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布金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5&rec=38&run=13

布金山(简称布山、又名瀑布山)
位于安驾庄镇北部,与安临站镇、边院镇交界处。东西走向,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2公里,总
面积约11平方公里。基岩为花岗岩,主峰海拔447.9米,主峰顶名玉皇顶,故布金山有小泰山之称。
玉皇顶下有云阳庵和大云寺,为隋唐时所建,宋元明清历代重修。此外,尚有朝阳洞、张仙洞等诸多
景点。唐朝诗人李白曾访友至此,并留有送王山人归布山诗石碑一爿,诗曰:“王子析道论,微言破
秋毫。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尔去安可迟,瑶草空衰歇。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傲然遂独往,
长啸开岩扉。林壑久已莽,石道生蔷薇。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此碑毁于“文化大革命”。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肥城县志·方域》载:“瀑布山在城南四十里,上为天井峪,旁有
岭蜿蜒高耸,谓之横岭。《读史方舆纪要》云:‘瀑布山瀑水悬崖五十余丈。’《泰安县志》有金布
山,盖一山而分两界者也!”又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肥城县乡土志》卷七载:“瀑布山在
城南四十里,上有天峪,旁有岭蜿蜒,唐李白送王山人归布山即此……”按上述记载,此山以瀑布而
得名。
布金山地势险要,历为军事要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曾设据点两处,达3年之久。解放战争时
期,1947年10月,中共泰西地委、泰西专署和军分区部队与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七十三师十五旅激战于
此。由于迭遭战争洗劫,尤其“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此山古树名刹荡然无存。建国后,党和政府领
导人民封山造林,遍植苹果、栗子、桃树等,经几十年的培育,现已成为林木蓊郁的花果山。仅苹果
一项年产达300万公斤,远销深圳、香港、广州等地。此外,布金山还盛产柴胡、葛根、远志、枸杞、
透骨草、土元、蝎子等几十种中草药。因此,布金山已成为大龙、小龙、和埠岭、郭庄等山区村庄的
绿色银行。
一、大云寺石刻 位于安驾庄镇小龙岗石村北的布金山之阳。大云寺初建于唐代。遗址前后,各存
墓志僧塔一座。寺址前一座,高2.7米,六层,莲花座,石鼓,椎子顶。寺后的僧塔上刻有“霞禅师
塔”4个字,斜刀、阳刻。寺前有全公律师形状碑,明正德三年立,碑帽是盘龙戏珠浮雕,背面是和
尚续谱。由竹林逸民毕甫周书,兖州节度使张进撰文。《肥城县志》记载的元代至正年碑,清雍正年
间毁。
大云寺在1927年被国民党军马洪逵部一火焚之,断垣残壁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拆毁,现
仅留废墟遗址。大云寺曾有出名僧人51人。
心庆和尚是大云寺民国初年至新中国建立时期的名僧。他不仅精通佛学,而且还以儒医著名,受
到当地群众的尊敬。现在香港主持佛教事务,改名大光和尚。1977年,大光曾回乡探亲,受到中央和
地方政府的热情接待。
二、云阳庵 俗称上庵,位于安驾庄镇北布金山之阳,玉皇顶下,三山合抱,西濒大峪,迎面矗立
的影山与泰山顶的碧霞祠极为相似。庵院地势平坦,风景幽雅,奇花异草,树木参天,虽大风而无尘
土,虽大雨而不泥泞。从山下仰望,透过云雾,云阳庵犹如拔地而起的凌霄宝殿。
据考证,云阳庵建于隋朝。占地约1 0亩,庵内建有大殿三间,供奉玉皇大帝。大殿西有华陀殿,
大殿东西两侧各有廊房10间。庵中有四时不涸的清泉,可供饮用。泉南有奶奶殿三间,供奉泰山老奶
奶。殿前设香火池一座,火池前系钟鼓二楼,楼前是高大雄伟的门楼。十三级台阶下是合抱粗的柏树
排列两侧。庵东面有住宅一处,共15间,以供僧俗夫役居住。此庵原为尼姑住持,后归道士所管。
云阳庵因建置山腰,地势险绝幽静,在清末民初多为盗匪盘据。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山东国民
党驻军马洪逵部焚灭。后虽经道士崔永福、韩明墀等人一再募资修建,终因历遭劫难又无人管理,致
使雄伟壮丽的千年古刹逐渐成为一片废墟。
1947年前,云阳庵内有矗立的一方“李太白”碑,碑文是八分体写的的送王山人诗。此碑证实李
白曾慕名来此山庵内一游。
三、布山战斗 1947年国民党军队开始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9月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七十三师十五
旅或从济南长途奔袭,或以城里、石横据点为前进阵地,频繁地对泰肥山区进行袭扰,欲寻泰西地委、
专署和分区机关作战。10月8日,地委、专暑、军分区和肥城县机关部分人员1000余人,由四区南北
尚任一带转移到三区的大辛庄,计划继续向泰肥边界一带山区转移,不料其动向被十五旅发现。十五
旅遂以重兵向大辛庄、布山一带包抄。分区一团和特务营迅速抢占大辛庄和布山顽强阻击。激战从上
午9时一直进行到下午2时许。专署保卫队奋力开辟出一条通路,使大部分人员轻装突出重围。突围中
100余人牺牲、负伤和被俘,地方党政机关损失尤为严重。后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将烈士遗体埋葬在大
龙岗石村,石龙山脚下。1971年将烈士遗骨迁至东陆房革命烈士陵园。
1998年4月,原马家埠镇委、镇政府在大龙岗石村原遗址处立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对广大干部
群众、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张志纯(1220~1316)字布山,号天倪子又号布金山人。安驾庄镇张家安人。元代著名道人,有张炼
师之称。他精通道务,曾任东岳庙住持。元世祖忽必烈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天倪”,授紫服。元
初王奕斐在赠张志纯的诗中,赞誉其“赤松宗世远,岳地作神仙”。元中统三年(1262年),张志纯被
宣授为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平路道教都提点。至元元年(1264年),创建南天门阁楼,“可谓破天荒者
也”。张志纯喜爱诗词,为当时著名诗人,曾写下《泰山喜雨》、《桃花峪》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他
与金文学家元好问、徐世隆交情甚厚,曾以《送天倪子归布山》诗相赠。元延祐三年(1316年)逝世。
送天倪子归布山
元好问
太白诗笔布山头,布袜青鞋欠一游。
拟欲高人参药镜,却嫌凡骨比丹邱。
云间茅屋鸣犬静,物外烟霞风露秋。
后日天门重登览,蜕仙岩下幸迟留。
送天倪子归布山
徐世隆
九十行年发未华,道人风骨饱烟霞。
洞天福地三千里,神府仙阁第一家。
牛膝药灵斟美酝,兔毫盏净啜芳芽。
隐居自爱陶宏景,莫作山中宰相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