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营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5&A=1&rec=184&run=13

1986年, 境内民营业户发展到3073家,从业人员10741人,注册资金3650万
元,营业收入8169万元。199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
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
《关于进一步做好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劳动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
新泰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新泰市个体私营经济考核奖励办法》、
《新泰市土地资产运营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等
一系列政策措施。 至2000年,全市民营业户1.02万户,从业人员8.5万人,注册
资金达到4.8亿元;完成增加值22.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实交
税金9298万元,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5%。
发展规划 1998年, 市政府制定了 《新泰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规划》 、
《新泰市个体私营园区建设实施意见》等,确定了设立园区、加快载体建设、培
植大户、 发展专业村镇规划。2000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新泰市民营经济"
十五"发展规划》 ,提出了到"十五"末,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实交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0%。 以培植大户、抓好园区、建好市
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为工作重点,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企业
管理,优化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培植大户 在鼓励千家万户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 培植了一批贡献大、后
劲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家大户,形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龙头。至2000年,全
市销售收入过500万元以上的大户达到48户,居泰安市首位。全市民营经济新上、
技改项目121项, 总投资7.6亿元,其中投资500万元到1000万元的有34项,1000
万元以上17项,新增销售收入21亿元,利税2.6亿元。
园区建设 为加快园区经济建设,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民
营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 ,统筹规划,在京沪、济新、博徐、蒙馆4条国道、省
道沿线,规划建设了"一区十一园",即市经济开发区和新汶、羊流、汶南等11个
民营工业园区。到2000年底,建成园区面积7120亩,引进在建规模企业项目68个,
其中进入市级开发区17个, 乡镇园区51个,项目总投资5.1亿元,其中投资1000
万元以上的26个。发动民营大户、镇办企业、驻新企业进区办项目、建厂房。羊
流民营科技工业园园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 入园企业25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9600万元。
特色产业 15年来, 市内民营经济充分挖掘资源、区位、技术和劳动等方
面的优势,实施专业村镇战略,把培植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走出
了一条"由户变村、由村变镇、膨胀规模、做大市场、叫响牌子、形成产业"的区
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特色经济。截止2000年,
全市从事加工制造的专业村发展到36个、 专业镇6个。已形成羊流起重机械,宫
里玻纤玻璃, 汶南汽拖配件,楼德煎饼,岙阴毛刷,刘杜、岳家庄挂毯6个特色
产业群。区域特色经济实现增加值11亿元,实交税金5300万元,分别占全市民营
经济的46%和49%。楼德镇通过组建煎饼集团,成立煎饼研究所,全镇煎饼加工户
已发展到7000户, 年加工煎饼3500万公斤,转化粮食4000万公斤,年创产值1.4
亿元,利税1500万元,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煎饼第一镇"。
企业改革 1994~1996年, 全市民营企业主要进行了以破产、兼并、资产
重组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1996~1998年,进行了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
要形式的改革。199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全市企业改革工作
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集体企业改革的通知》、《关于深化乡镇企业改革
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盘活资产、提高效益"的
原则,做到能出售的出售、能转让的转让、能拍卖的拍卖,把触及产权放在改制
工作的首要位置,使企业改制一步到位。截止2000年,全市1128户乡镇集体企业
中,已完成改制1109户,改制面98%,其中改制为民营的966户,占已改制企业的
85%。 沈家庄刃具厂改制后一分为三,企业焕发了生机,汽拖配件产品规模迅速
膨胀,销售收入、利税分别比改制前翻了两番。
民营科技 民营企业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 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 科
技意识明显增强。 到2000年,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到55家,建立民办科研机构
98家,开发新产品39项,获专利43项,填补国内空白16项,省内空白35项。羊流
开关厂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 消防器材厂等10家企业通过了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科技型从业人员达到3000人,其中高级人才183人,中级
人才500余人。外向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