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井和卷棚的由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9&rec=55&run=13

龟井 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东平城始建土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知州沈维基改土城为砖城,鸟瞰全城形似一只“灵龟”,故城又称“龟城”。南门为龟头,月城门朝西为龟尾,南门石桥为龟胫,桥南路两旁有两眼井,为龟的两只眼睛,龟嘴伸入小汶河,大隅首地势最高,为龟背顶。南门至北门大街中有两眼井,一眼在北门里,为龟腚眼,另一眼在桂井子街,称“龟井”(后改称桂井),为龟肚脐,城周六门八角为龟四足。
据东平州志记载,龟井与城同龄。原井高出地面0.8米,周围青石垒砌。井筒上小下大,上盖1.9米见方大青石一块,厚0.28米,中凿直径为0.95米的井口,井口石有绳痕32处,深2公分之多。井西为一平台,南北有上下台阶。
井水清澈而甘甜,常年不干,是城门泡茶的最佳水源。每天早晨取水者络绎不绝,多人同时取水亦无妨碍。附近有一茶馆,众多名人、官家巨商慕名前来饮茶品水,饮者赞不绝口,茶馆买卖十分兴隆。
附近居民对龟井爱护备至,曾对其多次整修。建国后,桂井子大街三次扩路,地基抬高,每逢大雨,积水倒溢井中,井水受到污染,无法饮用。1957年和1972年,李春同、李春玉两次召集人员进行淘井和加固。
为保护这一文物,在州城镇委书记刘祥涛的支持下,于2001年7月16日开始动工对古井进行大修。早五点动工,奋战十小时,清出罐片、砖、石、铜币等杂物六方。井深达到8米,水深5米,旱筒3米。井壁完好,用青砖、石块水泥嵌缝,抬高井台1米。后又对井装饰,下端用四块板石镶在井上面,上刻蟠螭纹,祥翼鸟图案,上有八石条,为腰石座,上竖八根石栏杆,四角栏杆上刻有石狮,栏杆之间有石板、石条相连,全高2米,长宽各2米,此形端庄,意味浓厚,现已成为观光景点。
卷棚 州城里有卷棚四座。卷棚是跨路的亭式建筑,四角乍起上翘,下以四根圆柱支撑,漆红色。卷棚下多建关帝庙,也有茶水馆,作为行人休憩之用。可以安设卡子,以加强防务,祭祀武神关羽。东卷棚在东大寺街口,可以对从大东门方向来犯的敌人进行阻击,下一个卡子是东厦门,再一道是兴洛桥街口三义庙(俗称三神庙)的卷棚,可保卫衙门。另两座卷棚,一在双庙街东,一在高家场西,分别叫做南卷棚和西卷棚。西卷棚街是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原委员长万里的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