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10&rec=18&run=13

一是保增长成效显著,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15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18.9%;外贸进出口总额2.56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5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7803元,增长13%。
二是调结构措施得力,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8:60:3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35%、COD和二氧化硫减排全面完成年度目标,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现代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突出农业“有机化”,有机蔬菜面积发展到17.8万亩、基地451个,打响了“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品牌”。以“三菜、三桃、三林、三畜”为重点的规模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五大产销加工体系”不断健全,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86家。做好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村庄“三篇文章”,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步伐,严格落实上级强农惠农政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坚持把保工业企业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5亿元,利税109亿元,利润54.7亿元,分别增长16%、19%和20%。装备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全部达到60亿级,规模以上企业新增63家、达到302家,其中167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172家利税过千万元,分别新增29家和34家。全市有4家企业被列为省级重点企业,4个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3.01个百分点。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产业优势。实施了骨干企业培植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突出发展“六大支柱产业”,甲酸、纤维素、工程车桥等工业拳头产品形成基地化规模,在国内或国际市场占有重要份额,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持续提速。立足区位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培育特色经济,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增幅高于生产总值2个百分点。大力培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四大重点产业”,“两节一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打造城市核心商圈、湖屯物流园区、“两圣”名人文化园、桃花源风景区、桃木旅游商品城“五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了三产服务业繁荣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亿元,增长19%。
三是抓投资强力推进,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抓住国家鼓励投资的有利时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靠高效投入拉动科学发展。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0亿元,同比增长25%。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009年,全市过亿元重点建设项目58个,总投资124亿元,其中PET瓶坯、纤维素多糖等32个项目竣工投产。“三大经济板块”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建成投产过亿元项目16个,完成投资22.9亿元。青兰高速肥城段、泰聊铁路肥城段和石横电厂四期扩建项目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365”工程来抓,纵深推进了“总部在济南,基地在肥城”专题招商活动,与知名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项目的规模、效益和带动力上了新水平。全市引进到位市外资金110.2亿元,增长28.9%,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增长7.8%。“总部在济南、基地在肥城”专题招商有21个项目落地,总投资36.8亿元;对上争取成效显著。正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盯住基础设施建设、“三农”扶持、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领域,深入开展政策和项目“双对接”。对上争取无偿资金7.4亿元,增长39.5%;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支持企业上市,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积极启动民间资本。
四是促稳定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增强城市品位内涵。以“三城联创”为抓手,建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城市,实施了总投资4亿多元的“四园、四街、四路、一组团”等重点城建工程,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城市的承载功能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2009年,铺开旧村改造103个村,建设居民楼267万平方米,其中年内开工131万平方米,安置1.2万户,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3%,城镇居民医疗等“五大保险”扩面16.6万人。肥城市被列入全国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近10万名60岁以上老人享受每人每月55元的养老金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办好了就业再就业、老龄优抚保障等10个方面的实事,使城乡群众广泛受益。市财政民生支出3.46亿元,增长36.9%。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平安肥城建设卓有成效,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安全生产持续稳定,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文化、体育、卫生、民政、老龄等事业均取得了较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