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组织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5&A=1&rec=367&run=13

1986年,全市党员人数为40645名,至2000年底增加到54512名。党员数量占
全市人口总数的4.07%, 其中女党员6793名,占党员总数的12.46%;少数民族党
员364名,占党员总数的0.67%。35岁以下的党员12852人,占党员总数的23.58%;
36~55岁的党员28251人,占党员总数的51.82%;56岁以上的党员13409人,占党
员总数的24.6%。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7801名,占党员总数的14.31%;高中、中
专文化程度的18149名,占党员总数的33.2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8562名,占
党员总数的52.4%。党员队伍中,农村党员29631名,占党员总数的54.36%;各类
专业技术人员6555名,机关干部4188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4201名,其他职业
的党员9937名。
党员教育 日常教育 一是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严格坚持"三会一
课"(党支部会、 党小组会、党员大会,党课)制度,定期组织广大党员学《党
章》,学理论,学科技,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根据形势需求,实施
专题教育。1989年6月,适时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专题教育。 为贯彻落
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 1995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在全市党员中开展了"
学《党章》、学理论"活动,历时3年,主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
1999年,按照中央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唯物论、无神论教育。2000年,
为学习贯彻江总书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及"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在全市经济
强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双思"教育活动。三是积极探寻活动载体,发挥党员作用。
1991年2月, 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党员家庭十带头、服务十到户"为主要
内容的"双十"达标、 争做合格党员活动,23198名党员参加了活动,占全市农村
党员的84.2%, 达标党员数18897名。1992年,在全市企业中开展了"百名决战先
锋"活动,并进行了表彰。1994年1月,组织开展了以学理论、学经济、学科技,
争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三学一争做"活动, 市委表彰"
三学一争做"优秀共产党员98名。1995年1月,在市乡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中开
展了"交农友、送温暖、帮致富"活动,市乡机关事业单位5099名党员干部与农村
3490个贫困户结成对子,帮助致富。1997年9月,在企业党员中广泛开展争当"十
好"(政治思想好、 团结互助好、完成任务好、遵纪守法好、执行决定好、参与
决策好、计划生育好、廉洁自律好、道德风尚好、文化素养好)党员活动。2000
年5月,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学一门科技致富本领、上一个科技致
富项目、带一片群众科技致富"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活动,并对100名党员科技
致富标兵进行了表彰。
集中教育 一是党校培训。 针对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充分利用市委党校和
乡镇党校,分层次、分期分批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15年来,市乡两级党校
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200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20余万人次。二是组建"授课团"。
2000年,市委从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民政、司法、科委、科协、农经办
等部门抽调理论、业务骨干组成"授课团",分赴27个乡镇办事处巡回授课辅导,
对村"两委"干部和广大党员进行培训教育, 受训人数1.2万。三是创建农村党员
干部培训基地。1990年以来,全市先后创建各类基地135个,培训党员干部4万余
人次。
电化教育 1992年建立党员电化教育中心, 配备了专职人员。到2000年底,
27个乡镇办事处、15个市直部门党委都建立了电教中心,913个农村党支部、111
个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立了电教播放点,配有电教设备2816台,从事党员电化教
育的专兼职人员1081人。各级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引进、复制了一大批
党员教育政教片和实用科技电教片,进行"定点定期"播放。1993年,市电教中心
在电视台开办了每周一期的《党建采风》专栏,丰富了党员教育内容。1997年,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党员电教科技工程"。2000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电化
教育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作用的意见》 。在乡镇办事处建立了"党员电教科技
示范服务基地", 成立了"党员电教科技服务队",发展培养了94个党员电教科技
示范村和4747个党员示范户。同时,先后拍摄制作了《王传礼和他的绿色梦》、
《包村人》、《因为有了他们》等十几部电教专题片,并被《山东党员电教》面
向全省播发。
基层党组织建设 组织概况 ①支部委员会。全市党支部由1986年的1644
个, 发展到2000年底的2032个。按行业分布是:农林牧副渔业894个,采掘业82
个,制造业147个,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个,建筑业34个,地质勘察
业、水利管理业13个,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9个,批发和零售贸易、餐
饮业86个, 金融、保险业20个,房地产业2个,社会服务业65个,卫生、体育和
社会福利业47个,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68个,科学研究和综合技
术服务业4个,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307个,其他100个。自1997年以后,随着政
治、经济体制的调整,先后有10个双管部门单位党组织划归上级业务部门垂直管
理。1993年4月,在山东平阳棉纺织厂建立第一个个体私营企业党支部, 到2000
年底, 全市已建立私营企业党支部21个。②总支部委员会。全市党的总支部委
员会由1986年的100个, 发展到2000年底的209个。按行业分布是:农林牧副渔
业90个,采掘业8个,制造业17个,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个,交通运输、仓
储及邮电通信业1个,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个,社会服务业3个,卫生、体
育和社会福利业3个,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22个,科学研究和综合
技术服务业5个,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49个,其他7个。③基层党委。1986年,全
市有基层党委51个。1988年4月,运输公司党总支改设党委。5月,撤销教育局党
委,成立教育委员会党组,同时设立普通教育局党委和成人教育局党委,1992年
3月,撤销普通教育局党委和成人教育局党委,成立教育委员会党委。1988年9月,
毛纺厂党总支改设党委。 1989年1月,供电局党委改称电力工业局党委。11月,
山东省石油公司新泰支公司党总支改设党委, 1993年3月,改称山东省泰山石化
集团新泰总公司党委。 1991年1月,寨子乡划归莱芜市,乡镇办事处党委由28个
减为27个;同月,水利水产局党组改设党委,1993年12月改称水利局党委。1992
年3月,机床附件厂党总支改设党委。同年7月,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
员会;玻璃厂党总支改设党委,1999年10月易名为山东升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党
委。 1992年9月,酒厂党总支改设党委。同年10月,高佐煤矿党总支改设党委;
12月,化肥厂党委改称化工总厂党委。12月,山东电缆厂、新汶工具厂、谷里灯
泡厂、 新汶水泥厂4处驻新单位党委和党员关系移交其上级主管部门管理。1993
年3月, 劳动局、乡镇企业局、财政贸易委员会由党组改设党委,造纸厂、水泥
厂由党总支改设党委; 同年5月,撤销食品产销公司党委;12月,撤销文化局党
委,成立文化体育委员会党委,工商行政管理局由党组改设党委,二轻工业公司
成立党委,农委党组改设党委。1997年4月,撤销农委党委,恢复党组。1994年8
月,邮电局、尚庄煤矿由党总支改设党委;同年11月,撤销新泰师范党支部,成
立新泰师范党委;12月,撤销王家寨煤矿党支部,成立王家寨煤矿党委。1995年
6月,撤销玻纤无捻粗纱厂党总支和复合材料厂党总支,成立玻纤玻钢总厂党委。
1998年3月,水泥厂党委易名为建华水泥有限公司党委;同年9月,撤销邮电局党
委, 成立邮政局党委和电信局党委。1996年4月,在新汶办事处孙村成立市内第
一个村级党委。市直机关党委于1996年12月更名为市直机关党工委,明确为市委
派出机构。 1999年1月,泰安双丰化肥厂党委、东都农药厂党委、新汶水泥厂党
委3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关系由泰安主管部门移交给新泰管理。 2000年10月,成
立山东惠普矸石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新泰一中党总支改设党委。到2000年底,
全市共有71个基层党委, 其中乡镇办事处党委27个,村级党委1个,市直部门党
委27个,企业党委13个,学校党委2个,医院党委1个。
组织建设 1988年, 在农村党组织中推行了以"三定、 四民主、 四公开"
(定任务、定制度、定报酬,政治生活民主、经营管理民主、工作决策民主、党
内监督民主,政策公开、办事公开、财务公开、奖惩公开)为内容的"三四四"工
作法,农村党组织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1991年,在农村党组织中开展了以
争创"100个房干式党支部、 100个韩增起式党支部书记"为内容的"双百"活动。
1993年2月, 在全市开展了向鲁西村党总支学习活动,作为"双百"活动的继续和
深化。1995~1997年,按照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建
设会议精神,确定对90个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村进行集中整顿,其中28个村为省
和泰安市备案的村, 1997年11月经省和泰安市检查验收, 全部实现转化升级。
1998年10月,在农村党组织中开展了思想、组织、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巩固三年
集中整顿成果。1999年和2000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促强帮弱抓中间"的工
作方针,分别确定了120个和50个中间村进行转化升级,全部达到转化目标。
干部管理 教育培训 1986年以来,在搞好干部理论培训、党的方针政策
及法律法规培训的基础上,广泛组织了干部文化知识、业务知识及科技知识培训。
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文化补习班,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干部学历
培训。"九五"期间,每年参加干部学历培训的干部达1000余人次。在注重理论培
训和学历培训的同时,注重了干部的技能培训。自1995年始,组织了全市机关干
部英语培训、初级英语考试及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训。1996~2000年,组织实施
了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102个、
239期次,培训各级各类领导干部70869人次。
下放干部管理权限 为适应改革形势需要,对干部的管理本着"管少、管好、
管活"的原则, 适当下放人事管理权, 即由原来的"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
1986年,市委管理的干部有各部、委、办、局的正、副职和乡镇办事处党政正副
职、纪检书记、武装部长等。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有党群和政法系统及各乡镇
办事处副科级以上干部。 市人事局管理的干部有政府部门的科级干部和一般干
部。1992年,市委进一步下放了干部管理权限。原属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
农工部和人事局管理的乡镇办事处、市直部门科级干部,一律下放给乡镇办事处、
市直部门党委(党组)管理。不具备管理干部条件的,由其业务主管部门管理,
没有业务主管部门的仍由组织部管理。市直副局级以上独立事业单位的内部中层
科级干部,下放给各单位党委(总支、支部)管理,不具备管理干部条件的由其
主管部门管理,没有主管部门的由市委组织部代行管理。市直部门下属股级事业
单位的股级干部,由各部门管理。2000年,市委管理的干部有:乡镇办事处、市
直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正、副局级干部。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有:党群系统的
正、副科级干部和市政府各委、局、办、公司、群团部门的党委委员、党组成员
等。
任免制度改革 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 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扬民主,努力
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选择权和监督权。15年来,市委主要建立实行了5
项制度:一是民主测评、推荐干部制度。1988年11月,市委下发《关于对市直部
委办局(公司)、乡镇办事处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的通知》,规定
每年对市直部门、乡镇办事处班子及成员进行一次民主测评,把测评、推荐结果
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不经过民主推荐的干部不考察,得不到多数群众
赞成的干部不使用。 每年参加测评、推荐领导干部的党员干部、群众在1万人次
以上。 二是考察座谈制度。 坚持干部考察个别座谈制度,并不断地加以完善。
2000年,提出并实行了考察座谈"三个三分之一"制度,参加座谈的人员中班子成
员、 中层干部、考察组点名座谈的群众代表各占1/3。三是征求意见制度。对有
关干部人选,在市委正式研究决定前,多方征求市级领导以及市纪委、检察院、
计生委等部门的意见。四是研究干部票决制。坚持集体决定干部任免,健全了市
委常委会、基层党委(党组)会议事规则。市委常委会研究干部实行"票决制"。
五是实行了干部任前公示制。 2000年7月,开始对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提拔任用
的人选情况,通过新闻媒介或张榜公布等形式,在一定范围、一定期限内公示,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行任前公示制,加大了群众参与力度,体现了党管干
部原则与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保证了选拔任用干部的准确性
和公正性。
离退休制度 1986年, 干部离退休制度初步建立。1988年,中组部、人事
部下发了《关于认真执行干部退(离)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干部离退休工
作转入正常化。 1990年,为469名到龄干部办理了离退休手续。1992年,严格执
行中组部、人事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干部退休工作的意见〉通知》,凡达到退
休年龄的干部除按国家规定延长退休年龄或留任者外,办理退(离)休手续,不
再由本人提出申请或征得本人同意, 均按时办理离退休手续。1998年7月,市委
制定下发了《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退休、离岗和辞职、离职的
暂行规定》,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退休、离岗、辞职
和离职从事个体私营经济。
现行的干部离休条件是:1948年底前参加革命工作和1949年1月至9月参加革
命工作,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老干部,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均应办理离休手
续。干部离职休养的年龄,除有特殊规定者外,省部级副职以下各级各类干部为
60岁,科(局)级以下女干部为55岁。现行干部退休条件是:(一)男年满60周
岁,女年满55周岁,参加工作年限满10年以上的;(二)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
45周岁,参加工作年限满10年,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三)因公
致残,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干部离退休的批准权限为:县级干部
由泰安市委组织部审批,科(局)级干部由市委组织部审批,一般干部由市人事
局审批。 按照泰安市委组织部、泰安市人事局等部门文件规定,从2000年10月1
日起,企业干部的离退休转由市劳动局审批。截至2000年底,市内共办理领导干
部离退休4915人, 其中离休293人(副局以上168人) ,退休3717人(副局以上
576人) 。提前退休905人(副局以上298人,60名副局级领导干部提前退休时被
明确为正局级级别)。
提前离岗制度 1993年底, 市、乡机构改革,市委制定下发了《关于乡镇
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新泰市市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对干部提前离
岗做出了具体规定:1993年底以前,乡镇行政事业人员男年满54周岁、女年满52
周岁的一律提前离岗;男满52周岁、女年满50周岁,或年满50周岁及连续工龄30
年以上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本人自愿,也可以提前离岗。提前离岗人员仍享
受在职同级工作人员待遇。市直党政群机关及除教育、卫生以外的事业单位外,
1993年底以前,凡男年满56周岁、女年满53周岁的一律提前离岗。男年满54周岁,
女年满50周岁,以及年满50周岁或连续工龄30年以上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本人自愿,也可以提前离岗。市委还规定,凡在这次机构改革期间提前离岗的人
员,1984年底以前任副(科)局级的干部,(改革时)仍任副(科)局级干部的,
离岗时可明确为正(科) 局级。这次机构改革中,全市共提前离岗333人,其中
副(科)局级干部192人,一般干部102人,工人39人,95人明确为正局级。
1998年7月,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退休、
离岗和辞职、离职的暂行规定》中,重新明确了提前离岗的人员范围、条件及有
关待遇。 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提前离岗制度。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凡男
年满54周岁、女年满52周岁的(科)局级干部,男年满52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
其他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和医生除外),一律提前离岗。乡镇办事处机关、事
业单位凡男年满52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局(科)级干部,男年满51周岁、女年
满50周岁的其他工作人员,一律提前离岗。除上述情况以外,市乡机关、事业单
位的工作人员,凡年满50周岁或连续工龄25年以上,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本
人自愿,经组织批准后也可以提前离岗。不是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县(处)级干
部的提前离岗年龄,按照泰安市委、市政府的规定执行。提前离岗人员仍享受在
职同级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含各种特殊岗位补助费),不占机关、事业编制。
"
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 1997年, 面向全市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
位公开选拔了49名经济人才。1999年,面向全省公开竞聘了泰安双丰化肥有限公
司总经理。 是年6月,制定《关于推行公开选拔局级干部的意见》,同时,面向
全市公开选拔了1名市粮食局副局长、 2名市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2名市人民医
院副院长。2000年6~8月,针对市直部门、乡镇办事处领导班子存在的年纪轻、
学历层次高的干部偏少问题,又拿出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等10个市直部门职位、27
个乡镇长助理职位面向全市公开选拔。这次公开选拔,全市共有1016人报名,经
过资格审查,有912人符合报考条件,868人参加了笔试。根据笔试成绩,每个职
位按1∶5的比例, 共确定190人参加了面试,依据面试成绩每个职位按照1∶3的
比例, 对111名同志进行了考察,最后选拔了37名同志。11月,借鉴公开选拔的
做法, 对774名40岁以下年轻干部进行了测试。同时,将通过公开选拔发现的素
质高、 因职数限制未被使用的102名优秀年轻干部纳入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经
培养锻炼比较成熟的35名同志及时提拔使用,达到了使用一批、发现一批、储备
一批的目的。
下派干部工作制度 为加强基层工作, 培养锻炼干部,市委从1986年开始
实行下派干部工作制度。15年来,市委从市直机关下派干部10批,共计1552人。
1986年10月,第一批下派干部39人到乡镇及乡镇工业公司挂职乡镇党委副书记、
办事处副主任、 乡镇工业公司副经理,帮助发展乡镇企业。1988年1月,136名
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第一主任、书记助理、主任助理或领办经济实体等项
目,时间2年。1990年11月,市委下派包村干部246名,增派包企业干部32名。同
时,选派了10名乡镇挂职书记,加强对包村干部的管理。1993年12月,市直机关
机构改革, 市委选派114名机关干部,到25个乡镇、50个行政村任实职,其中,
乡镇党委副书记10人, 村书记62人,村副书记、主任助理42人,时间2年。1996
年3月,市委选派143名机关干部,到27个乡镇处的69个村包村。这批干部不再挂
任乡镇和村里的职务,主要是按照"五个好"(建设一个好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
个好书记;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完善一个好的经
营体制;健全一套好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帮助乡镇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村
党支部班子, 时间1年。1997年开始,泰安市先后往新泰市选派了两批挂职包村
干部、18个包村工作组、1个产业化工作组,挂职包村干部66人。1998年4月,市
委对部门包村和下派干部工作实行了两大转移,即由原来的比较分散向相对集中
转移,由以下派干部包村为主向部门包村为主转移。下派干部工作与部门考评、
与下派年轻干部的提拔使用挂钩。 共选派121名市直机关年轻后备干部到11个山
区乡镇的55个贫困后进村帮助工作, 其中, 11名同志任乡镇党委挂职副书记。
2000年5月,市委选派125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40个后进村帮助工作。另外从
涉农部门及金融部门抽调20名干部, 组成5个产业化工作组,到产业化建设有一
定基础的5个乡镇帮助工作,时间两年。
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995年, 市委制定《关于市直企业干部管理的暂
行规定》,明确企业干部管理的原则,实行分层分类管理,规范企业干部管理程
序。规定中型及以上企业、市里确定的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由市委管理。之后随
着企业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市内不断探索企业
干部改革的新途径、新路子,实行了年度考核制度、离任审计制度。1997年,在
全市公开选拔了49名企业干部,送到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MBA课程培训,
回来后全部安排企业厂长助理以上职务。 1998年,面向全省公开选聘了1名总经
理。1999年,在王家寨煤矿进行了公开竞聘矿长助理的试点。逐步形成了民主选
举、公开竞聘、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的企业干部选拔模式。
农村干部制度改革 1988年3月,市委在村级支部班子中引入竞争机制,实
行党支部班子成员竞选,推进了农村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1998年以来,加
大了农村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采取"两推一选"(群众代表推荐、党员推荐,党
员大会选举)及公开选拔与选派优秀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和部分村支书到
村任实职、回请、跨村任职等形式,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班子的结构,增强了班子
的生机和活力。期间,全市公开选拔农村班子成员439人,其中党支部书记134名,
公开选拔农村后备干部678人。选派172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实职,回请56名企
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支部书记,选派了18名支部书记跨村任职。1999年10月份,
针对村委直选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农村干部工作管理
规定》,为理顺"两委"关系、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提供了政策依
据。
知识分子管理 1986年建立知识分子工作联络员制度, 全市建立联络员中
心组51个。1987年,实行知识分子工作部门分工负责制。 1988年, 在全市首次
开展了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推荐选拔工作。 1989年5月,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第
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2名,至2000年,已命名表彰6批共148名。1989年,在全
省率先开展了评选优秀知识分子、树立科技标兵、选拔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主要
内容的"评优、 树标、选尖"活动,完善了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建立起了"宝
塔"式的优秀人才结构。 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经济一线建功立业,自1988年以
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承包、领办、创办
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试行规定》、《关于选拔、推荐、使用各类经济人才的通知》、
《关于招聘引进人才的政策规定》、《关于重奖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政策规定》、
《关于鼓励拔尖人才兴办示范服务基地的意见》、《新泰市知识分子优秀人才选
拔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1993年还成立了拔尖人才技术服务中心,
在全市开展了拔尖人才技术服务活动。为加强对乡镇办事处科技工作的领导,加
速科技进步,自1988年始,在全市配备了乡镇办事处科技副职;先后从山东工业
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选聘科技副市长5批6人。
老干部工作 1986年, 市老干部局管理的离休干部1356人。2000年管理离
休干部887人,其中,享受厅局级待遇的18人,享受县处级待遇的229人。
1986年以来,在市直各部门、单位和乡镇办事处,逐步建立起了老干部党支
部,完善了基层党小组网络,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使老干部党员都能过上正
常的组织生活。 到2000年,全市已建立老干部党支部(总支)56个、党小组137
个, 有离退休老干部党员3510人;成立各种协会组织45个,学习小组109个,使
老干部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向老干部通
报情况制度,每年定期向老干部通报经济建设、重大决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情况
2到3次;定期不定期组织老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就近视察工农业生产和重大工程
项目,较好地发挥了老干部参政、议政的作用。同时,认真落实生活待遇,积极
探索建立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的有效途径。1988年
2月,市委、市政府开始将市直有关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逐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
实行社会化发放。 1996年7月,离休干部凭卡到就近银行按月领取离休费。对于
医药费,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医药费全部有各级财政负担;企业离休干部,
本着因企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市财政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支持力度,每年从财
政预算中列专款对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予以支持,较好地解决了医药费拖欠问题。
同时,积极落实老干部福利、用车、住房、护理费等方面的待遇,保证了老干部
们晚年生活的舒心、安心。
为使老干部娱乐、 健身活动有一个固定场所,1990年投资500万元兴建市老
干部活动中心,1992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2000年,全市已兴建老干部活动室73
处,门球场39处,保证了离退休干部文体、娱乐、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进一步
丰富老干部晚年生活,实现老有所乐。每年定期举办门球赛、台球赛、太极拳剑
赛、象棋和围棋赛、民间艺术展、根雕盆景展、书法绘画展等重大活动。其中,
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已成功举办了7次书画、 根雕、盆景、奇石、民间艺术作品大
展。每年1次老干部乒乓球、象棋、"长寿杯"台球等比赛,每年4次老干部门球联
谊赛。 1999年7月14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成立了"夕阳红"艺术团;10月28日,
成立的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招收老干部学员160人,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地、
市各级举办的老年艺术作品大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