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村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7&rec=120&run=13

立足资源优势突出过村特色
建设现代化新型乡镇
中共过村镇委书记 赵兴柱
过村镇镇长 孙雪峰

过村镇位于肥城市东南部,距市区20公里、泰安25公里。
泰(安)东(平)、仪(阳)过(村)2条公路在此交汇。全镇总面积48. 4平方
公里,耕地2922公顷,辖35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居住着汉、
回两个民族,总人口3. 13万人。
全镇地势西高东低,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西北
部雨山海拔405米为境内最高峰。汶河支流漕、浊河上游流经东部平
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战国古槐、宋朝古墓、石佛古寺、泰山
行宫等多处县级文物古迹。境内岩盐储量42亿吨,且品位高,埋藏
浅,易开采。还有丰富的优质花岗岩、木鱼石、石油等矿产资源。
1911年以来,镇委、镇政府确定了抓好龙头企业、特色种养、
山区开发和个体私营经济4个重点的总体规划,制定并实施了“工业
立镇、农业富镇、科教兴镇、开放活镇、文明促镇、依法治镇”的发
展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指导
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总体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提高。1997年,
全镇社会总产依达到2. 84亿元,国民生产总值9906.8万元,国民收
入7337. 7万元,财政收入10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 1万元。
农业总产值1.4亿元,粮食总产达到2. 4万吨. 亩产7829公斤,棉花、
大豆、花生连年丰收,被列为全国粮棉大县建设乡镇。
特色农业初见成效。与日本合作建起了330公顷经国际有机
作物改良协会(OCIA)颁证的全国首家有机栽培蔬菜基地。主要种植绿
菜花、荷兰豆、大叶菠菜、理想大根萝卜、山药、毛芋头等国内外优
良品种,种植模式为三作三收或四作三收,每公顷收入均在15万元
以上。“过村牌”有机蔬菜成为日本、欧美市场的抢手货。另外发展
芦笋130公顷,常年瓜菜330公顷,新增桑园130公顷,双孢菇大棚
11万平方米,培优果园270公顷,新植干果130公顷.士限边花椒50
万株。道路林网毛白杨4. 5万株,林业绿化达标通过了省级验收。饲
养业有了较快发展,牛存栏8 464失,猪3. 3万头,羊8. 1万只,家
禽59万只。各类饲养大户824个,建饲养小区10个。成立了特种动
物养殖协会.引进了狐狸、山鸡、肉食犬、小尾寒羊等优良品种,逐
步建成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投工689万个,
改土整地200公顷,打岩心井6眼,埋设地下暗管7. 2万米,实现了
良田灌溉管网化,黄淮海开发工程通过验收。1997年被列为泰安市
“两高一优”农业示范乡镇。
镇办泰山速冻保鲜公司是全市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建于1993
年,总投资1200万元,被省计委推列为“1994年全国粮棉大县建设
项目”。冷藏能力达到1000吨位,年生产能力2000吨。带动基地260
公顷。速冻、保鲜两大系列,十几种产品全部按合同出口日本和欧美
市场。1997年经OCIA批准颁证,成为加工有机蔬菜的定点厂家。
蔬菜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利用资源优势先后建起了盐厂、釉面砖厂、
石材厂等镇办企业。农机厂、砖厂突出技改和新产品开发。外向型企
业草编厂、玩具厂被省外贸公司发展为定点企业,产品全部销往日本、
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等市场。村办企业发展到58处。全镇初步形成
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轻工、建筑建材、草编、刺绣等门类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5875万元,实现利税
697万元,产品销售率97%,完成出口交货值1080万元。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先后投资1200万元在镇驻地建起了
30多座商业楼房,1处大型农贸市场。开辟了中心大街和街心公园,
改变了“有镇无城”的面貌。工业、商业、文化、住宅4个小区初具
规模,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小城镇内常住人口达3000
多人,启动了小康村小康屋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被泰安市评为先进单
位,小城镇建设被肥城市列为试点和示范乡镇。投资2583万元,投
工340万个提前一年完成了“四通”工程。共铺柏油路150公里,改
造拓宽泰东公路5公里,打成配套机井35眼,埋设管道21. 1万米,
建成了供电站和35千伏降压站各1处,程控电话大楼1座,架设通
讯电缆4.2万米,新增程控电话600部。1997年完成供电量630万千
瓦时,邮电业务量达到60万元,工商税收20.8万元,保险费收入25.
67万元,赔付率60% 。
健全完善了科技推广网络。组织实施了“金桥工程”,开展了
农村系列科技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共取得科技成果49项,其中省级
2项。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922项,增加社会效益2000万元,农
技站获得“全省百强站”称号,成为泰安市和全省农业科技推广活动
先进集体。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通过了省级专家验收,达到了乡镇
级国内领先水平。科普工作被泰安市评为先进单位,1997年被泰安
市确定为科技成果推广示范乡镇。
加强了文化卫生教育工作。全镇有普通中小学20所,成人教
育学校1所,幼儿园27所,共有教职工291人,中小学在校生5499
人。“两基”达标工作通过了省政府验收。新建成教学楼1座,中小
学校舍均达到了“六配套”标准。适龄儿童人学率和初中人学率均达
到100%共升人大中专院校学生200多人,连续4年被评为市级教学
先进单位。镇一中获国家、省级荣誉多项。建起了24处文化大院,
年放映电影650场次。镇卫生院设17个科室,医务人员52人,新上
了X光机、B超等先进设备。村卫生室35处,实行了“一体化管理”,
有27处达到了甲级卫生室标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工作通过了
国家验收。成立了镇中心敬老院。各项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有了较快的
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巩固发展了“三为主”,大力推广“三结合”,
晚婚率、晚育率、计划生育率、节育措施落实率均达到了100% 。 1997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05 ‰。
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扎扎
实实地开展了各类群众性的创建、学、比活动。涌现出了一批市级以
上劳动模范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个人,镇级“十星级文明
户”达到2100户。镇团委被团省委授予青春立功先进单位。村村建
立了村民代表议事会。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农村改革逐步深化。进一步完善了各业承包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解决了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减负’,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成效显
著,做到了政务、财物公开。
199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345元,农民储蓄存款余额2850
万元,人均消费支出1570元,每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170辆,摩托
车9辆,电视机94台(其中彩电5台),电冰箱8台,农民人均住房
面积22. 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