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同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2&rec=16&run=13

赵同芳,1917年2月出生,湖屯镇张家店村人。大学文化,研究员,博士,浙江农业大学教授。
194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获农学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林部门任职。1947年赴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留学,1952年春获博士学位,并被聘为美国园艺学会与植物生理学会会员,SIGMAXI学
会会员。1952年冬季回国后,先后任山东农学院教授、中科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调入浙
江农业大学任教,并兼任商业部四川粮食贮藏研究所和上海粮食研究所顾问,中国种子协会第一届理
事,中国粮油协会第一届理事等职务。
他主讲植物生理学,编有《植物生理》教材,最早在国内创导粮食贮藏生理与种子休眠生理的研
究。他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参加粮食贮藏保鲜减少虫害损失的试验研究工作,把我国古代小麦晒后
热入窑的方法,经现代科学实验后,提出小麦晒后热入仓的保管措施,得到粮食部肯定,在全国推广
应用,并因此获得中科院科技二等奖。1970年与浙江嘉善粮仓合作研究低水分早籼谷辅助脱氧灭虫的
方法,在全国引起广泛重视,开创了我国缺氧保粮的新方法。“粮食自然缺氧保管的研究”,于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还与浙江粮食科研究所合作,利用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含
成的大蒜素(“401”抗菌剂)保鲜新甘薯,取得减少腐烂损失的良好效果,获国家科委奖励。同时
发现千分之一的“401”水液,浸稻种再播,可促进发芽,增强抗逆性的防治苗期虫害。在与有关单
位共同承担“六五”计划课题“粮食品质劣变指标”的工作中,发现粮食的脂肪酸,磨粉后煮糊的粘
度与发芽率均和品质的优劣相关,从而确定贮备粮的贮存年限与推陈贮新的指标。这一成果在1982年
粮食部举办的国防粮食科技会议上做了介绍,获得好评,并得到部级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他在有关学报上发表了20余篇科研成果报告,其中有关小麦、稻谷种子休眠的研究,对培养休眠
期长的品种减少收获前穗上发芽损失有重要价值。此外还有30余篇科普文章发表,在专著方面与他人
合作编写出版了《作物生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和《实用种子生理》(农业出版社·1990),
还有关于粮食贮藏方面的详述2 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