竣工房屋205.1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57.67%,实际销售商品房屋159.32万平方米,平均销售率77.66%。建成规模住宅小区18个,商业广场2个,在建小区14个,商业广场1个。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农村税费和市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财政管理体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行政审批制度、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等项改革成效显著,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5年共引进市外资金215.9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4.1亿美元,对上争取19.9亿元;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18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5.7亿元。高新区、石横、汶(阳)边(院)“三大经济板块”聚集效应日益显现,累计建成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3个。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增加值和实缴税金年均分别增长35.5%和42.6%。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累计进出口总额近10亿美元,年均增长44.1%。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审批。5年投入城建资金38.6亿元,城区面积拓展到43平方公里,综合功能和品位内涵显著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镇村建设详细规划实现了全覆盖,小城镇开发和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步伐加快。5年累计投入资金15.1亿元,新建和改造公路1661.9公里,其中拓宽改造省级干线公路137公里,新建县乡公路237.5公里,城市道路85公里,完成“村村通”工程1202.4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到138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100%,实现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等级路,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城乡互通、村村相连的大交通框架。2007年,公路通车里程1757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978万人次,货物运输量2236万吨。民用汽车拥有量1万辆,其中私人轿车0.8万辆。邮政业务总量5058万元。植树造林52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2.7%,建起绿色生态景观、富民兴村产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工业废水和烟尘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肥战略加快实施,2007年,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3项,专利申请量314件,授权专利69件。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达到58.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5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07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98处,在职教职工9532人,在校生92827人,其中,小学144处,完全中小学6处,初中20处,普通高中7处,职业学校3处,部门办成人中专2处,乡镇成教中心校14处。泰安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到127处。高考质量实现连年突破,一榜本科上线连年以每年近700人的幅度提升。5年累计本科录取14646人,高职本科一榜上线连续5年居泰安市第一位、山东省前列。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1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处,体育馆2座,档案馆1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分别达到100%。人口和计划生育连续保持泰安市综合考核一等奖。公共卫生保障和群众医疗保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7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3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5所,卫生防疫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823张,卫生技术人员3547人,其中,执业医师1078人、注册护士1221人。文明、平安、和谐肥城建设深入开展,“农村道德评议会”、“鲜花送文明”的做法被列为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典型,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18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8717元和3479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8930元,增加3531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保持年均13%以上持续增长。城镇化水平达到50.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1%,70万多农民群众全部吃上卫生水。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29万人、4.98万人、3.18万人和7.38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0.57万人、0.96万人、和 0.61万人。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94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55万元,增加0.99万元;支出2.84万元,增加0.69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7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27万人,其中城镇低保4303人,农村低保8413人;敬老院23个,床位1615张,收养 330人。社会福利企业10个,安置残疾人员289人。(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