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6&rec=458&run=13

旧时,男婚女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年龄大小、相貌丑俊、聪明愚笨,均无选择的权
力。同时,还有买卖婚姻。此类婚姻多数女方贫穷,男方以钱财相许。女子出嫁必须从一而终,丈夫
夭折、早逝也不能改嫁。妻子去世,男子则可以续娶,称“续弦”,也可以纳妾。封建婚姻礼仪繁琐,
陈规陋习甚多,主要有:
换贴。男、女一般至十五六岁,经媒人说合,两家同意,由媒人携“敬求金诺”的红贴至女家,
换回“谨遵台命”的红贴。男女通婚,旧时以女大为贵,有“女大三,抱金砖”之说。
换柬。换贴之后,再择吉日由媒人携带书有男子姓名、生辰年月等内容的四折红柬和装有聘金及
礼品的拜匣至女家,换回许亲的红柬,定下亲事。
娶亲。 旧时结婚称娶亲。 经媒人征得双方家长同意,选定良辰吉日。婚期临近,男方给女方送
“催妆衣”,喜日前一天夜里,女方整理嫁妆,姑娘上轿前“绞面开脸”,梳洗打扮,穿红袄,盘发
髻,戴蒙头红,一般在凌晨左右,新娘“抓福”(即抓盘中所盛麸子、制钱),然后顶红伞,走红毡上
轿。贫苦人家多用椅子抬新娘上轿。女方除抬嫁妆者,还要有1~3名男女送女客,讲究“去双回单”。
花轿前后,灯笼数盏,途中遇庙过桥,新娘扔钱。男家事先装点新房,迎门墙上贴红“喜”字,门口
贴新对联。娶亲前一夜,大伯哥给新人铺床,被子敞着的一头朝新娘,意为新娘进门准备吃气,铺毕
在床上打个滚。新房墙上挂艾和蒜,意为小两口相亲相爱,过日子会算计。枕头内放枣、栗子、花生,
意思是“早立子”,“花着生”。花轿至男方村口,迎亲人打着灯笼恭候。轿到男方门前,须等指定
的时辰,新娘方可下轿,俗称“磨性子”。新娘下轿,先拜天地,后拜父母、夫妻互拜,再入洞房。
新郎为新娘摘去蒙头红,新娘向众人散喜烟、喜糖、长命烧饼,新娘喝“宽心面”。晚上,新人喝交
心酒,晚辈闹洞房。新娘座帐3天。3日内,亲友乡邻送“小饭”(面食、花生、糖果等)。第3天,新娘
由嫂子陪同到族家各户磕头认亲。长者付“见面礼”钱。第4天,新郎同新娘带鸡、鱼、肉等四牲礼
“回门”,亦称“认亲”。至此,全部结婚礼仪方告结束。
旧时,县内还有一些封建婚俗,如童养媳、娃娃亲、换亲、纳妾、冥婚等。
建国后,废除封建婚姻制度,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换贴、换柬的方式终止。50~70年代,
在农村成婚,多由介绍人牵线,男女约定日期见面,此后,各自了解对方的道德品质、身体条件、家
庭状况等,若彼此中意,便择日定婚。此间,自由恋爱尚未形成风气,即使男女之间有爱慕之情者,
亦须托人作媒。80年代经人介绍的婚姻亦不少见,自由恋爱始成风气,新式婚姻只有定婚、结婚两种
形式。
定婚。择吉日,男方设宴款待女方家人,照定婚相,或男方赠女方衣物、现金为等。也有的以男
女双方换手绢为名,男方赠给女方现金。
结婚。50年代,一般用马车或地排车将新娘送到婆家。60年代后,不少以自行车代之。80年代,
有的由团支部迎送新娘,有的旅行结婚。近几年有些单位为青年举办集体婚礼,这种新式结婚形式,
不收礼,不请客,既节俭又隆重,颇受群众欢迎。
男子结婚是一生之喜庆大事,街坊邻居、亲朋挚友历来有贺喜之习,在喜事前送钱或挂喜帐。一
般关系者凑分子,称“挂公帐子”。亲戚、朋友既挂帐子又送压帐子钱,称“道喜”。80年代多以字
画、礼镜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对送礼者,确定时间设宴款待,谓之“喝喜酒”。对一般贺喜者以喜
烟、喜糖答谢。给女方送钱或礼物谓“添箱”。此俗愈来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