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武装力量的发展与壮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9&rec=11&run=13

一、东平党组织的建立

1937年暑假期间,国民党东平县政府教育科在县城内举办全县小学教师训练班。董临仪、万里、蒋典印等共产党员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0月,根据东平党组织的发展及活动情况,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建立了中共东平县工委,万里任书记,于林甫任组织委员,孟子明任宣传委员。工委建立后,首先动员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参加支持抗战。其次,大力发动群众,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三是创建抗日武装,发动进步师生、青年农民举行武装起义。11月,中共鲁西南工委派共产党员刘星到汶上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当时,汶上县尚无党组织,刘星即到东平县,同县工委书记万里取得了联系。从此,万里、刘星便经常在一起探讨关于建立抗日武装、筹备武装起义等问题。
1938年2月,共产党员刘星根据鲁西南工委的指示,在万里和回汶上县进行抗日活动的济南齐光中学教务主任陈伯衡的配合下,从东平县的七、八区及汶上县西部地区组织发动进步教师、青年学生及农民,筹备枪支等武器,准备举行起义。5日,东平县工委委员田子珍带领田大店、小安山、小营等村的30多人,携带枪支、棍棒和大刀,到汶上县的永安寺(今属梁山县),同汶上县的100多人一起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由中共领导的“东汶人民抗日自卫队”,刘星、陈伯衡、曹志尚为部队主要负责人。4月5日,起义部队为便于打击敌人,转移到汶上东位于汶上至兖州公路旁的白塔村,破公路,割电线,袭扰敌人。驻汶上城的日军闻讯后,于6日拂晓突袭自卫队驻地,被巡逻小队发觉,立即以公路旁的一片树林为掩护,英勇阻击。因敌强我弱,自卫队主动向大屯、武村一带转移。这次战斗,是东汶人民抗日自卫队第一次直接与日本侵略军交锋的战斗。5月,东汶人民抗日自卫队经聊城到达冠县,根据中共鲁西北特委的指示,编为范筑先部第十支队挺进队。

二、东平武装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月底,在中共东平县工委领导下,八区共产党员阎士元、爱国人士杨静斋,多次和国民党东平县民团头子林承彦进行接触,对其说服教育,争取他同我东平党组织合作,共同抗日。林同意后,带领200余人的队伍,同由七区“农民福利会”会员为骨干组成的80余人的抗日游击大队合编,成立了东平县湖西游击大队,林承彦任大队长,强仁普任政治处主任,阎士元任参谋长。为了加强对战士的抗日爱国、组织纪律性教育,县工委为部队印发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但由于我们缺乏武装战斗经验,这支部队很快即被伪装抗日的林承彦控制了。后来,林承彦企图投靠郓城县土匪头子任殿奎。县工委察觉后,采取积极措施,将40多名骨干分子撤出并重新组织起来,由田子珍带回七区田大店一带活动。其间,地下共产党员周持衡、邹鲁风领导的国民党山东政府第一巡回宣传队,进入泰西地区活动。这支宣传队是以几十名抗日救亡学生组成的,其中有些是秘密共产党员。他们在与鲁西北特委、泰西特委取得联系后,分别派出队员到山东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以及东平、肥城、平阴等县进行抗日救亡工作。8月,第一专署特派员郁仁治企图改编吞并我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派周持衡、邹鲁风到自卫团联系。泰西特委当即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并提出条件,即在不改动自卫团建制、供给武器弹药并按我方提议委派东平、平阴、肥城三县县长的前提下,同意改编。商妥后,郁仁治于9月初委派周持衡为国民党东平县县长。到任后,周持衡积极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活动。9月,县工委书记强仁普在周持衡的支持下,在苇子河村召开部分党员会议,对到各区改造国民党区队、组建抗日武装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会后,李晓村、侯馨斋到二区,刘仲羽、解抑峰到三区,杜子俭到四区,强仁普到五、六区,田子珍到七区,于林甫到八区,赵瑞甫到九区开展工作(一区为敌战区)。周持衡同时与县工委密切配合,对国民党县大队及各区区队进行改造,重整抗日武装。10月中旬,他负责组建了东平县保安大队,保安大队下辖3个营,他兼任司令。不久,郁仁治发觉了周持衡是共产党员,便解除了他的县长职务。周持衡被解职后,即到范筑先处,表示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斗争,得到范筑先的支持。周持衡便留在范筑先处,当了高参。范筑先殉国后,周持衡到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工作。
县工委书记强仁普到五区后,同进步人士孙亚诚在五区人民群众中作紧急动员,号召有志青年参加抗日队伍,号召进步人士有枪出枪,有钱出钱。五区区队迅速发展壮大,当人、枪达到300多时,在后亭村正式成立了东平县五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孙亚诚任团长,解庆芳任副团长,强仁普任参谋长。这是中共东平县工委直接领导的一支抗日队伍。11月,改编为十支队东进梯队,12月,在大峰山区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第一团。
1938年12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山东我军的力量,巩固和发展山东根据地,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由师直属队和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杨勇任团长兼政治委员)等组成的东进支队由晋西挺进山东,1939年3月7日,陈光、罗荣桓率师部和六八六团一、二营陆续由东平七区靳口东渡运河,进入泰西境内。8日,东进支队进驻东平四区无盐村。县委派组织部部长强子正到师部,对部队进行慰问。次日,部队移驻四区林马庄、常庄一带。12日在四区夏谢村召开师直和六八六团排以上干部会议,罗荣桓在报告中指出:东进支队的总任务是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14日,泰西地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会合。为欢迎东进支队的到来,泰西地委在四区徐坦村召开了欢迎大会。杨勇率六八六团直属大队和第三营留运西地区活动,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充部队,并与东平八区的进步士绅杨静斋建立了统战关系。
1939年8月,县委决定,以五区抗日区队为基本力量,吸收二、四区队参加组建,成立了东平县基干大队,共200余人,展庆琨任大队长兼政委,王成槐任副大队长。同时,为了贯彻党中央、北方局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一一五师与鲁西区党委在东平八区杨堤口村附近的东平湖岸召开二、七地委联席会议,研究如何创建平原游击根据地的问题。会议由区党委书记张霖之主持,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重点阐述了鲁西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强调指出:平原上没有山,没有海,但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可以成为抵御日本侵略者的人山人海,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只要坚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认真改造地形,就能创建平原游击根据地,坚持平原游击战争。会议作出了“改造地形、创造战场”,创造平原地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定。开展破路、挖沟、破围寨的工作,改造平原地形、创造平原作战的新战场。据此决定,一一五师独立旅旅长杨勇和区党委民运部长徐运北,同运西地委书记梁仞千等在运西地区依靠区乡政权,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破路和改造地形。同时,独立旅派参谋长何德全在东平九区戴庙小学召开了鲁西各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部分区、村长会议,进行组织发动,并以戴庙、张博士集、大路口等村为试点,陆续展开。几天后,鲁西平原上掀起了一个破路挖沟、破围寨的高潮。至12月底,东平县西部地区除敌人据点外,能走汽车和大车的路,都改造成了8尺宽、4尺深的抗日沟。部分大村镇的围寨被破除。这对于反“扫荡”,坚持平原游击战争,起了重要作用。10月,按照泰西军分区命令,东平县基干大队改称东平县独立营,县委书记刘仲羽兼任政委,展庆琨任营长、王成槐任副营长。11月14日,泰安、肥城、长清、平阴、东平五县日伪军1000余人,对平阿山区根据地进行“扫荡”。为了掩护驻二区辛庄的鲁西区党委、泰西地委机关和驻三区金山口村的一一五师部分工作人员(师部及主力部队已于10月在陈光、罗荣桓率领下,挺进鲁南山区),县独立营奉命在辛庄附近阻击敌人。当300名日军骑兵抵达辛庄时,营长展庆琨率部同区党委警卫连一起投入战斗。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经过浴血奋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掩护区党委机关等安全转移到泰肥山区。此次战斗中,县独立营战士伤亡很大。
为了加强各县抗日武装力量,1940年2月,泰西军分区分别在长清、泰安、肥城、平阴(包括东阿县)、东平组建一、二、三、四、五独立营。泰西地委战争动员部部长强仁普奉命到东平县组建第五营。强仁普在东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将原县独立营的9名战士召集起来,带到安山,同驻安山的八区区队30多人、湖西抗日游击大队的50多人进行合编,正式成立了泰西军分区东平独立五营,王课亭任营长,徐耕堂任副营长,强仁普任政委。部队成立后,经过整训,增强了战斗力。同时,由于深入发动、广泛动员,七、八、九区进步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军,6月,部队发展到400人,编为4个连。11月,根据上级指示,独立五营的一、二连升级,编入泰西军分区独立团。政委强仁普调泰西军分区工作。余下2个连仍为东平独立五营,王课亭任营长,侯洁任教导员,朱士朋任副营长(1941年1月投敌)。6月10日拂晓,东平县城日军以优势兵力对驻安山的独立五营发起攻击。由于已事先掌握了关于敌人这次行动的情报,独立五营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所以,战斗一开始就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敌人多次发起进攻,均遭失败。至下午5时,我独立五营战士仍坚持阵地,但伤亡战士数名。穷凶极恶的日军调来橡皮艇企图从水路进攻,被湖中杂草阻住道路。最后,敌人调来小钢炮,猛烈轰击我军阵地,同时施放了毒瓦斯,形势对我极端不利。在关键时刻,政委强仁普急令撤出战斗,退至戴庙。部队在戴庙进行短期休整后,返回平阿山区、泰肥山区、汶河两岸活动。敌人很快在安山设立了据点。
1941年6月18日起,日军32师团及伪军5000余人“扫荡”泰西地区。当时,东平县委机关正驻西沟流村,发现敌情后,县委书记王贺成便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向歪老婆顶山区转移,避开敌人火力,晚8时许,沿山间小道向南突围。突围后,县委机关到五区北部尚流泽、陈流泽、梁流泽、马流泽、孙流泽一带活动。驻平阿山区陈庄村的东平县政府机关及独立五营同平阴、东阿两县机关、独立四营联合在一起,于夜间向西突围,经过顽强战斗,接连拔除凤凰山、王古店据点,毙伤日伪军40余人,胜利突围,然后泅渡运河,转移到昆山根据地。7月,崔宜平率县政府机关、独立五营回到六区北部何圈、韩圈、李圈、侯圈一带,同县委的同志一起,进行游击活动。
泰西地区遭日伪军大规模“扫荡”后,抗日斗争形势急剧恶化。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泰西军分区决定将东平独立五营改编为东平县大队。7月27日,经过整编,吸收三区区队30余人,共150余人组成县大队,刘勇任大队长,魏克任指导员,刘歧任副指导员。东平县大队成立后,为摆脱敌人钳制,有计划地向边缘区推进,开展反“蚕食”、反“扫荡”斗争,8月初,部队经过肥城东部山区,进入东平东部和汶上北部的平原地区,配合东平、汶上两县县政府进行游击活动。9月11日,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县大队奔袭了正在四区大井村歇息的伪军30余人,截获敌人运输盐及火柴的手推车10余辆、自行车10余辆,手枪1支,战马1匹。9月17日,县大队又以引蛇出洞的办法,在三区井仓村痛击尚庄据点伪军,毙敌4人,缴获长短枪7支,自行车12辆。9月18日,东平县政府工作人员及县大队在崔宜平、刘勇、魏克等带领下,联合隋长文④、张云峰⑤带领的汶上县武装,在汶上县南留、军屯一带粉碎了东平、汶上、泰安、肥城、宁阳5县日伪军1000余人的“扫荡”,击毙日伪军40余人,取得了突围的胜利。突围中副指导员刘歧、排长王伟等6名同志光荣牺牲,部分人员失散。突围后,县大队从汶上县曹湖转移到汶河北岸,集合起80多人,经过研究,刘勇、魏克各带一部,分赴东平湖西和大峰山区。
在新的形势下,中共东平县委、县政府以坚持长期分散的游击战争为指导方针,采取了各种斗争方式跟敌人周旋。县委干部分散到二、三、五、六区的边缘地带,秘密组建和扩大人民武装(即不脱产的自卫队和民兵),昼伏夜出,进行抗日活动。县政府干部则转移到东平湖西的昆山一带。魏克所带县大队一部由大峰山区也来到昆山,先后同大队长刘勇所带的20多人、县长崔宜平所带的县政府干部会合,县大队重新组成了一个60多人的战斗集体。此后,县大队不断派出小股部队到东平北部山区活动。1942年元旦,县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及县大队全体战士在昆山县徐桥欢度新年,下午5时许,敌人突然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情况十分紧急。东平县大队和寿张县警卫连在撤退中取得联系后,即联合阻击敌人,掩护东平、昆山、寿张3县政府机关,利用交通沟跟敌人周旋,寻找突围机会。经过两天冲杀,终于从敌人结合部的空隙中突出重围。徐桥突围后,县大队还有40多人。为了保存这支革命力量,县长崔宜平、随队治病的泰西地委战争动员部部长强仁普,指导员魏克作了研究,决定留下1个班掩护县政府机关,由魏克带领其余30余人到泰西军分区参加整编。2月12日,这支队伍被编入泰西军分区特务连。
1943年11月,根据东平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第二军分区派郄晋武率七团二连(20余人)来东平,在县委领导下组建东平县大队。根据中央1942年9月关于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指示精神,县委加强对抗日武装的领导,县委书记赵效三兼县大队政委,郄晋武任大队长兼副政委。11月8日,县大队驻四区望驾村进行新兵教育。傍晚,我哨兵抓获了伪接山镇副镇长并从审问中得知,伪区区长李绍周九日赴县城开会,将路过玉皇庙。经研究,由一排长带领侦察班和几名老战士,在区委同志的配合下,到玉皇庙东侧桥下埋伏。11月9日,当李绍周带领4个护兵骑车接近我伏击位置时,发起突然袭击,当即将李绍周击毙,将4名护兵俘获。共缴长枪2支,长枪子弹170发,短枪4支,子弹50发,自行车5辆。这次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伪军,伪区、乡人员的震动很大,促进了东平敌伪工作的开展。12月初,县大队得到“驻县城日军顾问将去济宁”的情报,即在六区的乔村和南二十里铺之间设伏,准备打击敌人。12月10日上午10时许,日军一辆汽车由东平向汶上急驰。县大队作紧急战斗部署后,于乔村给敌汽车以迎头痛击。敌人弃车向北逃窜,县大队追杀至南二十里铺庙中,迫敌全部缴械投降。日军顾问逃到龙宫河桥下,自杀身亡。此次战斗,缴获枪支、弹药、物资一宗,敌人汽车被烧毁。12月27日,东平县大队在五、六区区委的配合下,带领模范班将孟楼至苇子河、三官庙至沙河站据点间的电话线割掉,电线杆拔除。其他区模范班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敌人的电话线路,中断了敌人的通讯联络,使敌人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模范班还不断破路挖沟、打击伪顽,为保卫乡、村政权,重建抗日根据地做出贡献。
1944年4月,县大队得到“驻县城日军将于2日运送一批耕牛去济宁”的情报,便同正在六区活动的昆张支队取得联系,共同作了周密的战斗部署。2日8时许,日军1个小队和伪军2个中队押送耕牛行至乔村,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县大队和昆张支队分头出击,围歼敌人。由于攻势猛烈,致敌弃牛逃窜,在追杀中,俘日伪军7人,缴长枪7支,步枪子弹85发,截回马3匹,耕牛一头。县大队立即派民兵将截获耕牛转运到东平湖西。5月11日起,第二军分区八团、昆张支队在地方武装及民兵的配合下,向伪军展开了强大的政治、军事攻势,解放了昆(山)张(秋)大部地区。17日后,昆张支队深入东平境内,同县大队、区队并肩战斗。县委组织发动群众,紧密配合部队行动。县委书记赵效三亲自带领战士到日伪军据点附近喊话,展开政治攻势。月底,县大队先后将四区夏谢,二区花篮店、二十里铺,六区沙河站、三官庙等据点拔除(部分据点,后又安上)。三区宿城、五区彭集据点的伪军逃到东平县城。至此, 二、三、四、五、六区大部分解放,东平的抗日局面大变。1944年10月,县大队为了争取主动,寻机歼敌,频繁出击。15日,县大队进驻吴桃园村,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活动。16日,县大队秘密进至县城以南,组织小分队到南门外喊话,吸引敌人出城作战。17日晨,城内日军纠集三官庙等据点伪军,分数路包围吴桃园村。县大队得到情报,立即尾随敌人,奔袭吴桃园,将日伪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经过激烈追杀、肉搏,毙伤日伪军18人,俘39人;缴获掷弹筒1具,长枪31支,短枪2支,长枪子弹991发,短枪子弹35发,冲锋枪子弹85发,手榴弹54枚,掷筒弹9枚。12月下旬,县大队在二区活动,得到日军30余人、伪军100余人到芦泉屯抢粮的情报。县大队一中队政委孙文轩作了战斗动员和部署后,即分两路围歼敌人。经20分钟激战,除少数敌人逃跑外,大部被击毙。缴获掷弹筒1具,机枪2挺,长短枪及子弹一宗。县大队战士王金发、常万君两同志牺牲。
自1944年5月展开政治、军事攻势以来,昆张支队、县大队、区队配合作战,共进行大小战斗达70次,拔除据点25个,毙、俘日伪军650人,缴获机枪2挺,长枪428支,短枪33支,长枪子弹13824发,短枪子弹172发,掷弹筒4具,信号筒2具。

三、东平武装在解放战争中再立新功

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东平县大队从建立至1944年1月发展到100人,1945年春发展到700人,这支部队转战东平,战功卓著。县城解放后,郄晋武率带来的战士编入五十八团。后编入昆明军区十一军三十一师。1945年7月,郑奎带二队编入十九团一营。郄、郑走后,赵正庭任副大队长。1945年8月,扩编3个连,1947年6月,编入第七军分区。同年10月下旬,重建县大队,队伍达到200多人(枪),汤道成任大队长,县委书记王相臣兼任政委。1948年8月,在汤道成的带领下参加了济南战役。1949年5月,县大队与武委会合并为独立营,参加了剿匪反特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有的战士复员回家,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有的参加野战兵团,继续保家卫国。

杨福中
(作者系东平县党史史志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