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口状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5&rec=16&run=13

据肥城旧志载,明朝万历(公元1573-1619年) 初年,全县总人口为29459人。清顺治四至六年(1647-
1649年),人口减少到7991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人口增至10412人。嘉庆二十年(1815年),全县人口
增长比较迅速,达到170136人。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县人口达到259818人,共41125户。
民国年间,由于连年战争,加之自然灾害,人口增加比较缓慢。1919年,全县285992人;1928年,
50731户,284742人;1942年,72023户,385918人;1947年,341747人。
1949年6月, 肥城县行政区划调整,至年底,全县有11257户,499008人。此后,人口稳定增长。
1964年, 全县139379户,662906人;1982年,186553户,848347人;1990年,231625户,985048人;200
1年,全市274938户,963916人。
全市人口在分布上主要呈现为“山区少、平原多,中部少、南北多,城镇厂矿驻地多,一般地区
少”的状况。历史上人口主要分布于汶河、康王河、汇河沿岸及平原地区;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
发展,厂矿企业的建立,尤其是生育高峰的出现,人口密度迅速增大。1950年,全县人口密度为每
平方千米402.2人, 1962年为504人,增加101.8人;1974年为627.7人,比1962年增加123.7人;1987年为
703.4人,比1974年增加75.7人;2001年为754.7人,比1987年增加51.3人。在各乡镇人口密度中,由东
北至西南的潮泉、 仪阳、安临站、孙伯等四个山区乡镇都在500人以下;加之桃园、王庄二镇也都在
600人以下,形成全市中部山区人口密度小的现状。地处南部汶阳平原的安驾庄、边院、汶阳三镇,
人口超过600人, 其中汶阳镇达到867.9人;北部矿区的老城、王瓜店、湖屯、石横四镇,人口都超过
800人,老城甚至超过1000人;地处市机关驻地的新城办事处,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口密度达到2013.3人,比1987年的1109.9人增加903.4人。
人口构成
一、全市人口性别构成 在1908-1948年中,除个别年份男性少于女性外,大部分年份男性多于女性。
1908年,全县259818人,其中男性128513人,女性131305人,性别比例为97.87(女性为100);1919年全县
285992人, 其中男性154915人, 女性131 077人,性别比例为118.19;1928年全县284742人,其中男性
154407人,女性130335人,性别比例为118.47;1930年全县306131人,其中男性164762人,女性141369
人,性别比例为116.5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市人口的性别构成仍然是个别年份男性少
于女性,多数年份男性多于女性。1949年全县总人口499008人,其中男性244464人,女性254544人,性
别比例为96.04;1958年,全县总人口574201人,其中男性283976人,女性290822人,性别比例为97.86;
此间10年中男性都少于女性。 19 59年以后, 男性逐年多于女性。 1966年, 全县689250人中, 男性
345111人,女性344 139人,性别比例为100.28;1976年,全县806021人中,男性408804人,女性397217
人,性别比例为102.92;1987年全县888412人,男性454107人,女性434305人,性别比例为104.56;1990
年,全县985048人,男性504331人,女性480717人,性别比例为104.91;2001年,全市总人口963916人,
男性489346人,女性474570人,性别比例为103.1。
二、 全市人口的年龄构成 在1964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中, 0-14岁少年儿童27 6010人,占总人口
653553人的42.4%;65岁以上老年人31997人,占总人口的4.9%;老少人口比例(65岁以上老年人与0-14岁
少年儿童之比)为11.6%;年龄中位数是18岁,按照国际通常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标准,属“年轻
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0-14岁人口254097人,占总人口842639人的30.2%;65岁以上老年
人39276人,占总人口的4.7%;老少人口比例为15.5%;年龄中位数是22岁,属“成年型”。1990年第
四次人口普查,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为281364人,占总人口976599人的28.81%;65岁以上人口51252人,
占总人口的5.25%;老少人口比例为18.2%。2000年底统计资料显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为199630人,
占总人口948602人的21.04%;65岁以上老年人68742人,占总人口7.25%;老少人口比例为34.43%。
在第二次人口普查中,全县70岁以上的老人共19041人,其中80岁以上的308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
2.9%和0.47%;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全县70岁以上老人22879人,其中80岁以上的3892人,分别占总人
口的2.72%和0.46%;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全县70岁以上老人28330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5658人,分
别占人口的2.90%和0.85%;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 70岁以上老人为52300人, 其中80岁以上老人
1310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43%和1.36%。 100岁以上的老人为12人。
三、全市人口的文化结构 据1967年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209391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32.04%。 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189908人,占总人口的29.06%;初中程度的15720人,占
2.41%;高中程度的3263人,占0.50%,大学(含肄业)程度的500人,占0.08%;文盲、半文盲263564人,
占总人口的40.33%。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537558人,占全县总人口
的63.80%;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294458人,占总人口的34.95%;初中文化程度的188041人,占22.31%;
高中文化程度的53267人,占6.32%,大学(含肄业)文化程度的1792人,占0.21%;文盲、半文盲185704人,
占22.0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67815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44%。
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293124人,占总人口的30.01%;初中文化程度的312121人,占31.96%;高中文化
程度的67187人,占6.88%;大学文化程度的5719人,占0.59%。文盲、半文盲142307人,占14.57%。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共839866人,占全市总人口948602的88.54%。其中,
小学文化程度的262753人, 占27.70%; 初中文化程度的444642人,占46.87%;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
109832人,占11.5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2639人,占2.39%。不识字人数496 37人,占总人口的5.23
%。
民族构成
肥城旧志对境内少数民族无记载。随着境域变化,特别是建国后境内厂矿的兴建和人居的迁出迁
入,少数民族及其人口有了较大发展和变化。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县内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壮族、满族等民族。1982年第
三次人口普查统计,除原有民族外,又增加了藏族、朝鲜族、水族、纳西族。
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少数民族75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6%;第三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
人口增加到8088人,占总人口的0.96%。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最多。第二次人口普查为7558人,
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76%;第三次人口普查为8034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33%;蒙古族由2人增
加到5人;满族由12人增加到14人;彝族仍为1人;壮族由2人增加到10人;其他民族由1人增加到8人。
在新增少数民族中,有藏族3人,朝鲜族4人,水族8人,纳西族1人。
2001年,肥城市共有回族、满族、壮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水族、侗族、傣族、布依族、
傈傈族、毛南族、达斡尔族、仡佬族、苗族、等18个少数民族,10430人,占全市人口的占1.1%。在少
数民族中,回族人口1026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全市14个乡镇办事处均有少数民族居住,较
集中是边院镇、安驾庄镇。全市有2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其中市政府命名的民族村8个(少数民族人口
占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