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墓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4&rec=512&run=13

古墓葬
李忠信墓位于边院镇南庄村南100米处。宋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墓封土高约3米,直径5米,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碑及古柏。1958年古柏
被砍,石碑被毁,现墓已被整平。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泰安县志》记载:“县西
南东向庄旁宋赠兵部侍郎忠信,字景山,七世之祖尝家营丘,后以仕于兖,又为兖人
。忠信通五经,尤长诗礼。四子穆历官尚书司勋郎中,忠信之赠官以穆贵也。”
李穆墓位于边院镇北军寨村西500米处,宋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泰安县志》记载:“墓在东向北军寨庄西半里许,土垄
高起,翁仲石兽前列。李穆,军寨庄人,其裔自宋迄今聚族而居,祖茔在东向南庄前
。”1958年,墓碑被毁,石人、石兽被推倒埋于地下,墓被整平。在距军寨4000米的
南庄村南,李忠信墓西,出土两块李穆的墓志,一块长1.2米,宽1.15米,另一块略
小。志书记载,李穆墓在北军寨庄西,而墓志却在相距4000米的南庄村南出土,确切
墓址无法认定。
左丘明墓位于石横镇东衡鱼村东,墓地占地2公顷多。1999年6月,在原址重新修
复,由清华大学教授林峥设计,新加坡书法协会主席丘程光题字。墓台长60米,宽4
0米,墓地直径20米,墓高8米,左丘明墓碑高8米,前有供桌、香炉等,墓台下为10
米宽的沥青路面,前有墓门坊,高10米,有重修左丘明墓碑文。
左丘明,姓丘名明,著有《左传》、《国语》,是与孔子齐名的同时代文学家、
史学家。《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君子,历代帝王先后
封他为“经师”、“先儒”、“先贤”等。左丘明墓的记载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
》,“富城(今肥城)有左丘明冢。”唐朝《元和郡县志》载:“平阴东南有左丘明墓
”(当时衡鱼属于平阴县)。宋祥符二年(1009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载
:“县之东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古庙犹存,访其遗址,知此即为传《春秋》之处,
故名左传精舍。洁奠下询其居守子孙,则后裔丘芳携其旧谱而至。”明天启二年肥城
县知县王惟精《左传精舍志》载:“肥城为左子桑梓地,其墓亦存焉。”“先贤左子
墓在肥城西南五十里正觉寺之西,墓右都君庄系左子故里。其后裔丘氏族众世居于此
。”又“今之肥城县有左子祠墓存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县志》载金朝
名宦翟升《题左丘明墓》诗一首:“春秋好恶圣人同,闻说英雄葬此中。愚俗岂知贤
者墓,荒村易作梵王宫。垄头藉藉人相践,泉下悠悠恨莫穷。前弊革除今可喜,尽归
醇德作诗功。”由此可见金代也曾有人修缮左丘明墓。由于沧桑巨变,战乱灾荒,左
丘明墓数次被毁,明代嘉靖敕建墓门坊一座,御书:“先儒之墓”。明天启年间肥城
县令王惟精重修墓。明天顺五年(1461年)《大明一统志》中云:“左丘明墓在肥城县
都君庄(今衡鱼古称,清朝以前为都君庄)。”曹县清进士徐继儒编撰《曹南文献录》
详载历代考古学者的文章《左丘明墓考》和《左丘明传》,文中均记载史圣左丘明姓
丘名明,左为官名,其祖籍和墓葬地均在肥城县衡鱼村。另外在丘氏墓地挖掘出残碑
一块“丘行健之墓”。文中载:“公讳行健,字贞公,世居肥邑之衡鱼村,系先祖左
丘明六十八代孙世袭奉祀生员。”现存的丘氏家谱中都载先贤为丘氏开姓祖。新中国
成立初期左丘明墓、石碑、牌坊、石兽、翁仲等附属物尚存。之后,墓毁坏严重,遗
迹荡然无存。
龙公墓位于安驾庄镇张家安村村内西北角,元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南
北长9米,东西宽6米,封土高约2米。墓前石碑,高1.5米,宽0.8米,碑额刻有“龙公墓
记”篆体字,碑文风化严重,内容不详。此墓与张家安村内东侧的张志纯庙相距仅3
00米。
唐仲冕母墓位于湖屯镇涧北村北500米处的陶山之阳的半山坡上,清代墓葬,县级
(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占地1000多平方米,从南向北第一层有两根高2.9米的巨石望柱,望柱基座0.8米
见方,望柱已被推倒在地。第二层有石羊1对,第三层有石虎1对,第四层有石马1对,第
五层有翁仲1对,身高2.6米,均手持笏板。墓前有墓碑,上刻隶书碑文“诰赠奉直大夫
前山东昌邑县知县唐公继配谭太夫人墓”,落款“嘉庆八年夏五月”。碑阴为墓志铭

墓左前方300米处有“神道碑”1通,碑高3.7米,碑阳刻“皇清诰赠夫人唐母谭太
夫人之神道”。碑阴刻字记述唐仲冕在陶山修墓的过程,上题“皇清诰赠夫人唐母谭
太夫人神道碑铭并序”,碑文由3位进士合作完成,分别是:孙玉庭撰文,常白英书丹,吴
荣光撰额。
唐仲冕,湖南善化人,清乾隆甲午科举人,癸丑科进士,知荆溪县,累官陕西布
政使,护理陕西巡抚。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载:仲冕母墓在陶山阳,
仲冕墓在陶山西,仲冕妻墓在陶山东。先是仲冕父焕令平阴时,仲冕母殁葬陶山,仲
冕殁遗命踵葬焉,故仲冕自称肥城人。
范蠡墓位于陶山幽栖寺遗址西北约百米处。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所著《岱览》中
记:“越后(蠡)扁舟至齐,止于陶,号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旧有祠,创于秦
,在公之旧居处,名陶公幽栖寺。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谁可
比伦……斯从上封泰山还,闻蠡墓在此,吊书。斯者,丞相李斯也。至汉,于祠前建
佛殿,去‘陶公’二字,改为‘幽栖寺’。即于寺内立祠祀公。一日,有老人自称青
松子对冢三笑点三额,既而手指冢口诵八言曰:‘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
,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诵毕,化为香风不见,遂刻其语为‘汉赞’
。隋时移祠于冢右,曰‘忠智幽栖祠’,既今之遗址是也。然秦碑汉赞残断薄蚀,无
复完好。至唐贞观元年(627年),有好事者重刻于石,并刻鸱夷歌于额,立之冢上。
”此碑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已重新复制完好,立于冢前。
范蠡与越王勾践深谋20余年,灭吴雪会稽之耻,封为上将军。司马迁《史记·越
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
,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
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
,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这里的“陶”即今肥城的
陶山。
李邦珍墓清光绪三十四年《肥城县乡土志》载:“邦珍墓在城北五里沙河西,谕祭
诸碑及翁仲石马石羊俱存”。现位于老城镇大石关村西。墓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
1619年),新中国成立前尚有墓碑、翁仲、石兽等,后被砸毁。1967年从墓中挖出墓志
,上书“明正奉大夫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墓志铭”。墓志84厘米见方,现存肥城市文物
管理所。墓的结构为“T”字形,料石砌成,砖铺地,有的石板浮雕花纹,两道门,
并排3口棺,墓中无贵重随葬品。
烈士墓
涧北烈士墓位于湖屯镇涧北村正北500米处陶山之阳,现代烈士墓葬,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有郑达伍、杨金文、杨丰太、张启林、邱金富、高忠、张洪法、何宝兴8位
涧北村烈士墓组成。1979年,涧北村把分散在村周围的烈士墓迁到一起,集中安葬,并
且树碑。
赵子英烈士墓位于汶阳镇西浊村西南,现代烈士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子英烈士,西浊村人,毕业于山东曲阜第二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
队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指导员、教导员等职。1939年牺牲后葬于此,1940年在
墓前立石碑。石碑有碑帽、碑身、碑座、供台等,碑帽刻有二龙戏珠。碑高3米、宽
0.8米,碑身阳面竖刻:“赵公讳培杰字子英洎德配李孺人之墓”,为烈士同学杜效
鹏的题字。背阴为赵子英墓表,滕大章撰,武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