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5&A=3&rec=23&run=13

组织工作

【领导班子建设】 结合市乡党委、人大、政府换届,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完善制度为重点,积极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努力建设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领导班子。换届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共156名(比上届减少25职),平均年龄36.53岁,比上届降低3.16岁;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38名,占24.35%;配备女干部23名,占14.65%;换届后,减少副书记47人。乡镇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共82名(比换届前减少17名);平均年龄36.1岁,比换届前降低2.9岁;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2名,占6.83%;女干部15名,党外干部5名;少数民族过千人的4个乡镇领导班子都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乡镇党政正职35岁左右的7名,占17.5%;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13名,占32.5%。通过集中换届,乡镇领导班子文化、年龄、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功能进一步提升,一批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的干部走上党政正职领导岗位,一批高学历层次、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实现了班子职数精简优化、年龄梯次配备、知识结构优势互补。换届完成后,适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的新形势,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以
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2010年11月,根据省、泰安市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严格按照核定领导职数调整配备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进一步精简领导职数,加大交叉任职力度,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由调整前的175职减少到152职(其中党外干部3人)。根据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实际和工作需要,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的标准、程序以及关于班子职数等方面的要求,重点对因干部调整或退出领导班子空缺的职位,有计划、分批次地做好调整充实工作,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2010年下半年,按照市政府机构改革要求,对部分新组建、新更名和新调整的政府工作部门,按规定职数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增强了班子的整体功能和生机活力。完成历次市人代会、政协会和乡镇人代会届中补选任务,指导做好市工商联、共青团、工会、妇联、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实现上级党委和市委人事安排意图。

【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大力倡树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为事业发展选用干部,注重为各个年龄段、各种身份的优秀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打造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认真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四项监督制度及相关政策法规,严格履行程序,严把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关键环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09~2010年全面推行干部拟任免人选、推荐人选市委全委会或常委会票决,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等制度,分三批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干部8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招考乡镇机关公务员6

。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2009~2010年先后分批次、有计划地组织182名干部到乡镇街道、工作区、社区及农村挂(任)职锻炼,选派146名副科级后备干部驻村集中整顿相对后进村,外派176名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招商锻炼,抽派11名干部到贵州金沙县帮助工作,抽调40名干部参与企业改制工作。健全干部管理制度,
制定实行《新泰市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
《关于干部调整期间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能力建设规范科学高效工作运行机制的意见》、《关于实施乡镇党委书记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等制度规定。
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2009年择优确定副科级后备干部人选378名,其中市直部门285名、乡镇街道93名;
按照泰安市委组织部县级后备干部集中补充调整工作部署,上报县级党政副职后备干部人选14名
。着力加强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 2009年以后新接收省委组织部选调生51名,其中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的3人,考选、调动到上级机关工作的10人。
重视做好
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做到系统培养、择优使用。坚持把干部档案管理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干部档案集中整理和审核工作,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投资20余万元完成数字化档案建设,提升档案管用工作整体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才工作发展规划,按照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4.5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91名。

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
提升党政人才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连续两年选调114名市乡科级干部到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培训研修,先后选派355名干部到基层任(挂)职锻炼。突出优秀企业家队伍教育培养。采取院企合作、委托培养、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先后培训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500人次。与清华大学合作实施“新泰百名企业家培训工程”,培训2批40人。培育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市八批共评选各层次人才2125人。实施教育人才递进培养工程,2010年全市共评选出新泰教学新星、教坛英才、名师、名校长300名。开展“新泰名中医”评选活动,全市共评选出51名。五年间,全市累计选拔各级各类人才20439人。突出抓好技能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首席技师44人,各级技师总数达到2400人。实施能工巧匠助推科学发展计划,培养选拔各类技能人才54982人。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累计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1万人。

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企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文件。依托投产的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0人。采取项目带动、公开招考、洽谈交流、网络聚才等方式,31个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引进人才826人,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900余人。采取咨询、兼职、技术合作等方式,先后有国内32家高校、科研单位与市内120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有20家企业被12所高校确定为教学科研基地,吸引80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本市有关项目研发工作。

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有效载体。
先后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处,建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一处、省级院士工作站2处。加快人才创业园区建设,依托市五大产业园区,搭建起项目集聚、产业集群、人才吸纳的良好载体和平台,建成人才创业园区,先后有2100余人来新泰创业。建立市级科技创新团队40个。五年间,各级投入科研经费9962万元,对上争取1470万元,承担各级重大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38项;授权国家专利607项,102项科技成果获各级奖励,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优化人才环境,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设立“新泰市杰出人才贡献奖”,每三年表彰一次,市委、市政府授予“新泰市杰出人才”称号。建立关爱机制,坚持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实行优秀人才定期体检和休假制度,为4000多名人才建立健康档案。

【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年”活动,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完成一轮村“两委”换届,党组织书记、主任“一人兼”比例和“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比例均高于上级要求,一大批“双高双强”型干部充实进村“两委”班子,班子的年龄、文化结构更加合理。强化村党组织书记教育管理,每年实施集中培训、外出学习观摩、述职评议、谈心谈话、考察考核“五个一遍”;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待遇,2009年4月起由市财政按月发放岗位补贴;2009年,有5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录用为乡镇公务员。2006~2010年,共招聘244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得到充实。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计划,开展“城乡结对共建”,首批198对乡企、村企、村村、村居共建单位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农村后进面进一步缩小。多方筹措资金,完成新建、改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30个。创新完善村级运行机制,推行党组织负责人“双述双评”制度(向上级述职、组织点评,向党员述职、民主测评)、党员质询制,村级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强化社区党建,完善社区党组织设置方式,在29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党组织,“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
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
)要求落实到位,
深入实施社区党建“双示范工程”,
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属企业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企业党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机关事业单位重点提升党建规范化水平

在全市街道社区、市属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以“时时作示范、处处当先锋、事事我带头”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泰山先锋示范岗”活动,引导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服务居民生活、服务项目发展、服务城市建设。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全面实施“双覆盖、双提升”行动,加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284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35家社会组织全部建立起党的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形成了“面上覆盖、点上突破、量上扩展、质上提升”的格局。扎实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探索实行党员首议制、党员提案制、党务公开制,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创设载体,畅通渠道,完善机制,积极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基层党委97个,党总支254个,党支部2065个。

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发展党员计划调控制、分级负责、“两推一公示”和调训培养制度,完善发展党员全程监督机制,重点做好在生产和工作一线、高知识群体和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确保党员发展质量。五年间,全市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6700余人次,发展新党员4586名,其中35岁以下的占53%,高中以上学历占85.2%,农民占38.3%,妇女占23.8%。深化党员奉献积分活动,农村党员积极认领服务岗位,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6.5万余件。以党员干部为主体,扎实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乡镇全部建立为民服务代理大厅,98%的行政村建起规范的为民服务代理站,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打造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重点实施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计划,搞好下岗、失业、农民工、未就业大学生等党员群体技能培训工作。实施党员结对帮扶、党员联户制度,引导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带动群众致富,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截至2010年底,全市党员总数达到62846个。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实施站点规范建设工程、远程教育延伸工程、远程教育站点开通互联网工程、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工程以及远程教育科技致富工程,积极开展教学辅导、万名农村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参与服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不断拓展远程教育功能。2009年完成9家公有制企业和2家民营企业站点建设工作,同步建设青云街道福田小学、石莱镇中学等5所学校站点,农业局、林业局等8个市直机关站点,使全市远程教育接收站点达到953个。2010年,顺应全省远程教育网络由卫星传输转为互联网传输的“一主多辅”新模式,对2007年开通的一体化网站“山东泰山网”升级改造为“齐鲁先锋—山东党员教育平台”,全市有941个基层站点开通互联网,为成功转变传输模式夯实了基础。

探索实施并不断完善远程教育分层量化考核机制,每年每季度分区对全市村级站点检查督导一遍。积极创新推广星级化管理、学分制管理、远教+协会+基地、远教+企业等学用模式,提高远程教育学用成效。注重加强对远程教育队伍的教育培训,五年共举办培训班30多次,培训远程教育管理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人员1900多人次。每年进行远程教育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奖励12个先进乡镇、197个先进村(社区)、61名先进工作者和200名优秀管理员。在各级远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教学辅导、巡回讲课、在线咨询、网上答疑、科技服务等活动。市、乡两级教学辅导队伍共举办教学辅导活动150多场次,巡回讲课200多堂次。

为扩大远程教育影响力,与新泰电视台农科频道合办《远程教育课堂》栏目,截至2010年底累计播出285期,播出课件480多部。自办栏目《党的生活》,截至2010年底累计播出15期。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建成4个教学资源建设基地,紧紧围绕基层党员群众需求,五年共开发制作《今日新泰》、《舞芭蕾》、《管鲍分金在新泰》、《花生田蛴螬防治技术》等具有新泰地方特色的课件17部,其中《地震安全新农居建造技术》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行业电视节目展评”科教片类二等奖,《战地黄花分外香》在山东省党史系统评比中获得优秀成果二等奖,《少年英雄朱法芝》等荣获泰安市远程教育课件评比一等奖。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总要求,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两个率先’”主题和“解放思想、创新超越,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实践载体,分两批在全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从2009年3月开始,8月份结束。市党政机关、市人大、市政协机关,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市属企业和事业单位共81个领导班子、782个基层党组织、18741名党员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在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确立科学发展新思路、增强科学发展新本领、倡树科学发展新作风、形成科学发展新机制、创造科学发展新业绩等方面取得扎实成效。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从2009年9月开始,2010年3月结束。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中小学校、医院,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为主,全市共有1473个基层党组织、41665名党员参加活动。在第二批活动中,结合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分类制定下发村级党组织、城市社区、新经济社会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两个指导要点和一个指导意见,增强学习实践活动实效性。
工作中,重点把集中整顿相对后进村、综合治理“难点村”作为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来抓,取得扎实成效。

各级党组织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共编发简报183期,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经验做法17篇;在《今日新泰》报纸、新泰电视台等设立专栏,刊发稿件360多篇;参加活动的基层单位,设立宣传专栏1180余个,张贴宣传标语3000余条,印发宣传资料4.2万份。在全市学习实践活动满意度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到99.2%。

【创先争优活动】 创先争优活动分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从2010年4月开始,着重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开展活动;第二阶段,从2011年7月开始,着重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开展活动。全市2615个基层党组织、62846名党员全部参加活动。

制定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意见,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层层召开动员会议,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责任,部署任务,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市乡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抓点带面,带动全盘。市成立
6个指导组,其中一个组指导市直机关,
5个组指导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也派出指导小组,市乡联动,指导到位。采取调度会、实地督查等方式,掌握活动进展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做法,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推动活动扎实开展。编印创先争优活动资料汇编
2套
6000册,在《今日新泰》报纸、新泰电视台开辟
“创先争优、科学发展
”专栏,集中宣传报道先进典型,组织拍摄《先进示范、群体崛起》等
10部电视专题片,营造了浓厚氛围。

深入推进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各自职能和实际情况,确立鲜明有效的活动主题,做到党组织和党员创建有目标和标准,有措施和检验办法,以党内活动带动全社会创先争优,形成齐争共创格局。工会系统开展“工人先锋号”活动,共青团开展“创先争优、青年先行”活动,妇联组织开展“巾帼建新功、岗位争优秀”等活动。同时,在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创先争优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后,收集人大代表建议132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46件,化解矛盾纠纷157起,帮扶50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组织培训青年40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1800个;推选出市级以上巾帼文明岗161个。(照片:恳谈调度)

【下派干部工作】 五年间,市委共安排2批下派干部包村工作,选派349名机关干部包156个相对后进村。
全体包村干部紧紧围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为目的,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
铺下身子,真抓实干,坚持抓转化关键促班子建设、抓产业发展促强村富民、抓问题解决促社会稳定、抓建章立制促工作规范,帮助所包村成功实现转化。五年间,下派干部共为所包村争取项目107个,协调争取资金物资8852.4万元,修建村级活动场所125处、硬化村内道路202.7公里、安装路灯1467座,建桥55座,打井87眼,建成沼气池893个,完成植树绿化38.7万株,新通自来水1.13万户,整理土地6.74万亩,调整种植结构1.76万亩,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特殊党费缴纳】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组部下发《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按照上级组织部门要求,认真做好“特殊党费”的交纳受理和收据开具工作。全市共有35957名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6517130.4元,其中交纳千元以上特殊党费2383人,共交纳3075474.3元,全部按要求汇交到上级组织部门党费专用账户。对于缴纳千元以下“特殊党费”的党员,统一由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具收据;对于缴纳千元以上“特殊党费”的党员,由中组部统一制定下发收据。汶南镇果庄村党员韩清宽交纳特殊党费20万元,其先进事迹在中组部《组工信息》第125期进行刊载;《一篮鸡蛋的特殊党费》、《心系地震灾区的民营企业家李明东》在泰安《组工信息》刊载。其中,龙廷镇山根村老支书尹祚俭和汶南镇果庄村党员韩清宽交纳“特殊党费”的先进事迹在中组部《组工通讯》第58期进行刊载。

【出国(境)人员审查】 认真执行上级关于出国(境)政审的政策规定,按照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完善程序、规范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强和规范出国(境)政治审查工作,对促进全市科学发展和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2010年,先后办理出国(境)政审168人次。严格区分因公出国(境)和因私出国(境)的界限,2008年以后先后制定或转发多个文件,严把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关口,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保管的要求,对96名持有证照的领导干部进行登记造册,统一将其所持证照收缴到市委组织部集中保管,促进了出国(境)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