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 党中央派干部建立中共泰西特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9&rec=8&run=13

泰西地区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由于反革命势力过于强大,泰安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发展十分艰难,但革命的星火在泰安大地上顽强地生长和蔓延,先后建立过直接受省委领导的中共泰安县委(1927.8—1928.5)、中共泰(安)莱(芜)县委(1927.9—1928.5)、中共泰安特别支部(1928.10—1930.2)、中共泰安中心县委(1932.5—1934.1)、中共新泰县委(1935年7月至1937年6月)等县级党组织。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泰安地区一直未能建立起地委一级的统一的党的领导机构。
抗日战争爆发后,泰安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勇敢地投入抗日救国的民族斗争,迎来了党组织发展的历史机遇。1938年5月,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关怀下,建立了泰安地区第一个地委级党组织—— 中共泰西特委,实现了泰安党的建设和革命斗争的一个新的历史转折。70年后的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烟云,回望泰安这段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仍然强烈地感觉到她所蕴含的里程碑意义。

一、齐鲁抗战风云起,泰安大地烽火燃,党中央决定派干部来山东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山东地处京津门户,卢沟桥的炮声强烈地震憾着齐鲁人民的爱国心、民族魂,他们既有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五三惨案多次遭受日倭暴虐的旧恨,而今又添即将沦为亡国奴的新仇,因而其抗日杀敌的怒火格外强烈。山东省为数不多的中国共产党人(此时约有党员1000余名),勇敢地站在抗日救国的最前列,担当起带领民众抗战的历史重任。中共山东省委在书记黎玉领导下,按照中共中央确定的抗战方针和中共华北中央局的号召,制定了一个在全省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宏大计划。省委将北方局派来的干部、延安派来的少数红军干部和国共合作形成后从国民党监狱释放出来的共产党员分派到各区,联络当地党员、恢复党组织,发动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平津失陷后,日本侵略者沿津浦铁路大举南下,于1937年10月陈兵黄河北岸。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二路军总指挥韩复榘十分恐慌,为保存实力,欲率10万大军弃地南撤。山东各地党组织在省委领导下,抓住时机大力发动群众,加快了抗日武装起义的步伐。从1937年7月到1938年上半年,山东各地先后爆发了冀鲁边、鲁西北、徂徕山、黑铁山(邹平县)、牛头镇(寿光)、泰(山)西、鲁东南、胶东六福山、掖县以及鲁南、湖西(微山湖)等10余起抗日武装起义。后通过整编,建立起党领导的五个八路军游击支队、两个义勇总队和一个自卫团,兵力达3万余人。抗日的烽火在齐鲁大地熊熊燃烧起来。
在风起云涌的山东抗战中,泰安是全省的重点地区。一是中共山东省委在部署安排全省抗战的同时,于1937年10月从济南迁到泰安,决定借助泰安良好的党的基础,直接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以取得经验,指导全省。一时间,泰安成为党领导全省抗战的中心。二是在全省的10余起抗日武装起义中,泰安地区于1938年1月1日爆发了徂徕山、泰(山)西两大抗日武装起义,在全省来说,发动密度高,成绩特别突出。徂徕山起义建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红军团长洪涛任支队司令员,省委书记黎玉兼任政委。当年春天,四支队南下北上,英勇杀敌,迅速扩大发展,成为有数千之众,辖有三个团的坚持鲁中抗战的基干武装。泰(山)西起义首发于泰安县的夏张镇,后转到肥城县空杏寺,建立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张北华任主席,远静沧任政治部主任,4月,省委又派李冠元任副主席。自卫团攻肥城、袭界首(长清县)、炸铁路(泰安县)、战道朗(泰安县),杀日寇,除汉奸,威镇泰西,各县爱国民众群起响应,队伍迅速扩大到17个大队,2700余人。泰西抗战形势如火如荼。
各地抗日武装起义成功后,便遇到军政干部缺乏,作战经验不足,尚未建立民主政权,没有稳定后方,部队难以建设发展等困难。1938年2月,省委在新泰刘杜村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派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汇报山东的抗战情况,取得中央的指导和帮助,并决定省委宣传部部长林浩代理省委书记。黎玉遂带泰安的冯平、新泰的郅润清、费县的高其贵等同志立即出发。此时徐州尚未失守,他们南下到达徐州,坐军用列车西行到达西安,于4月到达延安,先后向刘少奇、张闻天汇报了工作,随后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他向毛主席汇报了山东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的情况,请求中央给山东派遣干部。毛泽东主席对山东人民广泛举行武装起义,大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给予很高的评价,指示注重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欣然答应派一批干部到山东。

二、郭洪涛率干部队辗转入鲁,首停泰西,建立中共泰西特委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请求,中央立即从中央党校、中央机关、延安抗大和陕甘宁边区选拔了50余名军事干部和地方干部组成入鲁干部队,选调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率队赴山东。黎玉按照毛主席指示转赴武汉向周恩来汇报工作,继续争取联系干部到山东工作。
毛泽东主席对这批入鲁干部十分重视,临行前特别接见了郭洪涛一行并作了重要指示。郭洪涛后来回忆了毛主席指示的重要内容:“日本帝国主义已占领我华北、华东大片国土,侵占山东后继续南进。李宗仁正在台儿庄阻击日军。我们党的方针,是在山东敌占区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希望我们全体同志到敌后,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都能活,像松柏一样天寒地冻也青枝绿叶;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要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和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随后、刘少奇、陈云、李富春等领导同志分别对入鲁干部作了指示。1938年4月,郭洪涛一行带着中央领导的殷切期望,满怀信心地踏上了东进的征程。他们先乘三辆汽车到达西安。此时台儿庄大战已胜利结束,八路军办事处经与国民党当局和西安铁路局反复交涉,办好了相关证件等合法手续,乘坐两节“闷罐子车”从西安东进,数天后到达河南商丘附近的柳河车站下车,然后辗转鲁西南的曹县、菏泽,鲁西的寿张等县,于1938年5月上旬到达东平湖西地区。郭洪涛向山东省委驻聊城代表张霖之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对鲁西北工作的指示后,经东平湖向泰安方向前进。
中央干部队行至东平县宿城镇时,中共东平县工委书记万里派人来联系,郭洪涛在此接见了万里和工委宣传委员强仁普,听取了东平县党的工作和抗战工作的汇报。经过十几天长途奔波的干部队,也借机在这里进行了一天的个人休整。东平县工委在1937年10月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团结一批爱国知识青年,成立了东平县“抗日救亡协会”;创办了《抗日救亡周报》,成立了宣传队,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了几十名党员和一批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员,派他们到各区开展工作,改造旧区队和民团,将东平五区区队改造成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工委还大力支持配合汶上县的同志发动举行了永安寺起义,建立起一支100余人的抗日队伍。郭洪涛充分肯定了东平县工委的工作和成绩,向他们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并对工委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二天,他们继续东进,抵达泰安县九区边家院镇(现属肥城市),与驻在该镇北仇村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取得了联系。
在北仇村小学,郭洪涛向泰西自卫团领导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详细听取了自卫团主席张北华关于自卫团的情况汇报。郭洪涛肯定了自卫团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日军的成绩。针对存在的问题,指示自卫团要建立基干武装,搞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开展建党整军,建立抗日根据地。他根据泰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需要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决定建立泰西特委,统一党对泰西地区肥城、东平、宁阳、长清、宁阳、东阿、汶上等县抗日斗争的领导。1938年5月中旬,中共泰西特委正式成立。郭洪涛留下随队干部董君毅(段君毅)、孙光、何光宇等与当地干部组成了中共泰西特委,董君毅(段君毅)任书记,孙光任组织部部长,万里任宣传部部长,张北华任军事部部长。红军干部何光宇、李国厚、张正福三同志留在自卫团工作。泰西特委随后又设立了统战、保卫、民运、青年等部。夏振秋任统战部部长、袁彰武(袁振)任青年部部长(不久为张延积)、王仲范任保卫部部长、冯向前(冯乐进)任民运部部长。特委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
郭洪涛在泰西完成了这一决策后,即在自卫团派部队护送下,率队向东越过津浦铁路,由四支队接应,于5月20日到达徂徕山北侧的泰安县南上庄,与代理省委书记林浩及四支队领导见面。按照中央决定,成立了以郭洪涛任书记、林浩任常委的中共山东省委。这批干部也陆续分赴全省各地,参加领导指挥当地的抗日斗争。
中共泰西特委不仅是泰安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地级党的领导组织,也是抗战开始以来,由中央派干部,在省委主持下建立的省内第一个比较正规健全的地级领导机构。从人员组成上看,她也是一个较强的领导班子。特委书记董君毅(段君毅),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省)人,1936年在北平中国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北平西城区区委书记、上海全国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1937年底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次年春奉命来山东。组织部部长孙光,山东平度人,1933年春在北平上学期间参加反帝大同盟,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被捕,被长期关押在国民党南京中央军队监狱,狱中表现坚贞不屈。1937年8月,经组织营救出狱,被送往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这次受中央派遣来山东。留在泰西的军事干部何光宇是1929年参加红军的老党员,曾任红军团长,他的到来,有力地加强了自卫团的军事领导。特委中的本地干部万里、袁彰武、王仲范、冯向前等,都是坚定的有知识的革命者,有的还是入党较早的老党员。泰西特委的建立,有力地统一和加强了泰西地区党的领导,为开创泰西抗战新局面创造了一个根本条件。

三、特委一抓建党,二抓整军,三抓统一战线,迅速打开泰西地区抗战局面

中共泰西特委建立甫定,即决心紧密联系泰西实际,认真贯彻毛主席重要指示,按照省委书记郭洪涛提出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迅速打开泰西地区的抗战局面。为达到准确决策,特委书记董君毅(段君毅)等认真调查分析了泰西地区抗日斗争形势。
这时的泰西地区,党的力量还很薄弱。除东平县建立了以万里为书记的县工委外,肥城、长清、汶上几县仅有从外地返回家乡发动抗日救国的少数或个别共产党员,并且在泰西起义过程中都参加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还谈不上开展地方工作。建立数月之久的自卫团,也和其他地区的起义武装一样面临影响制约生存发展的诸多困难,而且较之其他地区表现得更为严重。一是日军于4月先后占领了肥城等县城,扶植汉奸势力,加强后方控制,自卫团受到威胁,被迫分散行动。二是几个月前逃跑的国民党顽固势力陆续返回,以“正统”面目扩充实力,控制县区乡政权,限制自卫团活动。三是自身存在许多困难。自卫团没有自己的民主政权,无后勤保障,部队生活困苦;部队虽按红军传统建立了政治工作体制,但因为部队内仅有20几名党员,政治工作无法有效地展开;在4月的道朗战斗中,政治部主任远静沧牺牲,刚到自卫团的副主席李冠元赴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汇报工作争取粮款,主席张北华重病在身,领导力量严重不足,统一指挥十分困难。由于以上原因,导致自卫团思想不稳,纪律涣散,出现逃跑减员,一度陷入困境。此外,在发动泰西起义的过程中,党的抗战主张在民众中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山东、泰安沦陷时,国民党军政官员和10余万军队不顾人民死活弃地不战而逃,而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勇赴国难,深受民众拥护。广大爱国民众、自卫团官兵急切盼望共产党来领导他们坚持抗战。
针对上述情况,泰西特委认为,要摆脱当前困境,长期坚持泰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必须狠抓建党,扩大党的力量;整顿巩固军队;搞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委遂将建党、整军、统战三项任务作为工作重点,立即付诸行动。
泰西区的建党首先从自卫团开始,并作为整军的一个首要措施。特委认为,只有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才能把自卫团整顿好,巩固住。当时自卫团只有一、四大队和十支队东进梯队有党组织,其他10几个大队都没有党组织。特委决定大力发展党员,在部队中建立党组织。具体办法是,通过严格审查,将战前失掉组织关系要求恢复的恢复了一批;对过去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蹲过反动当局监狱的进步学生吸收了一批;在大队、中队军政干部中重点培养发展了一批。经几个月的努力,使自卫团从大队到中队的政治、军事领导职务都由党员担任,在大队建了党支部,各支部又在基层发展党员,基层党的力量得到迅速扩大。又通过办培训班来提高党员素质和政工干部的工作能力。部队政治工作明显增强,政治面貌大为改观。
在抓好部队建党的基础上,特委大抓了地方建党。特委书记董君毅(段君毅)向地方干部传达了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针对党员大都在自卫团不在地方的情况,要求部队党员、干部到地方工作,军队和地方共同努力,稳妥慎重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特委领导董君毅(段君毅)深入长清,孙光则深入肥城,万里在东平分别检查指导建党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各县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建立了泰安(西)、肥城、东平、汶(上)东、平阴等5个县委或县工委,并从自卫团中抽调得力干部到地方任县委书记。各县委建立后,在自卫团配合下,广泛发展群众抗战,在斗争中发现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建立了一批区、乡、村党组织,广大农村的抗日工作逐渐活跃起来。
开辟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军队是关键。特委在搞好建党工作的同时,特别抓了对自卫团的整顿。自卫团在大发展阶段,大量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和农民加入进来,但在收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收入一些绿林武装和不良分子,有的还是以区、乡范围和亲朋关系加入,带有宗派和山头色彩。这也是自卫团一度出现混乱现象的主要原因。特委经过认真分析,制定了周密的整军方案。一是调整加强了团部领导力量。张北华任自卫团长,何光宇任副团长,孙光任组织部部长 ,万里任宣传部部长。二是进行了统一整编,建立基干武装。以基础较好的第一、第二大队为骨干,将五、七、三、十、十一等几个大队分编为第一、第二两个基干大队,红军干部何光宇、张政富、李国厚,老党员崔子明分别任(或兼任)大队长或政委。将活动于长清大峰山区的第四、第十七大队改称大峰山独立营。另派得力干部到泰安十区(今肥城安庄一带)帮助武圣域整顿第十三、十四、十五大队。三是进行严肃的政治教育和军纪整顿。通过教育提高指战员抗日杀敌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对混入抗日队伍的坏人进行坚决的清除,作恶多端者予以枪决。有效地严明了纪律,纯洁整齐了部队。
在统战方面,特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战。部署各县委组织成立了“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一些县委书记和自卫团干部兼任动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县以下大部分区也建立了动委会。各级党组织以动委会名义开展工作,动员民众出钱出力,参军参战,成为发动民众抗战的一个有效形式。诚心诚意地团结各县有名望的爱国上层人士、士绅名流、知识分子共同抗战。先后团结了东平的杨静斋,宁阳的朱景璜,泰安(西)的孟中衡、裴毓明,肥城的刘继河等10几位上层爱国人士,他们都对泰西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后来加入共产党,有的为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团结争取各地红枪会群众共同抗日。利用会众打入红枪会做争取工作,在红枪会与日军作战时,自卫团派部支援,争取了一大批红枪会众,出现了合作抗战的局面。特委注意坚持独立自主方针,对不怀好意的国民党反共顽固当局,既联合又斗争。刚上任不久的国民党第一专署专员郁仁治顽固坚持反共立场,到泰西后处处打压限制自卫团,在特委领导下,对其进行了几个回合的斗争,先后粉碎了他改编、吞并、挤垮自卫团的阴谋。1938年11月,郁率部进攻大峰山独立营,遭自卫团合力反击,损失大半。对无理进犯的其他顽固势力也给予有力打击,有效控制了泰西抗战局势。
中共泰西特委从建立到1938年底半年多的时间,通过落实建党、整军、统战三大重点工作,使自卫团走出困境、得到巩固壮大,这年12月,被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成为坚持鲁西抗战的一支主力部队。泰西党的组织有了较大发展,党员由原来的不足百人发展到400余人。各级党组织在自卫团配合下,广泛发动群众,开辟了大片游击区,抗战根据地初具雏形——泰西地区的抗战展现出新的局面。
1939年3月,中共泰西特委改建为中共泰西地委,领导全区军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泰西党组织在斗争中虽然遭受过无数的牺牲和挫折,但是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最终掌握了各级政权,成为泰西地区的领导核心。笔者认为,在这段光辉的历程中,中共泰西特委的建立及其工作,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牛之营
(作者系泰安市委党史办公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