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3&rec=28&run=13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 全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特别是
1988年以来,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要求,围
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深化和完善农村经济改革,全面推进企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宏观调控体
制的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肥城特点的改革路子,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农村经济改革
农村在巩固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墓础上,重点抓了种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基层党
支部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双达标活动,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1992年以来,重
点抓了乡镇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通过兴办服务实体,建立和完善责任体系,强化了乡镇管理机关
的服务职能。
(1)继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各业承包合同。全市各乡、镇、办事处普遍建
立了农村合同管理站,并对农村各业合同管理、变更批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农村各业承包合同管理
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1987年后,全市大力推广了农作物的间作套种,在
单位面积耕地上实现粮、棉、油、瓜、果、菜等多种作物的穿插种植。较大幅度地调整了粮食作物及
经济作物的面积比例,按照6:4的调整目标,建立了蔬菜、芦笋、生姜、黄烟、大蒜、桑蚕等6大经济
作物,总面积已达25万亩,复种指数提高到了185%,亩产值由1988年的380元增加到1992年的500元。
(3)坚持增量与增效并重,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把农业发展的着重点由
增加产量为主,转到增加产量与增加效益并重上来。立足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的农产品的商
品率,走好调整、开发、转化的路子、强化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市场流通、农业投入4个保障体
系。在粮、棉、油生产上,采取配套增产措施,加快吨粮田建设,搞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及麦棉、菜
棉、粮油间作套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经济作物种植上,大力推广立体种植和保护栽培。1992年
保护栽培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播发展到1500亩,全市复种指数达到185%,比上年提高6个
百分点。另外,突出发展了畜牧业及林果业,并充分利用矿区塌陷地和庭院发展经济,初步走上发展
高产高效农业的路子.
(4)、改革乡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职能。全市在对市、乡机关实行简政放权,加快实体建设、对
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乡镇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从1991年10月份开始,在
新城、老城、王瓜店进行了试点。通过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于1992年4月在全市17个乡镇、办事处普
遍推开,将17个乡镇的876个机构精简到165个,将2639名机关人员压缩到832名。有近2000名机关人员
充实到企业、经济实体知农业第一线。乡镇机关基本形成了“一办四委”的格局。呈现出精简、高效
的勃勃生机,干部队伍的内在活力得以启动,形成了大上经济的热潮。
(5)积极开展村党支部建设和村级服务双达标活动,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了适应改革开放
的新形势,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好地担负起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农村改革的任务,1990年以来,全市
普遍推行了村党支部达标升极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达标升级责任制,分别制匀份三年规划,把两项责任
制融为一体,相互配套衔接,同步达标升级。市、乡分别成立“农村党支部建设和社会化服务领导小
组。乡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7大服务体系,并建立服务实体。乡镇党委与村支部签订“双达标升级责
任书”,以责任制的形式固定下来。年终,按双达标升级率,对主管部门、乡镇党委和村支部进行考
核,收到明显成效。1991年双达标升级率为23%,1992年上升到38%。
(6)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根据泰安市人民政府泰政发(1992),号
文件《关于批转市民政局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报告》的通知,全市于当年初积极开展了这项工
作。各乡镇、办事处认真推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到10月底,全市17个乡镇参加保险人数335176人,
投保金额1020万元。通过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地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优,推动了农村计划生
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减轻了老龄化高峰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7)搞好生态农业建设,走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因地制宜地搞好生态农业建设,市委、市政府组织
人员到临淄西单参观学习,从1992年初开始进行了19个西单式生态农业村的建设,以此来辐射全市。
截止到1992年底,全市共完成建设投资1600万元,铺开工程66项,建成饲养舍1198间,青贮池17800立
方米,蔬菜大棚374个,引进饲养良种畜禽58710头,初步走上了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的轨道.
(8)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实行了土地有偿使用199 0年县政府转发土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村宅基
地管理工作的意见》,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对符合规定用地标准的,本着既要体现有偿使用,又要
照顾群众承受能力的原则,少用少缴费,多用多缴费,超标准用地,加倍收费。同时,加强了用地标
准管理,严格审批手续,有效地控制了浪费土地,滥用耕地。
1992年以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按照国务院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制度,采取以协议出让方式为
主,同时试行招标、拍卖出让的方式。这是我市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促进了我市城镇建设
和经济的大发展。
2、企业改革
(1)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1984年、1986年泰安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有关扩大企业自主
权,放开搞活企业和试行经济目标责任制的文件和规定,1987年县委、县政府转发了泰安市全面推行
厂长负责制,试行租赁制、股份制等文件。通过3次大的放权,把企业经营决策权、生产指挥权、产
品销售权和分配奖励权交给企业,改变了过去政企不分,对企业行政干预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调动
了企业搞活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2)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自1986年9月开始,依据“三个
条例”在全县逐步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1987年,在酒厂等单位进行企业承
包试点的基础上,1988年底在全县企业中推行了以实行“两权分离”、建立和完善责权利相结合企业
经营机制为重点的第一轮承包。县政府与49家县直企业签订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书。按照“包死基
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原则,在县直企业推行了“双保一挂”、上交利润递增包干
及上交利润递增包干超收分成,利润包干或亏损包干等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实行企业第一
轮承包的同时,强化了企业内部改革。一是搞好企业内部责任制。将承包任务指标层层分解,纵横展
开,落实到每个岗位和职工。二是改革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普遍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和优化
劳动组合,打破了僵化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新机制。
三是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实行了工资
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全浮动工资和计件工资等分配办法,打破平均主义,
在革除职工多年来吃企业大锅饭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水泥厂被省确定为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企业。
一些长期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有了新的转机。1988-1990年,实行第一轮承包的25家工业企业,总产值
由8935万元增加到12002万元,增长34%,实现利税由951万元增加到1618万元,增长70%,实现了速度、
效益的同步增长。1990年底,企业第一轮承包期满。为搞好两轮承包的衔接,县委、县政府于9月份
召开全县新一轮承包动员大会,制定了《关于第二轮企业承包经营贵任制的实施方案》、《关于确定
新一轮承包经营者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按照泰安市政府下发的《国营企业清查财产核实资金实施
意见》和《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终结审计实施意见》,进行清产核资和审计工作,为搞
好第二轮承包提供了依据。新一轮承包有6个方面的改进和完善:①由过去厂长(经理)个人承包改为企
业领导班子集体承包,党政工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理顺。②承包形式改为基数包干、超收分成;基数递
增、超收全留,零字包干或减亏包干。③由过去突出产值、营业收入改为以上交利润、实现利润为主
体的经济效益承包指标和以企业发展为重点的管理指标。④基数确定既做到保证财政收入逐步增长,
又给企业发展留有后劲。⑤统一奖惩标准,改变了过去重奖轻罚的做法。⑥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教
育纳入了承包考核指标。
(3)转换经营机制,积极探索深化企业改革的新路子。
由于“第二轮承包是集团承包,党政工领导共同组成承包班子,既促进了《承包条例》的贯彻落
实,又有利于厂长负责制的实行,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强化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较好的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物资局“以承包为动力,努力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经验,水泥
厂“实行分配公开,强化群众监督”的经验,轻工机械厂“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大力推广科技
进步” 的经验, 分别在县以上有关会议上作了典型介绍。轻工机械厂被国家计委和全国总工会授予
“全国合理化建议先进单位”。
县委、县政府及时引导企业建立了党政工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积极开展“两化一创”活动,推
广了“双保合同”,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把承包指标作为考核党政工干部的否定指标;
另一方面,对党政工又分别制定了具体指标。较好地做到了党政工职责明确,责、权、利结合。协调
运转、务实高效的企业领导体系初步形成、各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劳动、人事、分配、机构
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先后出现了县化肥厂的“三级挂钩”分配办法、县水泥厂的分
配“三步曲”及县毛巾厂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等好的经验和作法。职工积极性空前高涨,企业活力明
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上升。1991年第二轮承包的49家企业实现利税4139万元,增长26.8%。
(4)改革企业利润分配体制。全县按照省政府和泰安市政府的规定进行了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在
更大程度上确立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进一步发挥了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扩大了企业财权,增
加了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5)积极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开展经济协作。为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开展对外经济协作,县委、县
政府先后下发了3个文件,制定了18条优惠政策。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横向经济联合和经济协作,促
进企业结构的调整,1992年底,已组建企业集团1家,尚有6家企业集团正在酝酿成立。
(6)转换经营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制。199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实行股份制作为转换企业经营
机制、增强企业活力、调动职工主人翁责任感的有效办法,拟定了试行股份制的实施意见,组织人员
到外地参观学习、培训,积极探讨如何搞好股份制试点工作,制定了发展股份制的规划和措施。根据
本市企业的实际情况坚持“边实践边规范”的原则,迈出了实行股份制的第一步,取得了可喜成绩。
目前,肥城已有69家市直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和试点,并且正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

3、流通体制改革
流通体制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方针,围绕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多
种流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网络,以国合商业为主导的“三多一少”流通新格局基本形成。

(1) 集体、 个体工商户发展迅速。 截止1992年底全市集体、个体工商户达到17000个,从业人员
55000人。
(2)改革商业批发体制,变过去“三固定”为放开式批发.工业品流通由城乡分工改为商品分工、
城乡通开的新体制。
(3)改革商品购销体制,扩大了商品从生产企业的直购额。全市商业企业同省内外3500家企业建立
了联合购销关系。
(4) 发展和培育市场体系。1988年建立肥城物资市场,各类消费品市场、集贸市场也迅速发展。
1992年底,全市集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已发展到76处。正在筹建占地500亩、集商业、农贸、游乐、
饮食于一体的泰西商贸大世界和一处10.7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
(5)积极推行“四放开”。1991年下半年,为促使国合商业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市场愈
识,发挥调控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在10家流通企业,实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开”试点。
到1992年4月底,在所有流通企业普遍推行了“四放开”,加快了流通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经营活
力明显增强。肥城被泰安市确定为“四放开”试点县,并于11月份在全省介绍了经验。
(6)引入个体经营机制。1992年,商业企业在实行“四放开”的基础上,在国营商业零售网点中引
入个体经营机制,试行了“国有流动资金抽回、承包人自筹流动资金、自主经营”的新办法。推动了
商业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活力明显增强.
4、其他方面的改革。
(1)转变机关职能,大力兴办服务实体。机关、事业单位兴办服务实体,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项重
要措施,也是市乡机构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肥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自1990年以来,已兴办各
种形式的服务实体30多个,在实体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比较成熟的路子。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各部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兴办服务实体强化自身的服务功能。
人大、政协、劳动局等部门注意加强对所办实体的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内部核算管理制度。离退休老
干部也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带头兴办老年实体,活跃市场经济。机关、事业单位办实体一方面强化了
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另一方面也为机关干部提供了用武之地, 同时为精减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已兴办110个服务实体,预计年创经济收入100万元。
(2)经济体制改革。从解决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问题入手,逐步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宏观上
增强调控能力,提高计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使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
市场调节得到了有机结合。计划指标管理由1988年前的以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为主转为现在的以
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运行机制。
(3)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系统各专业银行之间实行了储蓄和业务的适当交叉。推行目标经营责任制,
加快了专业银行企业化的进程,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得到加强。①组建了票据清算中心和
日拆借资金市场, 统一办理全市的票据交换业务和日拆资金业务, 年交换额达100亿元, 拆借资金
7600万元。②开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简化了结算手续,强化了信用观念。③适应住
房制度改革的需要,布建行于1992年成立房地产信贷部.1992年底,吸收住宅储蓄92万元,筹集建房资
金2360万元。④扩大电脑储蓄业务,承办通存通兑业务。⑤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发展。自1991年
以来,各专业银行为34家企业代理发行融资债券8 950万元,批准11家企业发行内部集资.债券5450万
元。缓解了企业生产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⑥积极发展资金市场,1989-1992年,仅人民银行直接拆入
资金1.9亿元。
(4)劳动待业保险制度改革。1987年以来,逐步推行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1992年实
行挂钩企业62家,职工2.1万人,实现了工资管理机制由定量管理到系数调控的转变。1987年成立肥城
劳务市场,招工实行合同制,在平等竟争的基础上,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加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的
建设,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199 1年设立职业培训中心以来,采取长短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
前厂后校等形式,两年来定向培训职工375人,待业青年724人。就业前培训工作逐步制度化、正规化。
继续加快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市级统筹工作。1992年在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试点企业,
进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交费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试点。1992年以来,围绕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这个中心,积极稳妥的推进企业劳动、人事、分配3项制度的改革,打破干部职工的身份界限,实行
考核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在什么岗位、负什么责任、拿什么工资、享受什么待遇,进一步解决了职
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5)科技、教育、卫生体制改革。1992年以来,全市通过开展“科技年”活动,加快了实施“科教
兴肥”战略步伐,从组织领导、科技投入、政策制定上全方位强化了科技工作。市财政列支的科技三
项经费达到100万元,列全省第一位,并设立了农业、企业科技进步专项基金。通过实施星火计划,
至1992年年底,乡镇村和企业申报了375个科技项目,有233项列入计划。其中,国家火炬、星火计划
项目9项,省科研攻关和星火计划项目30项,市计划项目57项,县计划项目137项,总投资2.5亿元。全
部完成后,可新增产值10.4亿元,创利税1.77亿元。1987,1988年两次公费医疗改革,实行国家、享受
单位、个人“三挂钩”的办法以来,在保证干部职工身体健康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公费医疗支出,起
了积极作用。1992年,根据李鹏总理的指示精神和鲁财行字(1991)第183号文件精神,结合肥城实际,
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公费医疗管理办法的意见》和《肥城市公费医疗管理实施细则》,于10
月1日起.实行公费医疗经费全额包干给定点医院,并适当与个人挂钩的办法。公费医疗经费定额,按
享受人员每人每年200元,全额包干给定点医院管理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并且正在完善这项
改革。这次公费医疗改革,对推动全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988年以来,肥城教育
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推行了公开竞争、民主选聘校长的办
法,全面推行了校长负责制和教师岗位目标责任制。1992年,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基
础上,对学校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办法进行了改革.按照定编、定员、定岗、定责的原则,对教职
工实行全员聘任制,进行优化组合。在措施上,主要立足于启动教育内部活力,深化教育内部改革,
打破“大锅饭”,建立有力的竞争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
学效益。
(6)住房制度改革。为改革旧的住房制度,逐步推行住房商品化,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
负担的原则,肥城于1992年下半年制定了《肥城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改革公房低租金
制度入手,将现行的实物福利制度改变为商品货币交换制度,逐步把住房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实现提高租金、促进买房、回收资金、加快建房的良性循环。财政、税收、物
价等体制改革也都有新的进展,全市形成一个靠深化改革开创经济超常规、跳跃式、突破性大发展的
新局面。
(殷昭亮 阴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