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修建与传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6&rec=417&run=13

老城修建与传说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肥城县志》卷三建置志载:“汉旧
城在县西,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置今治。监肥城抹汉赵王圭始因故垒而筑以
砖。周六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池阔一丈,深五尺。城只二门,南曰文安
,北曰武定,旧制四面皆直。”新修《肥城县志·建置沿革》载:公元1388年(明洪
武二十一年)知县许好问增修守御千户所。公元1403-1424(明永乐年间)城东北二隅为
河水所毁,后随势而修,致有凹陷。公元1469年(明成化五年)林廷庸又增筑月城和门
楼。公元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县钱商周组织重修城池。公元1594年(明万历二
十二年)知县马经伦改筑石城。南北长2.5华里,东西宽1.5华里,东侧一段为孤形,
西北隅为锯齿形,城东南隅建有角楼,曰“魁星阁”,东城门有形不开,西门无形。
因城池形似猛虎平卧,故称“卧虎城”。公元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61年(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均曾对城
池进行过较大的修补。
元朝前,肥城县城在今老县城西部,因设置简陋,交通不便,当时执政者曾动议
东迁。元至元十年(公元1237年)知县赵王圭曰:“镇无城廊,何以为民?”时县
吏员邹谨、郭兴二人建议在锦川之东,翔鸾之北,牛山之南,东接泰宗,西连平阴,
北距清亭,南通古兖之地修建城池。因相传汉章帝时曾有鸾集其地,赵王圭“亦
爱其土沃民膏,有桑枣之利,稼穑之饶”,乃定点连年修治新址。后因河水泛滥,城
池受损,士绅恐慌,百姓叫苦。知县乃出示榜文:凡能献计防水患者,重赏。一老者
曰:“只有身居王位者,方可消灾!”知县忙答:“卑职区区七品官衔,怎敢称王犯
上。”老者微笑道:“王位者,乃指城池形状而言,可趁重修之际,将城池改为猛虎
平卧之状,头南尾北。南门为文安门,上端建二层门楼,为虎口;城门东西两侧挖两
口大井为虎目;自南至北辟一大街为虎脊;在城中小关帝庙的东墙根立一米余的赤色
菱形石为虎心;在城皇庙街南北向中段置一紫色条石为虎肺;城的西北缩进部位,为
虎腚;北端的武定门,为虎肛;北门外,顺势向西北开一沟,为虎尾;城北端的东西
两侧凹进部位,为虎肷;在城池外的东北、东南两隅各筑一凸形石坝,可称虎膝”。
老者又曰:“须在城内设置“霸王街”。即自文安门到武定门为一南北向“街(即虎
脊);而北至南分设三条东西向街;组成一个“王”字,称为“霸王街”。如此布局
,城池可保也。”知县连连称是。欲再问老者已不知去向。其后,老城形状恰似一猛
虎平卧。
又传:因避“卧虎城”的“虎”字,在民国时期,有一位姓杨的县官,因迷信而
不敢乘轿从南门而入,惧怕“羊入虎口”。入城时他口中横衔着尖刀乘坐小轿,在夜
间自北门悄悄入城。
肥城县老城的选点、建设和历代修建,均有史料可查。关于“卧虎城”的传说至
今仍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雷茂坤 司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