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礼仪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4&rec=545&run=13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男女结婚已革除旧时的换帖、换柬等陈规陋习。男女双方因
同学、同事相互认识,确定恋爱关系,感情成熟后再托人从中做媒,而后择日定婚、
结婚。
定婚男女双方恋爱一段时间后,认为可以定婚,则通过媒人(亦称介绍人)与双方
家庭商定吉日定婚。定婚一律选在白天。女方在其父母、哥、嫂、弟、妹等家人或族
家人陪同下到男方家中,男方设宴招待,赠送女方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礼品,
另加礼金。男女照定婚像。定婚之日起,男女互称对方的父母为爸、妈,对各自的其
他家庭成员作对等称呼。
结婚男女双方本人须亲自到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经审查批准,发给结婚证,
方为合法夫妻。然后择吉祥日子,举行结婚仪式。所谓吉祥日子,一般选在农历的双
日,如二、四、六、八、十,俗称“双头日子”,也有选“九”的,其意为“永久”
。20世纪90年代后,城里人结婚,还要选在星期六或星期日。新郎准备彩车,由伴郎
及助忙人陪同,到接新娘家接新娘。新娘由伴娘及送亲的家人陪同,乘车到男方门外
。新娘下车时要红地毯铺地(没有红地毯者,用大红纸代替),婆婆给新娘下轿钱,由
新郎抱或背新娘进家。结婚仪式俗称“拜堂”,由司仪主持,新郎、新娘共同鞠躬,
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为夫妻对拜。拜堂的时辰,多选在上午的10时10分,寓
“十全十美”之意。农村人结婚一般仍选在卯时。拜堂结束后,新娘入洞房,由新郎
揭开红盖头,然后喝“宽心面”。举行结婚喜宴,新郎新娘及其男方父母家人,依次
向送亲的客人及前来祝贺的亲朋、敬酒,表示谢意。喜宴多在饭店、宾馆举办;距城
镇较远的农村,多请厨师在家做菜,招待客人。
认亲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在亲友或族人陪同下,带着活鸡、鲜鱼以及酒、肉等
礼物回娘家,俗称“认亲”,又称“回门”。女方家庭安排宴席招待新郎及陪同人员
,并招待女方的亲朋、族家等“添箱”及助忙人。宴席间,女方家中的同辈或小辈人
向新郎等敬酒,新郎厨师等助忙人付赏钱及喜烟、喜糖。认亲返回,须在日落之前,
不可太晚。
会亲家结婚后,选适当时机,女方父母带礼物到男方家与亲家见面,俗称“会亲
家”,男方设宴款待。
吃面妇女生孩子,称“坐月子”,孩子必须在婆家生。婴儿出生的第八天或第十
二天,男女双方的亲朋多带鸡蛋、米面和小儿衣服及礼金看望、祝贺,俗称“吃面”。
此外,60岁以上老人的生日为“寿诞”,其子女、族家人及亲朋祝贺,俗称“上
寿”;乔迁新居亲朋好友祝贺,俗称“温居”;病愈出院后,亲朋好友看望,俗称“
起病”;遇有不幸,亲朋好友看望,俗称“解恼”;外出回家,亲朋好友看望,俗称
“接风洗尘”;离家外出或调任,亲朋好友看望,俗称“送行(发脚)”。20世纪90年
代兴起学生升大学或有人被提拔升迁等,亲朋好友祝贺,多送礼金。
丧葬20世纪80年代后,境内仍沿袭报丧、入殓、戴孝、送殡等习俗,实行火葬。
人死后先穿寿衣,停尸正房屋内,供亲朋好友祭奠告别,子女及孙辈守灵,有吊丧者
,守灵人磕头致谢,三天内火化送葬。上有老人健在者故后,当天或次日即发丧。发
丧时,由死者的长子抱骨灰盒到公共墓地祖上旧墓地深埋或。境内南部乡镇有的要雇
6~8名“吹手”助丧。城里人故后,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人死后第三天,由
其子女摆供、烧纸香,俗称“复三”。之后,一七、三七、五七、百日,其子女祭奠
凭吊,三年内每到祭日,其子女亦上坟祭奠。三年后,只在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上
坟祭奠。
回民故后,丧葬仍沿袭其民族习俗。天主教、基督教徒故后,则先由教内有身份
者做“弥撒”,然后火化遗体,安葬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