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理念 打造优秀期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8&rec=26&run=13

文|王圣雨
东平县史志办公室创办《乡情》期刊,始于2010年1月,每季度出版一期。至今年5月,已出版发行30期,计4.5万册;刊登各类文章1280篇,图片760幅。七年来,我们坚持“面向东平在外老乡,情系广大读者群体”的办刊宗旨,立足于搭建信息桥梁,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在栏目设置、采访组稿、装帧设计、排版印刷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成功之路。2014年,《乡情》被评为全省优秀期刊;2016年3月,被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评为山东省优秀地情研究成果奖。
一、强化创新意识 保持期刊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新闻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史志事业进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新时期。方志期刊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自2013年以来,我们坚持既注重期刊的个性化,又兼顾大众化需求的原则,对《乡情》栏目大胆进行探索创新,设置不同的功能板块。一是理论板块。这一板块设置了“政策之窗”、“史志纵横”、“理论研讨”等专栏,从不同的角度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解读县委、县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的重大决策;研究党史课题、发掘史志资源。二是幸福东平板块。这一板块设置了“县内动态”、“成就快递”、“东平揽胜”、“大事记”等专栏,全方位展示全县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所采取的得力措施和丰硕成果。三是历史文化板块。这一板块设置了“民族先贤”、“老乡风采”、“水浒故事”、“古韵东平”、“家乡记忆”、“民间艺术”、“诗词书画”等栏目,刊登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每期既有比较严肃庄重的“高层信息”、“史志纵横”、“历史长河”,也有轻松活泼的“水浒故事”、“家乡记忆”、“诗词书画”;既有感人至深的“人物长廊”,也有文艺体裁的“芳草地”。因时而变,不落俗套。2013年,增设“党史天地”栏目,将先后在东平任职的万里、强仁普、刘仲羽等26位县(工)委书记的资料,以时为序,分期刊载,突出《乡情》期刊的鲜明特色,形成惟我独有的人文“亮点”。2016年12月,由县史志办编纂出版的《东原星火—万里在东平早期革命活动资料》一书,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纪念万里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公开发行。同时,我们编辑纪念万里诞辰百周年专刊,封面为万里故居图片,设计“特载”、“峥嵘岁月”等栏目。通过多种体裁和形式,表达家乡人民对万里同志的深切缅怀和崇高的敬仰之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万里同志长子)将“中共中央纪念万里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邮票”和本人的著作图片资料光盘,作为特殊礼物,赠送给县史志办公室,表示对期刊的肯定和谢意。
二、强化读者意识,加大期刊吸引力
创办《乡情》的主要任务是立足东平,面向全国,以县外老乡为主体,为读者提供“有特色”、“有价值”的优秀史志和乡土文化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同的层次和群体,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为此,我们十分关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最渴望解决的难点、最感兴趣的疑点问题。在期刊内容的安排上,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从距离党员、干部和群众最近的角度,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唱响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从大多数读者的需求出发,突出思想性、知识性、指导行和实用性,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读者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信息和知识的需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让群众喜闻乐见、欣然接受,津津乐道。东平湖移民涉及14个乡镇(街道),468个行政村,24.5万人,是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移民大县。2006年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2013年第二期《乡情》,刊登“移民扶持惠万家—东平湖水库移民工作纪实”,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培训等方面,反映移民后期扶持取得的丰硕成果。2016年10月第三期《乡情》幸福东平栏目,刊发“避险解困,造富移民”一文。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央视新闻记者到东平采访。2017年2月9日-14日,“东平湖移民搬迁记”分六集,相继在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栏目播放。《乡情》期刊立足东平,面向全国,为读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读本和“真正有帮助”的生活资讯,拉近与社会各界及东平老乡的距离,打开内外联系的窗口,在读者间搭建起一个便捷而灵活的互动平台。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黎专程到东平视察。北京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起敏,在临终前一题写了《乡情》书名,留下十分珍贵的墨迹。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宏对《乡情》十分关心,出谋划策,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著名词作家乔羽回老家寻根问祖。九鑫集团董事长黄贵银、力创科技公司董事长郝振刚、哈博太阳能公司董事长颜景刚等十几位东平老乡,各自带着上亿元资产和高科技项目到县经济开发区投资兴业。还有上海纺织工业厅原党委书记井庆范、武警总队副队长陈兆金、在北京创业有成的曹氏三兄弟等,为家乡慷慨捐资助学或修路架桥,为东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三、强化精品意识,提升期刊影响力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为此,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质量第一,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并贯穿到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是精选好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办好期刊,必须有源源不断的稿源。从开始征集文稿到最后交付印刷,始终有一个不断选择、舍弃的过程。我们坚持好中选新、新中选活、活中选精的原则,严格杜绝人情稿。根据栏目设置,每期都精心策划,通过多种渠道,解决稿源不足的问题:一是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均承担供稿任务。我身兼主编,带头示范。先后撰写“1939,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东平”、“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东平县党的建设和革命活动”、“万里与永安寺武装起义”等各种文稿18篇,除在《乡情》期刊发表外,有些还被省政协主办的《山东抗战编年纪事》和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齐鲁烽火》等书刊登载。原济南市文联副主席王汇川,曾担任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的警卫员,现已90岁。当他在《乡情》上看到“一一五师在东平”的文章及罗帅办公室旧址图片后,心情非常激动,随即给无盐村的老房东陈云景写了一封信,并捐资1000元,用于保护修缮罗荣桓办公室。二是聘请两位热爱史志工作、富有写作经验的老同志,帮助编辑《乡情》期刊,并执笔撰写各种文稿30余篇。三是根据需要,提前约稿。编辑部把热心撰稿人当作最真诚的朋友,平时主动与他们加强沟通联系,让作者时刻感受到友好和帮助,调动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四是在县情政务网、《今日东平》报上征集稿件。五是利用志书及文化、科研等部门整理的资料。同时,编辑部设立公共邮箱。每年收到来自县内外作者的文稿和图片均在150件以上。
二是精心修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由于受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疏忽大意,许多文章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对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来说,修改加工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任务,也是打造优秀期刊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要求,对文稿在内容、体例、引文、语言文字、罗辑思维、论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推敲,修改润饰,精雕细琢,消除明疤硬伤,防止出现政治性和原则性错误。在内容上增补删减,在结构上调整优化,在语言上加以精炼。报道会议消息宁短勿长;领导讲话只是突出重点;法规政策摘要刊登;报道先进单位和典型人物,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感人肺腑。“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近几年,《乡情》刊发的“荒冢漫漫话项羽”、“龙山屯的记忆”、“老家的年味”等文章的标题,都是字斟句酌、多次修改而成,使其准确鲜明,生动简炼,新颖别致。一看就让人感到有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
三是精心编排。版面是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的手段,好的设计对提高期刊的可读性起到重要作用。为此,在每期编排的过程中,注重运用多种文章体裁,长短巧搭配。在版式设计上,追求多样化、精致化。封面是期刊的“第一窗口”,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封面的制作,塑造良好的形象。在“县内动态”、“老乡风采”等栏目中,每篇文章都配有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同时,每期都刊登一些诗词书画作品,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15年7月,编辑出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刊,谨以此书,打开尘封的记忆,还原当年的历史。封面:抗战烈士塑像;封二:东平抗战纪念地,介绍东平战役及郑海、香山等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本刊设置“红色记忆”、“抗战故事”、“抗战英烈”等栏目,收录13篇文稿;刊登东平书画名家以纪念抗战为主题的书画作品14幅;封三:历史控诉。通过半倒井、林马庄等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惨案,揭露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暴行。出版发行后,为读者研究、了解东平抗战历史,提供翔实的资料,进一步扩大期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身处创新发展的时代,办期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追求高质量,为推进史志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