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汶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5&rec=50&run=13

特点与趋势
大汶河,又名汶河。发源于莱芜、新泰群山之麓。据明嘉靖年间河道总督所著《治河方略》载:
“汶水有三源:一是泰山前的仙台岭,二是莱芜县的原山阳,三是莱芜寨子村,又汇合泰山诸泉至静
村镇,合流谓大汶口。转西南至泰安州,与小汶河合流,至宁阳西北分二,其一为元人所改,由堽城
南流入 洸水, 其二由堽城西流, 会坎河(汇河)诸泉入大清河。”
《汉书·地理志·水经》载:“入流之汶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另据《山东通志·疆域》
载:“汶水一名大汶河,在县东五十里。”
该河从汶阳镇砖舍村东约1公里处入境, 流经汶阳镇、安驾庄镇,至孙伯乡的南栾村西入东平县。长
36.33公里。流域面积5500平方公里。河槽宽窄不等,最大宽度1250米(在砖舍村东),最窄处400多
米(在肖店村西的堽城坝),河道比降1/1000。孝门村以下河道弯曲,形成几处险段,三娘庙、明新
村、塔房就是有名的险工段。
灾害与治理
境内的大汶河河道流域广阔,水土流失严重。每逢汛期洪水暴发,泥沙俱下,造成河道淤
积,加之河道宽窄不等,故历史上大汶河曾多次决口,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害。
1914年7月,大雨,汶水横溢,三娘庙、明新村一带冲毁房舍农田甚多。19 18年5月20日夜,
汶水上游普降大雨,汶河洪水泛滥,东起大汶口西至栾任,多段河堤决口,死伤多人,淹没农
田约30万亩, 倒塌房屋无数。1919年8月,大汶河新村堤段决口,淹没汶阳西部农田约5万亩。
1921年6月,汶河上游阴雨连绵月余,汶水涨猛。境内营盘口(今三娘庙),羊岚庙(今明新村)堤段
决口,倒塌房屋7万余间,沿河10万余亩农田受灾。
汶河堤防,据1929年《泰安县志》载:“大汶河堤五,即高圩(淤)堤长八十丈,吴家(店)堤
长八十丈,西徐堤、孝门堤、李家庄堤长一百五十丈,皆雍正九年知州纪迈宜详奉抚院岳浚奏
准,发帑建筑。”又载:“民国七年汶河多处决口,灾情严重,由省财政厅、上海中国济生会、
旅京山东水灾筹赈会,助洋一万九千元,不敷之处由吾民就地筹集,计用土方六万八千七百三
十六立方丈,用秸料三十六万五千六百斤,木桩九百六十四根及人工费,共支洋一万四千九百
元。民国八年竣工。”
1952年春,在明新村建三号坝,浆砌石4800立方米,用工9.6万个,国家投资9.2万元。1954
年,孙伯“子堰堤”筑土堰200米,土方4000立方米。1955年加固新村险工护岸200米,三娘庙东
北护岸300米。 共完成土750立方米, 石1700立方米, 工日3.43万个,国家投资6.25万元。1954~
1958年,累计对明新村三号坝抛石3000立方米,用工4.5万个,投资5.6万元。1956年春,明新村
三号坝以北修护岸250米。汛期砖舍村大水塘前筑坝120米,用土1240立方米,石1000立方米,用
工18330个,投资2.24万元。1957年秋,调集8000民工加固董城宫至砖舍12公里大堤,用土10.5万
立方米, 用工4.25万个,投资4万元。施工指挥部指挥县长曹英俊。1965年春,县调集12个公社
1.7万人,加高砖舍至南栾大堤1米,堤长36.33公里,堤顶宽5米,形成河堤公路化。共用土方25
万立方米, 工日10万个,国家投资12.5万元。指挥部指挥县长赵宏光。1973年,张候增筑新堤
4.1公里,完成土石方14.8万立方米,用工11.38万个,至此,大汶河北堤全部通行。
从1977年起,护岸加固与翻修不再用砌石而采用水泥砖;从1 987年起险工加固采用了水泥
空心砖,既提高了工程质量,又节省了投资。
1989年2月,泰安水利水产局批准了对境内段18.24公里的大汶河复堤工程。分两期完成。第
一期工程年3月1日开工,调集近万名劳力上阵,大干15天,于3月15日结束。完成了8039米的复
堤任务。第二期工程从1990年10月13日动工,日最大出勤劳力2万余人,大干25天,于11月7日竣
工。完成了10204米的复堤任务。两期复堤工程使大堤防洪能力普遍达到防御7000立方米/秒的标
准。共完成土石方18.2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600立方米,投工18.23万个。完成投资62.28万元,
其中国家补助26万元,劳务折款及集体投资36.28万元。
大汶河堤防工程经过连续多年的新建、整修、加固,已形成一条长36.33公里连续而完整的
大堤, 堤高平均4米,堤顶宽6米,防洪能力由原来的4500立方米/秒达到7000立方米/秒,相当于
20年一遇的标准。到1990年底,共完成土石方86.48万立方米,用工118.11万个,国家投资167.38
万元。
1997年10月15日至12月10日,肥城市开始了大汶河防洪治理工程一期复堤工程的建设任务,
全长36.412公里, 参加施工的有汶阳、 安驾庄、 孙伯三镇, 管区14个,村114个,完成筑堤土
49.41万立方米, 用工33.78万个,机械台班费14.6万个,日上工劳力2.5万人,动用机械、拖拉机
605辆,双胶轮车300辆,夯1740架,履带车12部,挖掘机4辆,完成投资508.85万元,其中省市包
干费用246.39万元,肥城市配套140万元,三乡镇自筹93.15万元,沿河群众义务工折资29.31万元。
本工程完成后,通过了省市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主管部门的联合验收,
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标准。2000年3月大汶河防洪治理二期工程全线开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实行了“三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中标单位是肥城水利地质基础公
司,监理单位为省水利厅科源监理公司。本工程完成新建及维修涵闸4座、明新村防汛公路1946
米和险工护岸1140米,完成工程投资302.36万元。
治污与利用
大汶河上游沿岸建有不少工矿企业,每天约有23万吨废水排入河内,含有有毒物质624吨,
1981年进行了3次检测,检测25项,其中19项符合标准,6项超标。化学耗氧量超标最高,达52.2
倍。
为治理大汶河的污染,自1976年,沿岸工矿企业先后进行了废水处理,1982年始有的企业
建起废水处理设施。对严重污染企业实行了“关、停、转、迁”的办法。于1996年关停了边院
海子造纸厂等2处麦草制浆能力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2000年关停了市造纸二厂的麦草制浆生
产线。年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504万吨,年削减CODer(污染物排放量)0.327吨,工业废水污染负荷
削减80%以上。
传说
一、汶河倒流的传说 自古至今,江河都向东流,这是一般的自然现象。不过在泰山之阳却
有“汶河倒流”的奇观。古老的汶河,流淌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背朝东海的汶河,清澈的河水流入西天的王母池内,专供王母浴用。东海龙王得知此事,
非常生气。他想就连长江、黄河都乖乖地向我流来,你一条小小的汶河怎能偷偷地去讨好王母?
龙王便把管辖汶河的小青龙召来,狠狠地训了一通。责令他马上将汶河改道东流。当时的小青
龙,就是心中一百个不痛快,龙王面前也不敢说半个不字,只好轻声应诺。龙王怕小青龙拒不
从命,便随后派自己的三女儿前去督察。
三姑娘来到汶河之滨,果不出父王所料,河水依旧浩浩荡荡地向西流去,便气不打一处生,
质问小青龙为何不执行父王的命令。
小青龙面带愁色地回道:“禀报三姑娘,汶河两岸,全是肥沃之地,膏腴之乡,多少黎民
百姓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倘若汶河改道,河水泛滥,卷走这一片沃野,百姓岂不无家可
归?不知有多少人畜死于非命?三姑娘,我们怎能忍心目睹这悲惨的场面?”
女人的心本来就软,何况三姑娘又是菩萨心肠。经小青龙这一说,三姑娘才知事出有因,
心中的气也就烟消云散了。她对小青龙说:“原来如此,我错怪你了。”三姑娘沉思片刻,又
急切地对小青龙说:“我回去跟父王说清。”
龙王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哪里听得进女儿的劝告。再说,让汶河改道的事,早已张扬出
去,倘若就此罢休,岂不让王母耻笑?他勒令女儿:“三天之内,若不将汶河改道东行,我也
要拿你问罪。”说完,把三姑娘赶出了龙宫。
三姑娘回到汶河之后,把父王的命令置于脑后,日夜与小青龙奔走于汶河两岸,下雨降露,
天上三日,便是下界三年。这三年间汶河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黎民百姓无不感谢三姑娘
的厚恩,便在汶河的下游修了座精巧的小庙,庙内塑着三姑娘的像,并取名“三娘庙”。至今,
汶河仍不断地向西流去。
二、杨南角的传说 汶水自东北而来,横穿史书上所说的“齐鲁必争”的肥城汶阳田,过马
家东史村,在杨南角浪花飞溅,接着转向东南,滔滔而去……
这杨南角,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哩……那是明朝初年,汶河常发水,淹了庄稼,毁了田园,
老百姓日子可真苦哇!当时,朝廷委派了一个叫杨南的治水官到肥城,治理水患。
杨南,他出身贫寒,从小就抱负很大,想为百姓做番事业,及至长大,历任治水官,遍察
民情,了解人间百姓疾苦。他为官清正,身先士卒,不受贿,不吃请,深受老百姓爱戴。他到
肥城之后,马不停蹄,带了随从,泥里水里沿汶河勘察。他正走着,碰见一个挎着小篮手拄拐
杖的讨饭老汉。老头边走边叹息地吟唱:
“大汶河哟九道弯,
年年洪水流不干。
冲走多少好庄稼,
淹了多少汶阳田。
岁岁都纳治河钱,
铜子白白送了官……”
水淹良田,百姓受苦,杨南看了心里难过。他留住老汉,坐到河滩大柳树下,送给他干粮
和水葫芦。待老汉吃喝完,杨南便与他啦起呱来。老汉见他和气可亲,便说起往日治水的事来:
“过去,也来过不少治水官,唉,他们只知要钱要粮,吃吃喝喝,治河也是东堵西塞,挡挡公
差,洪水年年泛滥,唉,要是禹王爷在世就好了……”杨南听了,不住点头,心下暗想:上古
时候,禹王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才是百姓的父母官呀!从实地察看,汶河九曲十八弯,
到这一带,水势受阻,古道低洼,窄狭,洪水一来,自然成灾。光靠堵塞治不了水,想禹王治
水,导滞疏川,引河入川,导川入海,治水方能见效。他暗下决心,效法禹王治水,疏导汶河。
可是,汶河两岸,人称膏腴之地,汶河若过马家东史向西走古河道,要淹好多汶阳田,若
改汶道向南,违了皇上命,这可咋办呢?几天来,他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又到附近村子,
访问治水的百姓,众人异口同声说:“先人开创的汶阳田,再也不能毁了,还是改道好。”
杨南琢磨,自己身为治水官,理应为民请命,从实际出发,即使皇上怪罪下来,大丈夫,
虽死不悔。当下,他便决定疏河导滞改河道以保汶阳田。告示一出,四乡八村的百姓,无不拍
手称快,纷纷涌向治河工地。杨南治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别提大伙劲头多高啦!终于,
汶河水让人牵着从马家东史以南拐弯,向西南流去,水患治住了,汶阳田保住了。
事后,杨南心想,汶河虽是治理了,但违抗了圣命,朝廷一定追查此事,无辜百姓又要吃
苦,罢罢罢,一人做事,一人当,天大的罪过,俺一人担了!于是,他又一遍巡视了汶河改道
的工地,深情地望着滔滔而去的汶河水,告别了父老乡亲,投河自尽。百姓惊闻消息,无不悲
痛,四乡八村,男女老少,含着泪水为他送葬,雪白的旗幡,象九天落下的白云;唢呐声声,
惊天动地。人们把他的遗体埋在汶河边上,为他修了庙纪念他。汶河改道的这个地方从此就叫
杨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