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2&rec=60&run=13

张本安,1923年生,安临站镇郝家峪村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原中共肥城县委副书记、肥城
县县长。
张本安于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郝家峪村抗日青年团团长,下
庄镇抗日青救会副主任,中共郝家峪村支部书记,与日伪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5年日本投降
后,又投入到土地改革和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中。1947年11月初,面对围剿的数百名国民党反动
军队,带领民兵,保护了我军转移到郝家峪村的一批枪支弹药和部分区干部,受到立功奖励。1948年
6月,任三区担架二连连长,随泰西专署支前大队,胜利完成了支前任务,受到上级表彰。
1949年2月之后, 曾任中共肥城县三区(现安临站镇)区委农委委员、组织委员等。1951年4月至
1955年8月,先后任三区区委代书记、书记。自此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区是纯山区,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张本安和区委一班人,带领全区人民对土地进行了全面治理,改
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三区的做法在全县得到了推广。
1955年8月至1967年2月, 历任肥城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 副县长、 县委常委、副书记等职。自
1957年冬季,全县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修水库塘坝,整修梯田,相继修建了石坞、上庄
炉、擒将湖、北仇水库;兴建了安孙灌渠、引汶济漕工程。凿通白云山,修建了高2.2米、长410米的
穿山隧道,结束了“尚里亘古缺水,众人皆以为忧”的历史。该工程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时任山东
省委书记的舒同为工程题名“群力放水洞”,华东局领导及60多名外国驻华使节到此参观,上海科教
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世上桃园》。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960年亩产137公斤, 比1949年增长67%,全县粮食总产量1.4亿公斤,是
1949年的2倍。
在20世纪60年代的农田基本建设中,张本安和县委领导深入基层,和群众同吃、同住、国劳动,
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文革”中,受到了错误批判,并被下放劳动。1969年被“解放”后,
任1030引黄工程肥城民兵团政委和临时党委书记。带领全县2000多名民兵,苦干3年,建起高57米、流
量20立方米/秒的二级扬水工程和渠道,解决了10余万亩粮田的灌溉问题。
1971年3月至1980年5月,先后任中共肥城县委常委、县革委生产指挥部负责人,县委副书记等职。
参与了兴建陆房烈士陵园、重建焦化厂、炼铁厂等工作,期间,于1973年底,代表肥城县委、县革委
参加了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棉花会议。1978年6月,参加了全国财贸系统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先进代表会,受到党中央主席、副主席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79年初,担任治理康王河工
程总指挥,调集全县12个公社10余万人奋战半个月,彻底根除了水患。
1980年5月任肥城县县长。之后,在全县认真调查研究,积极进行农村改革,生产力得到极大提
高,全县粮食产量首次“过长江”(亩产800斤),各行各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
提高。
1983年张本安离职休养(享受厅局级待遇),但他仍履行一名老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担任了泰
安市体协副主席,肥城市老年休协主席、老龄委名誉主任、党史史志顾问等职务,先后审阅党史史志
资料300余万字,撰写了《抗战初期基层青年工作的片断回忆》、《坚持就是胜利》等10篇文章,在
省市书刊上发表,理清了肥城党组织的发展脉络,解开了肥城党的历史的诸多疑点。他关心青少年的
成长,经常到工厂、农村、机关、学校作传统教育报告,为陆房战斗纪念碑,泰西抗日武装起义纪念
碑和17个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集
体带头人奖章、关心下一代一级星星火炬奖章、老年人体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多次获山东省、泰安
市老干部先进个人、党史史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