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11&rec=72&run=13

肥城桃木雕刻民俗
肥城桃木雕刻民俗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历经数代演绎发展,健康、平安、长寿、吉祥成为其主要内涵。桃木雕刻民俗源于《淮南子·诠言》中后羿死于桃棒之传说。隋唐时期,桃木雕刻民俗在民间广泛传播,民间的能工巧匠把佛桃核、佛桃木加工雕刻成小饰件佩带在手腕,以示得到“佛祖”的保佑。此后,各代不断丰富,各种佩饰应运而生,成为汉民族和海外华人重要的民俗饰物。
近年来,肥城市委、市政府重视桃木旅游商品的开发,结合几千年的桃文化和肥城独特的地域文化,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利用桃木开发出桃木宝剑、如意、桃木挂件、笔筒等 30多个系列 4000余个品种的桃木工艺品。桃木旅游商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旅游博览会、旅游商品交易会、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先后获得“全国最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全国桃木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金奖”“山东省标志旅游商品”等各类奖项 60多项。全市桃木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发展到 60多家,全国连锁销售企业 100多家,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城市,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2006年,肥城的桃木雕刻民俗被列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氏正骨
安驾庄梁氏正骨创始于清朝雍正年间,取字号“德兴堂”。民国十八年(1929年)《泰安县志》记载:“梁莲峰,增生,安驾庄人,精岐黄并发明接骨……其神妙效力实过西人,世传遗术远近赖之”。梁氏正骨主治四肢闭合性和简单开放性骨折与脱臼,其手法复位独特、刚柔并用、快速敏捷,杉树皮小夹板固护,内服汤剂、外敷膏药,加速骨伤创面愈合,后期导之以功能锻炼,附加中药烫洗,内外兼治、动静结合。成本低、费用少、康复快,所治骨折无不愈合者。
梁氏正骨崇尚医德,上至政府高层要员,下至黎民百姓,不分贫富,均精心医治。1915年,梁桂荣曾受邀赴京为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夫人正骨治伤,不久康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梁氏正骨第六代传人梁荫铣与其子梁鸿彬运用祖传家学救治爱国将士无数。建国后,得以继续发展。梁氏正骨术的影响远及 6省 16地 50多个县市区,梁氏膏药也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为海外人士带去福音。
石横武术
石横武术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太祖(宋赵匡胤)长拳,杨家枪法。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吉安知府王崇禹告老还乡,聘请梅占魁、邹广振护送回到山东平阴县孔村,二位武士见石横“山清水秀,景致佳美,宜于稼穑,遂定居于此”,从事农耕和传授武艺。后东平吴家朝园的吴师傅来此授艺,教出名徒徐伦,形成了石横“徐家枪、梅家棍、邹家皮锤不用问”的三派武术鼎立之势,为石横传统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镖不打铜城,枪不扎石横”的民谣传遍四面八方。解放后,石横武术逐渐发展为强身健体、历练意志的一种民间集体体育活动。曾多次参加国内举办的武术赛事,并获得奖励。1956年徐茂勋、徐光玉、梅玉德、尹崇祚在青岛的华东武术比赛中受到陈毅元帅的亲切接见。
葛氏捧瓷
孙伯镇东程村葛氏家族从事锔艺生涯已有 150多年的历史。祖、父辈操持的是“锔”行中的“浊”活,也就是锔盆、锔缸之类的粗活,到葛延振一代,在名人指点下,由“浊”行转入“清”行,也就是捧瓷,专锔补瓷绘紫砂、细瓷、水晶眼镜之类的高档次、高品位的精、细、轻、贵的高技艺活。葛氏从事捧瓷靠的是自制的三把金刚钻和不同质量的金、银、铜、铁等细如蚂蚁的锔子。葛延振手工精良,一天能做二百个锔子,有一种最小的锔子,比一粒芝麻切作二半还要小,这样的小锔子,要用半斤以上的铁锤才能砸成。一根细铜丝砸出一模一样的万千锔子,单是用力均匀这一本事就得练上十年。2001年 12月葛延振被泰安市政府财贸局授予“泰安市锔艺大师”称号。
高跷牌坊
边院镇东向北村高跷牌坊习俗舞蹈队,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在清朝嘉庆年间就颇负盛名。高跷牌坊舞蹈队有 20余人组成。“垛牌坊”表演,由 8人组成,每组有 5人脚踩高跷,并排站齐,肩上抬一长匾,一男一女脚踩高跷站立匾上,女子右手持一手帕,左手持一根长3米左右,经装饰过且富有弹性的竹条,在竹条顶端系着一只彩蝶,男子手持一把彩扇,两人随锣鼓点在匾上翩翩起舞。也称“两层牌坊”。后来又发展创新设计表演了“三层高跷牌坊”,也就是在五人之上的二人再抬一匾,一人踩在二人匾上,让人看着险要壮观。与高空扑蝶、跑旱船、舞龙、舞狮、牵骆驼、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等民间舞蹈相结合,构成独特的边院东向民间艺术表演特色,其独树一帜的现场表演技巧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周边县市区有着广泛影响。
徐氏锡具工艺
徐氏锡具是王庄镇西徐村徐光臣老艺人于清道光年间自立门户发展而来。徐老先生自小从师学习锡具制作技艺,成年后以此为职业毕生从事锡具制作,技艺娴熟精湛,制品独特新颖。他选用材料十分讲究,含锡量须达到 96.5%的高纯度,工序有化锡、压板、制图、剪片、焊接、打磨、抛光等 20余道。经他手制作的锡灯、蜡台、香案、茶壶、酒具等锡具制品,名扬四方,技艺传承后世。徐氏锡具酒壶有菊球瓶、龙胆、海棠、白莲、美人、小鸵鸟、美人装、保温瓶等款式;茶壶有鸡心、车头、白莲、一捧笙和鱼龙逗宝等款式。用此壶泡茶,香味纯正,几天不酸不霉,受到世人的高度赞誉。第三代传承人徐衍文时常被泰安岱庙和各古董商邀请修复珍藏之古文物。他制作的锡具荣获“泰安民间工艺品展销三等奖”,并多次参加省市民间工艺品展览,均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