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原厎平话沧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9&rec=52&run=13

东平县史志办公室
东平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西临黄河,东依泰山,八百里水泊遗存水域东平湖镶嵌其中。东平县东与肥城市毗邻,南与汶上县、梁山县接壤相连,西部隔黄河与东阿县、阳谷县及河南省台前县相望,北与济南平阴县搭界。东西最大横距55.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5公里。全县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湖泊洼地各占三分之一。全县14个乡镇(街道),人口80万。
东平湖位于县境西部,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水面124.3平方公里,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发源于鲁中山区的大汶河,带着山水的灵气进入东平,经戴村坝(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建筑之一),大清河,注入东平湖。汇河、金线河带着北部平阿山区的生机流入南部的大清河。国家级森林公园腊山及以隋代大佛(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著称的白佛山耸立于东平湖两岸。105、220国道纵贯南北,331、250省道横列东西。济(南)菏(泽)高速公路、晋豫鲁铁路穿境而过。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598公里。以东平湖为最后一级提水枢纽的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复航工程),建设有规模宏伟的八里湾船闸、大清河航道和泰安港工程。公路、铁路、水路的贯通、畅通,加上东平湖移民避险解困及众多旅游景点开发工程的实施,历史上曾经辉煌一度的“北方重镇”,将于21世纪重新再现于东原大地。

东平历史悠久。东平因《尚书·禹贡》中“大野既潴,东原厎平”而得名。东平是黄河流域文明发祥最早的地方之一,从丁坞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算起,迄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从西周到清代的两千多年中,东平曾为国、郡、路、府、州,一直是我国北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周时期东平境内有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的无盐发展成为齐国西部的重镇,无盐女钟离春冒死谏齐王而使齐国“因之大安”。秦代,东平开始有县的建制,东平境内设有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三个县属薛郡。至明、清,东平州境内多达5县,少则1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置东平国,东平境属。汉宣、汉光武、魏武三帝都曾封其子为东平国王。此时的东平国经济发展较快,带动了东原一带经济、文化的发展,境内杏花岗冶铁业发展成为当时泰山周围两大冶铁中心之一。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所迁寿张县治霍庄)。在西晋,东平国治所迁须昌城,一直延续到东晋。今东平境内皆属东平国。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隋代,须昌、寿张属郓州。
唐代,随着大野泽的变迁,地区政治中心的变化和大野泽北部的治理,特别是清水石桥的建成(清水石桥比赵州桥还早5年),使鲁西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唐贞观年间(627年),东平西境的须昌城(今埠子坡)先后成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郓州,须昌县三级政府所在地。景龙元年(707年),复置宿城县。贞元四年(788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太和四年(830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太和六年(832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五代时,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后唐同光年元年(923年),改须昌为须城县。宋代改郓州为东平府。进入元代是东平地区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设东平路,太祖十五年(1220年)严实在东平路立行台,领山东西路行中尚省兵马总管,辖54州县,治所在须城(今州城),是与山东东部益都城相埒的鲁西大都市。
明洪武八年(1375年),东平府降为州,属济宁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隶兖州府。东平州时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1985年12月23日,为统一管理东平湖,省政府决定将梁山县的7乡1镇划属东平县。1996年2月2日,经省政府批准,将平阴县的旧县乡划属东平县。

远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化。迄今发现的有:新石器时代的丁坞村落遗址;商周时期的沟坝遗址、井仓遗址、朱穆遗址;周代的宿城故城、无盐故城、鄣城故城、郈城故城、须昌故城;汉代的王陵山墓群、大洼墓群、东芦泉墓群和张迁碑;隋代的白佛山石窟造像、造像题记;唐代的灵泉禅寺摩刻、白佛山摩刻;宋代的父子状元梁灏、梁固及其家族的墓群;元、明、清代的古建筑灵泉寺、永济桥、戴村坝、清真寺等。上述遗址、造像、摩刻、建筑和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东平历史悠久的见证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秦汉至明清,境内舟车四通,迄为津要。汉高祖刘邦、明帝刘庄、章帝刘,宋真宗赵恒、高宗赵构,明成祖朱棣,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等,为加强政治和军事统治,均曾路经东平。
1861、1865年,捻军曾两度在东平与清军作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东平是山东解放区与冀鲁豫解放区往来的重要通道。罗荣桓、徐向前等领导人曾进驻东平,点燃抗日烈火,指挥战斗。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东平办公室旧址、中共东平县工委诞生地等革命遗址,至今尚存,这是东平人民的光荣和宝贵的革命财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古、近代文物妥加保管。60年代,国家拨款整修戴村坝、永济桥等古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历史文物遭到破坏。80年代,国家再拨专款,抢修白佛山石窟、清真寺等名胜古迹。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发展旅游业,这些历史古迹文物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胜地。
州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从宋咸平三年(1000)建城,已1013年。历为东平路、府、州、县统治机构所在地,名胜古迹众多,留下了大量诗文墨迹。一口龟井,与城同龄;一块张迁碑,曾直立在文庙明伦堂前500多年。状元府、状元坊、报恩禅寺、性觉寺、白衣堂,遗迹尚在。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清真寺,是鲁西南伊斯兰教民最大的活动中心,坐落在南北门大街的北段。一座永济桥,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仍是州靳公路的重要桥梁。境内有古庙宇20余处,牌坊70余架。可惜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风雨剥蚀,匪患兵尽多消失。进入新世纪后,州城街道挖掘、修复和利用千年古城的遗迹遗址等宝贵资源,先后建设修复了父子状元、父子进士、旧城门楼、万里故居、县工委纪念馆等多处景点,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成为吸引游客,带动全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乡镇。

东平,人杰地灵,俊士辈出。据史书记载,从秦汉到建国前夕,名扬全国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医学家乃至天文、地理、书法、绘画等专家,灿若星汉,光照史册。西汉,有“大夏侯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夏侯建;东汉,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有宰辅和凝、王朴;北齐僧安道一摩崖刻经,闻名于世;宋代,有宰相梁适,状元梁灏、梁固,儿科医学家钱乙,画家梁楷;梁楷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授予世界文化名人,以水星上的环形山命名;元,有状元霍希贤,农学家王祯,并涌现了众多戏曲作家,当时山东知名的戏曲家27人,东平10人,其中高文秀有“小汉卿”之誉;明,有政治家王宪、杜三策;清末,进士侯延爽是本县最早出国留学的学者之一;较早参加同盟会的尹沺,1910年曾参加刺杀清摄政王载沣;民国时期,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南京中山陵获一等奖,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获首奖。
历史上许多知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刿、阮藉、高适、韩愈、柳宗元、李商隐、苏源明、司马光、寇准,辛弃疾、元好问、严实父子等,曾在东平宦居、隐居。或勤政惠民,或风节名世,或写出脍炙人口的诗文,至今为世乐道。
20世纪30年代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涌现出一批英才志士,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省军级领导人孟子明、林茵如、吴震、冯贤渊、王心前;作家李束为、井延盾;书法家周君谦和其他专家学者21人。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学、马列主义研究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建国后,涌现了不少教授、专家、学者,地、县、区领导干部。据2015年统计,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180人。

东平人民富有反抗斗争的优良传统。汉代,无盐农民索卢恢率众起义,击败王莽军,史称“无盐大捷”;隋代,斑鸠店程咬金率众参加瓦岗寨农民起义;唐代,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克郓州,州民群起响应;宋代,石碣村(今石庙村)阮氏三雄率濒湖渔民参加梁山泊起义;金代,州民李龄等高举义旗,抗税抗捐;明末,乡民聚众烧毁州署。1840年以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1861年,境内西南数乡农民助捻军围攻州城;1898年,李所等村农民反对德国传教士进行的文化侵略。1926年红枪会暴动攻打县城;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后,城乡掀起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20世纪30年代,进步知识分子万里、于林甫、孟子明、强仁普、刘仲羽等,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1936年9月,县内第一个党支部成立。1937年10月,以万里为书记的中共东平县工委成立,东平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高举抗日旗帜,深入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8月17日,东平沦陷。日本侵略军疯狂推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置东平父老、兄弟、姐妹于腥风血雨之中,先后制造了半倒井、林马庄、大羊、无盐等惨案,灭绝人性的暴行骇人听闻。据1940—1943年不完全统计,有1039人惨遭日军杀害。
在中共东平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东平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迅速地投入了抗日战争。抗战时期全县有4000多名青壮年参军参战,先后组成了五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县基干大队、独立五营、湖西游击大队、县大队、区队等地方抗日武装。不少青壮年参加八路军。广大民兵积极开展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密切配合抗日主力部队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广大农民、妇女、青年、儿童积极参加农救会、妇救会、青抗先、儿童团等抗日组织,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时期,山东西区抗敌自卫团、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昆张支队、冀鲁豫军区二、八分区部队先后进驻东平,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先后取得了郑海战斗、香山战斗、芦泉屯战斗、二十里铺等战斗的胜利。1945年5月,杨勇、曾思玉等首长率部发起“东平战役”,一举解放东平全境。
抗战胜利后,全县人民着手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大肆进攻解放区。1947年,国民党军队三次占据县城,全县有2000多人惨遭杀害。富有革命传统的东平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全县有5000多名青壮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配合解放军,先后取得了北桥伏击战、郭海伏击战、大清河阻击战的胜利。同年12月,军区司令员赵健民率部发起解放东平城的战役,东平大地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1948—1949年9月,东平人民一面肃清境内残匪、特务,保卫解放区,恢复发展生产;一面组织数千名民工和大量军需物资支援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为建立新中国贡献了力量。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本县有刘仲羽、崔宜平、于林甫等许多优秀儿女,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维护世界和平,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不惜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他们的英名将流芳千古,他们的功绩将永垂不朽。

上世纪80年代,万里牵挂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门给东平县委写信,希望东平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大力发展经济和教育。1994年,又亲笔题写了“发展东平”赠于县委。30多年来,东平人民承先贤之宏愿,开后起之伟业,经济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东平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东平湖及沿岸景点、大清河、白佛山、戴村坝等特色旅游资源,围绕“建设全国旅游强县,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旅游强县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渔)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东平县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规定》等文件。按照“水浒故里,度假东平”主题定位,先后实施完成水浒文化产业园、佛山文化产业园、百里运河风情游、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一大批重点组团项目;开通滨河滨湖大道、东平湖旅游航道,先后开放东平博物馆、戴村坝博物馆、罗贯中纪念馆;相继拍摄播放新版《水浒传》《剑侠情缘》《卜案》《蓬莱八仙》《神探狄仁杰五》等100余部电视剧,开发建设了水浒义城、黄金湖岸线、东平湖溶洞、逍遥乡村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全县旅游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0万人次,同比增长1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5亿元,同比增长11.7%。东平县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省旅游示范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县、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勤劳朴实、富有革命传统的东平人民,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共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将进一步加强团结,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为振兴东平贡献才智和力量,把可爱的东平建设得更富饶、更绚丽!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