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气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6&A=1&rec=26&run=13

肥城县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春季始于3月26日,61天;
夏季始于5月26日,102天;秋季始于9月5日,6l天;冬季始于11月5日,141天。
光照 县内光照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总辐射量在116~132千卡/cm2之间。
全县年日照时数在2315~2898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为53~65%。
气温 据1958—1987年气象资料统计, 累计年平均气温在12~14°C之间,
最冷在1月份, 平均气温一2.7°C;最热在7月份,平均气温26.5°C。年较差
为29.2°C年极端最低气温为一20℃。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6°C。
境内稳定通过0°C的日期平均在2月24日, 终日平均在12月11日,平均间隔
天数284天,最长间隔天数303天,最短262天。大于10°C80%的保证率积温4710
°C,大于10°C80%的保证率积温4233°C。
降水 历年平均在434~1083毫米之间,年际变化较大,降水年变率为23%,
且具有春旱夏涝,晚秋再旱和旱涝交替的特点。
雨季一般起于7月上旬, 止于9月上旬,为期2个月左右。最长连续降水日数
平均8~11天。大于10毫米的降水天数严均18.3天。大于25毫米的降水日数严均
7.1天。大于50毫米的降水日数平均2.I天。大于100毫米以上的最多只有l天。
全县降水小于5毫米的最长连续日数和无降水日数为185天, 最少22天,平均104
天。
全县降水保证率80%的雨量为515毫米, ≥0℃期间的年雨量为480毫米。≥
10℃期间的年雨量为446毫米。自1957年以来,年降水大于1000毫米的只有1次,
小于500毫米的有6次。
风 县内风的年变化规律主要随季节转换。春季盛行东南风,平均风力3~4
级, 最大5级。春末夏初常有短时间的4~5级西南风。夏季多偏南风,间有4~5
级的东风、东北风。秋、冬季多为北风、西北风。全年以春风较多。盛夏期间,
由于受较强冷空气影响, 间有7级以上的偏北大风。1978年6月30日和8月18日,
两次强雷雨时最大风速分别达22~24米/秒, 最大风力约8~10级,最大风速达
33米/秒。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全年平均65%。最低出现在3~4月份。最大出现在7~9
月份。
蒸发量 年蒸发量平均在1468~2381毫米之间。 一年中,夏季蒸发量最大,
占全年总蒸发量的37%。其中6月份最大。冬季蒸发量最少,占全年总蒸发量的9
.6%。
雪 历年最早下雪日在11月, 终雪日在5月。降雪时间集中在1~2月份,积
雪时间相同,最大雪量为6.9毫米,平均积雪深6~10厘米。分别出现“冻雨”,
造成电线和树木积冰,冰层厚1~2厘米。
霜 全县历年无霜期平均在150~200天之间。初霜期平均在10月18日。终霜
期最晚在4月29日。
冻土 历年河流结冰和冻土时间大约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封冻期一般在
1月上旬,约8~10天,最长10~15天。最大结冰厚度平均10~30厘米。融冰期一
般在2月下旬~3月上旬, 最晚在3月底。冬季冻土层厚,一般为20~40厘米,最
大厚度49厘米。
地温 历年平均地面温度(系指地面及地中浅层5~20厘米的土壤温度) 为14
.3°C。 地面温度的变化与气温的年变化相似。2~6月份递增,7月份出现最大
值。自8月份递减,至翌年11月出现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