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料辑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5&A=1&rec=646&run=13

寻觅领袖在新泰的足迹
郎庆溪

①11月中旬的一天,市长王尹成把摆在办公桌上的一本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的《共和国的缔造者》大型画册打开,只见一幅大16开张的照片,画面是毛主席
身着风衣,神采奕奕地在野外散步,脚下是未铺路面的宽阔的土路,相随的身着
中山装的很象是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还有一上着衬衣下穿长裤的工作人员,路
旁是麦田,远处是村庄,还有一冒着浓烟的烟囱;图片说明是"1959年4月,毛泽
东从上海回北京, 途经山东新泰县,下火车在郊外散步"。王市长见我对着照片
出神, 信任地说:"庆溪呀,你去调查调查,毛主席到底是在新泰的什么地方下
车、散步的吧?"
②我首先对毛主席的照片拍摄的大致地方,作了如下分析:一、毛主席从上
海回北京,其专列是沿当时的津浦线行驶的,专列要进入新泰,只有从磁窑火车
站进入磁窑至莱芜东的支线;二、目前贯穿新泰的铁路线,原先只有磁窑至东都
的一段,东都至莱芜东的铁路是六十年代初续修的;三、1959年,磁窑和华丰均
隶属新泰;四、毛主席在"新泰县郊外散步"的"郊外",因其时间是在"1959年4月",
所以肯定不是在新泰城郊外,因为那时新泰城还不通火车,而是在磁窑至东都之
间的某个车站或车站附近。
毛主席散步的基本区域确定后,我就为进一步确定毛主席散步的具体地点,去了
负责铁路支线运输管理的新汶车务段。
段上的同志告诉我,他们从没听说毛主席到过新泰。他们很认真地审看了毛主席
在新泰散步的照片。但因照片是完全离开火车站拍照的,再加年代久远,所以他
们也认不出是在哪个车站附近。我提出和铁路老工人谈谈,他们马上给新汶火车
站的同志打电话,让车站上的同志联系老工人。
"知道,知道,毛主席是来过!"新汶火车站的王光秀站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并找来了退休工人、68岁的徐大申师傅。徐师傅很兴奋地告诉我们,1959年春他
在大汶口火车站工作, 4月的一天,他下班回磁窑,发现磁窑火车站戒严;第二
天一早回大汶口火车站上班,汶河大桥的守桥哨兵一改往日让车站职工在桥上自
由通行的惯例,加强了对大桥的安全防范,采取了监视陪同的办法,"护送"他过
的桥。当天,专列在他值班时从大汶口火车站通过,共三列;几天后,才知道是
毛主席的专列。 "毛主席的专列,肯定是进入了新泰的铁路支线,很可能是停在
华丰车站附近,而在华丰车站以东的可能最大,因为华丰至磁窑之间是下坡道,
停车不安全, 而华丰站东有一个灵山部队专用线……"徐师傅认真回忆着、分析
着。王光秀站长和站上的同志围在一起观看毛主席的照片,为确定毛主席照像的
确切地点谈自己的意见。看得出大家对毛主席来过新泰非常感兴趣,同时对毛主
席的爱戴和怀念也溢于言表。那情那景,更坚定了我寻觅毛主席在新泰所留足迹
在何地何处的决心。
③几天后,我和电视台记者方民、李斌又专程去了华丰火车站。站长王宪信
接待了我们,并请来了老站长、76岁的冯超祥同志。
冯超祥于1959年3月由禹村火车站调华丰火车站, 任站长。他告诉我们,毛
主席的专列是来过。他解释说,磁窑至华丰之间的地形虽是下坡道,但临近华丰
站地势却很平坦,毛主席的专列停在华丰车站以西两公里处,位置在华丰镇田家
院村以南的路段;他说为确保领袖的安全,那时往返在支线上的火车,西到徂阳
就是终点站,徂阳至磁窑之间的铁路全部关闭,关闭华丰站的信号就是他操纵的,
华丰煤矿的汽笛也关闭了; 毛主席的专列停了3天。冯站长还自告奋勇,不顾年
老体弱,陪我们到实地去察看。
找到了,找到毛主席曾停车散步的地方了!虽然脚下当年的黄土公路变成了
沥青路面的宽阔大道,虽然远处的地面上涌起了高高的煤矸石山,可和公路并行
的铁路没变; 路旁的麦田依旧(12月的麦田和4月初的麦田都是小麦拔节前的麦
田),麦田那边的村庄轮廓依旧,那高高的冒着浓烟的烟囱依旧;那远处的青山
依旧……我,我们华丰车站的现任站长和已退休的老站长,为我们开车的司机老
张,电视台记者方民、李斌,为切实确定毛主席照像时的具体方位,大家捧着载
有毛主席照片的画册,比较着、观察着、寻觅着;路旁麦田里正在劳动的农民,
也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一个叫刘守庆的中年人说,那一年他十拉岁,他看到铁
路上停了一长列火车,铁路一带戒严;还颇自豪地说:"那时我们归新泰……"由
于毛主席在此散过步,大家不由地感到脚下的公路和眼前的景物亲切起来。
④虽然毛主席"在山东省新泰县郊外散步"的确切地点清楚了,可他在那里停
留了多长时间,都接见过谁?具体时间又是1959年4月几日?这几个问号解不开,
心中的遗憾就排遣不去。
在华丰火车站调查采访时,华丰火车站的王宪信站长打电话问济南铁路局公
安处磁窑火车站派出所的谭延年所长,知道不知道当时的情况。谭所长是1961年
2月到磁窑派出所工作的。 谭所长说听说毛主席的专列停下后,保卫人员是分开
的,随行警卫人员在一线,铁路公安人员在二线,地方公安人员在三线;还听说
毛主席接见过宁阳县的支开庆县长,问他"小米多少钱一斤,鸡蛋多少钱一个";
谭所长很肯定地说:负责调度毛主席专列是磁窑火车站的行车员刘玉明,刘玉明
将毛主席的专列从磁窑调到支线后,就留在了车上,毛主席的车返北京时才下来;
谭所长在电话上告诉王宪信站长,刘玉明最知情。
⑤12月初,我和电视记者王继明,按谭延年所长提供的地址,专程去兖州车
务段一区宿舍,拜访了刘玉明师傅。
刘师傅今年68岁,肥城市人,1946年参军,1949年他所在的部队接管铁路,
从那他就成了一名铁路工人。据他回忆,那时他在磁窑车站干行车员,有一天他
当夜班,8点上班,于7点前提前进站,一进站就发现车站两头的信号落了,凭经
验就知道将有高级列车进站。果然,刚进行车室,就接到济南铁路局公安处保卫
科王贯三科长打来的电话,让他抄命令,命令的内容是专列怎么进站,怎么安排,
然后又让他在电话上重述了一遍命令的内容。接下命令,他就按命令要求发了信
号,把进站的列车停到二道线上,第一列由站长刘孝尊(已去世)担任行车员,
摘下机车,引着机车上了第一道线上,然后转头,回到二道挂在列车的尾部,带
着列车驶出磁窑火车站,进入磁窑至东都的支线;第二列由他担任行车员,也是
摘机车,调头顶在第二列火车车尾,将整列火车引出磁窑站,和先驶出的一列一
块停在华丰站西面。第二列停稳后,他急忙下车往回跑,按命令要求去引第三列
列车,这时几个穿便衣的人迎上来,见他手里提着信号灯,就问他是不是刘玉明,
他说是,便衣就将他引上停在铁路北侧公路上的一辆吉普车,把他送回磁窑站,
这时第三列车才进站。他又将第三列专列也引导到停车点,和前两列挂在一起。
"听说专列停留期间你一直在车上,是吗?"我问。"怎么不是。"刘师傅说,"
挂完车,安全措施和信号都设置好了,想回站,在场的公安部门的同志和铁路部
门的领导,让我和刘孝尊站长、程贯喜行车员,进了中间一列卧铺车休息,车上
有过滤嘴香烟,有收音机,10点左右又进餐车吃饭,菜摆了满满一桌,除了鸡和
鱼外其它都不认识,叫不上菜名,不让喝酒;吃完饭后又回卧铺车,听候领导命
令。 第二天早晨4点起床,接到不让随便走动的通知。车上有门铃,出去要先按
门铃。 ""见到毛主席了吗?"我问。"当时有个想法,想看看哪个是毛主席,"刘
师傅回忆说, "车下有用金黄色的棍子和绿绸子撑起的临时厕所。可在车下走动
的领导大都穿风衣戴墨镜,分辨不清是谁,也没看出哪个是毛主席。""那么,车
是几点开走的呢?"我又问。"列车大约头天晚上九点前后进磁窑站,第二天下午
两点前后,我们接到命令,下车把全部车辆检查了一遍,然后离开,约下午3点,
三列列车先后进磁窑站,没再停就开走了。"
华丰火车站的老站长冯超祥回忆说, 毛主席的列车停了3天。通过访问刘玉
明师傅, 才知道不是3天而是18小时左右。看毛主席的那张像片上太阳留下的影
子,拍照时间大约在上午11点前后。
⑥从兖州回新泰后,12月17日晚,我打电话就毛主席在"新泰县郊外散步"的
有关问题,采访了正在参加全国第六次文代会、当年毛主席的随身摄影师、现任
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的吕厚民同志,他说,需回家看照片才行;他
告诉我他开会期间不回家,让我在会后再和他联系。12月24日晚,我拨通了吕厚
民同志家中的电话,他立即翻阅《共和国的缔造者》,告诉我陪同毛主席在新泰
县郊外散步的都是毛主席的卫士,穿中山装的是李银桥,穿衬衣长裤的是冯跃松;
但他记不清照片是谁拍摄的了,他建议我查询中国照片档案馆。接着,我又电话
采访了原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照像科科长、现任中国女摄影家学会主席的侯波同志。
侯波同志今年74岁,于1949年至1962年,担任毛主席等中央首长的摄影师,为中
央领导拍摄了大量工作、生活照片。她说,照片是她拍摄的,毛主席在新泰县郊
外散步时穿的不是风衣, 是"夹大衣"。侯波同志虽然没有毛主席在"新泰县郊外
散步"的照片(由侯波等同志拍摄的领袖照片, 现存中国照片档案馆),但她还
记得拍摄时的情景: 在野外,周围无人,大约上午9点至10点。侯波说,毛主席
在新泰期间,除休息外,还接见了省、地的有关负责同志,但具体都接见过谁,
已记不清了。她不假思索地告诉我,毛主席身后的两位同志,一个是毛主席的卫
士长李银桥,另一个是卫士冯跃松;李银桥同志已从公安部老干局离休,眼下因
身体不好正在养病;冯跃松同志在杭州市公安局工作,任局党委书记。
(摘自1996年12月26日《新泰日报》 ,本文有删节。"毛主席在新泰县郊外
散步"照片见前彩页部分)

平阳两千六百年祭
李明杰 陈新 柳方来

古城平阳是泰山文化区建置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明确建置时间并载
籍《春秋》以来,到今年(1999)已整整经历了26个世纪。乡邦时贤已撰写有关
平阳城的文章多篇,皆汪洋恣肆,妙笔生花。笔者鄙陋,亦对古城平阳历史作初
步探索,祈方家哂正。
(一)
据《春秋》记载,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城平阳"。杜预注:"今泰山
有平阳县。"自西汉置东平阳县,隶泰山郡,魏、晋因之。晋泰始年间(公元265
~274年) ,大将军羊祜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表改平阳为新泰县,兹后历代
沿置,故知今新泰市区为古城平阳旧址。
一部《春秋》,"城"、"筑"有别。据《春秋三传·提要》释:"城者,完旧也。""
筑者,始创也。"因此可以推知,宣公八年"城平阳"并非"始创"新建,而是"完旧"
即旧城重建。那么,在宣公八年"城平阳"以前,古城平阳就已经存在了。
古城平阳扑朔迷离的更早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期。据
《帝王世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学界一般认为"平阳"地望是今
山西临汾市西南的晋平阳。然而随着人们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和新的出土资料
的全面考证,却发现临汾说颇多疑窦。尧都平阳已有新说:鲁平阳即为尧都,故
址在今新泰市区。
首先,传说中的三皇就发源于泰山附近的汶、泗一带。据王献唐遗书《炎黄
氏族文化考》考证,太昊伏羲即泰皇,其女弟女娲又称女希、女羲,即女皇,皆
风姓。泗水县治东七十里有伏山,伏即伏羲之伏,伏族居此。伏羲母曰华胥,泗
水治东北四十五里有华胥山(即今新泰市石莱镇之黄山寨),当华胥居地;山下
东南有黄沟,即古华渚,为华胥履迹而生伏羲、女娲之地,西有华村,即汉泰山
郡之华县旧区。伏羲与神农同族异系,皆为泰山土著,神农炎帝是为地皇。《尚
书大传》、《礼含文嘉》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春秋运斗枢》易燧人为
女娲。因此知汶、泗一带乃三皇发迹之乡,新泰华胥山应视为华夏发源祖地。
其次,五帝亦发源于汶、泗上源。据温玉春《黄帝氏族起于山东考》考证,
黄帝氏族号轩辕氏。 轩辕,乃天黿之音转。黿,即鳖,龟属。《说文》:"黿,
大鳖也, 从黾元声。"天黿氏当是以龟为图腾的氏族。考古发现表明,在泰山南
侧,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当时这里确有一支崇龟部族存在,"黄帝"就
是龟族之为帝者之意。所以大汶口文化中的崇龟部族很可能就是天黿氏。又有龟
山,东北距新泰40里,盖因龟族得名。
据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和《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青阳
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继少昊为帝。黄帝曾孙帝喾高辛氏
继颛顼为帝。 黄帝玄孙放勋唐尧继帝喾为帝。 黄帝九世孙重华虞舜继尧为帝。
《五帝本纪》云:"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放勋立,是为帝尧。"尧为帝
喾之子。 据此,尧为黄帝氏族无疑。据《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云:"案:
黄帝……母曰附宝,……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
北六里。"寿丘是今见古籍记载中有关黄帝出生地的唯一所在。《帝王世纪》云:
"黄帝自穷桑登帝位, 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
穷桑, 徙商丘。"穷桑,是黄帝、少昊、颛顼的国都。穷桑的地望在鲁北。王献
唐《炎黄氏族文化考》 引《泗志钩沉》云:"穷桑在鲁北泗水之阳,循水北山南
而东, 数十里皆穷桑地。""泗水之阳、山南水北"即今曲阜北部及新泰、泗水、
宁阳交界一带地区。《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龆龀有圣德,年十五而佐颛顼,
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因为"颛顼始都穷桑",帝喾亦当在穷桑"佐颛
顼",由此可知,尧从小就随其父帝喾在今泰山之阳的汶、泗一带长大。
再次,尧都"冀"、"冀方"、"冀州",冀州在今新泰,即春秋时期鲁平阳。据
今本《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尚书·五子之
歌》云:"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左传·哀公六年》载孔子引《夏书》略同。
《孔传》 曰:"陶唐,帝尧氏,都冀州,统天下四方。"上载"冀"、"冀方"、"冀
州"即帝尧建都之地。 冀州最早是地名,不是方域名,作为方域名为"九州"之一
的"冀州"是后起之说。 冀州究竟在哪里?《山海经·大荒北经》郭璞注云:"冀
州, 中土也。"《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云:"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
《尔雅·释州国》云:"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温
玉春、曲惠敏认为:"冀州大约在汶、泗上源,今鲁中山地间。"(《少昊、高阳、
高辛、 陶唐、有虞诸氏族原居今山东考》,载《管子学刊》1997年第4期)此说
有古籍可证。《淮南子·地形训》所列"九州"分别是:东南神州,正南次州,西
南戎州,正西弇州,中土冀州,西北台州,正北泲州,东北薄州,正东阳州。仅
从正西弇(与"兖"同)州、正北泲(古"济"字)州看,"九州"显非《禹贡》所称
版图, 更非后世所谓之"九州",所指范围均应在今山东之内。《地形训》谓"正
中冀州曰中土。 "又云:"中央之美者,有岱岳"。《尔雅·释地》篇列举八方及
中央物产为"九府"时,亦确指"中有岱岳"。可知冀州(《逸周书》作"中冀")是
指泰山附近的"中央"之地。今新泰一带正属"中土冀州"之区。温玉春、曲惠敏综
合古籍结合金文考证指出: "《汉书·地理志》上河东郡平阳县条应劭注曰:尧
都也,在平河之阳。其指平阳在山西有误,但言尧都平阳却有所据。古本《竹书
纪年》即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平阳当在今山东省新泰市西,见《读史
方舆纪要》卷31泰安州新泰县东平阳城条。《左传·宣公八年》鲁国城平阳即此。
汉置东平阳县。所指平河可能即柴汶河或其支流。柴汶河古亦称淄水。甾的金文
象魌头, 当与冀州有关。有可能此地即是古冀州之所在。"(《少昊、高阳、高
辛、陶唐、有虞诸氏族原居今山东考》)既然冀州在兖州以东、济州以南、岱岳
一域,显非后指今河北之冀,尧所都之冀、冀方、冀州在泰山之阳之汶、泗上源
的平阳(今新泰)之说不谬。
以今山东新泰为中心,四周境内遍布尧之遗迹。泗水之北有尧山,今尧山乡
有古迹尧王坟。鄄城县有尧城、偃朱城。尧初封唐,后迁居于陶,唐在今鱼台县
东北,即《左传·隐公二年》"盟于唐"者。陶在今定陶县西,《史记·五帝本纪》
《集解》引皇甫谧曰:"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
云尧崩, "葬谷林",谷林在今鄄城县南富春乡。《括地志》曰:"尧陵在濮州雷
泽县西三里。 郭缘生《述异记》云:城阳县东有尧冢,亦曰尧陵,有碑是也。"
其北,莱芜北有淄水出原山, 此淄水盖系新泰淄水的迁名。 原山南麓有地名尧
舜。沿淄水出莱芜谷至临淄,东有尧山。《太平御览》卷537引《三齐略记》云:
"尧山, 在广固城西七里。尧巡狞所登,遂以为名。山顶立祠,祠边有柏树,枯
而复生, 不知几代树也。又石上有尧迹,于今犹存。"此尧山在今青州市以北八
里,广固城在山南。其东,临朐县冶源镇南有地名尧洼。临朐县东北三十里有丹
山, 出丹水,丹水有支流名尧河,过昌乐县西尧沟镇。《水经·巨洋水注》:"
伏琛、 晏谟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故授名焉。"以上证明,尧的活动范围是以泰山
为中心,大体不出今鲁中山区。
尧为帝时"汤汤洪水方割(害),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
典》)尧着鲧、禹父子治水,前后二十二年水患方平,黄河下游支流得以疏通,
人们才从高地搬到平原居住,耕织种养。"尧都平阳",正是为躲避水患而选在地
势较高的汶、 泗上源建都。《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
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近地利。"
古平阳一带正位于大山之下,广川之上,山川秀丽,物产丰饶,相对高差大,排
水快,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以此为都可号令天下,因而尧在此建都应是最理想
的地理选择。
尧为五帝之一。尧后为舜,王献唐先生考证:"舜亦当时泗水之人,生于斯,
故耕于斯, 渔于斯,陶于斯,作什器于斯,其后即举于斯。"(《炎黄氏族文代
考》 页482,齐鲁书社1985年版)。综上所述,泰山以南,曲阜以北的汶、泗上
源是三皇五帝的故乡。 《史记·封禅书》云:"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
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
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
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
…"。 云云山、梁父山均在今新泰境内。上古帝王登帝位后何以必封泰山而禅云
云、 梁父?王献唐先生曰:"正以泰山一带为中华民族之发源地。往古先民,生
聚于斯;历代诸皇,建业于斯。伏羲号称泰皇,亦以为泰地之皇,犹今言祖国也。
盖中国原始民族起于东方,东方犹以泰、岱一带为其故土,木本水源,血统所出,
泰山巍然,同族仰镜,故凡得天下者,易姓而后,必告泰宗,示不忘本,犹其祭
告宗庙之义。泰山者,若祖若宗之所自出,亦犹宗庙也。"(《炎黄氏族文化考》
第537页) 。尧帝放勋生息建业于斯,不离祖宗父母之邦,依泰山在平阳建都登
帝应属可信。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阶段成果,夏朝的起始年代从禹代舜事
起算, 定在公元前2070年, 距今已有4069年的历史。禹前有舜,舜前为尧。据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在位九十八年,寿一百一十七岁。舜年五十摄行天
子事,年五十八尧崩,三年之丧后,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正式在帝位三十九年,
寿百岁。如上说成立,则从尧登帝位建都平阳算起,古城平阳的历史将上推到距
今4192年。
(二)
春秋中后期,平阳城在鲁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春秋中期,因齐强而
鲁弱,两国关系紧张而微妙。当时齐国的霸主地位衰落,晋国又称霸诸侯,鲁国
攀附晋国以寻求庇护,因而遭到齐国妒恨,不断受到齐国侵伐。鲁僖公二十六年
(前634) ,齐孝公趁鲁连年灾荒,兴师犯鲁,柳下惠授辞展喜,巧退齐师。鲁
文公十五年(前612)和十七年(前610),齐国曾两次侵伐鲁国西部边境。平阳
是鲁国的北方藩屏,因而鲁于宣公八年"城平阳",是加强鲁国北方要塞的城防。
在宣公执政的十八年间, 虽有齐国的威胁,但未与齐国发生边界战争,或与"城
平阳"有关。 春秋中后期,鲁、齐战争频仍,由于平阳城巍然屹立在鲁国东北要
塞,所以齐国一直不敢从平阳一带向鲁进兵,平阳方域的人民因此免遭多次战祸。
鲁宣公城平阳后百年, 即鲁定公十年(前500),鲁、齐两国又在平阳城西
南四十里的夹谷(今新泰市谷里) 举行了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活动,即"夹
谷会盟"。之前,鲁、齐两国之间连年战争,各有胜负。定公九年(前501),孔
子由鲁国的司空升为大司寇,在齐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子的影响是促成两国和
解会盟的直接原因。《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这次会盟说: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
夹谷。……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这次"夹谷会盟",亦载《左传·定公十年》,《左传》谓"齐人来归郓、讙、
龟阴之田",与《孔子世家》略有小异。"夹谷",《左传》谓之"公会齐侯于祝其,
实夹谷。 "杜预注:"夹谷即祝其也。"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灭商以
后,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大禹之
后于杞。"关于封"黄帝之后于祝",张守节《正义》亦引《左传》及杜预注云:"
祝其, 实夹谷"、"夹谷即祝其也。"夹谷即祝其的地望,另有今江苏赣榆西说,
今莱芜市南说,今淄博市淄川西南说,皆见于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及《日知录》。
按鲁、齐会盟是为释怨和解,必在两国边界进行,时龟阴田已经归齐国所有,今
新泰谷里正在龟山之阴八里,鲁、齐两国在当时的夹谷即今新泰谷里会盟是合乎
情理的。 由夹谷会盟之时上推546年即周武王元年,褒封黄帝之后于祝其,正是
将黄帝后人封在黄帝氏族的发源地以世世代代奉祀黄帝,以此才能体现"褒封"的
真正意义。明嘉靖《泰山志》卷二云:"岳东南地曰谷里,古夹谷也。"《四库全
书·山东通志》 卷九《古迹志》"夹谷"条释:"新泰县谷里,在县西南五十里,
传齐鲁会盟之地。 "今新泰市谷里,即由夹谷而得名。此地西周初年名祝其,春
秋时期名夹谷, 后名龟阴邑。《汉语大辞典》"龟阴"条释:"古邑名。因位于龟
山北面,故称。故址在今山东新泰西南。"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龟阴之田在夹谷会盟之前已归齐国所有,自然平阳也不
例外。平阳和龟阴田是从何时沦陷易姓齐国的呢?据《论语·季氏》记载,春秋
末期, 天下无道,"陪臣执国命"。据《左传·定公八年》(前502)记载,季氏
的家臣阳虎在鲁国已经权倾朝野,欲以季寤、叔孙辄和自己代替三桓,但阴谋失
败,偷宫中宝玉、大弓入于讙、阳关以叛。定公九年(前501)六月,鲁伐阳关,
阳虎奔齐,被齐囚禁。后阳虎逃往晋国,归顺赵氏。《左传·定公十年》杜预疏
云: "八年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九年伐阳关,阳虎奔齐。其时虎以讙去,郓
与龟阴亦从之,皆为齐所取,至今始归之。"从上载所知,定公九年阳虎奔齐时,
挟持郓、讙、龟阴三邑之田归齐,齐亦取为己有。以此推之,平阳城随龟阴田从
定公九年夏归齐,到定公十年夏会盟后"齐人来归",被齐领有仅一年时间。
战国末年, 群雄逐鹿,鲁顷公十八年(前255),楚攻取鲁地,迁封鲁君于
莒, 鲁亡,平阳城应归属楚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大秦帝国,鲁属
薛郡, 平阳亦然。公元前206年,汉兴,高祖时置兖州泰山郡,在平阳设东平阳
县,三国魏沿置,仍属兖州泰山郡。西晋泰始年间改平阳为新泰至今。"平阳"一
名的历史, 从《春秋》明确建置时间到晋泰始年间改名,共存续860多年;如从
尧都平阳算起,则有2470多年。
(三)
清末道光、光绪年间,在新泰境内出土一批杞国铜器,计有鼎二,簋四,壶、
匜、盆各一,件件有铭文。清人许瀚认为,新泰即杞都所在。杞国从先春秋时迁
鲁东北, 一直立国今新泰,直到公元前445年被楚所灭。近年,市区北部先后出
土了"淳于左造"戈、"淳于公之御戈"戈与"淳于云"、"淳于杨"铜印。在出土淳于
戈墓的附近大墓,还出土了大型青铜龙纹铺首,精美华贵,另外此处还发现有大
型车马件。据此,1999年10月中国先秦史学会与新泰历史文化研究会在新泰联合
举办了"全国首届杞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达成共识,认为最晚至春秋
时起,杞国就迁于今山东新泰定都,新泰作为杞国古都的地位是有据可查。少数
学者认为春秋时期杞国虽可能曾一度有所变动,但一直到被楚所灭,都城也在新
泰。遗憾的是在新泰尚未找到杞都遗址,笔者认为,其地望大约在新泰市区西部。
(关于杞国和杞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已收在《杞文化与新泰》一书中。最近,
著名史学家詹子庆先生为该书发表书评《杞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一文,刊于《新
泰文化》 2001年第2期,可供学界参考笔者补注)。总之,古杞国在今新泰建国
立都为不争的事实,无疑给古城平阳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四)
平阳虽斗方之土,但自古英彦辈出。春秋时期,鲁平阳人鲍叔牙,为齐国大
夫,少年时与管仲友善,齐桓公当国后,鲍叔牙辞谢宰位,保举好友管仲为相,
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鲍叔牙因知人荐贤而被称为先贤,"管鲍之交"
传为千秋佳话。曾食采于柳下(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的鲁国大夫柳下惠,因其
大仁大智、"孝恭慈仁"、洁身自好,三黜而不离父母之邦而播誉千古,被后人奉
为道德楷模,孟子称之为"圣之和者"。鲁平阳人师旷,为晋少傅、乐师,以乐治
国, 佐平公称霸诸侯,被尊为"乐圣"而载誉史册。鲁平阳人林放,曾问孔子"礼
之本", 孔子称赞"大哉问!"西汉武帝时期,东平阳人高堂生,为礼学博士,秦
灰以后,典籍无存,"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史记·儒林列传》)
以故《礼》经流传不朽。高堂生后人高堂隆,曹魏时期以直言敢谏闻名,官至散
骑常侍,赐爵关内侯,被后世奉为楷模。泰山平阳的羊氏家族,从东汉至南北朝
五百年间,"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为泰山望族。东汉时南阳太守
羊续,是名垂青史的"廉吏",世人传颂"悬鱼太守"。羊续之孙羊祜,西晋时被授
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擢尚书右仆射,授官征南大将军,筹划灭吴,十年后由
杜预代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北魏梁秦刺史羊祉之子羊侃,官至泰山太守,后为
萧梁安北将军。北宋末年,祖籍新泰楼德的兵部尚书孙傅,在"靖康之难"中慷慨
殉节。元时,今新泰羊流人徐琛乃唐英公徐勣之后,历官亳州知府,史称其有古
侠士之风。明代,新泰出现了工部尚书崔文奎(今新泰市龙廷镇人),兵、刑两
部尚书萧大亨(今新泰市放城镇人),礼部尚书公鼐(今新泰市汶南镇人),兵
部尚书秦士文(今新泰市汶南镇人)。他们或立朝刚正,或筹边有绩,或宗盟文
坛,都在当时留下了重要影响。
除历代圣贤名哲,名臣良将,新泰还出现过灿若群星的骚人墨客。羊氏家族
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其中东晋临海太守羊固、侍中羊忱都以行书见长,享
有盛誉。东晋、南朝宋时羊欣名噪一时,书名远播。明代的尹邦奇和李廷厚也是
书界大家,笔力不凡,被世人称绝。书界以外,唐代诗人羊士谔,明代学者孙复,
萧大亨之子萧协中,明末逸民诗人张相汉,清代诗人沈毓寅、王青藜、李清濂、
冯清宇,清末诗人郭璞山、卢衍庆、王恩霖等,都是饮誉诗坛的诗文大家。
古老灵秀的平阳山川绽放着民族历史文化的芳华,充溢着华夏文明的书卷气
息,平阳宝地云云山、梁父山曾诱来众多帝王封禅;平阳山水曾诱来无数圣贤流
连。至圣孔子政治上无力回天时,来龟山、梁父抒发悲愤,因而世传《龟山操》
和《邱陵歌》。东汉末年,名儒蔡邕以事流亡,往来依泰山羊氏凡十二年,在平
阳留下其遗踪芳躅。名相诸葛亮曾从父诸葛珪梁父尉任上,读书梁父山下,后亮
好为《梁父吟》。盛唐开元年间,著名诗人李白曾携家卜居沙丘,与孔巢父等人
隐居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北宋学者孙复讲学泰山期间,曾卜居
新泰城南,"孙村"即由孙复而得名。……平阳秀丽的山川,悠久的文化,不朽的
英彦,众多的名胜,丰富的文物,淳厚的风情,以及富饶的物产、美丽的传说、
绚丽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升平盛世的繁荣新貌,已见《新泰文化大观》一书。
平阳一邑,北依泰山,雄踞汶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当代研究成果表明,
泰山、汶泗一带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探溯中国古代文明,新泰大有文
章可作。考古资料证明,新泰乌珠台遗址是目前所知泰安地区唯一的旧石器遗址,
距今已有五万年历史。抬头寺、光明水库坝前、苗庄、瑞谷庄、岙阳等大汶口文
化、龙山文化以及岳石文化遗址遍布平阳周围和柴汶河两岸,从旧石器晚期以来
几乎不见文化缺环。这不仅为四千年平阳古城提供了历史佐证,而且为平阳文化
增添了斑斓的历史色彩。"仰圣贤遗德,钟山水性情;兴平阳意气,发旷代文明"
(欧阳中石为《新泰文化大观》题词)。平阳古城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是一部博
大精深、尚未完全破译的历史文化宝典。在这部巨著里,很可能藏有中国文明起
源的若干档案。认真解读它,不仅可以增进人们对新泰的了解,使人们更加热爱
脚下这方热土,而且可以激励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
民族正气,谱写出更加灿烂的民族文化的新篇章。
谨以此拙文,献给平阳城2600年华诞。
(摘自2001年第四期《新泰文化》)

杞 国 随 想
仉 咏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杞人忧天"的故事,感到很好玩儿、很好笑,心想那个
杞人真笨,竟然担心天会塌下来,整天抬头看天,也不怕脚下被石头绊倒,所以
印象特别深。怎么也没想到,那个整天仰着头望天的杞人竟然是我们新泰人的老
祖宗。
近年来, 随着全国首届杞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新泰召开、周家庄"杞国贵族墓
葬群"的陆续出土等, 新泰人对那个遥远的杞国已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感到亲
切了, "杞人忧天"的故事,也不只是好玩儿、好笑了,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无事
忧天倾"了。
……
杞国,是夏禹的后裔建立的姒姓的国家,自夏代立国。夏朝亡后,商汤封杞
国,以奉夏后氏祀。周武五克商,求禹后裔东楼公,为方国,封之于雍丘(今河
南杞县)。因其是夏之延续,保存有夏礼,所以《史记》将其列为《世家》,孔
子为了了解夏礼, 也曾经到过杞国。约在春秋之季,杞都由雍丘东迁。"先春秋
时徙鲁东北"(《汉书·地理志》),但东迁山东后定都于何地,史书记载不详。
清咸丰四年(1854)元月,著名学者、金石学家许瀚在《周杞伯敦铭跋》中
记载: "近岁新泰某地掘得古铜器多件,铭首皆杞伯二字,知为杞国物,未久颇
散失,沂水袁竹侯为此县教谕,拓敦铭寄余属为考释。……杞国东迁,书史不详
其地, 以此证之,知在新泰一带。"这是新泰出土杞国器物的最早记载,此后新
泰又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杞国器物, 包括青铜器鼎,鼎铭为"杞伯每亡作邾曹宝鼎
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大型青铜龙纹铺首,"淳于云"、"淳于杨"铜印,兵器"淳于
左造"戈、 "淳于公之御戈",还有多件玉器、陶器、棺椁及殉葬动物等。同时大
量的历史文献也证实了杞国最晚至春秋时东迁至新泰定都, 特别是2002年4月12
日在周家庄出土了大量的礼器:编钟、鼎、豆、盘等,兵器:剑、戈、矛等,玉
器:玉璧、牙璋、玛瑙环等,以及彩陶、车马饰件等文物,其中还有带铭文"王"
字的矛两件、竹节形戈一件。据专家考证,此极有可能 是杞国的某位国君
的墓葬。由此可见,纪元年的那个"无事忧天倾"的杞国,确实曾在此建都。
杞国因何而东迁,据史料记载,西周末年,因遭邻国淮夷部族的多次征伐,
被迫东迁。事实是,杞国作为一个弱小之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随时都有
被吞并的危险,杞人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他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
来越狭小了,他们不得不需要重新做出选择了,这当然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是
必须要做出选择,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走,选择了将自己流放。我想,他们肯定
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白雪皑皑的冬日里开始迁徙的,因为这样更具有悲剧
色彩。一个家庭的搬迁都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得到,一个国家的迁徙呢?那
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不敢想像。可仅仅有勇气够吗?还需要坚忍不拔,还需要
忍受遥远路途中的痛苦和酸楚……我这样想的时候,心里不由得对杞国充满了钦
佩之情。历史一页页地翻去,又有多少后人理解他们为了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
一种渴望的生活,不止一次地长途跋涉,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吗?作为杞国的后
人,我们就应该继承他们这种精神,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只有精神的继承才是真
正的继承。
那么杞国为什么不西迁南迁而选择东迁呢?据专家考证,这是由于夏氏族源
于山东,杞人作为夏代的后裔,东迁至山东,立国于今新泰,是为了回归夏族的
发祥地,为了寻找自己的根,寻找自己生命的本原,因为那里既是他们生命的起
点,也必将是他们的终点。"灵魂之欲归兮,何须叟而忘返。"返回自己的发祥地
是他们灵魂的内在要求,是他们的生命难以遏制的一种冲动。"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黍离》、《哀郢》道尽了他们的无奈及其原始悲剧性。
回归之后的杞国,处境并未得到多少改观,因为杞国实在是太弱小了,为了生存
不得不依附于鲁国, 杞侯曾多次前往鲁国,专程朝拜鲁国国君,而鲁国却常以"
不敬"为由多次伐杞, 侵占杞田,并占领了杞之"成邑"(今宁阳县东庄镇一带,
遗址尚存)。《左传·桓公三年》中记载:"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
乃谋伐之。 "为了收回自己的领土,杞国被迫向另一个更强大的国家晋国求援,
在晋国的强大压力之下,鲁国最后不得不将"成邑"归还了杞国,由此杞国屡世为
晋之盟国。杞国虽弱小,但并不闭关锁国,历史上杞侯曾多次参加会盟,也曾邀
请他国国君来杞国会盟,因为他明白,作为小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谁的脸
色都要看,谁的嗓音都要听,要硬没有资本,要软何以立身。只有运用多种政治
外交手段,处理好与四周的关系,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由此可见杞侯还是个颇
具外交才能的国君。
去年春天,当我得知周家庄出土了杞国贵族墓葬群,便按捺不住欣喜的心情,
专程前往拜访,见古墓已被回填,建筑工人们正在墓葬群原址上盖居民楼。我站
在那里,心想,要是盖个杞文化博物馆该多好呵,将我们历代所收集的宝贝文物
都放进去,供后来的子子孙孙参观学习,让他们了解在新泰这块土地上先民们所
创造出来的丰功伟绩,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我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古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摘自《新泰日报》2003年11月9日。本文有删节)

围山庄抗日自卫战纪念碑碑记

五岳独尊的泰山南麓,层峦迭嶂的沂蒙西陲,碧波荡漾的光明湖畔,座落着
一个英雄的村庄,以气壮山河的抗日自卫血战,享誉遐迩,流芳后世。这就是围
山庄。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齐鲁,蹂躏新泰。新泰刘杜之围
山庄,地处偏远,民风淳朴,成为中共新泰县委县府暨八路军四支队之驻地。军
民巧妙配合,炸炮楼、扒铁路、割电线、劫军车,搅得鬼子寝食不安。鬼子对沂
蒙山革命根据地的扫荡,亦多次因新泰的牵制而失败。恼羞成怒的日本司令官海
野遂调集七百多名鬼子汉奸,携机枪大炮,于一九四一年阳历九月五日夜,突袭
准备天明过阴历七月十五节的围山庄。民兵掩护领导机关和独立营及村中老弱安
全转移以后,自己不撤,连同妇救会、儿童团共二百余人,同仇敌忾,摩拳擦掌,
誓与村庄共存亡,誓与鬼子拼死活。敌人向这个五百户人家的村庄发射了七十枚
炮弹,房屋尽毁,一片火海。民兵浸湿被褥覆盖阵地以减少炸弹威力,以断壁残
垣为掩体,用土枪土炮沉着地消灭每个近前之敌。儿童团送水送饭。妇女们砸锅
做土炮的炮砂。二十多名鬼子敢死队冲近村东口,民兵一发土炮轰倒十几个,余
者仓惶溃去。从夜间打到翌日下午四时,打退鬼子十几次进攻。鬼子重点进攻的
村东、村北尸横遍野。气急败坏的海野又调来一千多名鬼子汉奸,施放毒瓦斯弹
熏倒前沿民兵,方攻进村庄。双方展开激烈的肉搏战。一身武功的民兵曹顺卿,
手持红缨枪,接连挑死两名鬼子,被身后鬼子抱住,扭打中咬掉鬼子一只耳朵。
民兵自卫团长许天职把平素练就的中华武功发挥得淋漓酣畅。他挥舞大刀,在敌
群中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如砍瓜切菜一般取下五名鬼子首级,又迅捷地翻墙跳
出重围,组织村民突围到村南,掩护十几名村民冲出了包围圈,不幸自己被暗中
埋伏的鬼子用绳索绊倒,两把刺刀向他刺来,他一手抓住一把相持良久,手指被
削断,仍踢倒一名鬼子。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每个村民都是一个英勇的故事,每
个死者都有一个壮烈的结局。我方牺牲七十二人,伤一百二十七人,无一屈节被
俘。打死鬼子八十人,打死汉奸一百二十人,打伤鬼子汉奸三百多人。简陋装备
的二百多名村民重创了精良装备的一千七百多名强敌,堪称一大奇迹。当时中共
新泰县委、县府命名围山庄为"抗日模范村"。这是围山庄历史上乃至新泰市抗战
史上的一页辉煌。
嗟乎?泱泱华夏,物华天宝,向为外夷觊觎而屡屡侵扰。国人抗侮,辈出英
豪。如汉之卫青,唐之李靖,宋之岳飞,明之戚继光。然多系朝臣统领,国库出
资。如围山庄百姓自发自力以土抗洋且重创强敌者,实为罕见。或可与国人弘扬
的三元里抗英相匹,实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彼有下雨熄灭洋枪之天时巧助,此乃
纯系凛然厮杀尽显英雄本色。这正是围山庄独特价值之所在。
时下改革,方兴未艾。社会发展,日臻繁荣。任凭斗转星移,围山庄爱国主
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垂不朽。有此精神,战时则赫赫纵横于千军之上,平时
则默默奉献于百姓之间,舛时则铮铮独善于本份之内,达时则孜孜富民于清政之
中。后人理当将先辈精神发扬光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再创辉煌。
围山鏖战,感天地,惊风雨,泣鬼神。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特立碑铭文,是
以记之。
撰文 李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